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看的戰爭片值得推薦?

潤澤jack


1、《美麗的村莊,美麗的火焰》:真實事件,關於1992年南斯拉夫種族戰爭,很值得一看。

2、《伊萬的童年》

我最鍾愛的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一部偉大作品!

3、《辛德勒的名單》

說起戰爭片少不了這部電影,小女孩那一抹紅裙子在黑白映畫之間是如此光芒,我認為是代表著“希望”。

4、《紅櫻桃》不得不推薦的片子!


螺旋白蘿蔔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第五位:摩加迪沙之戰(黑鷹墜落)

1993年,美國干涉索馬里內戰,並派出三角洲特種部隊和遊騎兵部隊去抓捕索馬里民兵首領艾迪德。但由於準備不周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被擊落兩架黑鷹直升機,數名士兵被擊斃。要說關於現代戰爭的影片,黑鷹墜落絕對要算是數一數二,雖然電影中對美軍多有美化。但極具衝擊力的戰鬥場面,足以在榜單中佔據一席之地。

第四位:後橋鎮會戰(斯巴達克斯)

公元前1世紀,在一位角鬥士帶領下,羅馬奴隸發動起義,反抗已經開始腐化的羅馬共和國。在後橋鎮會戰中,奴隸大軍面對羅馬軍團爆發了激烈戰鬥,最終失敗,而後來所有奴隸紛紛站起來保護斯巴達克斯的行為更令人動容。要知道,在沒有電腦動畫的年代裡,所有戰爭場面都要靠人力來拍攝,因此能夠拍出如此宏大的場面,在當年實屬罕見。

第三位:羅克渡口會戰(祖魯)

1879年,150名英國士兵在南非的祖魯王國,面對著4000名祖魯士兵,成功守住了羅克渡口的一個戰地醫院。在那之前,這支祖魯軍隊剛剛擊敗了一支規模更大一些的英軍,但卻在屈屈一個連面前折戟沉沙。由於在鋪墊絕望氣氛方面表現出了高超的技巧,這部《祖魯》也成為了戰爭片中的經典之作,甚至於《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也承認,他在營造聖盔谷之戰的絕望氣氛時,參考了《祖魯》。

第二位:奇襲珍珠港(虎!虎!虎!)

1941年12月,日本與美國的戰爭談判以失敗告終,展開了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母港的奇襲行動。日本動用了自己全部的六艘大型航空母艦,派出381架艦載機轟炸了珍珠港,擊沉四艘戰列艦、重創四艘戰列艦,使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隊徹底喪失戰鬥力。這部電影由日美合拍,日本導演和美國導演分別拍攝日軍和美軍的故事,最後再合二為一。在所有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中,《虎!虎!虎!》絕對要算是最為真實的經典之作,沒有之一。

第一位:奧馬哈海灘登陸戰(拯救大兵瑞恩)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翻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終章的序幕。在當天幾個不同海灘的戰鬥中,奧馬哈海灘是最為慘烈的,美軍面對著擁有堅強工事的德軍第352步兵師,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卻死傷慘重。雖然美國二戰電影經常洋溢著美式主旋律,而且《拯救大兵瑞恩》的結尾也沒能逃脫這個命運,但至少在開篇時這一場經典的戰爭場面中,斯皮爾伯格並沒有對戰爭進行任何美化,而是赤裸裸地用殘肢斷臂展示了戰爭的殘酷。


每日點兵


這絕對是最真實的戰爭片:戰場錄像和老兵回憶拍成的電影,還原真實、有趣、也最殘酷的戰場

講戰爭的電影一般都有一個問題:真實性,戰爭場面越真實,也就越震撼。經典戰爭電影,大都有很真實的戰爭場面。

比如《血戰鋼鋸嶺》,影片開頭講了安靜、幸福的小鎮生活,到了後半部分,就開始講戰場,殘酷的戰爭場面令人驚心動魄。

【《血戰鋼鋸嶺》真實的戰爭場面】

再比如經典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真實而殘酷的搶灘登陸場景、巷戰場景,讓人感受戰爭的可怕,人性真實的一面在戰爭面前也顯露無遺。

