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巔峰時期實力有多強?真的有望恢復漢室天下嗎?

lienlien


蜀漢巔峰時期的實力,應該是強於東吳,弱於曹魏。我們可以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來進行比較。

硬實力主要指所佔地盤,以及地盤上的各類資源。

(電視劇中的劉備)

蜀漢最興盛時期,疆域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共有十七個郡:赤壁之戰後奪得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從劉璋手中奪得的益州十二郡(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郡)、從曹操手中奪得的漢中郡及涼州一郡(武都郡)。

而曹魏興盛時,控制了整個華北地區,是北方的霸主。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

據有八十七個郡和十二個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

(電視劇中的曹操)

東吳的控制區域主要在揚州、荊州、廣州、交州。

也就是說,單從地盤多寡來看,蜀漢遠不及曹魏。而且,蜀中雖然富庶,成都更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曹魏掌控的北方更是一馬平川,土地肥沃,為其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兵馬糧草。

軟實力主要指統治階層的執政能力及將領們的軍事能力、智囊的謀劃能力。

三國第一代執政者能力都很突出,曹操最強,劉備次之,孫權第三,但三人之間的差距並不算大,曹操也不是穩贏。到了第二代,差距就顯出來了,劉、孫兩家就是不如曹家,司馬家篡權後,更穩壓劉、孫一頭。

再來看看將領們,《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蜀漢都是有所偏愛的,蜀漢的將領們耳熟能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虎上將威名赫赫,後期有姜維、魏延、馬岱等等,似乎很多。

可實際上曹魏的將領更多,自家人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淵、夏侯惇等,外姓有張遼、徐晃、龐德、典韋、許褚、張郃等。軍事能力上,這些人不輸蜀漢,甚至略勝一籌。

智囊這一塊,蜀漢有名揚天下的諸葛亮,但曹魏謀士很多,眾人群策群力,再加個司馬懿,諸葛亮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所以,綜合考量蜀漢不如曹魏,最後被吞併是很正常的。

那麼,蜀漢是否真的沒有希望恢復漢室天下?倒也未必。

諸葛亮初見劉備,為其策劃的發展路線是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蜀漢也的確是按照這個路線發展的。

但是,後來出了點問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結果不但沒能拿下襄陽和樊城,還丟失了好不容易到手的荊州,這對蜀漢是極大的損失。諸葛亮之所以提出先取荊州,是因為入蜀後如果還想反攻中原,就必須掌握一個前線戰略大基地,在諸葛亮的設想裡,荊州就是這樣的定位。卻被關羽給丟了。

後來劉備親征孫權,一方面是為關羽報仇,另一方面也是深知荊州的重要性,意圖奪回,可惜他失敗了。

如果荊州未失,諸葛亮北伐時將以此為據點,未必沒有恢復漢室天下的可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蜀漢最巔峰的時期,也絕對沒有統一天下的希望,建安24年,劉備稱王,此時的蜀漢擁有益州,漢中,上庸和荊州三郡,控制的人口約130~140萬人,其中,漢中,上庸和荊州南部都是荒僻落後,人煙稀少的地區,而且多是山川丘陵地帶,交通極為落後,有經濟價值的僅有成都平原和荊州的南郡地區,蜀漢政權巔峰時期的總兵力約13~14萬人,勉強可以跟孫權持平,但是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遠遠達不到江東的富庶和政局穩定,總體實力比江東稍遜一籌。

曹魏方面的實力之強大,遠遠超過了蜀吳兩家的總和,擁有近500萬人口,40萬軍隊,天下十三州,曹魏佔了九州半,而且都是適合農耕的富庶的平原地區,加上自曹操開始就廣泛的推行屯田,使得曹魏的農業生產水平遠遠高於蜀吳兩國,而且由於曹魏跟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接壤,並且多次擊敗少數民族的軍隊,佔領了大片的馬匹產地,所以,曹魏的騎兵規模和水平遠遠高於蜀吳,導致蜀吳兩國只能憑藉“山川之險和江河之固”防禦曹魏,如果想進攻曹魏,只要一進入平原地區就必敗。以巔峰時期的蜀漢加上孫權都無法撼動曹魏分毫,何況諸葛亮這樣的撮爾小丑,以區區一州之地就行此“蚍蜉撼樹”一樣的北伐,不過是勞師糜餉的掙扎而已。


