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早年遊學,碰到朱元璋躺在地上,為什麼就能預測他成為皇帝?

醉墨客


關於劉伯溫早年遊學,然後碰到朱元璋,並且預測朱元璋能成為皇帝這個故事其他人介紹的差不多很多清楚了,基本上大同小異。在下就來談談對這種類型故事的感受。

到底是誰站在上帝視角?

從古至今,總有那麼通鬼神、曉萬事的謀略家被我們今天的人所“佩服”,比如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等。我們今天的人總認為他們站在上帝視角,在當時是無所不能的存在。那麼到底是誰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呢?

在下認為這些被我們佩服的前人有些是有能看到未來的能力,但這也是時刻分析和注意形勢變化的結果,需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出招”才能實現自己預料的未來,而不是預料到了之後就等著它到來。

後來的人更多是站在上帝視角來對待古人,認為他們都很牛X,他們預測的事情都能實現。所以後來的人還可以在創造的過程中故意來抬高古人的某些方面,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到了近乎神的地步了。劉基確實元末明初一個非常有謀略之人,但也不是如鬼神一般通曉未來一切,而是得根據當時的形勢及時出招和變化。


天命之說

我們看古人留下的那些史書或者問題書籍,哪怕是正史之中都有天命的影子在裡面,畢竟“順天應人”是我們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所以才能看到正史裡面的某某人註定會成為皇帝的暗示,比如劉邦、武則天、朱元璋等等這些人當皇帝的暗示之說。

而這些關於天命的暗示,有些是建立王朝之後補上去或者有意編造,有些則是在謀劃皇位之時人為故意製造的。關於朱元璋的能當皇帝的天命之事,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之中,都是這麼“刻畫”出來的。



其實去偽存真之後,朱元璋能當皇帝從來就不是誰預測的結果,而是朱元璋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和能一直把握正確方向的結果。不過劉伯溫預測朱元璋當皇帝一事,就如同那些劉伯溫預測其他的一些奇葩故事一樣,更像是今天的人刻意刻畫出來的結果。


淡看天上月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由於營養跟不上,現代眼光來看長得有點醜。古代又窮又醜所以父母就跟他找了份事,就是跟地主放牛。

故事1,朱重八天意使然,小時候和很多小孩假扮皇帝,輪流扮皇帝,輪到朱重八,當時他要斬犯重罪的罪臣,別的小孩都不聽話,突然一支樹枝斷了,剛好打死扮罪臣的小孩,所有的小孩都跪在地上喊萬歲。後來朱重八在小孩裡的威望很高。

故事2,朱重八膽肥心眼多,他和別的夥伴一起跟地主放牛,當時由於天災人禍,牛在當時是不準殺,更別說吃牛肉,但朱重八和夥伴們想吃,於是朱重八就想了個壞主意,他和夥伴把牛殺了,把整條牛尾留下,吃飽後,他讓夥伴拿著牛尾站在崖邊,他故做慌張的向地主報信說牛跌下崖,夥伴正拉著牛尾,結果地主帶人去,夥伴說牛已經跌下去了,牛尾拉斷。

故事3,朱重八天子之象,朱重八放牛期間,有一天劉伯溫路過,朱重八頭枕扁擔,四肢張開睡著,劉伯溫遠看是個天字,走近叫他,沒叫醒,朱重八謎糊之間又換了個姿勢,身體彎曲,把扁擔放在腰間,劉伯溫一看是個子字,頓時把劉伯溫驚呆了。

故事4,朱重八經徐達介紹加入明教,當時明教教主張無忌愛美人不愛江山,朱重八在明教五行旗做小頭目,慢慢做大,並打敗當時在丐幫的陳友諒,後來一統天下。好累啊,瞎扳累死人了。


小迷徒359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一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能。


劉伯溫早年間曾在元朝廷為官,當時官場腐敗、正義難伸,劉伯溫心情十分鬱悶,所以他決定辭去官職,遍遊天下。

當他在徽州遊玩時,聽聞歙縣有一仙人洞,洞裡住著一個瘋和尚,嘴裡老是念叨一句話:“朱劉和天下,只等有緣人。”但周邊鄉鄰沒人知道他的來歷。劉伯溫很是好奇,決定一探究竟。

這一日,來到了仙人洞,只見一和尚盤坐於一青石之上,微閉雙目。劉伯溫開口道:“學生青田劉伯溫,特來拜見大師!”