【《拯救大兵瑞恩》搶灘登陸場面】

這些經典影片中真實的戰爭場面,展現戰爭的思考,也反思戰爭的意義。但要說戰爭場面的真實性,這些經典電影都比不過這部:《他們已不再變老》。

這部電影是一部戰爭紀錄片,因為紀錄片,所以真實性是它很重要的特點。電影講的是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100多年,如何真實地記錄?導演想到了一個辦法:影像修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攝影、攝像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擁有了很多的紀實錄像,就像下面這樣。

【部隊領導檢閱新兵】

【戰場上換防】

《他們已不再變老》這部電影所在的工作是:在原有的影像資料基礎上,進行修復,把黑白的、不清晰的錄像修復成彩色的、高清的,同時理出一條線索,讓它成為一部電影。感謝電影修復技術的發展,修復後的黑白影像資料變成了這樣子。

【炮兵正在進行遠程攻擊】

【協約國的坦克開上了戰場】

【士兵在戰場上吃早餐】

為了確保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導演彼得·傑克遜蒐集了大量的一戰影像資料,還走訪了很多老兵。

100多年前的影響資料,都是默片,是沒有聲音的,所以,保證聲音的真實挑戰很大,為此,電影的創作團隊做了很多工作。

電影的背景音,就是一戰老兵的親身回憶。有人會說:一站已經過去100年了,哪裡還能找到老兵?事實上,直到2011年,最後一位一戰老兵才去世,這部電影籌備了很多年,整理了很多的口述資料。

為了確保聲音真實、準確,導演還找了很多唇語專家,從100多年前的影像資料裡解讀士兵在戰場上的語言。

為了還原戰場上的槍聲和炮身,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對一些場面進行了專業配音,都是用對應的武器進行配音的。

【聲音團隊在給炮轟場面配音】

說完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再來說說這部電影的故事性。

電影並沒有一味強調戰爭的殘酷、血腥,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述這場戰爭——士兵們的日常生活。

既使是在戰爭期間,在炮彈轟炸的間隙,士兵們也要生活,而他們在戰場上的生活,就成為這部電影關注的焦點。

比如:當時協約國的軍隊深入了德軍佔領區的腹地,戰場供給線很長,供給很難。戰士日常飲用的水,都是裝在汽油桶裡的,而汽油桶還留有濃濃的汽油味。

【兩個戰士在喝水,水都裝在汽油桶裡運到前線】

水都運不進來,那酒就更艱難了,後勤部隊運過來的啤酒都摻了很多水,啤酒就很淡。但即便這樣,每週到喝啤酒的時候,戰士們也像瘋了一樣衝上去。

【每週喝酒的時候,戰士們都瘋了一樣衝過去】

被俘的德國士兵跟英國士兵在一起,也並沒有想象中的深仇大恨,因為都是年齡差不多的年輕人,所以,他們還經常一起聊天,偶爾也開個玩笑。

【士兵在跟俘虜聊天、開玩笑】

而在戰場上,上廁所也是個很大的問題,雖然條件意想不到的艱苦,但也很搞笑。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這段,我就不劇透了。

但是,這種輕鬆有趣並沒有掩蓋戰爭的殘酷,死亡的陰影一直籠罩著這些年輕人,流彈、炮彈碎片、鼠疫、其它傳染病都可能奪去士兵的生命。就像士兵說的,戰場就是一個“綠色的地獄”,任何一點閃失都可能奪去生命。

【戰場上屍橫遍野】

電影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就是沒參加過戰爭!”在走上戰場之前,很多年輕人懷著英雄主義的幻想,被當時的參軍廣告所迷惑,但走上戰場後,一切都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募兵宣傳畫:一個英國人抵得上十個德國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英國士兵回到了家鄉。當年他們懷著英雄主義的幻想走上戰場,但是,他們回來後與世界格格不入,活在戰場創傷裡痛苦掙扎,這就是電影深刻反思的一面。