狼的影子716


蜀漢巔峰在其他時期確實是具備坐天下的實力,但是在三國時期卻不太可能,這個主要原因就是你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而且別人的家底明顯比你強得多,這種情況下就是誰活得命長誰更有機會。

巔峰蜀漢擁有人口170萬人,總兵力14.6萬人,其中騎兵3000人,水軍30000人,兩棲部隊20000人,戰船600多艘,商船1100艘。這個軍事實力除了水軍戰船等略遜於東吳外,陸軍力量甚至已經超過東吳了,而且蜀漢對東吳佔據地勢上的居高臨下。所以可想而知,東吳為何要那麼迫切討回荊州,甚至不惜跟曹魏結盟,因為一旦劉備羽翼豐滿,那對東吳就是致命的威脅。

但是呢,曹魏方面則比蜀漢強得多,甚至比蜀漢加上東吳以後依然強上一些。當時的曹魏有500多萬人口,總兵力60萬,而且在進入隴西之後全是平坦的草原,曹魏在騎兵方面有優勢,蜀漢能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想要攻佔曹魏就很難了。

其次,比內政。整體來說,蜀漢的政治環境不如東吳或者曹魏。蜀漢由於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這使得他不得不大量透支未來,許諾給權臣太多特權,比如小小的蜀漢政權裡竟然分出了原從派,荊州派,川蜀派,李嚴竟然給諸葛亮的北伐軍切斷糧草,這足以證明問題有多大了。

而東吳曹魏的內政就比蜀漢好得多,東吳政權本來是經三代繼承過來的,而孫權又自己經營了20多年,這使得東吳的政權安穩得緊。曹魏方面,曹丕本身也是權謀專家,長期從事政治工作(也就是短了點命,否則是輪不到司馬懿當政的),這些人都比劉禪好,蜀漢憑什麼去消滅對手?


優己



蜀漢巔峰時期,即公元219年,蜀漢諸事順利,黃忠定軍山陣斬夏侯淵,一舉奪取漢中。關羽從荊州北伐,乘風破浪奪取襄陽,圍困曹仁於樊城之。此時的蜀漢,擁有益州、漢中、南中、荊州大部核心區域,還有“五虎上將”及諸葛亮、馬良、法正等文臣武將,為最鼎盛時期。即使蜀漢巔峰時期,恢復漢室江山的希望仍舊渺茫。下面依據演義及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蜀漢巔峰時期,人力、物力也無法和地大物博的中原相媲美。據記載,公元219年,蜀漢僅有一百萬人口,15萬左右軍隊,而曹魏有五百萬人口,輕鬆組織數十萬軍隊。這樣懸殊的人口比例,蜀漢很難統一天下,恢復漢室江山。

蜀漢除了關羽佔據的部分荊州物產豐富,益州雖然是“天府之國”,無奈蜀道難限制了其發展。古代益州(四川盆地)屬於偏遠地區,無論是人口、物力,和高度發達的中原無法相比。


其次,蜀漢巔峰時期,文臣武將和曹魏及東吳有很大差距。或許會有朋友不服,說蜀漢五虎上將都是一等一的大將,諸葛亮是三國第一智者。這是被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所誤導了,關羽和張飛確實是當時“萬人敵”,一流武將。然而,曹操手下大將、猛將更多,著名的就有夏侯惇等曹魏宗親“八虎騎”、張遼等“五子良將”,還有典韋和許褚兩員虎將。就連極其低調的東吳,也有“四大都督”和“二十四虎臣”。