和尚聞聲雙目微睜,打量了一番劉伯溫,開口道:“來了就好,來了就好。”劉伯溫十分納悶,正欲開口,和尚接著說:“我乃周顛,在此等候你多年。現傳你一本奇書,輔佐新主平天下。元神俱滅,龍興鳳陽!”


說完這句話,和尚化作一縷青煙,飄然而去。只見青石之上留有一本書,劉伯溫拿起一看,書面寫著“六甲天書”四個字。接著劉伯溫回味了一下和尚最後一句話,應該是說元朝要滅亡,而新的真龍天子在鳳陽。

劉伯溫下了山,當即啟程趕往鳳陽。但鳳陽那麼大,如何尋找真龍天子呢?一般真龍出現都會天生異象,劉伯溫決定從“異象”開始下手。

劉伯溫經過多方打聽,終於探得一朱姓農民家的兒子朱重八,出生時有與常人不同之處:朱陳氏在臨產前一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仙給自己吃了一粒金光閃閃的仙丹。

結果第二天就生了孩子,分娩當天之時臥室忽然充滿了紅光,鄰居們都以為老朱家著了火,紛紛前來幫忙滅火。

劉伯溫此時並不能確定朱重八是否就是他要找的人,於是他決定當面觀察一番。經打聽後得知,朱重八在後山幫地主劉德家放牛。


當劉伯溫趕到後山時,只見是一個放牛娃頭枕一條趕牛鞭,四仰八叉躺在草地上睡覺,劉伯溫仔細一看,這個姿勢象煞了一個“天”字。

劉伯溫看著這個姿勢很好笑,不禁童心大發,他折了一根狗尾巴草在放牛娃腳板底下撓起了癢癢。放牛娃腳底被撓的難受,不覺翻了一個身,側睡在草地上,一雙手放到身前,一隻腳伸直,一隻腳掄到身後。

劉伯溫再一看放牛娃的睡姿,不覺大吃一驚,這不是一個“子”字嗎?聯想到剛才看到的那個“天”字,合在一起,正是“天子”兩個字。

此時劉伯溫確信這個朱重八就是他要找的人。於是他什麼都沒說,直接回到了家鄉青田。他後面要做的就是苦修《六甲天書》,等候真龍天子召喚。

多年以後,朱元璋高舉義旗,劉伯溫前來輔佐,朱、劉合璧得以和天下。

以上內容乃民間傳說,勿當正史解讀。



花木童說史


劉伯溫在早年的時候四處遊學,有一次,他在一片草地上碰到了朱元璋,而當時,朱元璋正躺在草地上,嘴裡叼著一根草在看星星。

那時候的朱元璋對未來生活充滿了迷茫,是一個沒有什麼志向,只想著解決溫飽的普通青年,劉伯溫看到他後,卻立馬大驚失色起來,認為朱元璋必定是這個國家未來的皇帝。

為什麼,劉伯溫僅僅只是看了一眼,就斷定朱元璋是未來的天子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劉伯溫這個人

比朱元璋大17的劉伯溫,他在歷史當中十分的出名,是一個其才智能夠和諸葛亮媲美的大軍師。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被村子裡的人稱之為“神童”,劉伯溫12歲大學畢業(中秀才),23歲博士研究生畢業(中進士),施耐庵跟他同年中進士,不過施耐庵比他大一輪。

作為博士後的劉伯溫,年紀輕輕就入朝為官。劉伯溫的看人的眼光也很獨特,不僅能夠輕易的分辨一個人的好壞,還能夠預知他們的未來。

當他首次見到朱元璋時,已經遊歷兩年,已有25歲了。

接著我們說說劉伯溫首次見到朱元璋的傳說

話說,青年劉伯溫離開了不喜歡的官場,四處遊歷,而少年朱元璋則仍然放著自己的牛。一天,二者相遇了,此時正是響午,日頭高照,萬里無雲,劉伯溫帶個草帽,手握摺扇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走著走著看到前面有一棵幹壯葉茂的大樹,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劉伯溫此時正好有些炎熱,熱汗直流,汗流浹背,於是便想走到這顆樹下,乘乘涼,歇一歇。但是又走著走著卻看到樹底下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衣著破破爛爛,嘴叼著一顆稻草,四仰八叉的呈大字躺著,雖然一看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是好一生富貴樣。

