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吳佩孚有哪些事是值得我們後人稱道的?

楓葉永刀


北洋軍閥吳佩孚雖然幹過壞事,但他的愛國思想和個人品德不得不令人們佩服!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山東蓬萊人,字子玉,人稱玉帥,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


秀才出生的吳佩孚是北洋集團的後起之秀,直係軍閥統帥,他這個人品德非常高,講究五倫八德,奉行三不主義(即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並且對此一生不違。值得表彰的是,華北淪陷後,吳佩孚拒絕同日本人合作,因此最終在病重期間被日本醫生殺害。

和其他軍閥不同,吳佩孚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又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他的軍事才華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兵鋒所至,無不披靡,所以有“常勝將軍”之稱。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分裂,當時各派在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問題上爭執不下。吳佩孚贊同馮國章的和平統一政策,可是他當時是主張武力統一的直系首領段祺瑞手下曹琨的部下。


段祺瑞派遣吳佩孚為先鋒打到湖南,但是卻把都軍一職給了張敬堯,只給吳佩孚發了個獎章。吳佩孚一怒之下撤出了湖南,然後佔據洛陽京漢線沿線,宣佈和平統一,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從而把段祺瑞趕下了臺。這時期的吳佩孚曾經提出過由農、工、商、學四界組成國民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積極民主想法,可惜他的這一想法沒有被實現。

後來,吳佩孚打敗張作霖,把張作霖趕回東北後,成為北洋政府的操縱者,這時他又主張武力統一全國。這時吳佩孚數十萬大軍虎踞中原,勢力影響大半個中國,被美國《時代》週刊認為是當時最具實力和有機會統一全國的中國最強軍閥。1926年,吳佩孚和張作霖合作共同操縱北洋政府,兩人準備南北平分天下。國民革命軍北伐後,葉挺獨立團攻克武漢三鎮,吳佩孚兵敗下野,由張學良出錢供養。吳佩孚過上養花、遛鳥研究學問的寓公生活。


吳佩孚辦過一件大事。

1923年5月,北京民國政府想要修建國會的辦公場所,並且最後決定拆除故宮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然後重新修建國會辦公大樓。遠在洛陽的吳佩孚得知此事後,立即在5月20日發電報給北京政府,表示極力反對。

吳佩孚在電報中說:

“嘗聞之歐西遊歸者,據云,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歐美各國無不銀銀以保護古物為重,有此號為文明,反之則號為野蠻,其餘……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即亦不計,亦何忍以數百年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維一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辛盼禱之至。”

電報的大意是:

誰都沒有拆除三大殿的資格,誰如果拆了三大殿,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就這樣,吳佩孚憑著當時自己的影響力阻止了這場拆毀行為,保護了故宮三大殿。


華北淪陷後,日本人其餘要在佔領區建立傀儡政權,於是把目標鎖定在汪精衛和吳佩孚兩個人身上。汪精衛很快被收買,吳佩孚氣得破口大罵,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事實上吳佩孚也答應過日本,但是他要求日軍撤出包括東北在內的所有中國領土,這使得日本人恨得他咬牙切齒。 總之,吳佩孚有錯也有對。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吳佩孚非常注重過去的禮教。

他從北洋武堂畢業,從初級軍官做到了師長,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曹錕手下。曹錕當了總統後,他在公開場合就喊大總統,私下就喊總統。一次經過某辦公室,從你傳出講話的聲音,曹錕怎麼怎麼,吳佩孚就對這人教導,之後給他撤職,記過處分。


吳佩孚不愛財

湖北督軍蕭耀南送吳佩孚50歲生日禮物,知道他不喜歡錢,就選擇了牡丹,杏花書畫,一對三四十斤重的彩燭。這裡禮物價值千金。吳佩孚看了之後給蕭督軍回信,一首詩,交官西漢兩司馬,計定中原一子房,讀聖賢書志何事? 休將富貴擬芬陽。從這以後再沒有人提及牡丹。

