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所有都在


我是小影大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會發熱,為什麼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雖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會發熱,但是大多數人都會出現發熱和咳嗽的症狀。在所有感染者中,有80-90%的人會發熱和咳嗽的症狀。而有10-20%的人不出現發熱和咳嗽,甚至一點症狀都沒有。如果沒有症狀我們就無處下手,只能用出現最常見的症狀去排除,這樣才能不漏掉大多數感染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除了會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外,還會出現乏力,肌肉痠痛,類似於感染的症狀。所以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感冒了,自己在家吃藥休息,依然沒有好轉,還是發燒,可以為低燒,也可以為高燒。小部分人還會伴有頭痛的症狀,但是流鼻涕很少見。

除了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症狀在,有小部分還會出現腹瀉,我們統計了21名患者,其中有2例出現了腹瀉,這2例都是重症肺炎才出現的腹瀉。輕症的那些患者沒有出現腹瀉。所以我們推薦,有可能早期病毒還沒有累及胃腸道的功能,隨著病毒進展,逐漸出現胃腸道損害。目前在糞便中也查到了病毒的存在,也可能會出現糞口傳播。所以對患者排洩物的處理,也要符合要求。

總的來說,發燒還是最常見的症狀,所以要用測體溫的方式來篩查感染者,其他的症狀也會出現,但是相對少見。


小影大夫


今天下午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某日報拜訪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國出現了一些沒有症狀的人,沒有發熱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隱形感染的人",然後怎麼防止隱形感染和傳染。題目說的很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發熱,那為什麼還🈶很多地方用體溫來排除呢?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並非用體溫排除,而是用體溫篩查!這一個正著說,一個反著說,但仔細想想這個很不一樣哦!為什麼要測體溫啊?那是因為很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會發熱啊!所以,體溫篩查手段,但是並非確診手段。測體溫仍然必不可少!

其次,我們不能撿個玉米丟個西瓜。什麼意思呢?沒錯,有些患者是不發熱,但是發熱的居多,我們要把握這個多的。同時,正如鍾院士以及國家衛健委發佈的診療指南所提到的,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熱並不是唯一症狀,也並不能確診患者。發熱的患者多了去了,不能說發熱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同時,不發熱的患者也有,那怎麼辦?第一,要問病史,問問患者有沒有去過武漢,有沒有接觸過可疑患者或者確診患者。第二,要做核酸檢測!如果滿足了第一條,那麼就必須做核酸檢測!



總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帶毒者"確實很可能比較隱蔽,但是他們只是少數,多數的還是有典型的發熱症狀。所以,測體溫不能少!!!但是,體溫並非排除標準。


普外三角針


依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診療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主要表現為發熱、乾咳、乏力,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的症狀。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都有提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乏力。有41例確診感染者的數據顯示,確診人群中幾乎所有人(98%)報告有發燒,76%有咳嗽,44%有肌痛/疲勞。有99例的病例分析顯示83%有發熱,82%有咳嗽,31%有氣短,還有少數人有頭痛、咽痛、流涕、胸痛、腹瀉等症狀,在上述症狀中,至少有一個症狀有90%以上。血常規中淋巴細胞減少很常見,所有患者的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均顯示實質性肺部異常,包括磨玻璃樣混濁,累積多個肺段段或多個肺葉。但也確實存在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不發熱,體溫正常的情況,但這畢竟是少數。

監測體溫是篩查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感染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措施。

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恰值發生在我國春運之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整個疫情防控帶來極大的挑戰,由於絕大部分感染者多會出現發熱,因此,檢測體溫是較好的手段,但是體溫檢測確實不能完全百分百篩查出感染者,並且也存在發熱的這部分人群中有一些不是因為感染此次的病毒而導致的發熱。因此體溫異常是一個重要的警示徵象,發熱提示需要進一步篩查是否感染病毒。


對於目前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需要完善病毒核算檢查,同時進行胸部CT檢查,但這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檢查,當高度懷疑的時候才做,這是由於核酸檢查、CT也需要場地、設備及人力,這樣複雜的檢測手段是不適合用於大範圍的篩查。詢問是否有症狀,因為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慌,而部分人即使有症狀,也不一定如實回答,而體溫就是一個客觀的數據,用於大範圍的篩查是相對來說最合理的。

