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與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如何?對比誰更好一些?

把她給朕找出來


如果不看數字單憑感覺的話,個人覺得,還是蘇聯的動員能力強大一點,因為對於強盜來說反抗者的鬥志會更高,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這個道理,被逼到死角的往往會爆發出強大的潛力。還有一點就是,戰爭中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是蘇聯的兵源始終沒斷過,雖然有時候有些戰線上會兵力吃緊,但是總體上說,蘇聯軍隊依舊很龐大,戰爭結束的時候還保持著九百萬這樣一個規模。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參戰軍人3447.67萬人,後來動員的就有2957.49萬人,蘇聯女兵就多達八十五萬人。整個蘇聯也不過兩億左右的人口,這就相當於蘇聯的年輕人大半都參軍了,剩下的也在為反侵略戰爭服務。

再看武器方面,戰爭結束統計損失得出這樣的數字:步兵輕武器1547萬件,坦克和自走炮96500輛,火炮和迫擊炮317000門,飛機88300架,汽車351800輛。在1418天的戰爭中,生產如此大規模的武器,如果不是傾盡全力是很難做到的,還有沒損失的武器,所有數量加在一起要比這個統計數字多得多。

而對於納粹德國來說,雖然經過納粹黨的忽悠,很多年輕人走上戰場,成為納粹侵略的幫兇,但是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被強徵入伍的,就是抓壯丁了,不然如果所有人都是心甘情願,就不會有後來的七月密謀了。所以還是蘇聯的動員能力較強,社會制度對力量集中也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鍋蓋頭司令


要說動員能力毫無疑問蘇聯更勝一籌啊。

蘇德戰爭初期從的德國統帥部到底層的小兵都很奇怪一件事,就是蘇聯為啥還不投降。

蘇軍在戰爭前期的損失慘重得嚇人,動不動就是一次戰役損失十幾萬幾十萬部隊,到1942年的時候如果按兵力算蘇軍早把戰前兵力打光了。這放到其他國家就是亡國滅種啊。

所以當時德國人感覺就是蘇聯人打不完,消滅一個師後方又出現一個師。

源源不斷開往前線的部隊

到了後來冷戰期間那位叛逃的蘇聯軍官搞出的所謂《蘇軍內幕》,什麼影子師之類的也是西方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其實根源就是蘇聯的動員能力強大,能迅速把適齡青年送入軍隊之中,否則什麼影子師架子師都是白搭,該影子還是影子該架子還是架子。

二戰後期蘇聯後方人力動員已趨極限,後方甚至把監獄裡的刑事犯送上前線。前線部隊就自主在解放地區徵兵,適齡青年一掃而空,說白了就是拉壯丁,這也是搞到極致了。

全民皆兵保衛城市

除了男丁之外,蘇軍還大量使用女兵承擔非戰鬥崗位甚至部分戰鬥崗位,以省出男性當戰鬥兵。

自行火炮部隊的女軍官

戰爭開始後蘇聯後方生產重心迅速轉向軍工,青壯年入伍後的崗位空缺則被老弱病殘頂替。那些小女孩甚至帶著布娃娃上工,踩在板凳上開車床。

當然這樣搞是有後患的,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首當其衝,戰爭期間靠著西方物資援助尚能死撐,戰後立刻就爆發了饑荒。

生產線上的女工

但無論如何說,贏了。

而反之德國這方面做得很差,其實他們佔了整個西歐的精華部分,但對物資他們所做的是掠奪,對生產他們所做的是破壞,對人力他們無非蒐羅社會敗類搞了一些素質很差的黨衛軍師。德國國內長期沒有轉入戰時體制,人力資源利用相當差,可以說是前線都崩了,國內還在馬照跑舞照跳的。

俄語納粹宣傳海報:我和一個德國家庭生活得很好,去德國參加家務勞動

43年施佩爾接手國內軍工生產的時候,發現德國婦女的勞動力基本沒利用起來,並且還有大量家庭使用奴隸僕人,一副鶯歌燕舞狀。其實就是到後期德國也不能說就是真正徹底動員起來了,在防空部隊中使用小孩和姑娘也就罷了,把聾子和肺結核病人、60歲以上老頭召集起來組塞進國民擲彈兵師到底算是動員還是地方黨部敷衍軍隊都實在不好說。