吳佩孚不記仇

吳佩孚做營長的時候,碰到了當年在登州煙館踢他的人,他沒有反擊,挽著他去吃飯,讓他幫著帶信件回去。還給他買了火車票。此人回去後說吳佩孚非常大度。


跋故事



我覺得現在吹捧吳佩孚這種北洋軍閥的風氣很不好。

不可否認,吳佩孚確實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確實不能說他所作所為就是完全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他也有要“救國”的情懷在。

但是,吳佩孚本質上是一個自私自利,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顧民眾死活的軍閥,這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吹捧吳佩孚的人都忘記了。

下面,我就說說吳佩孚作為軍閥殘忍的一面。

吳佩孚喪心病狂決堤放水,導致湖南十幾萬人受災

大家現在一說起北洋軍閥,很多人認為北洋軍閥很有人情味,打仗輸了,通電下野就可以了,不會趕盡殺絕。

這話不算錯,但是吳佩孚這樣的軍閥,他們的人情味只給同樣是軍閥的人,至於普通老百姓,對不起,在吳佩孚看來,無足輕重。

“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三國演義》羅貫中給董卓杜撰的這句話,用在吳佩孚身上真的非常貼切。

1921年吳佩孚率軍與湖南軍閥作戰,吳佩孚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也為了減少自己嫡系部隊的傷亡,竟然喪心病狂的派人去金口上游掘堤引水,“南軍死者數百人,輜重損失尤巨”。

這還不算完,吳佩孚嚐到了“決堤”的甜頭,在之後的軍事行動中,又派人將“將蒲、鹹間之攔江堤挖斷,潰口至四百餘丈。湘軍防線被水衝動,遂向後退”,吳佩孚靠決堤雖然獲得了戰爭的優勢,但是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周邊四個縣被淹,十幾萬人流落在中南一帶。


後來張作霖與吳佩孚發生矛盾,通電大罵吳佩孚決堤放水,淹死了幾十萬湖南人。吳佩孚當然絕口否認,而且淹死幾十萬湖南人當然也是誇張。

可根據吳佩孚貼身幕僚白堅武顯示,吳佩孚確實下令決堤,也確實導致四個縣被淹,十幾萬人流離失所,吳佩孚就算沒有淹死數十萬人,但確實有幾千人因為吳佩孚決堤而被淹死。

九一八之後吳佩孚確確實實拿過日本人的錢

吹捧吳佩孚的人,經常說吳佩孚面臨日本人威逼利誘,保持了作為一個國家軍人的氣節。

這話只能說對了三分之一,吳佩孚確實沒有公開做漢奸,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要說吳佩孚拒絕日本人的利誘,則是不對的。

九一八之後,吳佩孚確實收過日本人的錢。

吳佩孚下野後,全靠張學良接濟,張學良下野後,吳佩孚一下子生計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日本人找到了吳佩孚的秘書陳廷傑,希望吳佩孚能出面聯絡奉系、土匪、舊部,一切費用由日方買單。


(吳佩孚與張學良)

後來這件事被破獲,相關人等被抓,而供認十幾萬日元的經費裡有八萬被吳佩孚太太直接拿走了。

之後,日本方面在華北扶持“偽政府”,而日本人所扶持的這些勢力對吳佩孚尊敬的很,吳佩孚三節兩壽都送厚禮,甚至還請吳佩孚做顧問,每個月給4000大洋顧問費。

這些錢,吳佩孚可是毫不猶豫的笑納了。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常凱申以為吳佩孚會投靠日本,並不是空穴來風。

綜上所述,吳佩孚再好,也只是一個軍閥,軍閥該有的殘忍、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吳佩孚一點兒也不缺。


蘭臺


剛寫了一篇“玉帥”吳佩孚的文章,意猶未盡,借這個問題再來補充一些玉帥的歷史軼事。

《登州吳氏族譜》中的吳佩孚

吳佩孚,父吳若天,字子玉,行二,邑庠生(秀才之意),武修學堂畢業生,嵩武后軍營務處,儘先都司,補用遊擊,直隸陸軍第三鎮第十一標第一營營長、直隸陸軍第三師第一旅旅長、第三師師長,陸軍上將,勳一位,孚威將軍,一等文虎章、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七獅頭軍刀,直魯豫巡閱副使、兩湖巡閱使。


