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做的點心,裡面層次不清楚?

寧淨淡雅


你好,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更新家常菜餚和居家烘培技巧,簡單直觀詳細,保證你一看就會,一做就對!

現在回答您的問題,點心層次不明顯是油酥和麵團沒有充分融合,現在我分享您我做的蛋糕酥,您比對下做法,其中有很多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油皮 中筋麵粉 300g清水 150g豬油 90g酥皮 低筋麵粉 200g豬油 100g

首先,無論是哪種水油皮,麵粉:水:豬油都是10:5:3 也就是每100g麵粉加50g水和30g豬油,以此類推…… 油酥裡面,低筋麵粉:豬油是2:1 ❤️重點是油皮裡面水的用法! 【硬質皮,類似蛋黃酥這種】這裡的水用熱水或者把豬油加熱融化再揉到面裡,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得到蛋黃酥這種酥脆的表皮。 而且如果是手揉麵的話,這樣是比加軟化的豬油和清水更容易揉到擴展階段的

【酥式月餅,綠豆凸,綠豆碰這類酥軟的表皮】 在製作這樣的點心的時候,油皮在製作的時候,豬油一定是常溫軟化的,水一定是涼水!這兩個條件都要滿足!!! 做這種表皮建議還是有個揉麵機比較好……不然真的要人命……

❤️末尾附兩個小Tips❤️ 1.做油酥的時候,可以先把低筋麵粉用小火炒熟,這樣出來的點心會比平常更酥!因為加熱過程中麵粉變性,再進行烤制的話就會酥的掉渣~ 2.低筋麵粉用小火炒熟,在擀油皮的時候撲薄薄一層在案板上,比用正常麵粉,這樣做出來的點心層次更明顯,口感更酥軟~

這種也是蛋黃酥那類表皮


悅食慧


蘇軾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意思是點心的外形如同月亮一樣,而內餡中有香甜的酥油和麥芽糖,個人覺得這句詩用來描述蛋黃酥也挺恰當的。提起蛋黃酥,就不得不先說中式酥皮點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到了北宋後期已經開始出現很多專門製作酥皮點心的作坊了。後來到了清朝,民間流行將點心進貢皇室,使得酥皮點心搖身一變,成為了進貢宮廷的御用點心,從此蛋黃酥開始發展起來,這類點心在群眾中流傳更廣了。

中式酥皮點心有明酥、暗酥和半暗酥之分。明酥顧名思義,就是酥皮點心的層次可以從外表直接看出來,比如螺旋酥、荷花酥等。暗酥則是外表看不到層次,需要切開酥皮點心,才能看到裡面的起酥層。蛋黃酥其實屬於蘇式月餅中的一種,如今以它的受歡迎程度來說,已經是中式點心中的王者地位了,其對於華人的意義已經遠超月餅的範疇。

蛋黃酥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跟它絕妙的口感密不可分。那刷了蛋黃液的金黃色表皮,微微裂開的酥皮,少許黑芝麻點綴其中,能勾起你強烈的食慾。一口咬下去,就能看到那層次分明的酥皮結構,一層一層包著紅豆沙,最中心的是流油的鹹蛋黃,色澤紅潤香氣十足。酥脆中帶有柔軟,清甜中帶有鹹香,蛋黃的油潤彌補了外皮的乾澀,能讓你的舌尖為之興奮無比。

蛋黃酥廠家提醒您,新鮮出爐的蛋黃酥外表是極為酥脆的,但是放置一段時間後酥皮會變軟,類似於廣式月餅的回油,但是它不會像廣式月餅的漿皮那樣柔軟。如果你想讓它變回酥脆的口感,只需再次用烤箱烘烤一小會即可。


愛吃酸菜的林


要想點心層次分明,就要多次抹油酥(油和麵粉攪拌成可以流動糊狀),把一個小劑子擀成條狀抹一次油酥,捲起後成條狀,再次擀成條狀抹一層油酥,再捲起,整理成你想要的形狀,包你喜歡的餡料。


愛吃大米和大餅


面軟,油放少了。


明月似驕陽


這個油酥不均勻有關係、均勻的塗抹在兩層之間的油酥、層次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