2018年是一戰結束 100 週年,在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中,共有近一千萬名士兵命喪沙場。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在紀念、反思一戰。

導演彼得·傑克遜放下了手頭的商業片,走入對戰爭的反思。拍出過《指環王》、《莎翁情史》的商業片大導演彼得·傑克遜,在這部電影裡,保持了剋制和冷靜。沒有譁眾取寵、聳人聽聞的大場面,但每一個畫面都真實有力。

【導演彼得·傑克遜】

他也知道,這部片子賺不了什麼錢,沒有多少票房,但他依然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給觀眾呈現了這樣一部誠意滿滿的影片。

這麼做的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導演彼得·傑克遜的祖父就是一站站場上的一位士兵,電影開頭,也致敬了這位老兵。

【導演彼得·傑克遜的祖父】

反思戰爭是為了避免戰爭,因為:一戰過後,近千萬士兵命喪沙場,但戰爭從來沒有就此終止,二戰、冷戰……當今的恐怖主義。

看這部電影,希望更多人珍惜和平、熱愛和平。

↓↓↓↓↓↓


文藝青年讀美劇


影片簡介我就不一個個介紹了,好看的戰爭片還是很多的,我推薦一個吧,我不知道《老少爺們大鬼子》《舉起手來》算不算好看的戰爭片?沒看過的可以看看,看過的可以評論一下。以下是網友推薦的。

《勇敢的心》《征服1453》《賽德克巴萊》《兵臨城下》《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黑太陽南京大屠殺》《黑太陽731》《血戰鋼鋸嶺》《鬼子來了》《集結號》《南京!南京!》《南京 Nanking》《全金屬外殼》《太陽淚》《最長的一天》《特洛伊》《愛國者》《虎虎虎》《珍珠港》《雷霆救兵》《黑鷹墜落》《兵臨城下》《天國王朝》《我們曾是戰士》《第九突擊隊》《大偷襲》《風語者》《士兵宣言》《全金屬外殼》《深入敵後》《無人地帶》《U-571》《K—19寡婦製造者》《獵殺紅色十月》《哈特的戰爭》《四根羽毛》《鍋蓋頭》橋》《卡撒佈蘭卡》《巴頓將軍》《坦克大決戰》《莫斯科保衛戰》中國的戰爭片嘛《大決戰》不錯《開國大典》經典《上甘嶺》《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


尒吾空


好的戰爭片,怎麼能夠少的了我們那些有才的導演們製作出來的抗日神劇?當然是說笑了……

記得很久之前潘長江演的《舉起手來》,搞笑是挺搞笑,但是皇軍真的如電影裡那般愚蠢,那當年在中華大地上縱橫馳騁8年之久,不就更體現了當時國人的無能麼?而現在的抗日神劇,對敵人的描述是更客觀了,但是又太不切實際地神化了我們自己。勝利來自於許多無名小卒的堅強抵抗和犧牲,而不是一兩個人的神蹟。電影等藝術創作,雖然是純屬虛構,但也是要來源於生活,可以高於生活,卻不能虛高得太離譜。

相比之下,姜文主演的《鬼子來了》,就顯得真實了不少,面對日本人的入侵,當時的國民,也並不是全部都立馬群情激憤,誓要為驅除外敵而拋頭顱灑熱血。普通屁民,哪有那麼多崇高的理想和愛國情操,所關心的只不過是能夠安穩地活著。但是到了危機時刻,屁民也是熱血好漢,英雄氣概起來,猛衝去當炮灰也是在所不惜。

所以,我覺得好的戰爭片,首先要體現戰爭殘酷的本質,其次要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戰爭的勝利,絕對不是值得歌頌和自豪的豐功偉績,這是一場人類的悲劇,太多的生靈塗炭,太多的家毀人亡……

也許,像《拯救大兵瑞恩》、《現代啟示錄》、《1944》、《辛德勒名單》、《天空之眼》、《黑鷹墜落》,這些戰爭電影更加能夠打動人心……


詩酒書畫歐羅巴


《解放》

5集蘇聯電影《解放》是戰爭電影史的經典作品,屬於全景式戰爭史詩片。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耗時4年拍攝完成,全片時長7.5小時。