蓬萊縣太爺的一席話,吳佩孚銘記了一輩子

二十二歲那年,吳佩孚一鳴驚人,考取了登州府院試的第三名,中了秀才。知縣王紹勳很賞識他,對他說了一番勉勵的話:“過去範文正為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然後名垂青史。你不一定有他那樣的遭逢,但不可以沒有他的志向。”

吳佩孚兩寫《滿江紅》

五四運動期間,吳佩孚在與段祺瑞政權叫板的同時,寫下了一首無論意境還是氣魄都屬上乘的《滿江紅》——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弱。

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勁旅,一戰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東三省淪陷後,吳佩孚怒髮衝冠,再寫《滿江紅》,上闕原封不動,下闕改為更加激揚之辭——

甲午恥,猶未雪,

國民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扶桑魔窟。

壯志飢餐島夷肉,笑談渴飲倭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初登政壇,提出的政治主張曾贏得滿堂喝彩

直皖大戰,一舉擊敗不可一世的段祺瑞後,吳佩孚曾提出一套政治設計——今後所有國事,悉由國民大會定奪。國民大會的代表由農、工、商、學四界組成,自下而上推選,由省至中央,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在當時,此番政治主張贏得了在野政治勢力的熱烈贊同,從大總統黎元洪到南方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都公開表示擁護“國民大會”的召開。

能提出,願實行這樣的政治主張,可見吳佩孚的公心理想。

權勢如日中天時,吳佩孚保住了故宮三大殿

中華民國曾有一議,改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西式議會大廈,吳佩孚得知後,擲地有聲地發出了一封反對電報——


“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唯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

那時的吳佩孚,一句頂一萬句,今日的故宮應該感念昔日吳玉帥拳拳護佑之心。

有一統江山之勢時,堅決不投靠結交、投靠外國人;失意下野後,誓不接受叛將效忠,亦不落水當漢奸,以換取重新崛起的機會

作為登上《時代週刊》的第一位風雲中國人,吳佩孚在兵強馬壯之時如果選擇行苟且之事,他極有可能一統中國,但他沒有做這樣的人,拒絕了蘇俄的拉攏與利用。

第二次直奉大戰,因馮玉祥臨陣倒戈大敗之後,吳佩孚寧願漂泊,堅決不進租界避難。

馮玉祥發動第二次北京政變,將段祺瑞驅逐後,為對抗奉系張作霖,曾提出全軍投靠吳玉帥,並表示:“此後動定進止,唯吳玉帥馬首是瞻。”

但骨子裡盡是春秋大義的吳佩孚卻不買賬,堅決要求馮玉祥的國民軍必須先“全體繳械”。

時人有評價,吳玉帥至少晚生了兩千年,他是真正的春秋大義人物。

吳佩孚飄零白帝城時,日寇以為有隙可乘,曾派第一遣外艦隊總司令荒城二郎和海軍駐滬特務機關長佐藤秀乘快艇逆水而上,專程登上白帝城拜訪吳大帥,表示願供私人借款一百萬元,無償贈予十萬條步槍、五百門鋼炮、兩千挺機關槍連同彈藥,支援他東山再起。

吳大帥語氣堅定地回答日寇:“過去我曾有槍何止十萬,有錢何止百萬,可見成敗並非槍炮與金錢。我如願引外援借外債,何必待到今日!中國的事應該由中國人自了。”

汪精衛也曾找吳大帥,想拉他一起下水,吳大帥懟這漢奸亦精彩,大意等你“滾”回重慶,才有資格跟我說話。

吳大帥困居北平的最後一段時光,日寇依舊來頻繁糾纏,吳大帥堅決提出三個先決條件:

一、日本無條件自華北撤兵;

二、中華民國應保持領土和主權之完整;

三、日本應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全面議和交涉對手。

如此拒絕日寇,吳大帥自知凶多吉少,為此,他寫下了憂憤的絕筆詩——

欲將詩酒遣良時,

遙望南天淚已垂。

一語寄君應努力,

滿盤棋局仗誰支?

