科學發展到今天,有沒有人用辯證的思維看待《黃帝內經》?

三木人財經


《黃帝內經》是先秦眾多醫學家對前代醫學經驗的總結和發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這不是偶然的,它的最大貢獻是把辯證法運用其中,它認為人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形即身體,二是神即心,這裡的心是指精氣神。內徑認為形和神是辯證統一的,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形體敗壞了,精神無可依附,精神垮掉了,形體夜很快敗壞掉,強調中醫治療既要重視形體的康復,也要同時重視病人精神的安撫,這已經非常全面非常先進了。在四五千年以前,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當然內徑裡面的一些近似迷信的預言,以及不太成熟的具體治療辦法,我想也不用苟求於前人了,還是那句話,吸收其精華,剔出其糟粕,事實上,內徑以後我們的先人們也是這麼做的,所以才有中醫幾千年的發展成就。我們現代人應該繼續認真學習西醫的同時,加強中醫的研究,使曾經為我們祖先的健康保駕護航的中醫國寶再發揮應有的作用。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 被稱為醫之始祖。 書中有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文,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看到這句《皇帝內經》開篇第一句話,普通讀者會怎麼理解呢?如果是我來理解 ,我會想到,在上古時代,嬰兒一落地就是神靈之體,很小的時候就能說話行文,再長大一點,就精通各項絕學,待到了年長時,大道至簡,周身神通,悉數內斂,而後,則是與天比肩。

作者把這句話看成一個生命,從胎兒到死亡的過程,也看成一個細胞從無到有再到地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看成中醫體系裡相對應的各路經脈,或陰陽,要以發散的思維看待問題。

解說了諸多種種,也不忘提及人生中的大境界,大智慧。

作者天馬行空般的思維,實在是佩服的緊。《皇帝內經》原文略略幾個字,作者能講到小三為什麼喜歡摘原配的桃子;講到古代女孩及笄後每一年頭上戴幾根簪子;講生命的誕生、生長 、繁榮、枯萎;講生命是一個輪迴的過程;講冬天不能減肥,因為要冬藏;講學孔子就應該從《六經》入手。

黃帝內經是為中醫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正如是顯微鏡的發明,細胞的發現為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的話,我覺得我可以給你舉幾個例子,中醫講辯證論治,但是最早在黃帝內經裡,病和證沒有明顯的區分,而辯證方法黃帝內經提出了寒熱、虛實的概念。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概括並區分病證。明代王執 中將虛實陰陽表裡寒熱稱為"治病八字";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以陰陽為"二綱",以表裡、寒熱、虛實為"六變"之說。清代,程鍾齡進一步闡發了八綱的涵義,提出審證治病不過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而已。近代《醫學摘粹》(1897)提出"八綱"一詞。這就是八綱辨證的發展歷程。除了八綱辨證,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創立了六經辨證,清代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辯證。

不僅如此,講到命運,提到節氣,又結合中國的生肖、外國的星座、星盤,說陰陽,道易經,說的那叫一個天花亂墜,有些觀點的視角很是新穎獨特,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有些觀點則是像信口胡說,無法叫人信服,有點像狂熱的傳教信徒,看此書,要有學習的態度,也要有辯證的態度,孟夫子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這個道理。


王陽cium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的提問就存在問題,《黃帝內經》從另一個角度去學習乃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根基,本身就是唯物辯證的哲學。

其次黃帝內經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理論基礎上“天人相應”,“道生萬物”與“天地之始”的始動法理,合稱“道理或道法”。

然後都要受普遍因果或陰陽辯證法的主導與支配。故陰陽五行學說恰恰是揭示闡述了世界萬物根本發展延續的“始動法式機理”,將與牛頓闡述宇宙“萬有有引力”一樣,具有重大基礎科學理論發現與創新!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或無果之因事物”,提出因果辯證法是普遍規律,佛學也提出“因果輪迴”,現代邏輯學提出“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五行,其因果也是居中而起主導作用。因此,“時不同道相通,勢不同理相同”,宇宙星球與天下萬物運動變化都脫離不了陰陽辯證法過程,一旦脫離就要遭到災禍的報應,故陰陽或因果辯證法也就自然成為宇宙世界的最高主宰支配者。

《黃帝內經》是古老中醫的立論基礎,已延續幾千年不敗,就是按天人同理進行陰陽辯證論治的,這難道不是辯證思維嗎?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經轉流年正業


辯證《黃帝內徑》不僅在世界醫學界,在國內也有人在辯證《黃帝內經》,不過辯證的方向和角度不同,其中,有人報以質疑,有人極力維護;但最終結果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無法解釋黃帝內經中的部分內容記載和方法。

舉例:中醫的把脈,經略,穴位;通過中醫手法可以起到治病緩解的作用,可是在解剖學中,這些是無法得到證實的,可又是存在的。所以,科技的進步和如何去看待《黃帝內經》之間沒有關聯。

再說一下《皇帝內徑》;《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也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又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成型於西漢,作者並不是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

總的來說《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國學趣舍


感謝題主: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部是《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把醫學與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等相結合創立了“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黃帝內經》也一樣,我們不能全盤照抄《黃帝內經》上的知識來為現代人治病,比如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症、新冠等現代病,因為古人沒碰到過,所以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如何治療。我們必須結合現代科學,豐富中國的醫學寶庫,將中醫發揚光大;現代中醫和《黃帝內經》是繼承和發揚的關係,一方面要繼承《黃帝內經》的醫學精華,一方面還要結合現代醫學,去豐富祖國的中醫理論。

同時,我們也不能放棄中醫,去全盤套用西醫,中醫與西醫的關係也是互補的關係,既要相互借鑑,也要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這就是《黃帝內經》與現代中醫及西醫之間的辯證關係。


鵬學天下


要看懂《黃帝內經》,你必須具備辯證思維。


六季如歌


辨證這個提法不如求證好,既然是經典,那就具備守桓性。如同佛經,佛法,你也去辨證一下?你有什麼資格去辨呢?羅漢果有羅漢的境,十地菩薩有菩薩境,佛法告訴你這個東西是假的,你偏認為是真的。對牛彈琴,牛嚼牡丹!


用戶87960572457


疾病面前,療效才是唯一的真理!雖然中醫從來沒有贏過一場網絡罵戰,卻從未輸過一場民族大義。每次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醫至少幫助我們抗擊了321次大的瘟疫,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不管你信不信,中醫始終在那兒,五千年了。


鐵桿經方


中醫的核心本來講的是陰陽平衡,而陰陽平衡理論本身就是辯證法!


尋真理91


科學是無法辯證奇意和記錄含糊,無法明確表達的資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