  

劉伯溫走著走著來到了少年的面前,看其一番好生自得的樣子,起了興趣,想要逗一逗這個孩子,於是順手摘取了一個狗尾巴草,用來撓這個少年的腳心。但是這個少年並沒有醒,而且由於比較癢,懶洋洋的翻了一個身,這一翻可不好,劉伯溫一下子愣住了,並且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原來是起初這個少年仰殼呈大字躺著,這一翻身,少年一雙手放到身前,一隻腳伸直,一隻腳掄到身後,這不正是一個子字嗎!而其睡覺的時候碰巧將鞭子橫放在了頭上,那豈不是不是大而是天子,這一結合豈不是“天子”,

此少年竟然具有帝王之氣,將來可了不得,很有可能就是未來的天子。但是劉伯溫雖然驚歎,但是自知要順從天意,時機未到,不可逆天而行,於是便悄悄的離開了。


現在來看看正史記載以後的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和劉伯溫一同的還有葉琛、宋濂、章溢。劉伯溫見到朱元璋,定睛一看,朱元璋就是當年的小牧童。又見朱元璋出口不凡。

《明史》記載:太祖勞基等曰:

“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

溢對曰:

“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者能一之耳。”

劉伯溫接受了朱元璋的委任,當了朱元璋的謀臣。他提出一個讓朱元璋為之奮發的建議,那就是剿滅元朝,建立新國!

那麼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呢?

第一,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這件事。

1360年,劉伯溫才加入朱元璋的團隊,併成為其謀士,之前兩人並無交集。假設那個傳說是真,以古代朝廷記錄歷史的作風,再加上又是開國皇帝和功臣,肯定會大書特書,以刻畫朱元璋的光輝形象。然而,正史的記載並未提到,只有傳說,甚至傳說也沒說清具體何年何月。

第二,這個傳說在邏輯上說不通。

劉伯溫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早年一直想報效大元朝廷,如果看到朱元璋這種將來會取代大元的皇帝,肯定會將他提前清理,以圓自己報國之志。

即使劉伯溫重名利,看到未來的天子,他為什麼不提前押寶下注,非要等到朱元璋已經發展起來再加入?

現實中,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但這也只是通過對孩子性格特點的觀察,來大致評估將來發展的上限與下限,還不足以支撐孩子具體的發展軌跡,更不能提前預

判出一個普通“放牛娃”將來會成為皇帝。

劉伯溫成功了,後人不去思考他為什麼成功,只是為他增添更濃厚的神話色彩,將其包裝成天意,以此寄託自己對成功智慧的嚮往。

這種傳說,在歷史上已經見怪不怪,幾乎所有的皇帝和厲害人物,都會被冠名各種“天文異相”,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也沒少幹這種事。


總結:朱元璋年幼時與劉伯溫相見的那個小故事,都只當作故事看看就行了,自然沒有什麼相信的必要,劉伯溫的傳說大多都比較神奇,因為他能掐會算,所以不少人對他的一切都添油加醋,神話了這個人物。劉伯溫固然是一個奇才,但卻並沒有傳說裡那麼神奇,很多傳說都是杜撰出來的,連正史都未必就是真實的,何況民間的一些傳說故事呢?


路之意


話說劉伯溫是天神下凡,是玉帝派其來到人間尋找真命天子,並對其進行輔佐,重塑乾坤,再續天下,因此劉伯溫自帶天神光環,具有識別世間萬物的本領,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是真龍天子,具有真龍之氣,以及他那“不一樣”的睡姿,二者相遇,便見分曉。當然,這隻能當故事聽。