對自家人的絕情,讓世人敬佩不已

吳大帥最得勢時,曾下令族人:凡吳家近親,上至父輩,下至自己之後三代,即天、孚、道、運、隆五世,永不敘用。

試問在那個以國為家,以血緣為紐帶的亂世,誰有吳大帥這等公心?

袁世凱沒有,張作霖沒有,後來的老蔣也沒有——

只可惜,吳佩孚曾鎮壓過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這個汙點徹底覆蓋了他的光輝。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


黑句本


雖然吳佩孚的一生並不缺乏汙點,但吳佩孚卻在民國時期被稱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眾所周知,身為軍閥,不管是勢力強弱,大多被百姓所抨擊,能夠受到世人稱讚的很少,吳佩孚恰是其中之一。


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之一,直係軍閥集團的首腦,吳佩孚,為何能夠贏得世人讚譽?

吳佩孚的成績,首屈一指的,必然便是擊垮曾經勢大的皖系軍閥,並且擊敗奉系軍閥。

直皖戰爭中,吳佩孚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將皖系軍閥集團徹底打垮,一時間吳佩孚聲勢無兩,後來更是擊敗了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吳佩孚的名氣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打響,若是沒有後來馮玉祥的倒戈,或許吳佩孚也不會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鎩羽而歸。

吳佩孚的為人也令人肅然起敬,雖說吳佩孚是個軍閥,但吳佩孚卻很少欺壓百姓,其為人重視義氣,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有文化的軍官,吳佩孚面對美色也是十分堅定,不好色,不貪財,這些性格組成了吳佩孚,吳佩孚在任時尚且如此,下野之後,同樣有一大批直系將領跟隨吳佩孚去過那顛沛流離的生活,能夠得到部下如此擁戴的軍閥不多,吳佩孚便是一個,彼時的吳佩孚在去往四川以後,一向不服任何人的四川軍閥也將吳佩孚奉為座上賓,由此可見,吳佩孚的人格魅力令人驚豔。


吳佩孚曾經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學生們在組織五四運動時,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也積極支持學門們的愛國運動。下野以後的吳佩孚也並未進入租界或是漂洋國外,而是留在了北平。即使日本人對吳佩孚威逼利誘,但吳佩孚卻始終不做讓步,最終吳佩孚死在了日本人的暗殺之下。

吳佩孚死後,北平百姓更是自發的聚集起來為其送行,吳佩孚雖然是被日本人暗殺的,但不論是國統區,亦或是偽軍佔有區,盡皆為吳佩孚下半旗紀念他。

無論是在為人,處事,亦或是國家的角度,吳佩孚都有值得稱讚之處,特別是在吳佩孚去世以後,自發組織起來紀念吳佩孚的隊伍更是如此,若非吳佩孚真的有值得他人紀念之處,萬不會如此。

當然,軍閥畢竟還是軍閥,即使吳佩孚在為人處世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吳佩孚一生也並非沒有汙點,這也是民國時期所有軍閥的通病,但在軍閥之中,吳佩孚已經可以算做一個不錯的軍閥。


魏青衣


在我的家鄉廣安,有一幅吳佩孚的題字“夷險從心”。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從”夷險從心“說起。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看到不同的吳佩孚。

吳佩孚作為一個軍閥來說,是有他參與軍閥混戰致生靈塗炭,以及鎮壓工人運動這些原罪的,但同時,他在國難當頭時,不顧個人夷險安危,誓死不為漢奸的行為又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我們先來看看,助他青雲直上的人生信條:夷險從心

“夷險從心“,這四個字是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後,逃到四川來投靠四川軍閥楊森時,在楊森的家鄉廣安花園所題。

這四字是從唐代文學家孫過庭的《書譜》當中化用而來的。

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認為,一個人,五十歲才能懂得天命,七十歲開始可以從心所欲。也就是說,人到了老年,就能很好的掌握平安與兇險的情勢,把握其中變化的道理。凡事考慮周全後行動才不至於失當,把握好時機再說話,才能切中實理。

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吳佩孚能從一個無名小兵成長為權重一方的大軍閥,說明他是很好的理解了這句話的。並且能好的掌握到平安與兇險的情勢,通過適當的”權變之道“,”謀而後動,動不失宜“,為他自己謀取了最大化的利益。