再看看文臣謀士,劉備僅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龐統和法正不久去世)少數能上得了檯面的一流謀士,就連徐庶也被曹操挖走了。同時期的曹老闆陣營,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五大謀士,二流謀士更是不可計數。東吳也有張昭、張紘、諸葛瑾、陸績、顧雍等重量級謀臣。曹魏和東吳的這些重要謀士,大部分並遜色於諸葛亮。


在哪裡都是人才最重要,如果有力王狂瀾統帥,足夠中堅力量,何愁大事不成。一個單位,有多大成就,和領導及中間力量有很大關係。至於普通人人員,完全可以培養訓練,使其按部就班工作。如果領導才能平庸,你會發覺,幹一件事事倍功半。在人才的較量下,蜀漢一敗塗地。這種劣勢越來越明顯,後期蜀漢只有姜維、王平、夏侯霸等外來人才可用,悲哀。


最後,蜀漢巔峰時期,關羽沒有穩定後方,輕率北伐,功虧一簣。關羽作為蜀漢老大劉備的結拜二弟,深得信任,鎮守荊州。演義中,諸葛亮接到劉備的求援信,分兵西進益州之時,曾和關羽探討該怎麼鎮守荊州。諸葛亮問道:如果曹操率兵來奪取荊州,該怎麼辦?關羽不假思索答道:“率兵抵抗”。他又問道:如果曹操和孫權一同前來瓜分荊州,又該怎麼辦?關羽仍舊是回答:分別派兵抵抗曹操和孫權。


諸葛亮聽了,沉默良久,說了句如果這樣做,荊州就危險了。他贈送給關羽作為鎮守荊州基本方針,即“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然而,關羽表面銘記肺腑,一轉身就忘了個一乾二淨。如果關羽嚴格按照這八個字方針鎮守,不說萬無一失,荊州也不會輕易被東吳呂蒙偷襲而得。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雲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諸葛亮離開荊州不久,東吳孫權為了緩和和荊州關係,特意派遣諸葛瑾來荊州為其子求取關羽之女,結成秦晉之好。關羽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一口回絕,加深了孫權和關羽的矛盾,為孫權強取荊州埋下了伏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瑾曰:“特來求結兩家之好: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好,併力破曹。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世道輪迴,盛極而衰。關羽從荊州北伐,將曹仁圍困於樊城,圍點打援,成功消滅于禁七萬援軍,威震華夏。曹操還差點遷都,以避關羽鋒芒。這時的蜀漢達到了巔峰時期。在司馬懿的運作下,曹操和孫權為避免關羽做大,聯手消滅關羽,奪取荊州。

荊州的丟失,標誌著巔峰時期的蜀漢盛極而衰,喪失了恢復漢室江山的希望。關羽死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和東吳血拼,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進一步泯滅了恢復漢室江山的希望。


有人說,關羽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他們將蜀漢敗亡的責任追溯到關羽這兒,認為如果不是關羽目中無人,內沒有團結糜芳、傅士仁,外沒有安撫好江東孫權的情況下,輕率北伐,最終人亡地失。有識之士應該為關羽鳴不平,關羽北伐也是為了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難道像關羽這樣忠義之人就可以隨意誣陷嗎?

你是如何看待蜀漢巔峰時期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有很大機會機會。

蜀漢巔峰在劉備攻取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後,尤其是關羽拿下襄陽圍攻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活捉于禁七萬大軍,威震華夏,士氣與名望達到巔峰,中原與宛洛地區多起叛亂,人民開始觀望正欲換旗變天。

分析如下

劉備漢中勝利後,後而攻取上庸,新城,房陵三郡,漢中雖得到空城一座,張魯經營的富饒,人口全被曹魏遷移到了長安。但上庸、新城,大可練兵,若是當初先主劉備與諸葛有戰略眼光,不急於稱王拜將,遣上將在上庸練就一支水軍,用心經營漢中。在此一旦曹魏有變,當關羽上將出兵襄樊,上庸水軍順漢水南下支援,截斷襄樊援軍後路包抄,勢如破竹,不出半載拿下襄樊,永安都督陳到移兵秭歸與公安防守東吳,益州與漢中精兵出征雍涼威脅長安牽制,馬超出西涼招募舊部與羌人。然後關羽乘勝之師起荊襄義軍與上庸精兵良將,合一處攻向宛洛許都,直插曹魏心臟,此時曹丕廢帝稱帝漢賊坐實,人心不穩,可繳文天下討賊,讓東吳出兵淮南合肥,壽春。及時東吳不出兵,勢時還有不少人心思漢,不怕無人反魏,亦可籠絡天下人心,亦可名正言順做正義之師,更可防東吳做小人失信於天下,曹魏絕對損兵折將,丟地失城,動搖其根本,王圖霸業可成。

