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電影《鳥人》,講述一位中年過氣演員在重重困境中企盼重返輝煌,最終選擇自殺的故事。

獲得獎項可以拉出長長的單子。其中非常耀眼的是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等八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之後獲得第72屆金球獎喜劇類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劇本兩項大獎。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在這個二元世界裡,原本就充滿了對立與衝突:成功與失敗,高雅與低俗,自卑與自負。而隨著社會越來越快的變遷,新鮮的事物不斷湧現,觀點的變更,流行的轉向,讓人們如同陀螺一樣陷入無數的對立,選擇和衝突中。

《鳥人》寫盡了人們面對世界變幻中與自身,與社會的掙扎衝突。

在里根內心始終有兩個聲音在持續交戰

兩個聲音,一個是現實版的里根,一個代表曾經的輝煌與企圖重返輝煌的鳥人版里根。

現實版的里根處境是這樣的:和妻子離婚,與剛從戒毒所出來的女兒感情不好,沒有資金;一支筆可以操控上座率的評論員鄙視他,一心要毀了他的舞臺劇;寄希望於在百老匯自編自導自演舞臺劇來重獲成功與尊重,卻屢屢受挫。

曾經輝煌並企圖輝煌的鳥人版里根是這樣的:曾經因為演超級英雄飛鳥俠而名噪一時,因為辭演鳥人4很快被人們淡忘。潛意識裡的里根一心一意鼓動現實中的里根,放棄所謂的藝術;不斷蠱惑他:你遠不止如此,你是元老,,讓我們殺回來,俯視眾生。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里根內心充斥著衝突。

一方面感覺充滿自卑,對自己深感失望。在他看來事業的最後一搏是以靠裸奔視頻短爆紅而結束,這樣的人生是在太可悲了。另一方面又非常自負:我是開創超級英雄系列片的元老,我為其他小丑鋪好了道路。

一方面因為只是商業片出名而內心痛苦,另一方面內在嘲笑這不過是虛假的好萊塢痛苦,深深後悔錯失當年的大好時機。

一方面執意排演雷蒙德•卡佛的《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談論什麼》的戲劇,證明自己是一位藝術家;一方面內心喧囂著:看看人們真正想看的東西,他們想看血腥,暴力,動作,讓我們帶給他們這樣的轟轟烈烈的演出吧。

里根認為自己為藝術付出所有,評論員毫不留情地說他不過是穿著鳥人服裝的好萊塢小丑;

里根認為在做一件對大眾有意義的事情,女兒駁斥他不過是在刷存在感。

里根希望人們關注自己的舞臺劇與演技,記者只是對他有沒有注射幼豬精液感興趣。

里根始終在內心自己與自己交戰,無法得到外界懂得認可與接受,最終選擇在自己的舞臺自殺。

里根就像一面鏡子,返照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若隱若現的內在。

看起來他集合了大部分的人生不如意:在中年這樣看著下坡和看得見終點的年紀,事業低谷,沒錢,離婚,子女關係問題,和戀人感情疲軟。

每一個不如意都在述說現實和我想要的相悖。

我們可以有什麼選擇?接受現實、堅持自我還是離開?

里根的選擇是離開,離開“這個不屬於我的地方”。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里根的藝術追求與娛樂新聞

當年出演超級英雄《鳥人》紅極一時,因為只是商業片,里根拒絕了第四部演出,從此在演藝圈一落千丈。

現在的里根傾盡全力在百老匯排演舞臺劇,期待這次的轉型讓他的演藝生涯回到他希望的藝術的正軌上。但他的舞臺劇,他本人的表演一再被忽略,只能出現在報紙的第十二頁面上,也只有短短的一句:里根努力不在百老匯雞飛蛋打。

與此同時,與這部舞臺劇有關的娛樂新聞卻讓這部舞臺劇一熱再熱。

因為另一位張揚的男演員邁克在舞臺上勃起而大受關注;

因為里根最後一場預演時的裸奔,推特上一晚上點擊率就超過了130萬;

在首演中本想用自殺高貴地離開,卻只是誤傷了鼻子而再度成為影壇風雲人物。

生活就是這麼諷刺,里根得到的並不是他想要的,他不想要的促成了心幕中的藝術演出票房大熱。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迪金斯的衝突

傳統影評人迪金斯眼中,里根不過就是毫無才華被寵壞了的臭小子,沒有任何經驗,盲目地認為自編自導自演戲劇就可以成為藝術家。

她痛恨里根以及他所代表的那類人,只在意週末票房的影片,為了商業利益,迎合大眾口味。

她堅持要寫出一篇前所未有的差評,毀了里根的戲。但是那些周邊八卦新聞成功助推了這部戲。

而現實的尷尬在於,堅持表達人性與社會問題的反思與評判的影片,沒有市場去推動。

就像鳥人自語:沒人要看哲學上的扯淡;

看看好萊塢大片與大眾的互動,好萊塢大片吸引人們的眼球,大眾的追捧牽引影片的方向。牴觸與打壓並不能影響這些大片的票房。

這就是現實,總有新的事物,新的觀念,新的流行趨勢出現,新舊總在交替,新舊總在衝突之中。每一個人在其中都有自己的態度,痛恨,歡迎或者無所謂。它們的存在並不會因為被批判而消亡,有時可能因為衝突而獲得力量。

正如迪金斯說的,她痛恨里根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群人。看著迪金斯,同樣像看著她和她代表的一群人。

她擁有自己的觀點和喜好,捍衛同時以此評判指責與她價值觀不同的人群,總是帶著一張“很臭的臉”。

也正如里根惱羞成怒地反駁迪金斯的:你的腦袋裡充斥著那些自以為是知識的噪音,除了你貼出去的標籤以外,你根本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

是啊,誰不是這樣的呢,捍衛著自我和代表我的一切,彼此攻擊和防衛,以為可以操控人生。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重要的我和不存在的我

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像里根一樣。

我的事業,我的戲劇,我的舞臺,我的成功,我的失敗,我的付出,我的痛苦,期待周圍的人看到、理解、認同自己。我的......”充斥在周圍,沒有空間看見其他。

可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以為和期待的。在其他人眼中,你不會是最重要的那個。

里根的女兒對著他大喊:你這個人,你的事業,根本不重要;

這個世界早就忘了你。你才是那個不存在的人

所有的人為了刷存在感拼得頭破血流。

這讓我們如何自處?

或者該問的問題是,是不是還有另外的出路?

影片裡散在著一些的細節:開始里根懸空打坐冥想,窗臺上的佛陀頭,花瓶上、鏡子上的寫著“事物不是你看的樣子”之類話語的紙條,這些在提示什麼嗎?誰知道呢?誰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就像這部電影,看到後來已分不清現實與幻覺,卻絲毫沒有違和感。

鳥人跟隨里根,飛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

里根翱翔在城市上空;

里根縱身跳下窗臺,女兒卻看著天空露出微笑。


這部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影片:寫盡人性的掙扎衝突

我是息羽。慢慢寫,靜靜看,等你來,由你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