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 I 摄影作品中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于云天老师的摄影作品《钟声》拍摄的是青藏高原的高原风景,群山高耸,云雾低回,一道残阳照亮古塔,古塔悠扬的钟声仿佛传到画面之外,引来一群野鸽子绕塔飞翔,作品拍摄得形神兼备,让人如身临其境,此作品获得1986年《中国摄影》杂志年赛一等奖。

摄影美学 I 摄影作品中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钟声》 于云天 摄


如果仔细欣赏这幅作品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原本是静态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但整个画面又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觉。


如果将视野放开,就会看到,许多摄影艺术作品里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如摄影作品《声震山河》摄于20世纪50年代,作者本想拍摄辽宁本溪的风光,但当他乘坐的火车经过铁桥时,车窗外雄伟的高炉和发电厂的新貌打动了全车的人,作者也被东北的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成就所感动,激发了创作欲望。


摄影美学 I 摄影作品中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声震山河》张甸 摄


要拍好一幅摄影艺术作品,必须要选择好的地点、角度和时间,他用了四天时间走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进行观察、选择,更重要的是他发现火车经过铁桥时在心灵上产生的震撼,使他产生了创作灵感。


当他选定这个山坡作为拍摄点时,脑海里已经有了拍摄预案:画面上大部分都是自然风光,其中必须要有火车开过时的形象,即使小一点也行。


经过反复拍摄,终于成功,时间是上午8时左右,画面上大部分是静态的景物,作者特别抓住火车经过铁桥的瞬间拍摄,虽然火车只占了画面很小的部分,喷吐的白烟也表现得较淡,但画面却产生了强烈的动感,作品的标题《声震山河》也很好地配合了这种动感的表达。


这幅作品是静态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但又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因此广受好评,不但在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获奖,而且被印成明信片在国内广为发行。


摄影作品《鸽哨巡过大剧院》摄于北京国家大剧院,一般的拍摄方法多是利用早晚光拍摄,只为了表现光影的效果,这本无可厚非,可这样的画面都是静态的影像,但如果在画面中加入飞鸟,效果就不同了。作者特意等到一群鸽子在国家大剧院上空盘旋时拍摄,虽然鸽子在画面中占的位置不大,但整个画面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活力。


摄影美学 I 摄影作品中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鸽哨巡过大剧院》 王越 摄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美学中的似动理论在起作用,似动理论是西方美学家首先提岀并进行深入硏究的一个理论。那么,什么是似动理论呢?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说:“一件静止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产生出动的感觉。”


我国美学家朱狄对似动理论作了一个简述:“虽然刺激物的各种的(主要)刺激成分都是静止的,但整个的刺激模式产生了无法否认的运动特征。”讲得通俗一点,似动理论就是将摄影作品中静态的风光、环境或物体显出动态和有活力的效果。

摄影美学 I 摄影作品中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长空雁叫》 黄胜利 摄


正如上面所列举的风景作品的例子,虽然古塔、山峦、大剧院和楼宇都是静止的,但画面却有着强烈的动感和活力。摄影作品《长空雁叫》是一幅城市风光作品,一个居住小区的几栋楼房矗立在河边,清晨的微光使画面呈现为冷色调,如果单拍这几栋楼房,其画面的表现效果肯定很普通。但是,当一群白色的飞鸟从楼房上空掠过,河边也有飞鸟停歇时,画面就增加了活力,这些飞鸟虽小却清晰可见,这就是似动的效果——作品虽是城市风光作品,却带有明显的动感。


注: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作品《摄影美学》三部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