可惜漢中一戰勝利就開始急於論功行賞,封將拜侯,錯失良機,劉備忙著給自己封王,看著關羽被曹魏東吳聯合絞殺失了荊州。


乘風唯諾xin


蜀漢的巔峰應該在劉備取漢中,黃中定軍山,關羽取荊州的這個時間點吧。蜀漢春風得意,諸事順利。可謂好事來的快也去的快。蜀漢是三國裡發展的最晚,崛起速度最快,但衰敗也最快的一方。它的巔峰期維持的時間很短。所以它很難恢復漢室的天下!

其一,戰爭比的就是糧食的充足,士兵的多寡,以及人才的儲備,即戰略縱深不夠。這三點蜀漢都是三國裡最弱的一方。蜀漢總人口只有100多萬,魏國有500多萬,東吳300萬。這決定了兵源的多少。至於人才的儲備,很多說蜀漢有五虎上將。不可否認五虎上將都是當時最一流的人才。但和其他兩國層出不盡相比,蜀國在基層人才的培養幾乎可以忽略。在五虎上將用完了以後,幾乎沒有出名的後生輩了!

其二,蜀漢後方不穩定是一個很明顯的劣勢。東吳都是世居江東,魏國更是朝廷就是曹家朝廷。相反蜀漢的地盤都是從別人家的手裡搶過來的。基本都是靠武力征服得來。在自己實力很強大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維持穩定局面。可一旦在戰場上有不利發生時,總會禍不單行,後方很容易出現倒戈或者見死不救。這點在關羽丟荊州,劉備敗夷陵得到了驗證。

其三,組織管理風格結構不同。蜀漢最主要的核心管理結構有點黑社會一樣。主要靠劉關張三人決策,其他人都是執行。雖然說有諸葛亮軍師。基本都是一言堂。在重大事件的決策上,不能像魏國或者吳國一樣有充分的民族決策。特別是魏國人才濟濟。同時有完善的組織決策機構。可以規避最上層的一言堂帶來風險。保證了一個國家平穩的運作。蜀漢的管理者的集權模式,把能人都累死了!

以上說明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最沒有生命力的一個!很難和其他兩國正面抗衡!更不用說匡扶漢室了!


小飛豬娛樂影視


一句話:絕無可能。有些蜀粉演義看多了,做著春秋大夢,以為夏侯淵撲街,曹操勢力撤出漢中,劉備有了益州荊州漢中就可以騰飛了?就先拿荊州來說,是魏蜀吳三家分了,曹操佔了北岸,剩下蜀吳均分,蜀國佔了荊州三分之一多一點,而且還是人家孫權厚道。再說漢中郡,曹操並不是潰敗,而且是慢條斯理的把漢中絕大部分人口都遷到關內(因為張魯降曹不久,曹操覺得張魯漢中發展得不怎麼樣,而且曹操也人生地不熟,人脈也還沒輻射到這邊來,還沒站穩腳跟,沒必要為了這麼一個地方跟劉備血拼,便宜孫權,所以索性把最珍貴的人口帶走),留了個空地給劉備而已,劉備拿了漢中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最後說益州,劉璋雖然怯懦,不過正是因為怯懦,益州保持著比較平穩的發展,沒怎麼受到戰爭的侵害,算是當時比較富裕的地區,不過再牛逼也比不過整個北方地區,畢竟那個時代北方才是經濟文化中心,雖然北方受到戰爭傷害最重,甚至曾經十室九空,不過經過曹操的發展,元氣也恢復大半,不是一個益州可以比的。三國爭霸,蜀國加上吳國的總人口還比魏國少很多,古代打仗就是打錢糧和人口,只要魏國不是出現特別傻逼致命的錯誤,隨便耗都能耗死蜀國,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後面自己說的益州疲敝,本來的天府之國愣是被蜀國自己耗到疲敝,也挺慘。所以蜀國國力沒魏國強,人才比魏國更是差得天差地別(蜀國也就那幾個老將拿得出手,青黃不接,魏國或許一把手沒演義中蜀國那些五虎上將牛逼,不過人家二把手以下扎堆,人才濟濟),所以蜀國怎麼看都是死局,沒得破