吳佩孚,其字子玉,出身于山東的一個小商人家庭。他的名和字來源於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他的父親在他母親懷上他時,夢到了戚繼光,待他出生後,就將戚繼光的字”佩玉“分拆在他的名和字當中了。

吳佩孚很小就知道了自己名字的來歷,仰慕戚繼光應該是他人生的最初情愫,也應是他日後拒當漢奸的思想根源。

少年的吳佩孚生活並不順利,14歲時,其父親就因病過世。但他並未放棄學業,22歲時考中進士。只是彼時的國家已經陷入西方列強的欺壓當中,吳佩孚遂於1898年投筆從戎,成為了天津武衛軍中一個管帶的勤務兵,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

(曹錕)

因為其本身的才華,很快就得到了軍中文案師爺郭緒棟的推崇,郭遂極力向其上司曹錕舉薦。吳佩孚得以被保送至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後被提升為曹錕軍中的管帶。

1907年,曹錕在吉林駐防,卻找不到東北地圖。吳佩孚抓住機會,自己繪製了一幅地圖呈給曹錕,此舉更讓曹錕對其刮目相看。

1911年,曹錕被袁世凱派遣攻打山西的革命軍,其部下密謀準備起事反曹,獲知情況的吳佩孚報告了曹錕,算是幫助曹錕躲過了一劫。事後,吳佩孚被提拔為標統(相當於團長)。

這之後,吳佩孚跟著曹錕參與各種戰鬥,並在護國戰爭期間再次救了曹錕一命,深得曹錕重用,成了直係軍閥的實力人物。在直系主導北洋政府時期,吳佩孚的聲望甚至遠超老上司曹錕,成為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與曹錕一起把持著中央政權。

從吳佩孚的發跡史,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對時勢的準確把握。審時度勢,夷險從心,是他青雲直上的秘訣。

信奉”夷險從心“,善於把握平安與兇險情勢的吳佩孚,國難當頭,選擇拒當漢奸,迎險而去,終為日寇所殺

吳佩孚雖然擅於把握時勢,順勢而上,但大勢變化終是他無法把握的。1926年秋,直奉戰爭中,由於馮玉祥等發動政變,直系戰敗。隨之,南方革命軍北伐,吳佩孚軍再敗。走投無路之際,他投靠四川軍閥楊森,入川躲避。1931年5-6月,到訪楊森老家廣安,在渠江邊花園山崖,刻下”夷險從心“四字。

其後,吳佩孚離開四川,心灰意冷,應張學良之邀定居北平,每月接受張學良饋贈的4000元維持生活。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意欲拉攏吳佩孚加入汪偽傀儡政權,提出了”汪主政,吳主軍“的方略。日軍川本少將到吳佩孚家邀請其出山,大力稱讚吳的功績,並假意懇求拜他為師。

在這個過程中,川本少將還以孝敬師母的名義給吳家送上了一大筆錢。吳佩孚拒絕了川本少將的拜師請求,並連夜退回川本所送錢款。

後來,川本又通過各種途徑來規勸,甚至以死相逼,均被吳佩孚嚴詞拒絕。吳佩孚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在家裡擺放了一口已刻上自己名字的棺材。

1939年6月,已投敵的汪精衛親到北平,邀請吳佩孚會面,面對上門邀請的人,吳佩孚拍著桌子大罵:誰跟汪精衛合作,這個人一定下賤。

吳佩孚不肯屈服的民族氣節,終讓日本人決定要殺了他。1939年冬天,得知吳佩孚因牙縫中紮了一根骨渣而牙齦腫痛,川本和日本軍醫石田帶一隊日本憲兵來到吳家。

川本以給其牙齦動手術的名義,讓憲兵撬開吳佩孚的嘴,用手術刀刺破了吳佩孚的喉嚨,致其死亡。

明知拒絕日寇的要求,會招來殺身之禍,吳佩孚未選擇審時度勢,從夷避險,不失其愛國之心。從這方面來說,頗值得稱道。

是非功過,自有評說

吳佩孚一生,曾以他軍閥本性維護北洋統治,與其他軍閥搶奪地盤的軍閥混戰中,也使到國家生靈塗炭;後又參與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製造”二七慘案“,這些是他最大的罪惡,也遭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嚴厲譴責。

