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才能養出不受欺負的孩子?

瓜太郎


1、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我們現在先來聊一聊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孩子被欺負了!既心疼又生氣,心疼的是孩子肉體上的疼痛,生氣的是孩子個性上的軟弱。在孩子被欺負的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容易失控的。所以,我們先從這個家長內心其實更關心的問題來聊一聊。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孩子被欺負了的四個步驟,我特意做了一張圖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更直觀的記憶住。

第一步,冷靜傾聽

其實,這也是我們處理孩子任何情緒問題都可以採取的方法,不論是被欺負了,還是孩子有情緒了。因為,事情總歸是有一個緣由的,我們冷靜的聽一聽,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事情的過程。因為,如果孩子看到家長已經著急上火了,他的內心可能會更害怕。

如果孩子說不清楚呢?我們要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幫他把意思整理清楚他遇到了什麼麻煩。比如:兒子你是說**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你去要他不肯給還打了你,是這樣嗎?

第二步,支持安撫

支持一定是在指導前的。因為孩子被打被欺負他的內心一定是害怕、傷心的,所以我們先要共情,有同理心,去告訴孩子你現在害怕很正常的,媽媽小時候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害怕。首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第三步,表揚交流

為什麼要表揚呢?

我們要表揚孩子願意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很高興,你願意告訴給媽媽聽。”因為,孩子如果在外面被打被欺負了但是不敢告訴爸爸媽媽聽,或者告訴爸爸媽媽結果引來爸爸媽媽的一頓訓斥,那未來孩子更是什麼事情都不敢跟爸爸媽媽說了,想一想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甚至未來成年後的親子關係,能融洽嘛。所以,任何時候,孩子願意告訴你他的事情,都要先表揚他。

再跟他交流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去欺負別人。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負面教導。比如“你怎麼這麼可憐,你怎麼就不會還擊呢。”“算了,以後咱們不要出去了,躲遠點。”這種隨口說出來的話可能會給孩子造成第二次的極大打擊。長期在這種打擊下長大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培養出自信力來的。

最後,告訴孩子在面對這類事情時有策略的應對指導,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 如果對方孩子罵你、嘲笑你,那麼你可以很有底氣的回他“說別人就是說你自己。”“說別人傻你自己最傻”“說別人笨你自己最笨”很有底氣的、聲音洪亮的多說幾遍。這個是從有經驗的幼兒園老師那裡學來的,一般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如果面對其他小孩底氣實足的說上這麼好幾遍,他們也就不敢動手了,他們會發現原來你也聽厲害的不是好欺負的。
  •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哪種比較善良、瘦弱一些的孩子,那麼我們在家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多練習說這個句子“不許打人,打人是不對的。”“不許過來,我討厭你”聲音一定要大要洪亮底氣要足。
  • 還有一種策略叫做問問題,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一般孩子的大腦不能同時處理多個事情,所以當面對要打人、欺負人的孩子時,可以教孩子問問題,“你憑什麼打人欺負人”。他一去想怎麼回答你的問題時,基本上他就會開始去理智思考,那麼他打人的衝動也就被忘記了。當然,這只是對學齡前階段的孩子比較有效。
  • 另外,我們可以在家告訴孩子,如果有小朋友要打你,那你可以抓住對方的手,讓他無法打你。這個技巧可能需要家長在家裡配合孩子一起多練習一下。因為工作關係,我看到一些孩子真的就只會站在那接受捱打,然後在被打之後就只會哭。
  • 如果對方的確強大很多,咱們打不過也抓不住手怎麼辦,那就告訴孩子立刻跑開,跑出他的攻擊範圍,然後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所以,不論是語言上的回覆、問問題還是動作上的抓住手、跑開,這些都是需要孩子在衝突當下自己去判斷和使用的,所以,我們家長要有意識的告訴孩子一些應對方法,起碼保護自己不被打。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部分我不再一一展開舉例,給大家準備了幾個小的tips,大家可以保存下來這張圖,馬上就是週末了,在陪孩子的時候不妨拿出來跟孩子開始練習練習。

