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如果沒有發生疫情,這周應是一些學校開學/準備開學的時刻。但現在,學校和老師們不得不轉向線上教學,並且遇到了很多挑戰。

但即使是早早接納了教育技術和在線教學的創新學校,也面臨很大挑戰。而今天的節目就與此有關。

今天「硅谷早知道」這期節目中參與訪談的,是創新高中探月學院的課程和教務中心負責人楊博宇。他提到的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點是,在這個全國大規模被迫線上教學的特殊時期,如何通過技術來實現教育創新和公平,這個話題也許能得到更深入的探討和實踐。

以下內容為音頻的文字版,完整節目請通過「聲動活潑」微信小程序、喜馬拉雅、或包括 Apple Podcasts、Spotify 在內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搜索訂閱「硅谷早知道」來收聽。


<strong>Q - 文姝琪

A - 楊博宇


目前的教學安排


<strong>Q:教務工作人員真正開始討論疫情對教學影響,並採取措施是什麼時候?

A: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年二十九、年三十那兩天。我們開始開會討論面對這個疫情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首先做的是對我們學生和老師過年期間出行的排查。按原計劃,學生 2 月 10 日返校, 2 月 12 號開始線下授課。現受疫情影響,加上北京市教委規定,目前先在線上進行選課及開課前準備,2 月 17 日正式線上授課。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探月學院實景

<strong>Q:線上授課方式的調整對學生和老師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嗎?

A:坦白講,我們其實從老師端做了很多的調整。我們特別推崇的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項目制學習,一種叫混合式學習

從項目制學習的角度,學生沒辦法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動手操作的項目,無法進行面對面小組討論等等。這對項目本身的推進會有很大影響。

從混合式學習的角度來說,學生可以利用在家自習時間,自行安排完成線上學習。但核心部分在於線下。我們需要通過老師創造場景來實現學習的深入。

目前疫情會讓這兩方面都受影響。學生從早上一睜眼,一直到晚上都進行線上學習,這對學生的體驗和教學效果都非常不好。所以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整個課程的備課模式及時間表安排都進行了調整。


<strong>Q:你剛才提到的混合式教學能稍微解釋一下嗎?

A:混合式學習其實是最早在美國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字面意思是,將坐在教室裡的授課學習,和通過計算機、手機等多媒體/互聯網線上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混合在一起。

這個模式最早興起的背景是美國互聯網興起時,學校發現老師吸引力永遠比不上互聯網,因此老師會去思考如何將學生學習與互聯網結合起來。但到今天,我們推進混合制學習的原因已不僅是這方面原因了,現在的線上課程經過不斷打磨,已發展得相對成熟。

在向學生輸入知識信息這端,學生能很容易地接觸到頂尖線上學習資源。按以往模式,一個特級教師是一個學校的寶,但這個學校可能只有三十個或五十個學生能聽到這個特級老師的課。但今天,一個頂尖老師的課程可以通過錄播與複製,讓幾千萬學生看到。這也是疫情期間,我國很多地方教育部門在做的一件事情。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和習慣,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互聯網的形式更能讓每個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節奏。

輸出端,其實傳統就是通過考試的方式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但我們在輸出這端,會轉到線下去做。為什麼輸出都要轉到線下去做?因為學生還需要老師的腳手架來讓他們有場景去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嘗試解決真實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學校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場景的創造其實就是學校需要老師去完成的主要任務。


<strong>Q:那之前探月的教學中,線上這一塊大概佔多大比重呢?

A:我們無法把探月提供的教學單純分成線上和線下。以我們的數學課為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佈置學生提前觀看網上視頻,包括閱讀一些相關材料,並給學生提出一些指導性問題,讓學生自主預習。在實際授課中,老師會通過場景模擬來運用相關知識。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疫情中的線上教學反饋


<strong>Q:疫情發生後,所有學生都只能在線上課,教學效果會有什麼折扣?