這些過錯,也使得他在近代史上的名聲並不好。然而,在面對外敵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時候,他又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這又是其值得稱道的方面。

1919年,帝國主義操縱的巴黎和會損傷中國利益,引發了國內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頭,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就堅決反對。吳佩孚曾致電時任大總統徐世昌:

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

並表示願”率部作政府後盾,備效前驅“,同時向北洋當局提出釋放愛國學生的要求。

吳佩孚失勢後居北平時,全靠張學良接濟生活。但張學良不抵抗丟了東三省後,他依然不留情面的大罵張學良,使得張學良不敢去見他,只是派人按時把接濟款送過去。

(吳佩孚故居)

直到其拒絕日寇的拉攏而遭殺害,吳佩孚在國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終將個人的利益直至生死都置之度外,保住了民族氣節。

吳佩孚的行為,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極大的穩定了人心,也給那些不原做亡國奴的國人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這是頗值得稱道的。

您覺得我分析得有道理嗎?期待聽到您的意見!

我是摯守靜篤,一個專注歷史領域的答者,歡迎關注。

摯守靜篤


吳佩孚在北洋軍閥中絕對算是一個另類,他熟讀《春秋》、《易經》,22歲就中了秀才,被史家譽為“秀才將軍”或“學者軍閥”。各地的大小軍閥都是搶佔地盤、橫徵暴斂、巧取豪奪,但吳佩孚卻秉持著儒家思想,以自身的言行樹立了與軍閥這個詞相斥的清名。

吳佩孚有著名的“三不主義”,一不愛財,二不好色,三不怕死。吳佩孚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大片的地盤,手下有幾十萬士兵,但他沒有私蓄,也不置辦田產,與他同臺的那些軍閥都是腰纏萬貫,但吳佩孚決不。吳佩孚一生從不沾花惹草,從始至終只與結髮妻子張佩蘭相伴,他年輕時就寫過:“率性而節慾,可庶幾於聖賢;縱慾而滅性,則近於禽獸。”

五四通電

1918年一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將青島歸還中國,北京的大學生們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拒絕簽署《巴黎和約》,並引發了“火燒趙家樓”事件,遭到軍警逮捕,進而激起了全國抗議。

幾天後,遠在湖南衡山的吳佩孚得到消息,他立刻越過多級首腦,率先向大總統徐世昌發佈通電。他在通電中說: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後繼,民草擊中,經卵投石,既非爭權利熱中,又非為結黨要譽,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可原!”

數日後,吳佩孚又致電當時南北合議雙方將領,聯名通電反對簽約:

“頃接京電,驚悉青島主持簽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難承認!……軍人衛國,責無旁貸,共作後盾,願效前驅!”

吳佩孚敢於軍閥先,表現出他的愛國熱忱和絕不出賣主權的態度,事後,徐世昌說:“吳子玉一言一行,可以動天下之視聽,天南海北,到處呼應,他的種種意見,我們倒是必須注意留心。”

在吳佩孚和其他將領的聯名抗議下,最終迫使北洋政府做出讓步。

提倡建立國民大會

1920年8月1日,吳佩孚以直系師長的名義通電全國,推出《國民大會大綱》,舉行國民大會。“今後所有國事,悉由國民大會定奪!國民大會的代表由農、工、商、學四界組成,自下而上推選,由省至中央,這便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不過由於吳佩孚的地位不高,其聲音遭到很多非議。當時奉系軍閥張作霖接受採訪時談到吳佩孚的主張就輕蔑的說:“我所合作的是曹經略使,吳佩孚小小一個師長,全國就有幾十個師長,而我手下也有好幾個。”

雖然吳佩孚的主張落了空,但國民大會無意是當時合乎世界的最進步的立法主義和民治主義。在吳佩孚的心中,全體國民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像他一樣手裡有槍的軍閥。

誓死不入租界

吳佩孚一生不入租界,哪怕是在他失勢後,有人建議他逃入天津租界,他也不同意。在當時軍閥失勢逃入租界太正常了,張勳復辟後,大總統黎元洪逃入外國使館;張勳復辟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段祺瑞兵敗後把家搬到了天津日租界;曹錕失敗後到了天津英租界;孫傳芳在九一八事變逃到天津英租界。

而吳佩孚卻義正言辭道:“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烏可為者!”

