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野菜嗎?這種野菜可以食用嗎?

侗農小二哥


座標:江西九江彭澤,典型江南丘陵地帶。

做為一名80後,在90年代還是吃過不少苦的,也嘗過蠻多種野菜的,下面就說說比較深刻的幾種。

1.野芹菜。水生植物。每年的3,4月份生產在田間的溝渠裡,喜陰涼溼潤的環境,帶有一股淡淡的泥土氣息。野芹菜炒臘肉是一道非常美味的佳餚,走上社會後,就再也沒有吃過了。至今戀戀不忘。。。

2.馬齒筧。旱生作物,此種作物極其耐旱,每年7.8月份長勢最為旺盛,也是最佳食用時節。比較有名的就是涼拌馬齒筧,曬乾後也可以用來做成乾菜。

3.香椿。這個就不必多說了,聞名遐邇的就是香椿炒雞蛋,最近幾年香椿的價格節節攀升,今年上海市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一百元每公斤。只是,這款食材有一股濃郁的氣味,相當一部分就沒有這個口福了。

4.野蒜。顧名思義,屬於大蒜一個家族的。每年4.5月份就能看到,筆直的莖,一朵潔白的小花。根下面的果實就是非常好的食物,小時候經常拿來炒雞蛋,當然也可以用來做配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古月0905


你認識野菜嗎?這種野菜可以食用嗎?

答案:根據題主的描述和提供的圖片,這種野菜在農村山林中比較常見,它的名字叫赤瓟,是葫蘆科赤瓟屬植物。常規用法是藥用和觀賞。不可以食用的。


理由:赤瓟是分佈在我國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寧夏、山東等地的一種多年生攀援草質藤本,常生長在溼潤的山區河谷、林邊。

一,赤瓟的外形特點:

植物體有黃白色長硬毛,藤莖稍粗,表面有稜溝,比較長攀爬生長;根塊狀。單葉,葉片寬卵狀心形,長六公分左右,寬八公分左右,葉邊淺波狀,先端尖,基部心形,兩面粗糙,葉脈上有硬毛。卷鬚細長,有長柔毛,單一不分叉。



雌雄異株,花冠黃色,長二公分左右,六七月開花。果實卵狀長圓形,長四五公分,成熟後表面橙黃色或紅棕色,

光亮,有十條明顯紋。八到十月結果。

二,赤瓟的用途:

第一,赤瓟是攀援草本,藤莖長,葉片大綠色,花朵黃色,果實黃色和紅色,有一定觀賞價值,可作為垂直綠化植物栽培觀賞。

第二,據資料記載,赤瓟的果實和根可藥用,果有理氣、活血、祛痰、利溼功效,根含有赤瓟甙,有活血去瘀、清熱解毒、通乳作用,詳細可查閱專門的醫學書籍。

人們的習慣赤瓟的葉子是不能吃的。


老姚談植物


你有過挖野菜的經歷嗎?然後我來給大家講一講,我以前挖過野菜的一些經歷吧。 那是我很小的時候才挖過野菜,因為那個時候我在語文課本上看到一個挖野菜的故事,他們挖的是薺菜,那個時候我就特別想跟著爸爸媽媽去挖薺菜,

因為總覺得書本上寫的東西肯定都是好吃的,但是那個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就帶我去田野上面去挖薺菜,那天我們逛了好久然後總算挖到了很多的薺菜那天特別的開心因為第1天就可以挖到這麼多的薺菜還是非常的有收穫。


然後回到家裡面把這些薺菜進行加工之後,吃起來,感覺特別的美味,平時我感覺吃任何蔬菜都不是特別喜歡吃,就喜歡吃肉,就不喜歡吃蔬菜,但那天我就感覺吃起來特別的好吃,畢竟這都是自己勞動的成果。


老邵談商業模式


我小的時候就經常去挖野菜,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兄弟姐妹特別的多,家裡面也不是特別的富裕,那個時候就只能挖野菜,當作自己的晚餐,如果不去挖的話,有可能我們就會餓肚子了,那個時候跟哥哥姐姐們一起去挖野菜還是非常的開心。



但是長大了之後,後來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之後,我們也有了正經的工作,然後慢慢的,我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不錯的情況下面,也不會再去挖野菜了,然後野外也基本上沒有這樣的野菜了。
但是憶苦思甜還是要有的,我有的時候就會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然後自駕游到很遠的鄉下去進行挖野菜的活動,然後挖野菜的過程當中,確實也能讓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體會到農民的辛苦,然後也能從中得知粒粒皆辛苦的一個道理。


粉色79085091


在過去,老一輩人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就經常吃野菜充飢,因此野菜就是救命菜。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它有多好吃!

馬齒莧:天然抗生素

《本草綱目》中記載:“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筋滑胎,解毒通麻。”現代醫學表明,它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桿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因此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稱。

地中海一帶居民把馬齒莧當成家常便飯,其心臟病和癌症發病率遠低於其他地區。而熱衷在色拉中加入馬齒莧的法國人,其心臟病發病率普遍偏低。

蕨菜:北國山珍

蕨菜又稱“龍頭菜”、“貓爪菜”,素有“山菜之王”的美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蕨菜營養豐富,有安神、降壓、利尿、解毒、驅蟲等功效,可治痢疾、腸炎、失眠、高血壓及關節炎等疾病。

日本更是將蕨菜視為野珍,稱其為“北國山珍”。每年都從中國大量進口蕨菜,以滿足民眾的需求。


利魯唑魯南協一力


我們這裡沒有這種野菜,從前農付人糧食經常不夠吃,一到春天,很多家糧食接不上新糧,坨里長的野菜,剛長出的榆錢,樁芽等,能填飽肚子的,都拿回來,加工吃了,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感受最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