A:我個人認為,那些需要老師進行場景教學的部分肯定會受到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會通過線上平臺的選擇,課程備課方式的選擇儘可能地還原這樣的場景,結合疫情讓學生把真實問題聯繫進來。通過這樣的模式儘可能減少線上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

我舉兩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我們學院有一類課程會選擇真實社會議題去討論解決,比如說垃圾分類。但發生疫情後,你會發現這類項目如果繼續做下去,受到的限制非常大,很多東西都是紙上談兵了。

那我們這學期其中有一個項目叫大健康,其實就可以和疫情事件結合起來,期望是學生能夠最終做成一個可供在線傳播的面對青少年的疫情防護手冊。如果這個項目要做一個學期,可能目前的疫情在學期結束前已停止了,但 2003 年有非典,現在又有新型冠狀病毒,所以其實對於流感或疫情防控來說,這是需要長遠思考的問題。不會說因為疫情的過去,這個項目就變得沒意義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從學科課程來說的。比如說高中階段的數學課在學習標準差、方差、高階的因果分析、控制變量等等,我們可以讓學生用這些來分析疫情相關的數據。現在都有真實數據,也是在真實的場景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還是能去實現我們之前的目標。


<strong>Q:學生對於疫情的情緒或對教學模式的調整有什麼反饋嗎?

A:情緒上我覺得還是比較平穩的。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學生開始反映不想在家呆了,想回學校。因為學習其實是社會化和情感化的,就算我們在線上的場景搭建得再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需要同伴的交互和社會情感的支持。這是我們在這個階段沒辦法去營造和實現的。


如何看待線上教育的發展前景


<strong>Q:這次疫情中,有很多關於在線教育機會的討論,你們覺得會有什麼新的發展機會?

A:對探月而言,我們的機遇肯定不像教育技術產品及線上課程的機會大。但是我覺得這不是市場機遇,更多的是一個教育機遇,是對於這種混合式學習或者說雙師課堂這種教育模式的推廣。而且我覺得更多的不是一個商業機會,而是一個公益機會,或者說是教育公平的機會。

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目前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是分開的。線上課程有很多企業在做,線下也有非常優質的學校在做很好的課程,有大量的特級教師資源。

好處是我們的山區學校或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能接觸到頂尖網課了,但問題是直接給網課其實並不能解決學校問題,只通過線上課程無法續寫線下的輝煌。

另一方面對線上課程的企業,他們也會意識到線上的課程不能完全代替學校裡的實際授課。如果這兩者能走在一起,能去真正推廣雙師和混合制學習,我覺得對教育公平而言是一個比較大的機會。


<strong>Q:你剛才提到只提供網課不解決問題,讓我想起去年刷屏的文章叫《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你覺得那個模式有什麼再更進一步的可能嗎?

A:我是覺得從教育公平的角度講,利用屏幕也好、互聯網也好,還是這個混合制學習也好,一定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我們不能只依靠這塊屏幕/互聯網。

剛才有提到幾點:一是真正深度的學習不僅是輸入的過程,也有輸出的過程,而輸出需要老師的設計、場景的創造;二是我們剛才說到學習不是一個機械化的過程,它是一個社會化的一個情感化的過程。那麼基於這樣的研究或觀察,學生需要互動,需要合作,需要與成年人和老師交互的場景。

我們在線上應對方面,除了做直播和錄播的,也會給學生課表做調整,還有個性化的指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自己能夠規劃自己的學習節奏,但對於學業的規劃、對於升學的規劃,甚至包括對於未來的規劃,還是需要來自學校和導師的指導。


<strong>Q:剛才提到個性化的問題,其實對師資的數量和力量有很大的要求,你會不會覺得對於目前整個中國的教育現狀來說要求太高了?

A:我覺得這個問題肯定是要分階段或者說分地區的去解決。我們現在老師的任務主要還是在教課上,但像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像美麗中國的教師去支教,有的學校老師可能一個人教三門課、五門課甚至更多的課,老師是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

有了互聯網以及屏幕的引入,老師能夠有更多的精力花在創造場景、引導學生進行輸出方面。另一方面,老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跟學生做溝通和交流,去做個性化的指導和引導。這背後是心理學、教練技巧、溝通技術的支持。我想老師花時間在這些方面,要比同時去教語數外政史地更好一些。


<strong>Q:在疫情發生之後,你有沒有對於整個教育行業直接會發生的變化的預測?

A:我的一個猜測是,會有更多這樣的教育技術能夠進到一線的課堂中去,特別是一些在過去沒有接觸到教育技術或者互聯網教學這種模式的中小城市學校。目前我認為我們的線上課堂和線下教學在整體上是分家的。我也希望看到之後這兩條線路可以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或者能夠找到一個交點。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被迫線上教學,這是重新思考教育創新與公平的時刻嗎

硅谷早知道 RSS <strong>http://feeds.fireside.fm/guiguzaozhidao/rss



監製:徐濤、丁教

剪輯:迪卡普里鑫

運營:Akida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