第一集:《炮火弧線》,描寫蘇德戰場的庫爾斯克戰役;

第二集:《突圍》,表現強渡德聶伯河,解放基輔;

第三集:《主攻方向》,再現1944年夏蘇軍在白俄羅斯的進攻,希特勒中央戰線的全面崩潰;

第四:《柏林戰役》,再現攻克柏林外圍的戰役;

第五集:《最後一擊》,再現柏林核心城區德軍被蘇軍鐵拳打擊的最後一擊及德國投降;

《解放 》(炮火弧線):

電影以東線戰場的庫爾斯克會戰為起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8056輛裝甲車。

血戰最終蘇軍慘勝。

《解放 》

《解放 》(突擊):表現蘇聯紅軍強渡德聶伯河,解放基輔。

第聶伯河會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

第聶伯河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場最大的軍事行動,涉及雙方几乎400萬人的部隊和全長1400千米長的戰線。

第聶伯河會戰的地域跨度很大,因此第聶伯河會戰實際包括幾個較小的軍事行動段落:

梅利托波爾攻勢、扎波羅熱攻勢、皮亞季哈特基攻勢、茲納緬卡攻勢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攻勢。

第聶伯河會戰雙方估計傷亡人數從170萬人到270萬人。

隨後,烏克蘭首府基輔在基輔戰役的攻勢中被解放了。

《解放 》

《解放 》(主攻方向):

1943年6月23日至8月29日,蘇軍實施第五次突擊,即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有4個方面軍參戰,共140萬人,德軍則66個師,120萬人參戰。

在白俄羅斯戰役第一階段中,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大部分領土;

在白俄羅斯第二階段中,蘇軍擊潰了德“中央”集團軍群,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的部分領土。

《解放 》

《解放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柏林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50萬部隊分兩路進攻柏林,蘇軍當面之敵為德軍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

4月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

《解放 》

《解放 》(最後一擊):

1945年4月25日蘇軍對柏林形成包圍。

蘇軍在對柏林核心城區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

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會戰結束。

與蘇軍的遭遇相比,英美盟軍在歐洲戰場的作為實在只是小兒科而已,影片中蘇聯方面借蘇軍士兵之口道出的俗語——“最後參與打架的人事後比誰都能吹”,很有耐人尋味之處。

《解放》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全景戰爭史詩片《解放》完整地再現了蘇軍從防禦作戰轉入進攻作戰,解放被德軍佔領國土,乃至徹底摧毀德國首都柏林的戰場的全貌全過程,兼具編年史性質,即便稍有政治傾向,還原真實亦堪稱完美。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全景戰爭史詩片《解放》拍攝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均創世界影壇紀錄,也只有前蘇聯才有這樣的大手筆,所以可能也不會再有了。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十大高分戰爭片


NO.10丨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豆瓣評分:8.8

戰爭總使人聯想到史詩,史詩十有八九會描寫戰爭。

二戰是人類歷史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詩,而諾曼底登陸,則是這詩章中堪可與《伊利亞特》相比肩的段落。

電影被選擇重現史詩是明智之舉,只是終成史詩的又有幾部?


NO.9丨蝴蝶的舌頭 La lengua de las mariposas (1999)

豆瓣評分:9.0

1936年的西班牙夏天,8歲的莫曹第一天上課便拉尿,弄得全班鬨堂大笑,唯有老師安慰解難,小莫曹才可釋懷。友情亦從這天開始。二人走到效外撲蝶捕蟲,在日光下講文學說自然,不亦樂乎。日光再強也擋不住政治的陰霾——西班牙內戰,老師的政見政績,頃刻成為眾矢之的……


NO.8丨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1959)