二、 平時的教育方法

對於本身就是比較善良、溫柔的孩子來說,我們在平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力。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過程,但是,只有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安全有愛的,他對自己是有自信的,那麼不管未來他面對的是挫折坎坷還是榮譽榮光,他才會更有勇氣和底氣去面對和接受。

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做到:

  • 不要當強權型的家長,不要去替代孩子做決定,不要過多的包辦代替,讓孩子自己去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 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多的壓力、讓孩子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去冒險。
  • 當孩子有進度、有學到新的東西,家長要鼓勵他。當孩子做失敗了,也不要批評他,而是和他一起改進、一起進步。要讓孩子感覺到愛,有底氣,有支持。
  • 不要在人前罵孩子,給孩子面子,每個孩子不管多小的孩子都要面子的。要給孩子留自尊。
  • 不要在生活中當一個經常抱怨的家長,不要把負面情緒、負面能量傳染給孩子。

三個好媽媽


女兒和我在一個幼兒園的時候,每次開會,就見她在外面被兩個同齡的同事家的孩子玩遊戲般地推來踢去,女兒一動不動,只有眼巴巴看著辦公室的我。


幾次以後我和她談話:你喜歡被別人踢來踢去嗎?

女兒搖頭。我又說:那你幹嘛不反抗?

女兒還是不說話。

我接著說:你不要希望我去保護你,你自己得學會讓別人不敢欺負你。你可以眼睛瞪著他說“不可以!”警告之後再不住手你也可以還擊……

性格懦弱一下轉變很困難的,後來我就陪著她一起訓練膽量:在人多的地方唱歌、廣場上自己找夥伴玩、獨立去做一些事情……

再後來我把她送到別的幼兒園,每天獨自來回,放學有時順便買菜,參加各種活動。就這樣能力越來越強,信心越來越足,再也沒有人欺負她了。


遇到過不少被欺負不敢吭聲的孩子,以暴制暴肯定不是好的方式,這樣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建議家長注意訓練孩子這幾方面能力:

1、訓練膽量,遇事不要害怕。

2、無意的冒犯要包容,面對挑釁要敢於說“不”,迫不得已要還擊。

3、預感到危險時要懂得求助。

4、懂得有人喜歡欺負弱者,要讓自己變得強大。

5、維護自己,大膽表達自己的需求。

6、學會和夥伴友好相處,建立友誼。


媽咪老師


我想起來兒子說的一個同學的故事,這個同學容易被其他同學欺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同學很容易哭,其他的同學就不喜歡和他玩,覺得和他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很沒勁。

記得我兒子生日的時候,我兒子自己說他不想請這個愛哭的同學來參加他的生日聚會,所以我們就沒有請這個同學。到了生日聚會當天,這個同學的媽媽打電話給我老婆說,她兒子沒有被邀請結果在家裡也是哭起來,這個媽媽比較寵他,所以就親自出面打電話給我老婆說了這樣的情況。我老婆比較有愛心,就說那好吧,也來一起參加這個聚會吧。

後來他們也來了,我就稍微注意觀察了這個小孩,發現他的個子其實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感覺協調性不好。那天他們玩的是自行車場,很多小孩騎車爬坡都很溜就是這個小孩看起來有些笨,所以他和大部分同學玩不到一起,同時我也看到他媽媽和他外公兩個人在場很照顧他。我想應該這個就是原因了,就是寵的太厲害,幫小孩做太多了。使得小孩的能力喪失或者減弱。這樣他在同學這個小社會中就處於不利的位置。有可能會被欺負。


我是快樂藤爸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我的大女兒,2歲之前,我總擔心她出去會受欺負,可現在我總擔心她出去欺負別人。

然而,事實證明我多想了,現在的女兒既沒有愛欺負人的暴力傾向,但也絕對不會受欺負,我覺得現在是最好的狀態。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培養孩子:

