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小重山——宋(僧祖可)


誰向江頭遺恨濃,碧波流不斷,楚山重。柳煙和雨隔疏鍾。黃昏後,羅幕更朦朧。
桃李小園空,阿誰猶笑語,拾殘紅?珠簾卷盡夜來風。人不見,春在綠蕪中。


《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一、少年早慧,天才少女作家


《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鍾曉陽

從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蜿蜒走來,少年成名的作家們如群星璀璨,在那些舉首浪漫處,低吟淺唱中,皆可遇到灑脫桀驁的才子與少年早慧的女詩人們,在文壇上蓬勃搖曳。尤其是那些天才少女詩人與作家,上官婉兒、薛濤、魚玄機、李清照。到了現當代,張愛玲、冰心、林徽因等,都是文壇上獨樹一幟閃亮的明星,給略顯沉悶的文學史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神采。

八十年代後,香港臺灣的女作家發展迅猛,幾乎搶佔了文壇的大半壁江山。香港的亦舒、鍾曉陽、西西、梁鳳儀、李碧華、張小嫻,臺灣的齊邦媛、林海音、琦君、三毛、瓊瑤、朱天心等等,他們都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與家學淵源無論是商業上還是文學成就上,不管是文學領域還是書寫文采,都深深影響了幾代人,多少少女捧著他們的作品捧之如同圭臬,沉醉文字故事其中並受之啟發也走上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


《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在這其中,有一位天才少女,鍾曉陽,十三四歲即開始寫作散文與小說,多次發表獲獎。十八歲隨父母回瀋陽探親,回來後寫就小說《妾住長城外》,與《停車暫借問》、《卻遺枕函淚》結集為“趙寧靜的傳奇”三部曲。從四十年代的東北寫到六十年代的香港,講述了趙寧靜的浪漫愛情。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評論鍾曉陽的作品用現代小說包裹古典詩詞之內核,並呈現哀傷之美。作品在臺港兩地出版後,引起文壇轟動。多部作品的奔湧而出,皆為佳品,被稱為是張愛玲的文學傳人,兩人文學氣質相通,而這也是她與自己偶像張愛玲的一段文壇佳話。

1982年,在美國上學的鐘曉陽怯生生將自己出版的作品《停車暫借問》寄給了同時隱居美國的作家張愛玲。本來並沒有什麼期望的鐘曉陽卻意外得到了張愛玲的回信,並稱贊她的作品是“動人的愛情故事”,這是早已不問塵事,遺世獨立的張愛玲對晚輩作家最真摯的肯定。

二、少女情懷總是詩

無題 ——李商隱(唐代)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中年心事濃如酒,少女情懷總是詩”,那些已經雨打風吹去的少女心事在回憶的深處時不時還能偷偷冒出嫩芽,令人回首凝望。李商隱的《無題》中,八歲的小姑娘偷偷去照鏡子畫峨眉,十歲郊外踏青,用荷花裝飾衣裳,十二歲勤奮學習彈奏古箏,十四歲憂愁自己的婚事,十五歲鞦韆下黯然神傷。這如同戴望舒《雨巷》中那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的姑娘”,少女心事都是懷春而愁麼?

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點絳唇·蹴罷鞦韆——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筆下,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酒醉花美,流連忘返,是輕衣薄汗剛下鞦韆的活潑少女,嗅梅遮掩嬌羞;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宋代的朱淑真寫道熱戀的女子梅子黃時雨下躲雨的嬌憨。少女心事,寄託在春思裡,投注在青梅上,是裝飾衣裳的小小心思,是憑欄遠眺的悠遠目光,是鞦韆上蕩起的綿綿樂事。

年輕的鐘曉陽在《春在綠蕪中》書寫了生命春天的少年暫留之心事。全書一共十四篇散文,記載著作者少年時求學交友中與親朋好友之間的日常瑣碎情事。最特別的是,在本書再版後,作者又特意在每篇文末增加上後記,對前文的人物進行補充說明。這猶如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描寫的少年和長大後的閏土,兩相對比之下,更覺得少年青蔥歲月的無情消逝。在《春在綠蕪中》後記中寫道:那夾帶在風中雨中的花草訊息,鳥蟲微語;那託付在雲上海上的願望紙鳶,魚書小箋。曾是我側耳傾聽,陶然神往的;曾是我欄畔所思,窗前所盼的。曾讓我的快樂之杯盛得滿滿的。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然而對於年輕的人來說,每一天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新鮮的。天真爛漫,內心敏感,好奇萬事萬物,對待師長與朋友是一片赤子之心,在匆忙的世界裡攜友同行或默默彳亍,感嘆著人生的小悲歡與孤獨。林語堂將孤獨二字拆開,盛放於暑夏。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春在綠蕪中》:春意上峨眉,聚散兩依依

林語堂

而鍾曉陽直接寫到:

我瞪視著眼前雪白的習作紙,身體內一股汩汩的寒冷,腦髓冰涼如摺疊的刀鋒。我們是多麼孤獨。青春是踮著腳尖蹦蹦跳跳、一晃一蕩在陽光下,在融化了的雪糕尖上,就那麼打一個響指呼哨而過。張大春說,鍾曉陽敏感易受驚恐,最愛納蘭詞,因為行文之中,包裹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與對過去青春歲月的感傷。十四篇散文細細讀來,就猶如李商隱筆下的攬鏡畫眉的少女,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也是易安筆下的遊湖女子,吹著笛子踏月而來。鍾曉陽的文字纖細而帶有古韻,少女氣質明顯,情真意切,句讀之間皆是舊日情懷,五味雜陳。不管是鄉愁還是離別之苦,都是青春最好的印記。誰的青春不是一種飛蛾撲火的孤勇呢?

我既來了,定不負山的高,水的清,也許將來潦草收場,慘淡徒勞,可是有這一路風光,我的一生,便可自成景緻。

應該每一個平穩或驚險度過自己生命春天的人回首過去,都是絮絮叨叨執著那些生命中微小的細節,如指尖流淌過的日光,也會內心澎湃出天地之間的雄心壯志,如火把般炙熱。在跌跌撞撞中體會春天的雜亂與歡樂悲傷。

讀鍾曉陽的《春在綠蕪中》,努力找尋我們青春河流裡那些橢圓的石子,然後快樂打幾個水漂,激盪起我們的青春波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