豆瓣評分:9.0

二十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初,前蘇聯電影推出了一些不同於往時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創新意義,這些影片被西方稱之為“蘇聯新浪潮電影”。這部影片榮獲了舊金山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全蘇電影節大獎,戛納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這是部令人驚喜的黑白片,雖然幾乎沒有戰爭場面,但這卻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戰爭題材電影。《士兵之歌》沒有像大多數黑白片那樣讓人感覺沉悶壓抑,這部影片即使放在當今也毫不遜色,如果該片的畫面是彩色的話,估計沒有人會以為這是部五十年前的電影。


NO.7丨革命往事 Giù la testa (1971)

豆瓣評分:9.0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輛長途馬車裡,高貴的先生女士們對一位沉默寡言的農民大放厥詞,然而突然農民搖身一變,顯出家庭式匪幫頭目胡安(Rod\n Steiger 飾)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後路遇愛爾蘭革命軍爆破專家約翰(James Coburn \n飾),後者的爆破能力令搶劫梅薩維德銀行如探囊取物,於是胡安苦苦尾隨,不經意間卻捲入了配合維拉革命軍的梅薩維德暴動。胡安如願與約翰搭檔洗劫銀行,但他所有的收穫卻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NO.6丨從海底出擊 Das Boot (1981)

豆瓣評分:9.0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瞭一艘出沒無蹤的U型深海潛水艇,在海戰中無往不利。一次,這艘潛水艇奉命出擊,執行對英國船隊的襲擊任務,當他們完成任務返航途中,卻遭遇上前所未見的危機。潛在的重重危機隨時威脅著艦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這個貌似強大而冷冰冰的龐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n 只能聽天由命......


NO.5丨鋼琴家 The Pianist (2002)

豆瓣評分:9.0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n飾)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n \n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NO.4丨人間的條件 人間の條件 (1961)

豆瓣評分:9.1

戰爭中其實沒有贏家。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蘇聯兵可以殺,快死的人可以不救,一切的道德都可以拋棄。

小說原著者五味川純平 根據wiki: 出生在舊滿洲。東京外國語學校英文系畢業後、進入滿洲鞍山的昭和制鋼所工作。1943年應召入伍,輾轉於滿洲國東部邊境各地。1945年蘇軍進攻滿洲時、所屬部隊受到蘇軍攻擊,近乎全滅,只有五味川純平和其他幾個人活了下來。根據自己戰時經歷寫成的《人間的條件》在當時的日本賣出了1300萬冊之多,影響巨大。


NO.3丨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豆瓣評分:9.1

始祖級的戲中戲,無論是環環相扣的情節還是字字珠璣的臺詞都已經超神;看完這種電影會讓人語言貧乏,只能默默在心裡大叫一聲好。

描寫納粹佔領時的波蘭有一個話劇團,利用他們的出色演技,揭穿了一個納粹間諜,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 超級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打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相當之好看。


NO.2丨地下 Underground (1995)

豆瓣評分:9.2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知識分子和投機商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們共同的愛人娜塔莉——傳奇般的人生展現了導演對南斯拉夫這個民族的理解與複雜情感。影片雖然長達兩個半小時,卻一點不讓人感到冗長,全片充滿了奇思異想,有著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史詩片。電影情節雖然有些荒誕不經,但卻準確地描繪了二戰時期南斯拉夫的社會狀況,大膽揭露了一些投機的戰爭英雄英勇事蹟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NO.1丨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豆瓣評分:9.4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n Liam Neeson \n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PS.再推薦幾部好看的戰爭劇


兄弟連 Band of Brothers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同時也到了戰況最為慘烈的時節。德國納粹節節敗退,同盟國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而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則成為新局開端的要衝所在。1944年6月6日,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奉命空降這個槍火密集的海灘。E連有一群熱血賁張、愛國向上的青年組成,嚴酷的訓練讓他們成為美軍中的精英和骨幹。在溫斯特中尉(戴米恩·劉易斯\n Damian Lewis \n飾)的指揮下,戰士們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登陸之戰。在此之後,高密集度的戰鬥拉開了序幕,無論是法國的卡朗唐鎮還是荷蘭的埃因霍溫,無論是比利時的巴斯托尼還是德國的海格納鎮,皆留下了E連兄弟們的身影和鮮血。兄弟連,正是一支屬於平凡戰士的頌歌和安魂曲…