後來吳佩孚到了漢口,日本人探詢他是否願遊日本,吳佩孚回答:“我連租界都不住,談何去日本!”

1939年底,吳佩孚吃水餃時一根骨渣插進了牙縫,疼痛難忍,幾日後腫的越來越重,眼看就危及生命。家人請來德國醫生到家診斷,醫生認為病人必須住院手術,並讓其家人趕快送往東交民巷德國意願。但吳佩孚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家人著急,吳佩孚卻對夫人說,如果你趁我昏迷把我送到東交民巷,那我們就不是夫妻了!

家人沒辦法,只能繼續尋求醫生,最後找到一個可以上門醫治的日本醫生,可是在手術中吳佩孚就死了。至於是日本醫生故意為之還是手術失敗,並沒有一個確切說法。

下面是一段吳佩孚孫子吳運乾對爺爺的評價:

先祖父的晚年生活絕不同於其他失敗下野的軍閥政客。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治國、安邦、平天下”,認為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負有責任,尤其不能容忍外族的侵辱。他一生自詡為關羽、岳飛和戚繼光,當時社會上有“關岳吳”的讚許,我家的大門洞還懸有謝覺哉書寫的大幅金匾“元敬再生”。以先祖父這樣的為人和心志,後來卻身陷日寇侵佔下的北平,其心境和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邯鄲醉


吳佩孚這個人完全當得起“舊道德的楷模”這個評語。(舊道德在這裡非貶義詞)

民國還有另一個大名鼎鼎的“舊道德楷模”標兵——胡適先生。

胡適先生的這個稱號是蔣介石親口封過的,蔣介石說胡適是: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儘管吳佩孚武功赫赫,甚至差一點拿到了全國政權。

但是,在胡適面前,他還是差了很多,吳佩孚的作為只有胡適的一半,吳佩孚當不起新思想的師表。

吳佩孚於新思想來說,是一名落後分子,一個守舊的“道德君子”。

他有多守舊呢?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吳佩孚高中秀才之後,於社會事務有發言權之後,辦的第一個“公益之事”就是維護“男女大防”之舊道德。

這一年,吳佩孚還只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就開始看不慣那些“有礙風化分子”了。

因為他瞧不慣街上“男女同臺演戲”,就砸了人家的戲場子。

恩,吳佩孚肯定是反對婦女解放的人。

在他的意識中,“三綱五常”很重要。

他的一生是遵循“三綱五常”的一生。

因為他亂砸人家的遊戲場,結果被革去了秀才功名,窮極無聊,才一橫心去當了兵,一不小心飛黃騰達了。

然而,發達了的吳佩孚永遠是二十二歲的哪個吳佩孚。

“三綱五常”在他靈魂中。

首先他一生忠於曹錕,忠於國家民族,對於一個軍閥來說,這很不容易。

對於一個失敗下野的軍閥來說,保持住國家民族的氣節更不容易。

儘管也有很多其他北洋軍閥也保持住了民族氣節,但是所有人都比不過吳佩孚一人。

  • 第一,他下野後,既不出洋,也不住租界。在幾百個大小軍閥中,這是唯一。

  • 第二,做官數十年,帶兵近百萬,統治過數個省,無私蓄,無田產。

  • 第三,他一生的作為,證明了他是一個真正愛國者,他是為國家利益而不是為個人利益奮鬥的人。

  • 第四,從他失勢下野後,舊部下對他的待遇來看,他顯然是極為民主的,他的手下對他既尊敬又愛戴。

所以說,吳佩孚一生以關公、岳飛、戚繼光自詡,他完全有資格。

有人說他鎮壓過京漢鐵路工人的“二七大罷工”。

這正是吳佩孚的本色呀!他是“舊道德”的維護人嘛!看不得“反賊”擾亂政局。

所以說,吳佩孚儘管道德高尚,公心為國,不謀私利,反日抗日。

但是,就因為他理解不了“二七大罷工”。

他也必須失敗!他不失敗,國家何處?