肝興霸


巔峰時期的蜀漢,應該是在劉封、孟達取得上庸三郡後。

說實話;此時劉備的地盤雖然不如曹魏,人口也不如曹魏,軍隊數量也僅是曹魏的約三分之一弱。但軍隊的戰鬥力,卻是曹魏的軍隊望塵莫及的!這個戰鬥力;一是表現在漢中之戰、二是襄樊之戰、三是夷陵之戰中(儘管是敗仗,可蜀漢的戰鬥力卻十分強悍)。

另外;人才的比較,曹魏卻遠遠不如。先比謀士;曹魏最厲害的是荀彧,曹操就是靠著荀彧起家的,可已經不在了。隨軍軍師第一是荀攸、第二是郭家、第三十程昱,這些人此時也死的死,老的老。而且,這些人在軍事上,未必強於法正(此時法正還沒死)、黃權,甚至楊洪。國家治理上;荀彧一死,已經無人能和諸葛亮比肩了,這方面曹操自己也不拔尖!

將領方面;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親自坐鎮,都嚇得想遷都。證明曹操沒有打退關羽的良策!雖然司馬懿、蔣濟勸住曹操不要遷都,可他們出的謀略;卻是聯合東吳夾擊關羽。這也證明;包括司馬懿在內,曹魏沒有任何人有把握打退關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關羽此時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曹魏任何人、包括曹操在內能抵擋的了!很多人認為張遼強於關羽,那是片面的看法。張遼有比關於強的一面,那就是主動防守。他的巔峰戰例是孫權去打他,他打了孫權一個防守反擊而勝。何況,張遼並非孤軍作戰,他有李典、樂進、薛悌等大將相助。何況,還不是他去主動攻打江東。再者,江東擅於水戰,精兵都是水軍。陸戰能力,東吳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而長槍大戟的馬上精銳,一直都是曹魏執牛耳。而關羽敢於在沒有副將、甚至戰將的前提下,敢於以步兵,進攻據有精銳騎兵的曹魏,此種膽識,不是張遼能比的!張遼的進攻能力,是沒有得到證實的,也無法跟關羽進攻襄樊比!所以,關羽是三國第一將,實至名歸!

劉備此階段的第二將;其實是魏延。一個大頭親兵,居然能在攻取西川的戰役中,被陳壽記錄一筆“數有戰功”而被封為“牙門將軍”,此稱號原來是趙雲的,而然趙雲是救了阿斗、甘夫人才獲得的,屬於“救駕之功”。可見魏延的“數有戰功”,含金量是很充足的。為漢中都督兼太守;當時漢中已經沒幾個百姓了。魏延的任務既要建立起穩固的漢中防禦,還要以軍代民來發展生產,建立起穩固的北伐基地。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封他既是漢中都督,又兼太守的原因。既要佈置五路防禦(斜谷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陽平關,後來孟達一叛,還得佈置漢水方向的東向的防禦),又要加快恢復生產,還要建立北伐基地。少於五萬人的兵力,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我的判斷;魏延的漢中軍區,是蜀漢兵力最多的,應該多於關羽的荊州兵。魏延不負劉備所望,諸葛亮移駐漢中不到一年,即可進行北伐。可見魏延不但能上馬管軍,治理地方也沒有讓劉備、諸葛亮失望!建興八年,大敗曹魏後將軍費耀、雍州刺史郭淮。四伐時,又受諸葛之命,率高翔,吳班去阻擋司馬懿的大軍。結果他卻把司馬懿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從此再也不敢出戰。而十數年後,王平仍以魏延的方略,以三萬兵力,大破曹爽的十幾萬進攻漢中的魏軍。證明了魏延的漢中防禦策略,的確是“固若金湯”。魏延是劉備、諸葛亮的大將中,唯一一位真正未嘗一敗的常勝將軍!魏延的戰績,足以匹敵曹魏的第一將張遼!