青年劉伯溫與少年朱元璋

話說二十多歲的劉伯溫雖考取功名,但是仕途不順,原來是劉伯溫生性高傲,為人清廉正直,有崇高的理想,是一個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但是他的同僚卻都是一群久居官場的老油條,吃著俸祿卻不做事,整日花天酒地,儘想著如何沾花惹草,逍遙快活。因此劉伯溫與眾同僚們雖然同為朝廷官員,卻顯著格格不入,絲毫無法融合進去,顯著涇渭分明,劉伯溫對比卻空有一番熱情,卻無處著力,又不想隨波逐流,最後只好選擇退出,另尋一番天地。


而此時的朱元璋還僅僅是一個少年,一個不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寬,只知道想要填飽自己的肚子,做著每天都能夠吃大燒餅的夢的一個放牛娃娃。朱元璋此時談不上理想,也談不上抱負,只能談做夢,做一個吃的飽飽的夢。其一天的生活就是,放牛、吃飯、餓肚子、睡覺。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這樣的一個娃娃,以後竟然會主宰天下,不,只有劉伯溫知道。

劉伯溫遇到席地而躺的放牛娃,為何預測其未來能夠成為真龍天子?

話說,青年劉伯溫離開了不喜歡的官場,四處遊歷,而少年朱元璋則仍然放著自己的牛。一天,二者相遇了,此時正是響午,日頭高照,萬里無雲,劉伯溫帶個草帽,手握摺扇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走著走著看到前面有一棵幹壯葉茂的大樹,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劉伯溫此時正好有些炎熱,熱汗直流,汗流浹背,於是便想走到這顆樹下,乘乘涼,歇一歇。但是又走著走著卻看到樹底下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衣著破破爛爛,嘴叼著一顆稻草,四仰八叉的呈大字躺著,雖然一看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是好一生富貴樣。


劉伯溫走著走著來到了少年的面前,看其一番好生自得的樣子,起了興趣,想要逗一逗這個孩子,於是順手摘取了一個狗尾巴草,用來撓這個少年的腳心。但是這個少年並沒有醒,而且由於比較癢,懶洋洋的翻了一個身,這一翻可不好,劉伯溫一下子愣住了,並且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原來是起初這個少年仰殼呈大字躺著,這一翻身,少年一雙手放到身前,一隻腳伸直,一隻腳掄到身後,這不正是一個子字嗎!而其睡覺的時候碰巧將鞭子橫放在了頭上,那豈不是不是大而是天子,這一結合豈不是“天子”,此少年竟然具有帝王之氣,將來可了不得,很有可能就是未來的天子。但是劉伯溫雖然驚歎,但是自知要順從天意,時機未到,不可逆天而行,於是便悄悄的離開了。


很顯然,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劉伯溫未追隨朱元璋之前,二人從未謀面,更沒有這番經歷。劉伯溫確實很有才華,為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又為官清廉,正是平民百姓們所追捧的影響,因此百姓們有意突出自己所喜歡的影響,甚至將其神話,為其塑造無數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等等故事,大部分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10歲的朱元璋在給地主劉德家放牛,這天晌午,他又累又餓,躺在樹蔭下發呆,不由得想起爹孃經常給自己講的家族逃難史。

聽父母講自己家世代農民,祖籍是江蘇句容縣(今南京市句容縣)通德鄉的朱家巷。

父親和爺爺像蝸牛似的,搬家搬家再搬家

爺爺朱初一被地主和蒙古統治者剝削的無法生存,帶領全家老小背井離鄉,逃到了淮河岸邊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墾荒種地。自己爺爺死後,家裡更是一貧如洗,老爹朱五四又四處遷移,歷盡艱難。他50歲時,才在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的東鄉定居下來,就在這裡他臨到了一件喜憂參半的事,喜得是老來得子有了兒子朱重八(朱元璋),憂的是家中貧寒,食不果腹,該怎麼養活朱重八。從出生那天起,朱重八就沒吃飽過。

朱元璋到了10歲時,其父親朱五四為了躲避元朝沉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再次搬家。全家來到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這時的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


朱元璋放牛

在放牛的生涯中,地主的打罵是少不了的,餓肚子,就是家常便飯。幸好有徐達、湯和、周德興等小朋友和朱重八在一起愉快地玩耍,要不朱重八的童年該有多灰暗。此時的朱元璋聰明伶俐,鬼點子多,很有號召力。有一種遊戲是他最愛玩的,每天都樂此不彼,那就是“當皇帝”,皇帝的扮演者永遠都是朱重八。他往高處正襟危坐,讓這些小朋友跪在自己面前,高呼“萬歲”。