太平洋戰爭 The Pacific

1942年,瓜達卡納爾島,美軍陸戰第1師佔領了該島上的日軍機場,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上的戰略對日大反攻。三個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萊基、斯萊治和巴斯龍在太平洋上經歷了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上,日本陸軍驕橫狂妄,對美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期間不乏使用自殺式的襲擊。從慘烈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角登陸戰,及熱帶叢林戰役,貝里琉島爭奪戰,到硫磺島戰役直至沖繩島戰役。萊基(詹姆斯·貝吉·戴爾\n James Badge Dale 飾)、斯萊治(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飾)和巴斯龍(喬恩·塞達 Jon Seda \n飾)見證了日軍的負隅頑抗直至最後的潰敗,也親眼看到戰友不斷的在這慘烈的戰鬥中犧牲。作為最貴的二戰美劇,HBO為此耗資2.23億美元,這也是斯皮爾伯格與湯姆·漢克斯繼《兄弟連》之後的再次聯手。


我的團長我的團

1942年,中緬邊境有座叫禪達的小鎮。時不時受到炮火襲擊的地方,聚集著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潰兵。他們是小少爺孟凡了(張譯\n 飾)、軍醫郝獸醫(羅京民 飾)、東北佬迷龍(張國強 飾)、阿譯長官(王往 飾)、湖南人不辣(王大治 \n飾)等。他們只求有吃的死不了,如同活死屍。這時,師長虞嘯卿(邢佳棟 \n飾)出現了,他想利用這群散兵重組川軍團,空降緬甸參加戰爭。但到達戰場的小分隊面對的卻是已成定局的潰敗。最後剩下的孟煩了一行人被逼退到四面楚歌的小屋裡。外面是不斷靠近的日本兵,危機的最高點,拯救他們的是自稱團長的龍文章(段奕宏\n 飾)。


補充:感謝用戶145254084的提醒

我們的父輩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1941年,德軍準備入侵蘇聯,德國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徵入伍,即將奔赴前線。女青年Charlotte立志為國家服務,成了一名女護士,也將前往戰場救助傷員。女青年Greta美麗活潑,歌聲動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個猶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縫的兒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們在啟程的前夜載歌載舞,喝酒慶祝,約定聖誕節再相聚。

分離之前,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分離之後,他們的命運便和這場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對於這一輩的德國人來說,這是他們的父輩、他們的母輩對於這場戰爭的記憶。


Neets電影


推薦一部十分經典的戰爭片《英國病人》。

很多電影喜歡將戰爭與愛情聯繫在一起,戰爭意味著摧毀,愛情則意味著新生。戰爭的殘酷與愛情的美好發生強烈的對比,用以表達對戰爭的嚴厲控訴。

《英國病人》也是這樣一部電影。

但是,它並不是一部典型的愛情片,如果剝離了戰爭語境,兩個人的情感並不具有道德的正當性,簡而言之,是一個男人揹著兄弟和兄弟老婆搞在了一起故事。

有些愛情,只能發生在戰爭之中,它調動了大量的悲觀離合,生離死別,它讓人類兩性的情感更加炙熱而濃烈,也讓觀眾對於這種發乎情的出軌綠帽的愛情產生了共情,打消了苛責謾罵的念頭。

因為,這就是人性。這也是在慌亂年代,生而為人僅僅能把握的那一絲絲美好。

當女主死在了洞裡,男主感到後卻只能抱著屍體,我想,無數人都會為之落淚。


毒藥君


推薦個冷門的片,土耳其拍攝的《征服1453》,土耳其電影,很少見吧。

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城,歷史上是歐洲抵禦西亞遊牧民族進攻的橋頭堡。它的陷落代表千年的羅馬帝國的滅亡,東正教中心的遷移,間接也影響了以後的大航海時代。作為一部土耳其片,當然美化了侵略者穆罕默德二世,醜化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引發了希臘土耳其兩國的罵戰。

