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詞語能用在現代文中嗎?

yuuuu_蕭蕭


完全可以。

你甚至可以完全用文言文寫作,相信接納程度會比你想想的要高。

或者間接的穿插一些文言文,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在嚴肅和活潑之間,添加一些別樣的味道

而就內容而言,敘事簡潔,別有風格。


李vincent


文言文一直在現代漢語中存在著,只不過你沒有注意到。

1

我們說話,離不開成語吧?其實所有的成語,都是文言文。而且,成語在現代漢語中,是很重要元素。

比如,有人做了我們認為不應該做的,大家都會脫口而出“你這種想法,真是豈有此理”,這個“豈有此理”不是一個典型的文言文在現代漢語裡存在著。

還有“之乎者也”,“勞而不獲”、“不寒而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顯而易見”、“微乎其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包括這些“完璧歸趙”“紙上談兵”“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刻舟求劍”……

文言文何曾離開過我們?

2

我們說話寫文章,也免不了引用古人的詩句和文章中的名句,這些也都是文言文呀。

春天到了,都會說“碧玉妝成一樹高”吧,都會說“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又綠江南岸”、“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秋天來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高興了“春風得意馬蹄疾”,難過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些不都是文言文嗎?文言文何曾離開過我們?

3

其實,語言是有傳承的,即使我們現在說現代漢語,但是裡面文言文的精華還是在保留著的。


煙花三月09


文言文中的詞語可以用在現代文中,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從倉頡造字,到漢帛書簡,再到唐風宋雨。文字記載了歷史,也傳承了文化。

古人因為物質條件的匱乏,書面語講究言簡意賅。從西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文字書寫不再是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孔子提倡教育,崇尚推廣儒家思想,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昌盛。

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文學作品啟迪引領了一代代的讀書人。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現代白話文,文化的遞進和文字的傳承,經歷了一個個朝代。

時代鉅變,歷史的車輪推進到了五四運動時期。以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近現代作家,提倡白話文寫作,並率先垂範。

現代文的普及和推廣,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科學的發展,是先進的文明的,為文化藝術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當今而言,提倡現代文詞語寫作,並不是完全摒棄了文言文的語法習慣。文言文裡的精典詞語,我們在寫作中可以借鑑和引用。

古人文章風骨意蘊深遠,詞藻華麗簡約。不但可以鑑賞,還可以靈活運用 於現代文寫作。





拂硯


當然可以,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不過文中要加標點符號~證明是引用過來的~比如我們在啟發式教育中經常提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樣一連串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氣勢~



懷揣夢想的小六


這是一個需要仔細區分情況的問題,我認為需要以以下原則來確定文言文詞語是否能用在現代文中。

第一、如果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正式文件當然不能用文言文的詞彙,因為正式文本有行文規範,而且要考慮到讓各文化程度的受眾都能充分領會,所以必須用標準現代白話文寫作!

第二、邏輯明確清晰的論文或者是說明性文章書籍,為了使受眾不對論述或者事實產生歧義,就必須有行文的一致性,和詞彙的精準性才能邏輯或者論述清晰明瞭。這樣也就只能完全使用現代白話文寫作。

第三、文學類作品,比如小說散文詩歌等,或者私人信函,則創作者可根據自身藝術需求和思想、情感特點自由掌握了。只要作者和讀者喜歡就沒問題!

這是我的淺見,請指教!


師爺說規矩


那要看怎麼用啦!

我覺得吧,應該是相當一部分詞語是可以用的。但使用時可能會產生文白夾雜的效果。如果直接純粹引用的話,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文言詞中,有好多生澀深奧的,最好不要用,不然人家會說你“酸”,說你拽文,賣弄自己有文化呢,這樣會被人誤會,甚至鄙視的,得不償失,還是算了吧!