這天他玩累了,徐達、湯和等小朋友也都回家了,只有朱元璋還在放牛。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照在朱元璋的身上,暖洋洋的,不知不覺他睡著了,就在他睡著的過程中,被劉伯溫遇見。

劉伯溫初遇朱元璋

劉伯溫自幼聰明好學,12歲就考中秀才是個“神童”,他看書過目不忘,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擅長看天文觀天象,能掐會算。《明史》記載,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他青年時是個“學霸”,23歲考中進士,26歲在元朝為官,位居正八品。他忠於職守,執法嚴明他常常深入民間,在明察暗訪中,處置了許多的貪官汙吏。


這一天,27歲的劉伯溫騎馬遊訪,來到朱元璋放牛的地方,看到一個頑童睡的正酣,睡相讓人震撼。只見這小牧童頭枕一扁擔,雙臂伸直,兩腿叉開,身體成“大”字與那根扁擔合為一體,劉伯溫打眼一看這是一“天”字。他正想掐指一算,遠處的黃牛“哞”的叫了一聲。也許是小牧童的職業習慣,他抓起身邊的牛鞭,把身子側向一遍,好像要起身的樣子。可是他竟沒有睜開眼睛,只是把牛鞭棍橫放在腰間,兩隻小腿膝蓋彎曲,腳趾指向正後方,也許是太累了,他又酣睡過去。劉伯溫一看驚的差點跌落馬下,這姿勢分明是一個“子”字。合起來為“天子”。劉伯溫近前仔細觀看這小牧童面相,牢牢記在心裡,輕輕策馬遠去。

劉伯溫在正八品官職上工作了五年,由於他的正直,執法嚴明,得罪了很多的權貴,這些人聯合起來報復陷害他,劉伯溫只好辭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9年後),元朝朝廷又起用他,工作了不到一年,看不慣內部官場的腐敗,又辭職。隱居了,就這樣反反覆覆。劉伯溫的確是個人才,被朝廷多次起用。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和劉伯溫一同的還有葉琛、宋濂、章溢。劉伯溫見到朱元璋,定睛一看,朱元璋就是當年的小牧童。又見朱元璋出口不凡,《明史》,太祖勞基等曰:

‘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溢對曰:“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者能一之耳。”



劉伯溫接受了朱元璋的委任,當了朱元璋的謀臣。他提出一個讓朱元璋為之奮發的建議,那就是剿滅元朝,建立新國!

文中劉伯溫遇見放牛娃朱元璋的片段,來自民間的廣泛流傳,大家當故事聽好了。其它的來自正史記載。祝大家閱讀愉快!


小姐姐講史


在很多版本的書籍中提到早年間劉伯溫在遊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放牛娃在樹下熟睡,劉基通過察言觀色,看這名放牛娃睡姿,大吃一驚,甚至從馬背上跌落下來,認為這個放牛娃就是真命天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劉伯溫早年遊學

劉伯溫少年時期非常聰穎,古文雖然非常繁雜,但是其能夠過目不忘,吟詩作賦,文章詩詞,無所不通,而且能夠知天文懂地理,因此被鄉里人公認為“神童”,以至於他的名聲流傳非常廣泛,引起元朝重視。

劉伯溫在考試上節節勝利,被委任為官員。但他對於蒙古人的驕橫跋扈與民族欺壓的政策,失望透頂,因此不久之後決定辭官回鄉,到處遊學。

當時的老百姓都沒有什麼知識,而對引經據典、卜掛推算的劉伯溫非常的崇拜,認為劉伯溫就是傳說的神仙。基於此,劉伯溫在當時定然是一言九鼎,說話非常有分量的。

2、劉伯溫與童年朱重八相遇故事簡介

據說,劉伯溫早年遊學到鳳陽縣,發現了一個牧童,在大樹下酣睡。劉伯溫騎在馬上,分析牧童的睡覺的姿勢以及他的神態,大吃一驚,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真命天子。而這個在樹下酣睡的孩子就是朱元璋。

