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偏見”的風險

在純粹的有效市場中,經濟人為自身的利益理性的行事,冷靜的判斷證據的重要性並做出最優的投資決策。

在現實市場中,情緒往往是一個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往往只能做出次優的決策。使用芒格等人提倡的“思維網絡模型”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開始建立防禦機制,防止人性弱點導致的壞結果的發生。

“承諾偏見”的風險

“想法”的捍衛者

邁克爾•劉易斯有部著作叫《大空頭》(The Big Short),該書記錄了2008年差點導致美國金融體系崩潰的次貸危機。《名利場》(Vanity Fair)雜誌上刊登了該書的一段節選,其中重點講述了書中的一位投資者邁克爾·巴里(Michael Burry)的故事。巴里是少數幾個能夠預測到次貸危機的投資者之一,他購買了CDS(信用違約互換),最終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承諾偏見”的風險

以下是書中的一段節選,巴里解釋了為什麼他不喜歡和別人討論自己的投資頭寸,尤其是關於CDS的:

不經意間,他與自己的投資人展開了一場辯論,這是他自己最不喜歡的活動之一。“我討厭和投資人討論投資想法,”他說,“因為我會變成這個想法的捍衛者,然後影響你的思考過程。”一旦你變成一個想法的捍衛者,你就更難改變主意。

巴里指的是“承諾偏見”,這種偏見會導致個人在公開場合向別人解釋或與他人辯論後,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與”實證偏見“一樣,“承諾偏見”可能是投資者遇到的最危險的陷阱之一。


公開表明立場不總是壞事...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投資領域,公開表明立場並不總是壞事。在許多情況下,在公共場合討論投資標的實際上可能減少日後投資標的因短期因素出現困境時的衝動決策。

比如,如果一個投資者購買了一隻股票,並在致投資者的信中、博客文章中或公共平臺上闡述了他的投資理念,那麼,除非最初的一些投資邏輯不再成立,否則改變投資方向將是令人尷尬的。再比如,如果一個投資者基於飲料消費市場的長期預測購買了可口可樂,那僅僅因為美聯儲提高了利率就出售股票肯定是不合邏輯的。

對於有足夠自控力的投資者,無論他們是否公開表明立場都可以避免做出衝動或非理性的決策,但對於其他更容易做出衝動決策的投資者來說,公開表明立場可能會更能幫助他們在困境中繼續前行。


頑固的人會遇到問題...

當事實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投資者由於之前公開表明過立場或陳述過而無法承認錯誤時,“承諾偏見”的問題也會出現。所有的投資決策都應該在開始投資時就仔細記錄下來,然後定期回顧,以確保持有股票的根本邏輯沒有改變,或者沒有達到公允價值。即使是最優秀的投資者偶爾也會犯錯誤,最初的投資邏輯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必須願意承認錯誤和糾錯。

當投資者公開表明觀點後如果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那這種“承諾偏見”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立場越堅定,就越難承認錯誤。更糟糕的是,如果在公開場合過於強調立場,“實證偏見”的心理傾向可能導致投資者到處去尋找能夠支持當初投資決策的一堆數據,即便反面的證據已經非常充足了。


如何防範“承諾偏見”

投資者如何防範“承諾偏見”?似乎有兩種方式:

首先,避免公開發表任何與投資相關的觀點。這樣可以降低偏見發生的可能,但並沒有消除它,因為個人仍然可能受到他自己之前決策的影響(向自己承認錯誤往往是非常困難的)。

其次,公開表明觀點的投資者平時要有意識地尋找反面的信息來降低“承諾偏見”的風險。

雖然每個人都不同,但似乎第二種選擇是更健康的方法,尤其是在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前,尋找反面的信息並願意承認錯誤通常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Rational Walk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