至於那些佶屈聱牙的詞語,大部分人讀都讀不通的,也不要用在現代文中的好,省得費勁,要費勁解釋,也省得別人還要費勁看註釋。

有一些詞語只存在於文言文中,而且在文言文中都不是常見的,使用率極低,在現代社會這樣的詞語可以說是已經死掉了的文言詞語,這樣的詞語當然沒必要特地蒐羅出來膈應人了。

那麼,有那些詞語可以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呢?你猜對了!至今仍在使用,流傳甚廣,大眾都懂的詞語為什麼不可以呢!比如各種成語,人們都在用啊。即使有的成語意義發生了轉變,但並不妨礙使用在現代生活中。

這樣的詞語太多了。我先貢獻幾個,剩下的看你們的啦。

呆若木雞 一鳴驚人

如日中天 光宗耀祖

……


知嘛嘛香


文言文詞語能用在現代文當中,因為文言文詞語有它的優點,是一些現代詞語所不能代替的。

第一,文章文詞語簡潔,用詞不多但表意豐富。如傳承至今的成語其實就屬於文言文詞語,多麼詞簡意豐。"南轅北轍"如果用於評價一個人的做法,一個詞就點明瞭他的要害之處,話不用多說,但分量擺在了那兒。這樣的詞多了去了,隨便拿一個來,就很有說服力。不是麼?

第二,用一些文言詞語在現代文中,能豐富文章文釆。如古詩就屬於文言文詞語,說出來是多麼美,有一種意境美在裡面,是現代漢語無法替代的。如描述一幅這樣的畫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完是什麼感覺?美!如果用現代語音,描述是什麼感覺?"野鴨子在傍晚飛呀飛,水和天啊一個色。"意境全無,何來談美的感受。

第三,文言文詞語用在現代文中,能讓大家不忘傳統,更好地更自然地接受古代知識。古代知識豐常豐富,醫學、數學、科技等都很發達,這些都是用文言文表達的哦,我們忘了文言文詞語,怎能好好繼承這些知識?怎能讀懂《本草綱目》?怎能讀懂《道德經》?古代知識讀不懂,怎麼把古代好的東西借鑑過來?社會還怎樣飛速發展?

文言文詞語能用在現代文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我只介紹了三個。別說現代文中,生活中也是常用的,不信,您就觀察一下自己或周圍的人,誰能保證一天中不用幾個文言詞語呢?

所以,文言文詞語能用在現代文中。





文化小咖豆


首先,文言文是古代一特定時期特有文種,有著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專有的意義,與現代文相比較意思有著較大的差異,詞義表達和語法使用不盡相同。

對於文友問道:“文言文的詞語能用到現代文中”的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區分對待,分類回答,我想這才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原因很簡單,現代文學的發展都是以古代文學的發展為基礎,從漢字的發展史中就不難看出,比如甲骨文、大篆、小篆、楷書、隸書等等。文言文的發展也是如此,通過上千年的文化沉澱和語法的反覆推敲、提煉才發展到現在現代文。

儘管如此,但詞義仍然有較大的差異,如:夫妻、山東、山西、走、床等詞語的表達與現在的實際意義均不相同,這類詞語也就統稱為一詞多義現象;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雖然字形不一樣,但字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同時,文言文中有“之、乎、者、也”等助詞,雖然只起到取消句子獨立成分的作用,但也是真實存在的;語法方面還有很多名詞動用,被動句等語法已在現代文中並不多見了。

所以說,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有相互融合又有相互區別,在適當的環境可以互通互用,加以交流,表達各自意思。

但在一些正規的交流場合,莊重的發言環境,法定的文稿起草,文言文不能與現代文互用(引經據典除外)。

不論什麼文字或語言,法律規定或約定俗成的除外,一切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得體。





文化小海


我沒讀過古文,更不知古漢語中之呼也者,但我認為古代文言文是古人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國家漢語文化的精髓,不但要學,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更重要的是許多書籍,古典寓言,成語,詩詞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起了無可贊代的作用。只要有人能用,用得恰當,我個人認為是完全可用的。


種田吃飯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研究歷史,還有文化書籍,希望我的觀點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用一些文言詞語在現代文中,能豐富文章文釆。如古詩就屬於文言文詞語,說出來是多麼美,有一種意境美在裡面,是現代漢語無法替代的。如描述一幅這樣的畫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完是什麼感覺?美!如果用現代語音,描述是什麼感覺?"野鴨子在傍晚飛呀飛,水和天啊一個色。"意境全無,何來談美的感受。

文言文詞語用在現代文中,能讓大家不忘傳統,更好地更自然地接受古代知識。古代知識豐常豐富,醫學、數學、科技等都很發達,這些都是用文言文表達的哦,我們忘了文言文詞語,怎能好好繼承這些知識?怎能讀懂《本草綱目》?怎能讀懂《道德經》?古代知識讀不懂,怎麼把古代好的東西借鑑過來?社會還怎樣飛速發展。

以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希望對書籍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書籍裡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