但是深度分析這個孩子之後,於是搖搖頭,說這個孩子命比較苦,與佛家結緣,與乞丐結緣,其父母在他年幼之後,定然會先後去世。從劉基分析與朱重八此後的人生經歷完全符合。但是這裡面有很大的玄機,與其說劉基神機妙算,不如說故事背後存在著魔術。

3、劉伯溫預測朱元璋的原由分析

他之所以預測朱元璋將來能夠成為皇帝,其真實性存在著的很多疑問。劉伯溫在元末明初以及名滿天下。其給予人們帶來的印象就是高深莫測,如同道人與神仙。當事人們都是非常迷信的,對於遊學、善於的卜掛的人,可以說是深信不疑的。

而明朝初年,流傳劉基預測朱重八能夠成為皇帝的故事,非常有可能就是造勢。正如當年劉邦斬殺白蛇,正如隋朝末年,李氏取天下等,這是都是人編造出來的,就是造勢,就是上天讓劉邦與李淵等人成為新朝的皇帝,這對於糊弄沒有什麼知識水平的老百姓是非常有用的。

劉伯溫在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固然是非常崇高的,因此元朝末年流傳劉基在早年間預測朱重八能夠成為皇帝,實質上就是為他登基造勢,使人民信服,只有朱重八才是真命天子,這對於朱重八獲得天下人的支持,以及奪取談下提供幫助。

因為當時除了碩大的元朝之外,還有陳友諒以及張士誠,而朱元璋輔助的小明王也死的非常蹊蹺。如果他直截了當的登基,很難使人信服。

基基於劉基在天下威望非常大,朱元璋完全可以藉助劉基的嘴,說早年間劉伯溫為自己卜掛,或者劉伯溫第一眼看到自己,就認為他朱重八是真命天子。

因此,劉伯溫在早年遊學時,預測朱重八能夠登基,也許是完全杜撰的,甚至劉基根本沒有見過在樹下熟睡的朱元璋,這也是古代君王取天下的慣用的伎倆。


小小嬴政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三位布衣起家的皇帝,他們分別是西漢的劉邦,東漢的劉秀,和明朝的朱元璋。而朱元璋,是最被漢人認可的布衣皇帝,被認為得位最正,崖山海戰以後,元朝滅了南宋,陸秀夫帶領10萬軍民跳海殉國,情景之慘烈,讓人扼腕嘆息,朱元璋滅元的壯舉,總算為漢人出了一口惡氣。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出生於安徽鳳陽,他的父親名叫朱五四,他的名字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奔郭子興以後起的,說到這,大家或許有些奇怪,這名字怎麼都帶個數字呢,原來元朝規定,平民是不允許有名字的,他們的名字只是一個代號,起代號的規律是按照出生年月日,或者按照父親年齡加母親的年齡,生他的時候,他父親四十五,母親年齡四十三,那他的名字就叫八八,因為叫朱八八不好聽,就改稱朱重八。


元朝的時候還有一個規定,就是封戶制,把老百姓的職業都給固定了,種菜的子孫就只能種菜,打鐵的子孫只能打鐵,賣豆腐家的後代,只能賣豆腐,老朱家被規定為淘金戶,可金子並不是那麼好淘的,所以為逃避懲罰,從他祖父朱初一開始,就開始舉家搬遷別處,後來他爸又輾轉來到鳳陽,租了幾畝薄地,才勉強過上農民的生活,朱重八的童年就是在鳳陽度過的,主要工作就給地主放牛。

話說有一天,朱元璋放牛的時候,被暖暖的陽光照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另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劉伯溫,劉伯溫在元朝考中進士,因為元朝時,漢人被視為末等公民,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被點為一個縣丞,就是八品的縣官助理,就一個八品官,劉伯溫也沒有當長,因為他性格耿直,得罪了當地的豪紳。


劉伯溫被罷官以後,在回鄉的路上,看到了一個牧童,頭靠著牛,四肢伸開,仰面朝天在睡覺,他那個睡姿,活脫脫就是一個“天”字,毋庸置疑,那個牧童就是朱元璋。

劉伯溫見他的睡姿可愛,就故意逗他,撓了一下他的腳心,牧童的身體翻動,變成了側臥,雙手抱頭、手裡放牛的鞭子,慢慢地移到腰處,形成一個“子”字,劉伯溫見了,吃驚非小,於是他細細看了朱元璋的面相,發現他腦門上紫氣翻騰,似有龍在盤旋,果然是天子之相!

