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法國會產業空心化,而德國日本沒有?

財經知識局


我認為德國日本的金融產業不發達是產業沒有空心化的原因,法國並沒有產業空心化,法國的問題是福利太高難以為繼了,一週上四天班還有那麼多假期,本身就不合理,新一代創造不出很多的財富卻要保障老一代的福利不降低,這除非是有人天天送錢


中國人你要自信


產業空心化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去工業化。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之後,就必然會進入去工業化的階段。原因是什麼?經濟學上有很多解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從物質消費走向了服務消費和精神消費。在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時候,居民的主要消費是在吃穿住行用,這些需要物質生產部門提供。富裕起來之後,對旅遊、金融、娛樂大增,因此刺激了第三產業的增長。 (倫敦)

歐美國家的產業空心化,始於於上世紀70年代。那個年代最出名的事件就是石油危機。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物質生產部門的成本飆升。這些國家的物質生產部門為了削減成本,就將產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亞洲的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這個時候承接了大量的西方轉移過來來的產業。(日本工業帶,出現了東京、大阪、橫濱、神戶等知名工業城市)

製造業增加只佔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空心化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這個比重低於15%,就存在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我們來看當前幾個重要發達國家製造業的比重。

2018年的數據,德國、日本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21%左右,美國在11%左右,英國和法國在9%左右。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美國、英國、法國都存在產業空心化的現象。這些國家雖然還有大量的製造業品牌,但是生產線基本都轉移到了海外。

同為發達國家,為什麼英法出現產業空心化,而德國日本卻沒有?

產業空心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把時間推前到20年前,那個時候,英國和法國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產業空心化。比如在1997年,英法兩國製造業佔GDP比重只有15%。而德日兩國均在20%以上。也就是說近20年來,英法兩國還是在不斷的滑向產業空心化。

根據個人的理解,英法兩國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原因是,兩國金融產業十分發達,市場成熟,金融資本的實力十分強大。有人會說金融資本強大不是一件好事嗎?取決於你怎麼看。如果金融資本過於龐大,就會擠佔實體行業資本。社會上的資本總量就是一定的,金融資本多了,實體經濟的資本就必然減少。資本脫實就虛就是這個道理。相反日本和德國金融資本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業)

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倫敦、香港、紐約,無一例外都是產業空心化,金融、房地產、旅遊、娛樂成為主導產業。相反日本的東京、大阪、德國的柏林、慕尼黑,中國的上海、深圳,卻還保留了大量的製造業。

所以小編認為,金融產業強大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它也同時也是一柄雙刃劍。


財經知識局


確實,英國、法國的產業空心化比較嚴重,它們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而日本、德國佔比則超過20%。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 一些人認為,第三產業比重超過 60%,即是產業空心化。其實產業空心化普遍存在於發達國家,因為它們的發展水平高,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絕對的主導產業,而且人口老齡化、勞動成本高,不利於製造業的發展。

英法本身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與殖民地之間的資源和貿易往來,它們在工業革命之後,工業資本開始大舉對海外投資,使得國內工業生產逐漸下降,後來它們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原來的發展模式也就難以為繼,最後被美國和德國超過。目前英法兩國只保留了部分的高端製造業,大部分工業產品需要進口。

而日本德國雖然也是發達國家,但它們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遠高於英法,德國的教育導向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技術類院校的地位和學術類相等甚至超出,近年來還提出了工業4.0;而日本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其製造業市場結構迅速向頭部企業集中,把生產率較低的中小企業轉移到海外,為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提高製造業整體的效率等,因此這兩個國家很好的避免了產業空心化。


錦繡中源


因為按以前的觀點,製造業比較低端。

諸如金融業、信息業、高端服務業、娛樂業…這些產業,汙染少,回報高,勞動強度低,屬於高端產業。

相比製造業,汙染大、回報少(你累死累活流水線上幹一年,還不如明星參加個綜藝節目賺的多),勞動強度大,投資回報期長…

所以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時,把相關產業作為主導,而製造業,除了少數高端技術和軍工業外,大量向外轉移,完成產業空心化。

美、英、法三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三個政治大國,在產業選擇上具有優先權,所以也是產業空心化最早、最嚴重的國家。

相比美英,法國與他們的關係不甚親密,又有做獨立大國的意識,所以法國的空心化不像美英那麼嚴重。

德國、日本是二戰戰敗國,選擇餘地小,只能撿剩下的,所以製造業仍然保留——對於西方,德國比日本地位更高,所以即便製造業,德國也比日本高端。如汽車,德國以BBA等豪車、跑車為主,日本卻只能以中低端汽車為主(就算雷克薩斯,在中東王室那裡,也是給僕人開的。)

但08年金融危機,讓人發現,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虛擬經濟無法長久,所以現在又在搞什麼製造業迴流。


雁去無痕ty


日本差一點就空心化了,日本政府毅然主動刺破了泡沫,保住了製造業。否則日本一定空心化。


海上之狐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第一,第二產業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過低,導致實體經濟衰落,走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服務業總產值所佔國民經濟的比重超過60%時,也就意味著產業空心化出現。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比較快,產業結構往往會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製造業的依賴逐漸降低。英國和法國就是產業空心化的典型,英國製造業佔GDP的比例為8.9%,法國為9.9%,服務業在GDP中所佔比例都超過70%。不過很多國家在轉型的同時,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像日本,德國的製造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都不低於20%。

英法本身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與殖民地之間的資源和貿易往來,但在二戰之後,美國取代了英法的國際霸權,加上原來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原來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全球化和歐盟的出現則加速了英法的產業空心化過程,導致其工業能力急劇下滑,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加上社會福利越來越高,民眾的勞動意願也下降了。

由於歐洲一體化的時期,德國成為歐洲的工廠,生產越來越向德國集中,而英法除了個別高端產業,其它工業紛紛外流,逐漸成為德國工業品的市場。德國的教育導向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技術類院校的地位和學術類相等甚至超出,這使得國民對技術類人才更加認可和趨之若鶩。



今日德國的工業門類齊全,且竭力抑制超大企業的發展,奉行“限大扶小”的政策,經濟發展儘可能均衡,如今,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佔據了德國工業總量的一半以上,實力異常強大。

另外說到日本,產業升級應該是他避免產業空心化的重要前提,進入7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進入尾聲。隨著工資成本不斷提升,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日趨嚴峻。很多企業開始控制用工規模,日本9人以下製造業企業的數量,竟從1969年的47.5萬家,增加至1983年的近60萬家。相反,100人以上所有用工規模企業的數量在這一期間都有所下降,市場結構迅速向頭部企業集中。為避免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對社會造成衝擊,把生產率較低的中小企業轉移到海外,為生產率較高的企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從而提高製造業整體的效率。


蒹葭ZH


英法都沒有去工業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