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作者馬爾克斯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紐約時報》評論:這部光芒閃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這足以對讀者造成錯誤的引導,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本來是高尚的道德沒有戰勝自私的基因,卻說成忠貞不渝為愛守護50多年。

1

當年,兩個年輕人相遇,天真的男主阿里薩開始追求女主達薩。

達薩還在學校讀書,父親獨自撫養女兒,自從妻子死後,他給自己定下的唯一目標,就是讓女兒嫁給有地位,有身份,有財富的丈夫,成為高貴的夫人。

可是阿里薩呢?他的媽媽是黑白混血女人,“嚮往幸福,卻為貧窮所累。”她獨自撫養阿里薩,經營著雜貨鋪和拆舊衣服做止血藥棉,收入殷實卻還過著節儉的生活。

阿里薩靦腆害羞,毫不起眼,不管天氣有多炎熱,始終穿著一身黑衣,他開始給達薩寫信,表白自己對女主的愛戀。

《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當初剛拿到信的達薩衝進衛生間,把自己鎖在裡面,心怦怦跳個不停。

就這樣不見面,只通信的柏拉圖式的戀情持續了兩年。雖說理想化戀人的形象有利於感情的長期穩定,但完全脫離現實的過度理想化肯定是不可靠的。

在通信即將滿兩年時,還是在信中,阿里薩向達薩求婚了。經過4個多月的考慮,加上阿里薩的最後通牒,達薩答應了他。

兩人的通信終於被達薩的父親發現了,他衝進女兒房間,讓她馬上收拾行李,要帶她離家出走,經過一路的顛簸,瘋狂,她到了表姐家,在這裡有表姐陪伴,開導,達薩生活得很好。

他們也有保持通信,信中的內容就是阿里薩正在探險,他聽說有沉入海底的寶藏,他要去打撈,好讓自己變得富有,可這是浪漫的幻想,是一種幻覺罷了。

就這樣過了一年,達薩的父親覺得女兒已經忘記過去,便決定回家。

回來後,達薩真的變了。在無意中,當她再次見到他時,“她沒有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她覺得自己不可思議怎麼會喜歡阿里薩這個瘦小,毫不起眼的人。

“回家後,她寫了一封只有兩行字的信:今天,見到您時,我發現我們之間不過是一場幻覺。”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痴情的阿里薩,心字已成灰。

2

不久後,達薩嫁人,“對方是位醫生,是最受人青睞的單身漢。儀表堂堂,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知識淵博,家境殷實。”烏爾比諾醫生集齊了“要嫁就嫁這樣的人”的所有優點。

《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阿里薩得知達薩要嫁給一位門第顯赫,家財萬貫的名人之後,無法從消沉中振作起來,在以後的日子裡,烏爾比諾醫生的閃耀,總會使他厭惡自己,甚至噁心。

阿里薩設定兩個目標,就是一定贏得社會地位和再次向達薩表達忠貞不渝的愛。

而阿里薩所謂的忠貞,不過是一系列挫敗打擊後,不斷地狂熱尋花問柳以取代她,慰藉自己的不幸與痛苦。

誰知浪漫的愛情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消失。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熟悉使人更現實,毫無保留地審視對方;晌午刺眼的陽光最終驅散了月亮留下的迷人光暈。

阿里薩嚐到不斷獵奇的美妙。他覺得為自己注入了興奮和能量,並讓他保持年輕與身體的活力,亢奮的激情模糊了他的道德,他的最後一個情人,是有親戚關係到,被女孩的家人請求做校外監護人的10多歲的孩子,那時阿里薩已經70多歲。

他為自己精心培育她,贏得她的信任和喜愛,他以慈祥祖父般的溫和,狡詐地牽著她的手,逐漸地把她領向自己的地下屠場。

3

同時,他終於等來了這一天,烏爾比諾醫生意外死亡了。

他曾對自己說,為了能夠再次和達薩在一起,醫生必須死。

在醫生死去的當晚,他就向達薩表達了他忠貞不渝的愛,不久後,達薩答應了他,並打算離開家,和阿里薩永遠不回來。

接著,阿里薩不顧小情人的感受,告訴她,他要結婚了,接著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忙著考慮和達薩的未來。

《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在達薩丈夫死後一年,達薩不顧兒女反對,和阿里薩登上輪船,拋開家裡糟心的一切,在船上盡情歡愉,盡情瘋狂!

阿里薩又是怎樣對待小情人的?那時,他已經和達薩在船上,他收到一封信,“全部的驚恐集中於一行文字:阿美利加昨日死亡,原因不詳。”但小女孩沒有留下隻言片語,能讓人們將她的決定歸咎於什麼人。

阿里薩吸了口氣,為了繼續活下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這個回憶折磨他。把它從記憶中抹掉。

阿里薩希望餘生只有美好存在。他對達薩有多痴情,對別人就有多殘忍。

《霍亂時期的愛情》:豆瓣9分,我卻只看到了人性的惡

卑微的阿里薩最終實現了願望。他的一生無須為個人行為負責,沒有制約的誘惑,都是對自己的放縱,滿足自己的自尊與征服的慾望。在阿里薩看來,凡是為了愛的事情,就沒有什麼不合理不合法的。

托馬斯·傑斐遜曾說,道德感,或者說良知,就像一個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樣,是他身體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較強,有的比較弱,就像每個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樣。”

他說得真對。


達希先生的算法,人生需要心理學,寫有點兒看頭的讀書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