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特殊場所成疫情防控“真空地帶”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劉晶瑤)2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謹防特殊場所成疫情防控“真空地帶”》的評論。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武漢社會福利院出現多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其中11名老人因反覆發燒、呼吸衰竭而死的問題。武漢民政局2月21日回應稱,截至2月19日,武漢社會福利院累計確診病例12例,其中老人11例(含死亡1人)、職工1例;疑似病例19例,其中老人7例、職工12例。

社會福利院出現確診病例,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與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相比,養老機構等特殊場所空間相對封閉,組成人員基本固定,如果外部牢牢把住“輸入關”,內部把基本防護和消毒工作做實做細,本身具有疫情防控上的天然優勢,原本更容易將新冠病毒隔離在大門之外。

然而,如果自以為封閉場所“固若金湯”,滋生了盲目樂觀、僥倖懈怠的情緒,疫情拐點還沒到,管理人員先產生了麻痺大意的思想拐點,反而會讓科學防控工作“大打折扣”,甚至出現內部失控、多人感染、疫情蔓延的嚴重後果。

養老機構的疫情防控,必須高度重視。一方面,老年人免疫功能弱,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發人群。雖然新冠病毒所有人群都易感,但由於各項生理機能退化,抗病能力不如年輕人,老年人、慢病患者感染後更易發展成重症病例。

根據對425例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病例的分析,死亡患者以高齡為主,80%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有一種以上的基礎疾病,這些基礎疾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等。一旦疫情在養老機構擴散,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重症病例,救治難度成幾何級數增長。

另一方面,養老機構老人密集,起居活動區域相對開放,相較於普通社區一家一戶的封閉居住模式,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更為關鍵的一點,疫情暴發之初,時值闔家團圓的傳統節日春節,不少家屬進入養老機構探視老人,外來人員構成複雜,也存在衛生防疫隱患,一旦“外部輸入”的把關失守,極易滋生疫情防控黑洞。

在這方面,一些地區堅持做好養老機構“防輸入、防輸出、防擴散”,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做了很好的示範。浙江省自1月25日起在全國率先實施養老院封閉管理,目前全省1765家養老機構內的10.1萬名老年人無一例感染和疑似病例。

據浙江省民政廳工作人員介紹,養老機構在封閉式管理方面採取“四個一律”:非養老院工作人員一律不得入內;院內養老人員非必要一律不出院,外出看病的老人,讓其在子女家居家養老或聯繫醫院住院治療;一律不接受新入住和春節後返院的老年人;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一律暫停運營,不得組織老年人進行集體活動。

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其他地區的養老機構及時借鑑“抄作業”,將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實處。

同時,各地區應當嚴格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醫養結合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養老機構老年人就醫指南》等文件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好居家、社區和入住機構老年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居家、社區和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老年人的就醫工作。

對養老機構等特殊場所,不能因場所特殊性就放鬆警惕,忽視疫情蔓延的風險,任其成為疫情防控的“真空地帶”。相反,有關方面應當慎之又慎,守住防控疫情的底線,不讓易感人員暴露在肆虐的病毒面前。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