培養孩子的愛心,這是所有道德品質中最主要的,做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是我經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愛心包括愛自己,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最主要的人,他們是我們成長的伴侶,我們需要他們的陪伴與幫助,同樣要告訴孩子,他們也需要你的愛與幫助。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就是感同身受,讓孩子有顆憐憫之心,每次遇到路邊的流浪人,如果是年老的,身體有缺陷的,我都會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告訴他們,這些人是被生活所迫,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如果是正常人,我會告訴他們,千萬別學他們,有手有腳,幹什麼都能養活自己。是非分明才能明辨是非。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知道,人是不可以隨便打的,打人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不能隨便欺負別人,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你欺負他們,他們的爸爸媽媽會傷心,那個孩子也會傷心,你會失去這個朋友的,告訴孩子打人的後果,培養孩子責任意識。

最後一點,言傳身教,生活中我們也要做一個不欺負別人的人,做個有責任,有愛心的人,點滴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


小白說育兒


那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臨走的時候,老師跟我說:“你們家寶寶今天在幼兒園打人了,回去要說他一下,不能再打人了!”

我聽了當下就很吃驚,我們家寶寶一向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佛系寶寶,怎麼還會這一手?

趕緊問老師:“您知道他為什麼打人嗎?回去我好說他!”

結果老師來了一句:“可能是孩子之間爭玩具吧,具體我也不太清楚。”

回家的路上,我就問我們家寶寶:“今天在幼兒園為什麼打別的小朋友啊?”

他聽了很委屈,說:“爸爸,今天我一個人在玩玩具,一個小朋友過來搶,我不給,他還要,我就打他啦!”

我聽了,心裡暗暗讚了一句“兒子,幹得漂亮!”因為以我對我們家寶寶的瞭解,他說的應該就是實情,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覺得他打人一點的不奇怪,因為平常帶他在外面玩,他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特別羨慕,特別想要的時候,我們往往跟他說:“這是別人的玩具,我們自己的玩具在家裡,你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他會傷心的,你想想如果別的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你會傷心嗎?”從此以後,孩子物權意識就特別強,你的我的分的倍兒清。

當然嘴上是不能跟他這麼說的,我跟寶寶說:“他想搶你的玩具,你應該告訴老師,下次不能再打別的小朋友了知道嗎?他的爸爸媽媽知道了會傷心的。幼兒園的玩具是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你可以跟他說等你玩一會兒再給他玩,知道了嗎”

寶寶點點頭說:“知道了。”

其實,我培養孩子的原則很簡單:既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也不能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在幼兒園裡,老師對很多事情的處理思路是把事態平息下去,把爭端解決掉,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未必都能瞭解得那麼清楚,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結果是縱容了一些小朋友的壞習慣,讓另外一些小朋友“被欺負”也只能吃啞巴虧。

我們家好幾個親戚都在幼兒園當老師,她們總結了一下,在幼兒園最容易被欺負的是2類寶寶:

一類是內向、膽小,遇到一點小挫折喜歡哭的寶寶,這類寶寶往往在家被家長過度寵溺,在家沒有受過任何委屈;

還有一類就是在家父母管教非常嚴格,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舉動,特別是一出現攻擊性舉動家長就如臨大敵、立馬扼殺在搖籃裡的,這類寶寶看著非常禮貌、非常懂事,卻也逆來順受,結果也成為別的小朋友欺負的對象。

其實,孩子被欺負,根源還是出在父母這裡,我們的原則還是:既不能欺負別人,也不被欺負,如果孩子在別的小朋友被欺負的時候還能挺身而出,那恭喜你,孩子培養得太好了!