於是就拜請朱元璋出山,最終將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王朝。


據說朱元璋在起義時候,時間定在陰曆的八月十五,為了防止消息洩露,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計策,把寫著“八月十五起義”的紙條,放在一個小餅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以後,為了紀念那個發跡的日子,於是就規定每年的八月十五都要慶祝,並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小餅,命名為“月餅”,賞賜群臣分食,就這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其實這只是民間傳說,類似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比如“泥馬渡康王”,事實本來是金國大兵壓境,北宋答應金兵的條件,以親王為質,趙構就是康王。宋欽宗答應後,趙構就被質到金國,可金兀朮見到趙構,怎麼看也不像個親王,就懷疑宋朝弄虛作假,就讓他回去了,因為趙構是被放回來的,根本就沒有什麼追兵,更沒什麼兇險。

可人家趙構卻硬生生杜撰出一個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描述他機智勇敢地,從金國逃回來,夜宿判官崔鈺的廟裡,金兵追來,情況非常兇險,崔判官把他叫醒,指派泥馬馱他過河,擺脫追兵化險為夷。

這個故事就是為了烘托強調趙構的君權神授高逼格。有好事者,專門分析了他回來的路線,發現他這故事編得根本驢頭不對馬嘴。

還有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故事,說什麼啊赤帝之子斬了白帝之子,這故事還被司馬遷收錄進史記,其實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這故事也是編造的。

他們之所以熱衷編造這些故事,無非是為了美化自己,證明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合理性,是老天爺的安排。 朱元璋的這個故事也一樣,誰都知道劉伯溫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名號甚至比諸葛亮還要響亮,民間一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說,這樣的能人一眼就看出來朱元璋小時候就能當皇帝,那結果還能錯嗎!由些推斷,朱元璋雖然出身布衣,但卻是真命天子下凡,當上皇帝也是理所應當。


歷來現實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命運最為悲慘的一個皇帝,他的江山可以說真的是來之不易。早年的朱元璋不過是一個放牛娃,後來又經過一些列的挫折,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可是早年劉伯溫遇到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預言他17歲會家破人亡,在40歲的時候會成為皇帝,後來也果真應驗。是為何呢?


劉伯溫何許人也?元朝時期,23歲中了進士,他在民間被號稱是諸葛亮轉世,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早年遊學的時候,劉伯溫在濠州鍾離太平鄉孤莊村遇到了當時正在放牛的朱元璋,朱元璋嘴裡面唱著《燒餅歌》,元朝末期,饑荒四起,所以朱元璋哼這首歌可能是因為太餓了。這時的劉伯溫在一旁吃著別人給的雞腿,一邊憂國憂民。



這時朱元璋走了上來,和劉伯溫說:“項橐七歲能為孔子師,我今年八歲不知道您可敢與我較量一番,就以雞腿為賭注。”劉伯溫一聽大笑起來,竟然八歲小兒敢於我做賭注,於是朱元璋假裝的掐指一算:“你叫劉基”。劉伯溫大驚,你是如何曉得?可是劉伯溫怎麼也算不出朱元璋的名字。於是劉伯溫便將雞腿分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吃過後往地上一趟,劉伯溫便問朱元璋如何知道自己的姓名。朱元璋便說:“我瞎蒙的,聽村中的大人說,將要來一個大人物,叫劉基。我見你氣宇不凡,於是猜了一下。”說完便閉上眼睛躺在地上,結果天上飄下來了一幾片鵝毛,劉伯溫見朱元璋所躺的姿勢呈現了天子二字。便趕忙問了朱元璋的生辰,劉伯溫掐指一算,算出朱元璋將是未來的皇帝。

於是他告訴朱元璋將來會有家破人亡的大災難,可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你會成為一介皇帝,朱元璋也沒怎麼聽懂,只是說了以後可以不捱餓就好。劉伯溫也將24年後與朱元璋重逢共建天下。


