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偏见”的风险

在纯粹的有效市场中,经济人为自身的利益理性的行事,冷静的判断证据的重要性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在现实市场中,情绪往往是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只能做出次优的决策。使用芒格等人提倡的“思维网络模型”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开始建立防御机制,防止人性弱点导致的坏结果的发生。

“承诺偏见”的风险

“想法”的捍卫者

迈克尔•刘易斯有部著作叫《大空头》(The Big Short),该书记录了2008年差点导致美国金融体系崩溃的次贷危机。《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上刊登了该书的一段节选,其中重点讲述了书中的一位投资者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的故事。巴里是少数几个能够预测到次贷危机的投资者之一,他购买了CDS(信用违约互换),最终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承诺偏见”的风险

以下是书中的一段节选,巴里解释了为什么他不喜欢和别人讨论自己的投资头寸,尤其是关于CDS的:

不经意间,他与自己的投资人展开了一场辩论,这是他自己最不喜欢的活动之一。“我讨厌和投资人讨论投资想法,”他说,“因为我会变成这个想法的捍卫者,然后影响你的思考过程。”一旦你变成一个想法的捍卫者,你就更难改变主意。

巴里指的是“承诺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个人在公开场合向别人解释或与他人辩论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与”实证偏见“一样,“承诺偏见”可能是投资者遇到的最危险的陷阱之一。


公开表明立场不总是坏事...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领域,公开表明立场并不总是坏事。在许多情况下,在公共场合讨论投资标的实际上可能减少日后投资标的因短期因素出现困境时的冲动决策。

比如,如果一个投资者购买了一只股票,并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博客文章中或公共平台上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那么,除非最初的一些投资逻辑不再成立,否则改变投资方向将是令人尴尬的。再比如,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饮料消费市场的长期预测购买了可口可乐,那仅仅因为美联储提高了利率就出售股票肯定是不合逻辑的。

对于有足够自控力的投资者,无论他们是否公开表明立场都可以避免做出冲动或非理性的决策,但对于其他更容易做出冲动决策的投资者来说,公开表明立场可能会更能帮助他们在困境中继续前行。


顽固的人会遇到问题...

当事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者由于之前公开表明过立场或陈述过而无法承认错误时,“承诺偏见”的问题也会出现。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该在开始投资时就仔细记录下来,然后定期回顾,以确保持有股票的根本逻辑没有改变,或者没有达到公允价值。即使是最优秀的投资者偶尔也会犯错误,最初的投资逻辑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必须愿意承认错误和纠错。

当投资者公开表明观点后如果不承认自己的错误,那这种“承诺偏见”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立场越坚定,就越难承认错误。更糟糕的是,如果在公开场合过于强调立场,“实证偏见”的心理倾向可能导致投资者到处去寻找能够支持当初投资决策的一堆数据,即便反面的证据已经非常充足了。


如何防范“承诺偏见”

投资者如何防范“承诺偏见”?似乎有两种方式:

首先,避免公开发表任何与投资相关的观点。这样可以降低偏见发生的可能,但并没有消除它,因为个人仍然可能受到他自己之前决策的影响(向自己承认错误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公开表明观点的投资者平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反面的信息来降低“承诺偏见”的风险。

虽然每个人都不同,但似乎第二种选择是更健康的方法,尤其是在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前,寻找反面的信息并愿意承认错误通常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Rational Walk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透镜社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