葭明通半瓶歷史


……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時代。吳佩孚做為“賄選總統”“貪財總統”曹錕、馮國璋的親信將領。我認為說他清正廉潔是沒有有力證據證明的!就像說吳佩孚“扶老太太過馬路、給寡婦挑水”誰也不能說他沒幹過,但那又如何呢?我們是看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還是選道德楷模?如果說他愛國,起碼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並沒有做過什麼令“友邦人士”驚詫憤怒的事。可鎮壓工人大罷工的事卻證據確鑿。否則蔣介石先生的北伐軍征討他豈不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了嗎?


HUIxinlin


吳佩孚,是我國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是直係軍閥集團的掌舵人。作為一名舊軍閥,吳佩孚卻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讚譽,被稱為舊時代中國軍人的典範。那麼吳佩孚為何會被稱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其一,為人。吳佩孚秀才出身,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知識分子,人稱“秀才軍閥”,美國史學家費正清更是直接稱其為“學者軍閥”。吳佩孚一生清廉自愛,恪守傳統,講求忠義,常以岳飛、關羽自比。其不貪財、不好色、不縱慾,德國公使的千金主動投懷送抱都能拒絕,堪比苦行僧一般,其人格魅力也不是一般人可比。舉個例子。吳佩孚下野後,很多部下不願意離去,自願組成衛隊追隨吳佩孚顛沛流離。吳佩孚在前往四川的途中,各路人物紛紛設宴接納,四川軍閥更是熱情的不得了,當時能鎮得住桀驁不馴的四川軍閥的也只有吳佩孚。吳佩孚被害後,其手下一位師長剃髮出家,甘心為其守墓,吳佩孚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其二,為官。吳佩孚為官清廉,不蓄私財、禁裙帶、公正廉明。他平時粗茶淡飯,布衣布鞋,把剛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錢昌照驚得目瞪口呆,兩人就坐在一起吃紅薯談人生和哲學。吳佩孚雖然為官,但心懷百姓,曾下了一道手諭堵塞了親戚朋友攀附之路,用他的話來說:百姓有何罪過,要讓你們來禍害他們。其為官之道讓很多人汗顏。1924年,時任青島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聯合富商劉子山等人籌辦青島大學,他們看中了北洋五師駐紮的俾斯麥兵營,雙方為校址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鬧到吳佩孚那,吳佩孚當機立斷,把兵營讓給了高恩洪,就這樣私立青島大學成立了。私立青島大學就是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源頭。

其三,為將。吳佩孚戎馬一生,有“常勝將軍”之稱。吳佩孚先敗皖系段祺瑞,再敗奉系張作霖,在洛陽練兵二十萬,全國各地學生紛紛投效,聲威一時無兩。兩湖巡閱使王佔元到鄭州看望吳佩孚,吳佩孚帶著新編的學生軍在車站迎接,學生軍在磅礴大雨中紋絲不動,讓王佔元讚歎不已。不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倒戈,吳佩孚未必不能統一中國。

其四,為國。吳佩孚雖然是一名舊軍閥,但在國家大義面前一點不含糊。五四運動中,吳佩孚聲援學生運動,通電反對巴黎和約簽字,直言要與日本決一死戰。吳佩孚下野後,不出洋,不走租界,充滿了深深的愛國情懷。吳佩孚定居北平期間,日偽多次拉攏其下水,吳佩孚拒當漢奸,最終被日軍害死。在大是大非面前,吳佩孚絕對稱得上一位愛國軍閥。

雖然吳佩孚在鎮壓京漢鐵路大罷工等問題上存在汙點,但其在做人、愛國等方面還是值得稱道的,其有功也有過。吳佩孚死後,北京城數萬群眾自發走上街頭為其送行,送行隊伍一直走到了天黑。國內外各界都給予了吳佩孚高度評價,連日偽軍政要員都紛紛參加其葬禮,不管是國統區還是淪陷區全都降半旗,向這位曾叱吒風雲的大軍閥致敬。各大報紙稱讚其為“中國軍人的典範”,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