草繩拴著褲子的希特勒青年師成員


窮途末路時的老老小小

最後做個結語,要說動員潛力,德國大於蘇聯;要說動員能力,蘇聯甩德國十八條街。


老槍與戰線



在二戰中,顯然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遠勝過德軍。

眾所周知,蘇軍在遭到德軍突襲後的半年時間內,損失兵力447萬餘人(純減員313.7萬餘人),裝備損失飛機17900架、坦克20500輛和火炮40600門。這個損失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令軍隊崩潰的極限,然而蘇軍在經受持續敗退和頻繁被合圍的消耗後,德軍總會發現在戰線上出現新的蘇聯部隊。這種打擊承受能力和組建速度已經超過德軍的估計。正是蘇軍高效的戰爭動員制度,建立了“打不死”的紅軍,最終徹底打斷德軍脊樑,為二戰勝利做出卓越貢獻!

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不久,就經歷了內戰和外國軍事力量的武裝干涉,因而在和平時期就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國防動員體制。部隊的步兵和炮兵戰時補充主要通過後備兵源臨時動員和短期軍事訓練,而關鍵的技術兵種諸如坦克手與飛行員至少需要幾個月培養,戰時臨時徵召顯然來不及,這點上德軍在二戰後期就因為飛行員補充問題影響戰鬥力發揮,而日本更是因為缺乏系統完整的飛行員訓練補充體制,在戰爭後期出現了飛機生產出來卻無人去飛的困境。

反觀蘇聯,在農業上推行集體農莊制度,採用機械化生產。30年代開始,蘇軍依靠現役部隊裝備和訓練培養了1.1萬個坦克車組,而農業和工業生產系統還可以提供5-8萬名後備坦克車手。飛行員方面,蘇聯30年代開始依託飛行學校、體驗飛行和航空夏令營等,建立了規模很大的預備飛行員儲備力量。儘管飛行員素質德軍和西方都認為並不高,但蘇軍從不缺乏飛行員。

戰爭爆發前夕,蘇軍總兵力已經由1939年1月的160萬人擴充到460萬人。而在戰爭爆發後,蘇軍在6月22日-7月1日短短9天內徵召了530萬士兵和65萬名預備軍官。儘管1941年損失巨大,但蘇軍在當年還是新建了286個步兵師、159個步兵旅和82個騎兵師。蘇軍動員的兵力不但彌補了所遭受的巨大傷亡,而且還使得自身總兵力達到1090萬人。

而在後方,蘇聯全面挖潛,儘可能集中勞動力,採取了動員14歲以上青年、動員不適宜服役的男子、動員城市婦女、增加勞動時間等。整個戰爭期間,蘇軍戰爭動員規模達到2700萬人,而德軍只有1400萬人。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蘇軍行之有效的戰爭動員制度,才最終戰勝德軍,取得戰爭勝利!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期間,雖然德軍在多個國家,多個戰場作戰,但那都是主動做戰,而其他國家是被動作戰,一個是有準備,一個是沒準備,所以我認為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比德軍強。

戰爭發生之前,德國修建了300多個兵工廠,軍事上的生產能力比1933年增加了20多倍,飛機造了1萬多架,坦克5000多輛,還有3萬多名火炮,最重要的是在士兵的兵員方面,從1940到1941年,德軍的士兵就增加了300多萬,達到800多萬人,而蘇聯的軍隊連同補充的兵員總共才500萬人左右。

要想如德軍在戰爭之前做的這些準備,包括武器方面的製造,有人經過研究,如果要做到這樣的準備,蘇聯可能要用三年的時間,所以在戰爭的初期,蘇聯的軍隊就面臨軍隊和兵器方面的不足……所以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的幾天,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蘇聯改組了軍隊和最高統帥部,並且動員了1905年到1918年期間出生的14批預備役人員。