劉備的第三將;毋庸置疑是張飛。張飛雖然也被正史稱為“萬人敵”的名將,的確有過輝煌的戰績;長坂橋喝退曹操的虎豹騎,義釋嚴顏,全殲張郃一軍,戰功赫赫。可他的汙點也不少;劉備的第一個根據地徐州,就是丟於他的手上,以至劉備顛沛流離,最終依附於劉表。漢中戰役之初,又敗給了曹休,還失去了得力副將雷銅。這些,都是劉備此時不敢重用他在正面拒敵的原因。果然,張飛死於身邊親兵之手。足見劉備的英明!

劉備的第四將;應該是黃忠,可黃忠已經太老,時日無多了。輪到馬超;一是馬超是個常敗將軍,終身未嘗贏過一次戰役。二是此時的馬超,身體不好,恐怕也已經不能帶兵了。排下去應該是李嚴了,李嚴的確厲害。憑手上數千兵,就平定了成都數萬人的反叛。

此外還有黃權、劉封、孟達、趙雲、陳到、關平。廖化、馬忠、王平、陳式、吳懿、高翔、吳班、馮習、傅肜、張嶷、張翼,鄧芝、李恢、匡普等等一大批正史上有傳記的戰將。可謂人才濟濟。而曹魏此時,除了原來的非死即老的五子良將外,新的一茬戰將還沒有接的上班。時間最長的張郃,兩次都在王平手上吃癟(街亭之戰,張郃率五萬人打敗了馬謖,卻被王平千餘人嚇得不敢進逼。四伐時,在南圍以強擊弱攻打王平,也是鎩羽而歸)。足見一個王平,就足可以抵敵張郃了。只有一個郭淮是中期的名將,卻非魏延對手!此時的曹魏,已經有點青黃不接了!

但是,儘管如此,劉備也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倒不是因為實力不如曹魏所致,而是內部不和的原因。我們來對比一下三國的情況;

關羽要與馬超比試,看不起黃忠。這就證明關羽的派系觀點非常重!而於禁、李典都是最早跟著曹操的,他們就沒有計較過誰。夏侯惇是第一個跟著曹操的,也沒有妒忌過其他人。東吳的程普看不起周瑜,可週瑜處處忍讓,程普後來也有改變。甘寧,淩統最終也以和為貴。故此,東吳的內部也比蜀漢團結!

關羽是“前將軍”,實際軍銜低於劉封(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可不像《演義》中說的是義子。如果劉備後來沒有子嗣,劉封就是太子。如果劉禪得了天下,劉封是可以封王的。而關羽即使到那時候,最多也只能封個縣候。所以劉備封劉封是副軍將軍,就是名義上僅次於自己的‘副統帥’。正因如此,劉封才敢欺負孟達,公然搶走孟達的儀仗)。可關羽要求上庸出兵支援他打樊城的時候,他不是請求劉封出兵支援,居然是命令劉封支援。換著誰站在劉封的位置上,也是非常不爽的!而劉封也是一朝得志,忘乎所以。足見蜀漢內部,其實是相互傾軋的多!

