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疫情之下,解鎖超長假期。


這個突如其來的假期,其實也沒那麼好過。小孩子不輕鬆,要被全家人盯著上網課,成年人就更不輕鬆,哪怕打著遊戲也覺得焦慮。焦慮迷茫時只好讀書,一半為了自我成長,一半為了忘記焦慮。


一直有整理閱讀書單的想法,加上平時有隨身帶著kindle的習慣,一些沒時間看的書這次也一鼓作氣補上了,正好藉機重新梳理一遍。(整理的過程發現和吳軍老師推薦給高中生的書單高度重合,所以乾脆就以此為主線,更有邏輯)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一、文學類(18本)

01 庸和瓊瑤的書,隨便一本。


“金庸和瓊瑤的書算不上經典,但是對於瞭解中國人的情感還是很有幫助的,關鍵是那些書情節都很吸引人,讀起來很省勁。”我不喜歡瓊瑤的纏綿,但金庸的書很喜歡,沒書讀的時候重看金庸,隨便哪一本,總會有收穫。


02 《吶喊》,魯迅


《吶喊》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小說十四篇,其中包括《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社戲》《藥》,每一篇都鞭辟入裡,魯迅曾在《吶喊》自序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太深刻犀利了。


03 《紅樓夢》,曹雪芹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不同年齡段重讀《紅樓夢》,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想好好寫一些評價,又覺得說什麼都多餘。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04 《悲慘世界》,雨果


一部小人物的悲慘生活史,同時也是19世紀前半期法國政治社會的真實寫照。為什麼註定為社會所拋棄的人,卻一再對生活慷慨解囊?《悲慘世界》讓我知道,雖說人生皆苦,但在冉阿讓面前,無論多濃重的悲慘都會變得渺小。

05《貝多芬傳》,羅曼∙羅蘭


什麼是英雄,怎樣才能成為英雄?這本書裡面有我們想要知道的答案。

06 《1984》,喬治·奧威爾


奧威爾親歷了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後,反思人類的行為,寫下了這本政治寓言式小說,預警我們不要把這種預想中的黑暗變成現實。實際上,幾十年後,他在書中提到的現象,已經被一一驗證了。

07 《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


“維特愛上了一個已經訂婚的少女,最後不堪忍受思念之苦自殺身亡。”就這樣一個看似平凡又簡單的故事,卻不知道影響了多少少年。每個少年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少女綠蒂,不同的是有人夢想成真,有人心願落空。過了青春再回頭看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08 《秦腔》,賈平凹


賈平凹的書,樸實真誠,他講為什麼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如何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等等,讀來有鄉土氣息,同時又筆調凝重。賈平凹說過:“如果你慢慢去讀,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09 《簡·愛》,夏洛蒂·勃朗特


這本書陪伴了我整個成長曆程。簡·愛的成長和選擇,給同樣經歷了自卑、不被偏愛、長相普通的我,指出了一條走出來的路。關於經濟、人格、靈魂的獨立,關於終生閱讀的習慣,關於跟自己的和解,簡·愛給我太多啟發了。

10 《紅與黑》,司湯達


如果說女生要讀《簡·愛》,男生就不要錯過這本《紅與黑》。它講一個木匠的兒子,從小就希望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實現人生逆襲,當他靠著手段和陰謀躋身上流社會,收穫了愛情和虛榮時,也走上了斷頭臺的故事。他身上的虛榮心、不快樂、理想化、高自尊,都讓懂得人感同身受。

11 《傲慢與偏見》,簡∙奧斯丁


“虛榮與驕傲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大家常常把它們當同義詞來用。一個人可能驕傲而並不虛榮。驕傲多半涉及我們自己怎樣看自己,而虛榮則涉及我們想別人怎樣看我們。”簡·奧斯丁的書通俗,卻並不那麼好懂。

12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即便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也對其中的金句耳熟能詳:“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以及那句經典書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非常值得一看,關於如何理解生命、戲劇和悲劇。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13 《富蘭克林自傳》,富蘭克林