接下來也是小眾片,蒙古的電影《阿努哈屯》,講述的是準格爾汗國跟大清1696年爆發的昭莫多之戰。

我大清英勇抗擊叛亂份子——葛二蛋,錯了,是噶爾丹

再推薦一部搞笑的吧,印度神片《巴霍巴利王》

比抗日神劇還誇張,一言不合就跳舞,我還是耐著性子看完兩部

不過女主真是好美啊,第一次覺得印度美女別有一番風味

最後推薦一部老片,美國拍的《北京55天》,還是在頭條被推薦知道的。

講訴的是八國聯軍侵華,當然裡面大清還是洋人,都是洋人拍的,於是看的怪怪的,好像另一個平行宇宙。

這金髮碧眼的好像是榮祿。

這是李蓮英?查了下資料,是支持義和團的端王。

當然了,既然是外國人拍的,大清受欺負反而還成了反派。那些侵略者反而成為了正義之師。真是太坑了

先推薦這麼多吧,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看。


銫媒體


第九突擊隊


影片主要心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蘇聯成立“第九突擊隊”的故事。

大偷襲


二戰特種作戰教科書,後四十分鐘非常過癮,長途奔襲尋找敵軍防禦空隙,穿插直接潛入戰俘營,請求當地游擊隊協同配合把守外圍,炸燬橋樑阻擋援軍重裝甲,守住橋口以雙機關槍交叉火力阻擋援軍步兵,同時美軍特種部隊對戰俘營實行強攻、第一時間進行火力壓制,發起衝鋒,以一死一傷的代價幾乎營救所有戰俘。

士兵宣言(我們曾經是戰士)

故事發生在1965年11月美軍在越南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全金屬外殼


這是一部由大師拍攝的經典影片。不管是相對年輕的小夥伴或者是年長一些的,甚至都沒聽過這部神奇的影片,或者說,它是一部神奇的戰爭片。

深入敵後

該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美軍飛行員執行任務時飛機被擊落,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的故事。



無人地帶(無主之地)

戰爭與和平、幽默與憎恨、被俘與投降、生與死都發生在這個《無人地帶》中。該電影榮獲第7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非一般戰爭片,帶有不少搞笑元素。


兵臨城下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珍珠港

電影講述了雷夫和丹尼這對好兄弟在參軍時結識女護士伊夫林。雷夫主動請纓參加英國空軍的作戰,被擊落掉進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萬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愛慕,最後發生一夜情。


獵殺U-571

海戰的經典,無論後來專家找出該片的多少錯誤,可影片的質量與娛樂效應卻一點不差。

核艇風暴(紅潮風暴)

可謂傑瑞·布魯克海默現代動作製片風格成形之作,窒息的節奏感、純爺們的人物對壘以及恢宏配樂都和來年的《勇闖奪命島》如出一轍,連同《空中監獄》構成“傑氏海陸空動作三部曲”。另外,本片中丹澤爾和哈克曼的對手戲真是酣暢淋漓啊!


K—19寡婦製造者

該片根據一位原蘇聯潛艇指揮官如何制止一場足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核爆炸事故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蘇聯第一艘彈道核潛艇在北大西洋海底試航時發生了冷凝系統故障,導致核反應推系統過熱,若不及時排除故障,K-19將發生核爆炸的故事!

勇敢的心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鬥爭的故事。1995年5月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

愛國者




一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英雄,早期曾經為殖民擴張而戰,後來對戰爭產生了厭惡,直到轟轟烈烈的美國獨立戰爭的戰火燒到了家門口,才逼他又投身到了美國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鬥爭中。




上甘嶺

深刻的揭露了環境問題,本片藉助援朝戰爭暗示了我國大西北人民的生活狀態,同惡劣的大自然展開不屈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看完這片我知道了水的寶貴。

拯救大兵瑞恩

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週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集結號


該片講述瞭解放戰爭時期,連長谷子地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為九連犧牲的戰友們爭取榮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