法正侍功而驕,諸葛亮雖然不爽,卻也明則保身,在劉備面前不置一喙!而諸葛亮和關羽的關係,也是不怎麼樣。正史中關羽、張飛都不怎麼鳥諸葛亮,所以才有劉備說的諸葛亮是“水”的一說。而荀彧遲於夏侯惇、曹仁、于禁、李典、樂進等跟隨曹操,但荀彧的低位、待遇,遠遠高於他們。可從來沒見夏侯惇們有什麼怨言,不但如此;曹操徵徐州,夏侯惇、曹仁,都是受荀彧節制,才守住了三城的。這裡就看出;關羽、張飛的大局觀,十分差勁!

再看看劉備的軍事部署;

恩若兄弟的關羽——懂督荊州。

半家奴性質親兵出身的魏延——漢中都督兼太守(魏延還有可能有劉備的半弟子的身份)。

恩若兄弟的張飛——機動兵團司令。

養子劉封——上庸軍分區司令兼副總司令。

曾經以身為劉備擋箭的法正——京畿部隊司令。法正死後劉備自己兼,白帝城託孤後,這些殘餘部隊才由趙雲、陳到、馬忠等收攏,歸於諸葛亮。

f陳到——近衛軍白毦兵司令(在劉備的豫州刺史任上投劉備,劉備是其唯一主公,早於趙雲)。

蜀漢的主力軍隊的軍權,基本上就是在上述幾人手中。個個都是劉備的“自家人”,只有法正特殊,他不但為劉備奪取漢中居功至偉,還因為以自己身體掩護過劉備。所以,得到了劉備的格外垂青和信任。

趙雲因為曾經是公孫瓚手下,在劉備心裡;趙雲是好友,但只能算半嫡系。所以,家事都託給趙雲,成為了劉備府中的大管家。所以沒有軍職,也沒有行政職務,沒有軍權。

馬超不但自己曾經是諸侯,威名雖然很響亮,卻是個終身未嘗一勝的敗將。劉備更不會將軍權交給他的手上!

黃忠以老,榮譽稱號也夠了。李嚴一直也只有原來自己的部屬,約五千人左右。所以,劉備學不到曹操的“任人唯賢”;掌握軍權的,用的都是他的“自家人”!以至於黃權、李嚴、孟達、楊洪等等軍事戰略上的大才,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孫權只浪費了一個有帥才的甘寧,而劉備卻浪費了好幾個,包括頂級人才;軍事戰略上,不下於法正、龐統的徐州陳登(陳登後來曾經兩次以弱勝強,擊敗孫策的大軍,孫策對他十分忌憚,最後也不敢找他報復)!

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與李嚴、劉封的矛盾,盡人皆知就不用說了。所以,既使劉備當時最強,關羽也不發動襄樊戰役的話,內部的互相傾軋,互相猜忌,也是不可能抱團北伐成功的!


傲視蒼穹39


劉備在奪取四川之後,又和曹操爭奪漢中,並取得的勝利,此時的蜀漢達到了自己巔峰。

此時劉備佔據蜀地、荊州、漢中並且進封為漢中王,已經有了與曹魏爭奪中原實力。而劉備能否進軍中原的關鍵點在於關中,如果此時劉備與孫權鞏固聯盟,在荊州採取守勢進行策應,同時由漢中出兵北伐直抵關中,才有機會重新奪取天下,恢復漢室。

劉備奪取漢中,佔據漢中、蜀地和荊州之地,實力達到頂峰

然而此時劉備做的卻是由項羽在荊州進行北伐,但是此時劉備與孫權關係也不牢固,結果是關羽主力北伐後,荊州空虛,導致荊州唄孫權襲擊,不僅關於戰死,荊州也丟失,此後劉備徹底改變了先曹後孫的戰略,轉而集中全力發動了旨在先弱後強的先對東吳開戰的戰略,而這樣的戰略也不成功,夷陵一戰後,劉備慘敗,攻滅東吳的計劃徹底流產。

關羽北伐沒有得到策應

而如果劉備主力從漢中到關中的進行北伐,可能的結局會大不相同,要知道劉備的老祖宗劉邦擊敗項羽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就是漢中的陳倉北上奪取關中,而後以關中為基地,最終才擊敗項羽的,所以關中的至關重要。而更早的西周王朝就是從關中東出滅掉商朝;秦國統一天下也是依靠關中為基地。