很贊同這樣一個評價:這本書其實相當於中國的《論語》,論語講君子之道,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本書講富蘭克林對於個人品格的近乎苛刻的追求,無非要告訴所有人一個真理:在這個世界裡,真正的成功一定不是歸結於聰明或者財富,而是品格的成功。而且,人生低潮的時候應該多看傳記,不僅是為了自我提升,更主要的是看看別人在倒黴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

14 《文學回憶錄》,木心


這是陳丹青在大學聽木心講課時做的筆記,裡面透出木心對中外文學的深度思考。這本書在豆瓣上雖然評分高達9.2,但風評還是挺兩極分化的,這更印證了那句話:文人論史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偏見,深表贊同。

15 《古文觀止》,吳楚材


《古文觀止》收錄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註釋和評論。小時候為了應付考試背過不少,但都不甚理解,現在回頭重看,才會對這些古文有更深的感受。


16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唐詩三百首,雖不會寫詩,卻總能從詩中找到情緒的出口。

17 《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第一遍時看到的是一段男女之間被束縛的愛情故事,後來重讀這本書,意識到故事背後揭示的是美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和倫理缺失。蓋茨比生命的終結和夢想的破滅,也是對美國夢的無情鞭撻。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18 《圍城》,錢鍾書


《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顯示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


二、歷史類(4本)

1 《鄧小平時代》,傅高義

這本書並不是鄧小平傳,而是對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來龍去脈的描述,讀懂這段歷史,就能體會我們這些“仍然生活在鄧小平時代”的人的現在和未來。“”

2 《論中國》,基辛格


《論中國》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一部中國問題專著。這本書用世界視角國際眼光,重新解讀了中國的過去和未來。

3 《人類的故事》,房龍


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往何處去?這兩個常常被提及的哲學問題,其實能夠從歷史的角度獲得答案。比如房龍的這本《人類的故事》,將人類歷史上經歷的悲歡離合為我們娓娓道來,引發對人類歷史的深刻感受。

4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茨威格


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成功的穆罕默德、列寧……,失敗的拿破崙、威爾遜……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我們看見人類的歷史如何在關鍵的一瞬間被改寫。令人心潮澎湃,也對歷史有了全新一面的認知。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三、哲學類(3本)

1 《培根隨筆》,培根


英國版的《論語》。培根的隨筆散文精短雋永、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充滿智慧,文字深刻老練、沉穩有力,警句格言層見疊出、至理名言俯拾即是。

2 《西方哲學史》,羅素


什麼是哲學家?第一個答案是與字源學相符合的:即,哲學家是個愛智慧的人。但這與一個好奇的人也可以說是個愛知識的人的那種意義上的愛知識的人,並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並不能使人成為哲學家。因此,這個定義就應該改正為:哲學家是一個愛“洞見真理”的人,但是這種洞見又是什麼呢?假設有一個人愛好美的事物,他決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劇,去看一切的新圖畫,去聽一切的新音樂。這樣的一個人並不就是一個哲學家,因為他只不過愛好美的事物,而哲學家則是愛著美的自身。僅僅愛美的事物的那個人是在做夢,而認識絕對的美的那個人則是清醒的;前者只不過有意見,而後者則有知識。

3 《人生智慧錄》,叔本華


叔本華融合東西哲學主流思想,從勸勉世人和實用觀點著手,論述人們應該如何看待財富、地位和名聲,如何獲取最大可能的成功和幸福。這本書作為叔本華的哲學觀點精華,值得不時翻看。


我整理了這份宅家閱讀書單,讓9-18歲青少年收穫特別的成長經驗


四、思維類(1本)

萬維鋼《萬萬沒想到》


萬維鋼用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理工科思維,重新解讀生活,給我們提供了認知的新方法,是一本有趣有營養的好書。


吳軍推薦的還有科學類書單:


霍金《時間簡史》

伽莫夫《從一到無窮大》

溫伯格《給世界的答案》

以及經濟類書單:

戈登《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


還有《史記》《神曲》《領袖們》《漫步華爾街》等,我沒有完整讀完過,所以只是列出來,作為附加閱讀書單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