其實蘇聯還沒有和德國終止合作之前,蘇聯的部隊一直在模仿德國,然後對自己的軍隊加以改造,但是這個過程基本還沒有完全完成,他的武器系統更新換代也沒有結束,據說戰爭爆發的時候,還有20%的坦克在大修,一少半的坦克在中修,真正能服役的坦克不到30%,部隊也是一樣,有很多都還沒經過系統的訓練,就投入了戰鬥當中。

比如列寧格勒,保衛列寧格勒的時候,戰爭進行了三年01個月,部隊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進行了這麼長時間的鬥爭,也和他的戰爭動員有很大的關係,除了軍隊,在抵抗德軍的過程中,城市當中的婦女兒童老人,包括有行動能力的病人都被組織起來,參加到了城市的各級工事的修建當中,再比如在莫斯科保衛戰當中,總共也是有70多萬人投入到戰壕修建中,其中有3/4的都是婦女。

在整個蘇德戰爭當中,蘇聯的具體損失沒有一個詳盡的數據,但是據估計,在這場戰爭當中,軍隊和平民總共死亡2000萬人,東線戰場上,德軍總共傷亡了100萬零一千多,受傷300多萬,失蹤100多萬,而蘇軍的傷亡,達到了1400多萬,僅僅死亡的就達到了1000萬人,這其中還包括600萬囚犯。

不過蘇聯真正能打敗德國,除了自己強大的動員能力以外,加拿大,英國美國等三個國家對它強大的援助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此我們就不多加討論了。


唐僧他不懂愛


蘇聯的要強些。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來考慮。

從國力上來看,二戰時期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里,而德國面積只有53 萬平方公里。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儲量非常豐富,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產油國,而當時德國的石油和煤炭儲量遠遠不能和蘇聯相比。石油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資源,僅僅在石油方面,德國和蘇聯就不是一個檔次。二戰爆發前的1933年人口再次達到一戰前的水平,人口超過6600萬。而且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德國很快挑起了世界大戰,在整個二戰中竟然動員了1700萬人參戰,雖然動員率超過了20%,比二戰中全民皆兵的蘇聯動員率13.75%還高,但是前蘇聯的人口接近2億,而且素質很高,人力資源極其豐富,這為蘇聯提供了豐富的技術人才和兵員,這是德國所不能比的。

從工業上看,蘇聯是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和德國。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總份額的10%,1938年一度飆升至17.6%,超過了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二戰時的蘇聯能生產飛機、坦克、大炮等各種現代裝備,戰爭潛力巨大。二戰中蘇聯生產了83.4萬門火炮(含34.8萬門迫擊炮)、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7萬架飛機,僅僅波波莎衝鋒槍就生產了600多萬支,這種產能讓德國想都不敢想。雖然德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武器質量比蘇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但是蘇聯最終靠數量取得了勝利。以坦克為例,1943年,德國的主戰坦克產量為12000輛,而蘇聯因為集中力量生產坦克,產量達到了24000輛,儘管質量與精緻的德國戰車比有很大差距,但是這個數量依然形成了十分明顯的優勢。蘇聯人依靠簡化工藝,節約成本的做法,在1943年和1944年兩年內多生產了14000輛T-34坦克,這種數量上的優勢最終讓蘇聯人的戰爭動員能力勝出。

從軍隊動員情況看,蘇聯的軍隊動員表現出了遠遠高於德國的效率。蘇聯政府組建軍隊的效率是二戰中最高的。1939年,蘇聯只有180個師,正規軍不足300萬,但是為了應付德國的威脅,斯大林開始大力擴充軍隊,到開戰之前,蘇軍已有500個師的編制,正規軍已經接近600萬。到戰爭結束時總兵力更是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1200萬,接近德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雖然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德國在整個二戰中竟然動員了1700萬人參戰,但是德國的總兵力是逐漸變少的。德軍雖然高達1700萬,但並非完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後勤和文職人員,一線主力部隊只有900多萬。在柏林戰役中,德軍最後的精銳已經消滅殆盡,元首希特勒飲彈自殺,負隅頑抗的德軍失去了精神領袖,士氣大落,百萬之眾已是名存實亡。