而在劉備之後歷史,氐人苻堅的前秦也是以關中為基礎,統一了整個北方,佔據了關中的北周也是依靠關中而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威名赫赫的李唐王朝更是通過在晉陽起兵後,突襲佔領關中,才奠定了李唐王朝300年的基業,所以關中至關重要。

夷陵之戰之戰不久後劉備去世

所以顯然劉備沒有認識到關中的重要性,在對外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失誤,而劉備去世以後,此時蜀國已經夷陵之戰後收到重創,且曹魏顯然沒有了蜀漢多路出擊的顧忌,而此時認識到關中重要性的諸葛亮已經為時已晚,而且中國王朝歷代的通病就是第一代的開拓者如果沒有利用積極開拓的時機進行開創,第二代、第三代的繼任者就更沒有更大的進取心,能守住成果就已經相當不錯。


大東北的小豆包


可以說三國時期是大家都津津樂道談到的一個時期,而備受人們關注和正義最多的就是蜀國了,因為較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蜀國是三足鼎立中最弱小的一個,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在蜀漢巔峰時期真的有實力恢復漢室天下嗎?

這個答案請聽我慢慢談來。


首先蜀漢的巔峰實力是在漢中之戰之後,黃忠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劉備擊敗了曹操,關羽從荊州北伐,乘風破浪奪取襄陽,圍困曹仁於樊城。

無論是從氣勢上,還是實力上,可以說都是此時的蜀漢是大於曹操的,當時的蜀漢可謂是達到了最鼎盛的時代,並且此時的劉備擁有益州、漢中、南中、荊州大部核心區域,還有“五虎上將”及諸葛亮、馬良、法正等文臣武將。但是就算是這樣,蜀漢想要恢復漢室天下其實還是很有難度的,

首先是在經濟實力上,雖然當時的蜀漢已經擁有很大面積的土地了,但是由於南中各郡的叛亂並未平息,直到225年,當時劉備已經去世兩年,才由諸葛亮親自率兵平定了南中。那時候起才開始利用起來了這些地方資源,其次就是蜀地多丘陵盆地為主,在糧食農作物上不及北方的曹操,這些因素加起來就導致在經濟實力上就遠遠落後於曹操。

其次在人才上

,蜀漢在武將上有著“五虎上將”他們個個都是實力超群,可是在去除掉他們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突出人才,而在文臣方面也僅有軍師諸葛亮;在反觀曹操這邊,曹操是出來名的接納賢才,虎將數量更多,有夏侯惇等八虎騎、典韋和許褚,還有張遼等五良將他們個個都是能夠統兵佈陣的將軍,文臣有著荀彧等五大謀士;而且當時東吳也有著有24虎臣和四大都督。

再者就是蜀漢內部矛盾,蜀漢內部矛盾主要就集中在荊州和蜀地士族之間的爭鬥。由於劉備在起家時主要是以荊州派系的人才為主進行的“打鬥”就導致在佔領下蜀地之後僅重要荊州的將士與文臣,絕多數的蜀漢官員沒有獲得重用,就導致雙面派別常常發生爭鬥。

在分析了內部原因之後我們還可以瞭解到,若是蜀漢要想要恢復漢室天下,就不單單是要打敗曹操,而且還要擊敗東吳。我想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東吳結盟之後,就憑著這個時候的蜀漢是完全抵擋不下來的。

所以通過這些因素的分析之後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以當時蜀漢巔峰的實力情況下並不能恢復漢室天下。

後記:俗話說物極必反,一旦事物走到了最鼎盛的高度,那麼接下來就一定是走下坡路了。在漢中之戰後不久,蜀漢痛失“五虎大將”之首關羽,並且還同時丟掉了重要根據地荊州;緊接著不久張飛被部下殺死;討伐東吳黃忠陣亡;東吳討伐失敗。等這些事件在發生之後蜀漢的實力一下就掉到了最後甚至比東吳還差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