那麼針對那些症狀不典型,不發熱,或者甚至沒有症狀的病毒感染者,我們的大範圍篩查,肯定也是難以發現他們的,這個時候就是發揮個人的作用時候,明確接觸過從湖北武漢回家的親戚朋友或者接觸過在其他地方診斷或疑似病毒感染者,應自覺在家中居家隔離,出現相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同時,沒有感染的人群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採取多種措施預防自己感染。


急診科鮮醫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大於37.3℃),乏力和乾咳,當然,也有極少數既不發熱也不咳嗽的病毒攜帶者,但不能因為這極少數人就忽視了發熱這個最重要的症狀。從綜合角度來看,測量體溫是可以做到大面積篩查的,篩查並不代表確診,畢竟可以引起發熱的疾病有很多,還要進一步詢問病史,如果有武漢及周邊地區活動史,需要進一步取咽拭子或痰液來檢測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以往測量體溫大多用的水銀溫度計,比較費時間,而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紅外檢測儀可以很快的測體溫,最近你可能被別人拿著體溫槍在額頭上掃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火車站這種人流量大的地方,有較大的紅外體溫檢測儀,人們只要排成一列順序走過去檢測人員就能看到體溫,也是方便可行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為了排查新型冠狀病毒,現在到處都在監測體溫,進出高速路要測量體溫、進入醫院就診要先測量體溫......

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不發燒是不是就說明沒有被感染?

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會出現發熱,也有部分感染者表現為乾咳、乏力等症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另外,不發燒也並不能完全說明沒有被感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後會有一個潛伏期,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在潛伏期內一般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也並不是不發燒就能100%排除被感染的可能。

那麼,既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雖然說並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但發熱還是最主要的症狀,絕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症狀。另外,我們測量體溫並不是為了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為了排查病毒,以便及早發現被感染者。測量體溫不但操作簡單、而且還很可靠,並且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設備,實在是比較明智的方法。

大家可能會擔心,那些並不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會不會被漏診呢?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反覆跟我們強調:疾病並不會按照課本來發病!並不是每一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症狀都很典型,這就增加了醫生診斷的難度。但是大家不要擔心,我們診斷新型冠狀病毒也會很謹慎,我們需要結合流行病學(比如湖北武漢居留史、接觸過武漢過來的人等)、臨床症狀(發熱、咳嗽、乏力等)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血常規、胸片等)來綜合考慮,如果高度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能,我們還需要經過專家的討論,最後確診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如果疑似病例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那麼就可以排除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的全科醫生,關注我,您就擁有了一個家庭醫生。如果覺得有用,可以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吳醫生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部分可以沒有發熱,這個是事實,而處於潛伏期的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所以,體溫檢測並不能作為除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依據,這個沒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全國各地都在用測體溫的方法來初篩呢?

1、發熱是大部分患者出現的症狀

雖然部分患者可以沒有發熱,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大部分在發病期會表現發熱和呼吸道症狀,也就是說體溫升高、乾咳具有更高的普遍性,也最容易被我們發現。

2、體溫檢查的可行性強

體溫檢測是作為最簡單、最容易實行的一個臨床檢查,造價低廉,方法簡單,能夠在公眾中大範圍普及,通過這個措施,可以發現很大一部分疑似患者的線索。

3、每個人都精確排查是做不到的

一個人是否被病毒的感染,是需要醫學的專業檢測的,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或者說疑似患者,我們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專業檢測,才能做到確診或排除,比如:疑似病例,會用專業的試劑盒,進行患者的痰液、血液或糞便的核酸檢測,確定是否為病毒核酸陽性。而這些醫療資源不會用作普通人的篩查的,即沒這個必要,也沒有那多的試劑盒。

所以,體溫檢測雖然不能作為排除的依據,但是作為發現疑似患者的線索,意義還是很大的。


深藍醫生


新型冠狀病毒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從目前來看情況在慢慢變好,現在很多人開始疑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說說我的看法。

在面對巨大的人群時,我們要選擇快捷的方式進行篩查

從前期的一些臨床症狀看,很多感染者會出現發熱症狀,那麼我們就開始採用測量體溫的方法來篩查,通過這一方式我們可以快速高效的篩選出一些疑似的患者,然後再進行其他的一些檢測以及隔離措施。測體溫的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快速,其次節約醫院的醫療資源,給確診的患者使用,第三就是極大縮小了疑似人員的篩查範圍。