寶爸循循尚幼


很多家長會覺得讓孩子變得更強悍就不會被欺負,其實恰恰相反,待人和善、善交朋友、有包容心的孩子更不容易受欺負。

孩子以前班上有個同學特別頑皮,在學校老跟同學打架,他媽媽也坦言因為被其它家長投訴太多,他們根本不敢在班群裡發聲。後來班主任跟我們分析,其實這個同學從不欺負溫順的孩子,他主要的問題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情緒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大爆發。比如有一次他在教室摔了一跤,旁邊一個同學不但沒去扶他,反而對著他說了一句“該死”,他爬起來後立馬給了那個同學一拳。從這裡可以看出,一些暴脾氣的孩子情緒爆發也是有原因的。

有另外一些孩子確實是欺軟怕硬,欺善怕惡,但他們也會判斷形勢,看到一些人緣好朋友多的孩子還是會有所顧忌的。所以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交好的朋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還有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告訴孩子當受到欺凌的時候,無論對方做出怎樣的恐嚇提出怎樣的條件,回來一定要告訴家長,或偷偷告訴老師,這個時候只有家長和老師才能保護他。

家長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但作為家長首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森魚派


如何培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

答:我從兩個方面來說這個問題

〈一〉不好惹的孩子沒人欺負,我上小學時,有的孩子只是據說他很會打,其實他很低調,也沒有人去欺負他,我從小就練武術,但是很低調,中學時有一回下課休息時間,班上一個最調皮的孩子無預警的,無理由的舉起把椅子從我頭上砸下來,我本能的用一招把他摁倒在課桌上,也沒打他,過後他和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詭異吧?後來有一次,班裡有個同學是高年級一個會打架學生的弟弟和我產生了什麼矛盾,他說:我知道你打的過XXX,結果他去把旁邊一個不相干的同學打哭了。

〈二〉聰明,學習好,老師喜歡的孩子沒人欺負,有人說我孩子自信樂觀能交朋友就不會被人欺負,其實不一定,我家小女生剛上小學一年級,她就是這樣的孩子,前兩天因為總說話被老師罰中午不讓吃飯。因為學校裡最利害的霸凌者是老屍。學校常有隻是因功課不好被強破退學的,更有甚者還有的老屍把視力不好又討厭的學生調到最後一個,至其功課跟不上被迫退學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有人說:一味地忍讓,既縱容了惡,也傷害了真正的善。

我的孩子在一次旅遊的過程中,認識一個同齡的女孩兒,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個女孩用手不停得拍打我孩子的頭,但是我的孩子卻一直承受著,沒有一點的反抗,後來在我保護下那個女孩才停手。當我問孩子“別人打你,為什麼不還手呢?”孩子用委屈的眼神看著我:“你不是說不要打人嗎?”當時我的心裡很是難過,我們常教育孩子,不要打人,要有禮貌,要寬容大度,但卻忘了教孩子,當別人侵犯他時,只有勇敢地反擊,才能保護自己。我一把抱住孩子堅定地告訴他:“如果以後再有人先動手打你,你就還回去,勇敢地告訴他我也不是好欺負的。”

是啊孩子,這是個人間百態、形形色色的社會,我們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做一個有教養不去傷害別人的人,也要做一個有氣場不被傷害的人呢?

請家長們告訴孩子:

1、大聲警告,先禮後兵:

如果被打,孩子請你表情嚴肅地大聲警告,告訴他打人是不對,不能傷害別人,否則再打人我就告訴老師。一般情況,打人的孩子看到這種嚴肅震懾情況,會立即停止行動。

2、及時求助:

在語言反抗無效的情況下,對方繼續動手,請及時求助其他力量來保護自己,比如告訴老師、向爸爸媽媽求助,或者打電話報警。

3、請勇敢回擊:

如果對方在經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後還繼續打人,那麼請告訴孩子,一定要勇敢地還手,保護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則。

4、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告訴孩子,不能讓壞人傷害我們,要勇敢的去面對,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善良,不是一味忍讓,不是懦弱承受。

沒有原則的善良,只會助長壞人的囂張氣焰,最終受傷的是我們。

我們的善良,一定要長出牙齒來,有原則,有底線,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凡蓋煩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了我身邊真實發生的一件事情,那時候我才上高中,這個小孩剛上初一,非常老實,不愛說話,班上幾個調皮的學生每天都會問他要幾塊錢還打他,他因為害怕捱打每天都會把自己的零花錢交給這幾個調皮的學生但是仍然免不了捱打,每天都想打幾下,家長問這個初中生傷怎麼回事,也是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後來再次被打的時候他拿出了準備好的匕首,將那個經常帶頭欺負他的人殺了。