司徒歷史


歷史當中有兩大神人,其中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個是劉伯溫。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典故傳播度太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要比劉伯溫棋高一籌。


但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時人把劉伯溫比擬成諸葛亮。後來在明朝建立之後,又流傳開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兩個人除了軍事外,最出名的就是算命了。朱元璋當時只是躺在地上,為什麼劉伯溫就能預測他是皇帝?然而朱元璋無意中的兩個動作,暴露了其天子身份。

正如前文所說,其實劉伯溫是元朝末年的一名進士。後來因為仕途不順,被調到了其他地方。就在這個調任的過程當中,劉伯溫偶然路過了濠州,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

當時朱元璋的年齡還比較小,也就是十歲左右的樣子。但是正如我們所瞭解到的,朱元璋的家裡面比較窮,小時候主要是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

古代地主家一般都是找佃戶來放牛,什麼是佃戶,其實就是租他家地的人。朱元璋的父親名叫朱五四,在朱元璋五六歲的時候,就打發他去給地主家放牛。

但是因為朱元璋年齡還比較小,放著一會兒就累了。正好牛吃的也差不多了,他就把地主家的牛綁在地頭上。然後自己跑到地頭下的樹下睡覺,而劉伯溫恰好路過此地。

走了一路也累了,這邊有棵大樹可以乘涼歇息。看到樹下有這個孩子後,正好路途有點無聊,就想逗他一逗。當時朱元璋平躺著睡在樹下,頭下面還枕著一塊木頭。

整個人就那樣四仰八叉的躺著,就像是一個大字。大家上頭下面的一根木頭,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天”字。當時劉伯溫一看這個姿勢,心頭不免感慨這個小娃娃還是挺有福相的。

隨後劉伯溫從地頭旁邊拽了一根狗尾巴草,然後在朱元璋的腳底下撓了起來。也是因為朱元璋家裡面比較窮,甚至連一雙好的草鞋都穿不了。

由於放了一上午的牛也累了,所以劉伯溫逗他的時候沒有太大反應。只是感覺腳下面有點癢,然後把身子調整了一個姿勢接著睡。但是這一調不要緊,把劉伯溫嚇了一跳。

只見朱元璋的一個胳膊往下方伸去,另外有一條腿往後蹬開,模模糊糊的能夠看出來一個“子”的樣子。這是這裡的“子”不是特別的工整,中間的一橫好像是提起來的。

兩個字組合起來不就是天子嗎?看來這個人以後有帝王的樣子。劉伯溫現場掐指一算,確實還有這麼一點可能。但是因為當時剛學數術,所以並不是特別肯定。

況且他年齡這麼小,再加上世道這麼亂,萬一有一天天子沒長起來,現在就選擇跟著他,以後豈不是要虧大了?所以劉伯溫沒有動任何聲色,只是記住他的面向和這裡的地名,悄悄的退走了。

雖然之後劉伯溫一直在元朝任官,但是越往後越發現元朝的黑暗,沒多少年便決定辭官退隱。就在後來朱元璋起義,招攬了一個碩儒朱升,並且還給他推薦了金華四傑:劉伯溫、宋濂、章溢和葉琛。


在朱升的推薦下,這4個人很快的就和朱元璋見了面。當時劉伯溫看到朱升的信件之後,認真打聽了一下要見他們的人是誰。最後得知是朱元璋,但是在他印象裡面,好像並沒有這號人。

隨後又多了幾句,他老家是哪裡的?只見來人說道是濠州,劉伯溫聽後一拍大腿,是不是真的就是當年見到的那個孩子。早已經歸隱了多年的劉伯溫,準備冒一次風險,看看他到底是什麼人。

當見到朱元璋之後,只見此人臉特長,顴骨高起,臉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土斑。一位長得如此有特點的人,劉伯溫肯定是難以忘記。再和當年的小孩對比一下,果然從中看到了痕跡。

於是一拍大腿,索性跟他一起造反。雖然當時的朱元璋,只不過是韓林兒麾下部隊的指揮官。然而劉伯溫自打那次之後,又學了多年術數,斷定此人以後是帝王之相,並且順勢還給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的建議。

果然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朱元璋一路平步青雲,最後成為了開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