綜上,從國力、工業、軍隊等方面綜合考量,二戰時期蘇聯的動員能力要強過德國,而且二戰的最終結果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木子知兵史


二戰期間,蘇德兩國的戰爭動員能力

相比之下,蘇聯更強。

蘇聯在斯大林的鐵腕統治和高度集權下,其動員表現出了遠遠高於德國的效率。蘇聯政府組建軍隊的效率是二戰中最高的。1939年,蘇聯只有180個師,正規軍不足300萬,但是為了應付德國的威脅,斯大林開始大力擴充軍隊,到開戰之前,蘇軍已有500個師的編制,正規軍已經接近600萬。

1941年,蘇軍損失慘重,至1941年年底就損失了大約400萬軍隊。但是讓德國人懵逼的是,不管消滅了多少蘇軍,後面總會有更多的蘇軍等待著他們,斯大林似乎會撒豆成兵之法,一夜之間就變出了千軍萬馬。事實上,斯大林採取了鐵腕的手段,逼迫一切可以拿起槍的蘇聯人上了戰場,哪怕這些人沒有受過絲毫的軍事訓練。這些人被投入到了殘酷的絞肉機式的戰鬥中,哪怕他們只能向德軍開一槍,這也是對蘇聯政府有用的。

在這樣鐵腕手段下,蘇軍在1942年時的規模又恢復到了600萬以上,並在此後的戰爭中,在蒙受巨大傷亡的情況下,軍隊的數量不減反增。一度蘇聯國內的青壯年勞力被消耗殆盡,被驅趕上戰場的甚至有大量50歲以上的老人和不滿16歲的兒童,但是隨著大量國土的解放,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蘇軍獲得瞭解放區巨大的人力資源,軍隊又有了新的兵員。所以,蘇軍總兵力卻並沒顯著減少。

戰爭結束之前,蘇軍總兵力接近1200萬,為戰時最高值。而在整個戰爭中,蘇軍的傷亡竟然高達2600萬。加上軍事輔助組織,整個戰爭期間,蘇聯軍隊動員的人數就高達4000萬以上,這是第三帝國無法想象的數字。

另外軍工勞動力動員能力也非常強大。

在生產上,為了補充前線的巨大消耗,蘇聯後方的工廠也晝夜不停,工人揹負著超強的勞動負荷。斯大林甚至規定上班遲到就可判刑。工人每天必須義務加班1-3小時,不論是婦女、兒童還是老人,只要還稍微有點勞動能力的人都被驅趕進了各式各樣的兵工廠中。

由於蘇聯高度的集權體制,斯大林的所有冷酷命令都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所以二戰期間,蘇聯幾乎發揮出了它最大的潛力。第三帝國的資源本來就不佔優勢,又沒有蘇聯這樣徹底的動員,僅僅依靠卓越的生產是不足以彌補整體劣勢的。德國的失敗從這個角度看,實在是必然。

隨著1943年下半年大量失地的收復,蘇聯的軍工生產因為資源的不斷充足而更上一層樓,坦克、飛機的質量也因為烏克蘭的有色金屬資源而不斷提升,對德優勢更加明顯。

蘇德之間的較量昭示了資源和國家的動員能力對於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在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中,我們常說的“兵貴精不貴多”的軍事法則被徹底顛覆了,規模壓倒一切,數量更勝質量,資源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民族的素質和能力,這就是蘇德戰爭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凱旋在子夜


在我看來二戰中法西斯國家德日意的失敗因為他們是侵略戰爭,在敵方國土上進行戰爭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大,加之這幾個國家的領土,人口,資源都相當貧乏,戰爭潛力遠不如美蘇英中等國,所以失敗就是必然的事了。


冬天的雪75139


當然是蘇聯的動員能力更勝一籌。從蘇德戰場上蘇德的勝負表現就說明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