即便是在現在也依然不時有校園欺凌現象的報道,而這對於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影響可能會是終生的,做父母的更應該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與其說是教育出不被欺負的孩子,其本質是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1.培養孩子自信的性格。很多父母脾氣很大,或許孩子犯了一點錯誤都會大聲呵斥,而不是耐心的告訴他應該怎麼樣做,久而久之孩子性格就會變得膽小,怕犯錯,怕事。這一點真的需要父母多些耐心,培養孩子敢於面對的自信,這種果敢自信的性格對孩子的生活工作都是很有益處的。



2.放下父母的權威。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讓孩子可以覺得有事的時候找你交流,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讓孩子言聽計從。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學會了偽裝,我們做父母的是想要表面上的服從嗎?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可以向你吐露真實的情感,當然偶爾也要有一些權威的。


3.正確的三觀。在孩子成年之前,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平時的點滴行為言傳身教,例如看到垃圾桶倒了扶起來,手裡的垃圾要扔到垃圾桶裡面等等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的榜樣,他都會跟著學,所以做父母的要做孩子的榜樣,而不是要求孩子怎樣怎樣。

真正的不被欺負應該是一個自信寬容,自尊自愛,樂觀向上的明理少年,孩子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因為我也想學習一下大家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美妞酷寶兒


說說關於我曾經差點被“霸凌”的故事,這次欺凌其實被我躲過去了,也可以說我很慫,總而言之,是機智和抵抗幫我躲過了這場莫名其妙的災難。

那是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是封閉式管理,硬性要求學生住校,除非有身體原因才可以走讀。

學校宿舍構造很奇怪,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天井,從底樓貫穿至頂樓,通透性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樓上樓下可以串聲,就像一個傳聲筒一樣。

每天下午下課後,許多學生吃完晚飯都會先回到宿舍梳洗休息一番,再去上晚自習,這樣可以避免晚自習後的高峰期,某天和舍友回宿舍準備小憩一會,天井突然傳來劇烈的爭吵聲,嚴重影響了我們,於是我大膽的朝著天井喊了一聲,“麻煩吵架的出去吵,別打擾到別人。”

話音剛落,舍友就驚恐的看著我,“你完了,你知道剛才吵架的是誰嗎?是初三有名的女混混,外面認識很多人的,你這一喊就得罪她了。”

當時我還有點不敢相信,心想不會這麼倒黴吧,但是現實很殘酷,天井立馬傳來一聲大喝:“哪一層樓的,在宿舍給我等著!”

當下,很沒有骨氣的我,選擇了逃跑,一路暢通的跑到教室,藏在了角落裡,以為能躲過一劫,結果很不幸,在校內小有知名度的我,聲音還是被對方認出來了,女混混帶著一票人來到我的教室門口,叫囂著讓我出去,想要教訓我。

當時的我真的嚇壞了,幸好同班同學都很給力,幫忙攔住了她,一直拖延到晚自習鈴聲響起,女混混才不甘不願的離開,無論如何,這裡是教室,女混混再厲害也不會在教室裡逞兇,但是臨走前也留下狠話,“下課後給我小心點”。

我當然不會等到下課,連忙跑去跟老師請假,準備回家避避,誰曾想,這動靜都驚動到了老師,老師竟然還開起了玩笑,“怎麼你是害怕了嗎?一會老師會幫你化解矛盾”

“害怕,不存在的,我哥讀警校的”,雖然請假的行為很慫,但我還是想為自己找回一點面子,最終老師還是為我批了假,讓回到家躲避了一天。

後來雖然不知道事情是怎麼解決的,女混混確實也沒在找過我的麻煩,而我也成功的躲過了一劫。

校園霸凌很恐怖,有些人會說,我這不算霸凌,應該算的上是同學間的衝突,但是在這段衝突中,明顯我處於弱勢,我的喊話並不代表挑釁,但是在女混混的世界裡,卻成為了一種侵犯,畢竟價值觀有所不同。

什麼人更容易被霸凌?

