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家比天下大


因為,先出現文字,後出現皇帝這一稱號,皇帝一詞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專為自己作的稱號,自稱“始皇帝”。文字早在殷商以前便有了。





飯後停


古代崇尚生育文化,皇子多多益善。

詩經有《螽斯》篇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註釋

   ①螽(zhong)斯:蝗蟲。羽:翅膀。 ②詵詵(shen):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樣子。 ⑤薨薨(hong):很多蟲飛的聲音。 ⑥繩繩:延綿不絕的樣子。 ⑦揖揖:會聚。 ⑧蟄蟄(zhe):多,聚集。

譯文

蝗蟲拍打著翅膀,

成群飛來亂紛紛。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著翅膀,

成群飛來鬧哄哄。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著翅膀,

成群飛來聚成團。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成片數不清。

   以蝗蟲來比喻生殖力的強盛,是本詩的主題。




凡人評論熱點


這是封建時代避諱的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

最主要的原因是:

“皇”這個字不需要避諱。雖然歷史上曾有幾位皇帝,比如《容齋續筆》記載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間用“皇”、“龍”、“天”、“君”、“玉”、“帝”、“上”、“聖”等等字眼起名。

但條令發佈後,實施難度過大,一時之間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間變得花裡胡哨。比如“方天若”變成“方元若”,“程伯玉”變“程伯起(唔有點怪)”,“張聖行”變“張彥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摳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想死的心估計都有了。

最終,不到十年,還是宋徽宗再下令道,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沒有經典依據來證明不可用,為了不讓後世貽笑大方,還是罷了把。於是這條規定被他親手作廢。

這些趣事都記載在南宋文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裡:

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不聽人有天、高、上、大之稱。官名有犯,皆改之。改姓高者為姜,九族稱高祖者為長祖。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於是毛友龍但名友;葉天將但名將;樂天作但名作;句龍如淵但名句如淵;衛上達賜名仲達;葛君仲改為師仲;方天任為大任;方天若為元若;餘聖求為應求;周綱字君舉,改曰元舉;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張讀字聖行,改曰彥行。蓋蔡京當國,遏絕史學,故無有知周事者。宣和七年七月,手詔以昨臣僚建請,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聖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諱,又無經據,諂佞不根,貽譏後世,罷之。

自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周代禮制後,歷代皇帝都憑此制定出了那麼些關於避諱的規則:

  • 避帝王名諱。當朝皇帝和當朝歷代皇帝之名皆要避開。
  • 避長官名諱。下屬要避開長官的名字。比如很出名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因為有個姓登的州官,為了避“登”字,嚴禁百姓說“點燈”,只能說“放火”,才有了這麼句諷刺的名言。
  • 避聖賢名諱。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有的朝代還避黃帝之名,比如朱元璋當政時。
  • 避長輩名諱。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比如唐朝“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通“進”,所以李賀一生不能中進士。比如杜甫其父名閒,所以杜甫從沒在他詩裡出現過“閒”字。

因為避諱,產生了一些在現代人看來荒誕無比的故事,更甚者引發了著名的“文字獄”等事件。其本質都是統治者為了讓百姓時時刻刻牢記其權威而使用的手段。同時,封建時代的迷信色彩,也會為名諱蓋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當然了,關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

就是,先有“蝗”,再有“皇”。

當然,這個“皇”指的是後來才有了皇權的概念,並不是說“皇”這個字創造的時間晚於“蝗”。

而“蝗”在古代,其實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宮有一個螽斯門,取自《詩經·周南·螽斯》裡的“螽斯”。《詩經》裡描繪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孫眾多、蟲鳴陣陣的景象,"螽斯門"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

而“螽”便是“蝗”:

"今謂之蝗。按螽蝗古今語也。"——《說文解字》


所以,小小總結一下,蝗字雖然帶皇,但因其寓意,在古代皇權時代是不可能被改的,不然就是判祖離宗,也會被有識之士指責禁絕史學。

也沒有那個必要去改,要改的話,是不是要連煌、惶、徨......都改了呢?這樣的話,那麼文天祥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想的可能不是為國捐軀,而是想著零丁洋旁還有哪些灘頭可以拿來押韻了(手動狗頭)


新奇角度看歷史


公元628年。也就是唐朝的時候,長安一帶鬧蝗災。皇帝李世民為了災民,將幾隻蝗蟲吃到肚子裡,來達到消滅蝗蟲的目的。所以起名叫蝗蟲。

據國家地理雜誌記載,古人認為,陸地上的蝗蟲和水裡的魚蝦可以互相互換的,所謂旱涸則魚,蝦子化蝗。到今天在我國北部依然有人相信,在乾旱的季節,魚蝦的卵會變成蝗蟲,而多雨的季節的相反,蝗蟲的卵會孵出魚蝦。所以往往大旱之後會有蝗災。




天境桃園


你好筆者我是文化領域得創作者顛強時代

首先呢筆者所說的這個問題主要是和文字得發展有關係之所以沒有被修改掉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呢文字在很久時候就出現了它的原形,在倉頡沒有創造文字之前,也就是在“舊石器”的時代,我們得先輩們就創作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用來記述哥記載東西,在這個時期呢就出現了關於“蝗”字得雛形,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封建君主專制出現,還處於一個原始部落群居社會得時代。而到了倉頡創造文字之後呢,這才處於一個“禪讓”制度時期,也就是處於皇帝時期,而在皇帝時期呢還沒有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對於主權制度上沒有太多得要求,就是在這個時期倉頡已經創造出來了這個“蝗”字,從此呢中華五千年得文化開始,處於皇帝時期呢,管理者對於一些文字得要求是沒有很大得要求的,那個時候“世襲制”制度還沒有形成呢,直到後來堯傳位給禹這才有“世襲制”得形成,但這個時候還不是“封建社會”,對於文字得要求上也沒有這麼得嚴格,直到了秦朝得出現封建思想君主中央集權制度才形成。

第二點呢在君主專制制度出現之前呢以前出現了這個“蝗”字,到了後來之所以沒有被修改掉呢,雖然在封建社會形成得初期出現了秦始皇得“焚書坑儒”,還有後期得文字獄和明朝時期得八股文,但是這些不是對中國文字得修改而是廢掉得是一些不利於統治者統治得思想和書籍,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得封建統治,肯定是先統一思想的,不會讓不利於自己統治得思想得出現,所以便會殺害一些其它學派得人物,和焚燒一些不利於自己統治得書籍,而這些文字呢對它的統治形不成危害,沒有威脅到他的統治,況且呢這個“蝗”旁邊是一個“蟲”子旁,一個當今皇上,當今得統治者,如果跟一個“蟲”🐛字計較,會被天下人當做笑柄,這不是明擺著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所以他不會去關心這些沒有必要得事情,只要對他得封建統治沒有危害得,他也不會把心思放到這方面,不然就成了吃飽了沒事做找罵型。

最後呢這些只是我本人得拙見,各位讀者你們有什麼見解呢可以評論出來。







顛強時代


根據說文解字的意思,皇的意思是大,皇帝是後來的引申義。

蝗字是早於皇帝出現的,這就好比三皇五帝時期都不介意這個,你後來歷朝歷代的皇帝怎麼能介意這個。

蝗就是蟲之大者,類似的還有鰉,鰉就是魚之大者。


小人物誌


蝗蟲是後起的名字,有叫螞蚱的,也有叫草地螟的。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名字。叫法不同。好像是久之前有一年,引發一場螟災,國際統稱命名為蝗蟲的。


鴻韻於偉星


倉頡比始皇早


汝州王國成


皇帝覺得無所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