目前沒有其他更好的篩查方式

以當前的醫療情況來看,通過胸片以及核酸檢測來判斷是最好的診斷方式,但是我們目前根本做不到,因為醫生以及檢測設備都是有限的,而需要檢測的人太多,如果都去測核酸上胸片檢測,很多真正的患者會喪失治療機會。再說,把所有人都拉到醫院去拍片是不現實的,而體溫篩查就如同篩子一樣,即便能夠篩出80%的感染者都是好的,當然現在來看比例可能還要高。

體溫篩查會有遺漏,因此需要大家做好防護

正如題目所說,感染者並不都是有體溫升高的症狀,這就造成可能有感染者被遺漏,而感染者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就需要我們都要做好防護措施,做好隔離措施。


珠海禾蟲哥


首先更正一下,體溫是不能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排除依據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雖然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但也有非典型表現的患者,比如少數患者以輕度納差、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為主要表現,也有以頭痛、心慌、胸悶、四肢肌肉痠痛等為首發症狀的。

我們之所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以體溫作為初步篩查手段,是因為絕大多數感染者還是以發熱為主要表現,通過測量體溫,可以快速、便捷的完成初步篩查。當然,進一步確診,還需要查血常規、拍胸部CT、做病毒核酸檢測等等。


什麼?不發熱也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你是不是有點慌了?其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更為重要的篩查依據,還要參考是否有與確診患者接觸史、是否有疫區暴露史。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來講,如果沒有與確診患者及潛伏期患者親密接觸,平時做好防護工作,也不用過於驚慌。


關注重症行者-阿鋒,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重症行者阿鋒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上個月的二十七號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是以發熱、乏力和乾咳為主要表現!當然,隨著確診的患者越來越多,臨床上也有發現有些患者沒有發熱。那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不一定發熱,但是為什麼還要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第一,體溫並不是排除依據!

題目說量體溫是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依據,這句話是不對的,是極其不嚴謹的哦,沒有任何專家教授說過不發熱的病人就可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哦。

第二,為什麼還要量體溫?

沒錯,有些病人是不發熱的,但是別忘了大部分病人是發熱的!!!作為篩查,我們肯定需要重點關注那些發熱的患者!比如十個病人裡面有七個或者八個人是會發熱,而另外兩個人不發熱,那麼我們肯定先抓住這七八個發熱的人。為什麼?一來發熱的人佔多數嘛,把多的人篩查出來,那就不會漏掉太多。二來測體溫好測嘛。不發熱的病人可能只有乏力、痠痛、納差、咳嗽、咽痛等症狀。


第三,不發熱的患者怎麼防控?

很多人關心的是這個問題,不發熱的人我們怎麼發現?說實話,如果真的不發熱,又沒什麼症狀,那真的很難防!這也是為什麼讓大家戴口罩,讓大家洗手,讓大家少出門,少聚會的原因!因為有些患者確確實實可能不發熱!但是,別急,別怕!不發熱不代表不發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多數在一週之內就會表現出症狀,嚴重病歷可以底熱或者不發熱,但是它會有呼吸困難嘛,它有接觸過感染者或者可疑患者的經歷嘛!所以,對於不發熱的患者我們肯定需要綜合判斷,需要結合病史,特別是否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湖北方向來的這種情況。
最後提醒一下,最近口罩用的多,請正確處理⬆️⬆️⬆️


骨科木匠劉醫生


根據目前的研究和已有病人的分析發現,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有發熱,特別是在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中,一些患者可以沒有發熱,我們要引起重視,要正確識別。


本次武漢新型肺炎是由一種β屬新型冠形病毒感染所致,根據已有的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對人群普遍易感,病毒對紫外線、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劑能夠有效滅活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傳染源主要為感染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接觸傳播,潛伏期在兩週,多在3~7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常見的表現有發熱、乏力、乾咳,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

雖然少數患者可無明顯發熱,但絕大多數患者歲隨病情進展,都可以出現發熱表現,且在目前的情況下,體溫測量是十分簡單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初步篩查方法,所以我們還是將體溫測量作為排出依據。

‏‌‎‌‬‪‮‭⁠‌‪‬‌‮‫‌‌‭‌‫‭‬本文由全科掃地僧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