近年來,媒體報道了許多校園霸凌事件,而政府也出臺了許多關於預防和處置校園霸凌的措施,但是,霸凌事件依然層出不窮,也是老生常談的熱點話題,對於學生個人來說,安全問題防患於未然,如何“避免”霸凌,也是必修課程。

大多數霸凌者都生活在不幸的社會環境中,缺愛的家庭、暴力家長等原因特別容易激發孩子內心的“惡”,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這種惡就會付諸為行動,用行為(身體傷害,搶奪財務)、語言(謾罵侮辱,造謠打擊他人)、文字(網絡霸凌),對他人造成身體和心靈的傷害。

霸凌者自詡為強者,實際內心是軟弱和恐慌的,他們渴望得到愛,渴望被關注,害怕被拒絕,也害怕被忽視,面對內心不斷洶湧的慾望,霸凌者開始顯露暴力傾向,通過欺負他人來獲得滿足。

在選擇霸凌對象的時候,通常都會尋找弱小且在校園中存在感極低的學生,例如:不受老師關注,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或怪異,體質孱弱,生活困窘等等,因為這類孩子膽小怯弱,容易被欺凌。

其實校園霸凌事件折射出一個非常殘酷的社會現象:弱肉強食,強者被人懼怕和尊重,弱者好比是食物鏈的最底層,而霸凌者對強者敬畏,面對弱者卻絲毫沒有同情心。

反抗霸凌需要家長、孩子、學校共同的努力

平常媒體報道最多的校園霸凌,大多數是毆打、脫衣服等武力行為,往往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對被霸凌者造成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這種屬於校園暴力行為。

然而還有一種霸凌叫做精神霸凌,我們經常會發現,校園中總有那麼一些小透明被忽視被孤立,還有些人會被流言傷害,更多的人則是被怒罵被羞辱,這些行為同樣也會傷害到他人。

現實生活中,80%的學生遇到霸凌,只會默默忍受,因為他們的性格通常比較膽怯懦弱,不懂得逃跑,更不懂得反抗,只是一昧的順從,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演變為長期霸凌。

還有一種被霸凌者,喜歡英雄氣概,面對霸凌,不懂得評估自身的處境,盲目的去反抗,去鬥爭,妄圖以暴制暴,最後遍體鱗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不僅不能擺脫霸凌,反而助長了霸凌者的囂張氣焰。

無論是哪種情況,被霸凌者最終的結局都逃不開自我放棄,有些人忍受不住自殺,有些人性格愈發孤僻,甚至重度抑鬱,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面對霸凌者,逃跑並不是弱者的表現,報告也不是小人行徑,勇於反抗不代表要肢體或者言語上的衝突,以暴制暴、以訛傳訛並非解決辦法,想要擺脫霸凌要學會方法論,而不是讓自己成為新的施暴者。

想要擺脫霸凌,不僅僅要靠孩子的個人努力,同樣需要學校、家庭、政府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1、發憤圖強,勤於鍛鍊,擁有剛強勁健的體魄,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霸凌。

2、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讓自己被標籤為弱者。

3、尋找保護傘,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護傘,遇到困難,別怕,勇敢的說出來。

4、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原生家庭的教育作用,有愛的家庭能為孩子帶來自信,當然現代年輕男女倡導婚姻自由,分分合合在所難免,我們不能因為孩子而道德綁架父母勉強在一起,但是作為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變的。

5、善於分析形勢,打不過可以跑,跑不過可以借力,面對精神霸凌要學會發洩,可以有樹洞,也可以直抒胸臆,總之,需要避免盲目的反抗,不得其法,反而越陷越深。

6、多結交好友,讓自己背有所靠,形成結實的防護牆。

許多人都在說,“我們要勇敢反抗校園霸凌”,反抗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應對施暴者,方法論勝過於勇氣,否則,就會讓自己陷入新的困境。


校園暴力是燕旅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希望所有孩子的童年都能健康快樂,有些時候寄期望於社會帶來改變,不如強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才能避免傷害,如果還有更好的反霸凌想法,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