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命運不允許女性太過逸樂滿足,總設法叫她們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環境欠佳,數來數去,總有不順心的事,從一雙漂亮但軋腳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緣無份,一生都很少真正開懷。——亦舒 《吻所有女孩》

對於每一個女孩兒來說,出生時能投胎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成年之後能嫁一個對自己萬般寵愛的乘龍快婿,晚年之後又能有幾個孝順溫和的兒女常伴左右,便算得上是擁有了羨煞旁人的一生了。

生不逢時,無奈嫁與非人

多少女子毫無過錯,卻要因為自己生不逢時而擔負封建社會為其帶來的沉重枷鎖。當年將中華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牢記於心的朱安,在家人的安排之下嫁入了大文豪——魯迅的家中。看似衣食無憂、丈夫又是當代在全中國來說都是響噹噹的大文學家,自然算得上是所嫁良人,可誰又真正瞭解過,

朱安一生的悲劇正是由魯迅而起,也隨魯迅而終。

既然命運如此眷顧相貌平平的朱安,讓她在人海茫茫中嫁給了充滿救國正義、文采飛揚、一表人才的魯迅,那這“所嫁非人”又該如何理解?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明眼人都清楚,魯迅的確從青年時代起便擁有異於常人的才華與救國救民於水火之間的一身正氣。然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其父母早早的便積攢積蓄,將魯迅送出國去學習西方國家超前的文化知識,常年浸潤於西方開明、自由的文化環境之中,魯迅難免要受其薰陶。

回國之後,雖礙於孝道不得不服從母親為其安排的婚姻,但是從心底裡魯迅是萬萬無法接受像朱安這般極其傳統的中國女子的。相對於朱安來講,像許廣平這類深受近代救國主義新思想影響、主張婦女解放、自由的女性則更受魯迅青睞。要知道,魯迅一生的文學成就都在與舊中國的封建傳統針鋒相對,又怎會違背自己的內心愛上這樣一個對傳統封建陋習深信不疑的女子朱安呢。

可想而知,遵從母親之命與朱安完婚的魯迅純粹只是為了讓身體日漸虛弱的母親不再為自己操勞憂心而已,所以,大婚剛過,魯迅便再次遠遊他鄉,並且在後來的作品中寫道:

“她不是我的太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最終,本以為尋得乘龍快婿的朱安只得與其母親相依為命,一生獨守空房,苦嘆命運弄人!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丈夫去世,靠二房太太接濟維生

大字不識一個、只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一生圍著鍋臺轉的朱安,雖然經過明媒正娶嫁給了魯迅,可是在魯迅眼裡卻從未將其當作自己的妻子。

雖然名義上是魯迅的妻子,但是朱安從過門起便獨守空房,不論魯迅在家裡待多久,都絕不願意踏入朱安房裡半步,打從心底裡,他就排斥這個以天命為己命而不曾抗爭半分的女人。可是,既如此,魯迅卻又為何會對這個女人月月按時支付生活費、不曾欠缺半分呢?

自朱安過門起,雖然一直被丈夫冷眼相看、更無恩愛可言,但是對中國封建傳統深信不疑的朱安卻一直暗自安慰自己,不能虜獲丈夫的芳心,只能怪自己沒本事。只能在平日裡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孝敬對自己疼愛有加的婆婆,她深知人心都是肉長的,終有一天丈夫會被自己的孝心感動而對自己稍顯愛意,卻不曾想起,不愛的人,就算把心掏出來也只是徒勞而已。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看著這個跟自己沒有愛情可言卻在自己母親身上掏心掏肺的人,深明大義的魯迅又怎會對其日常生活視而不見呢。也許是換一種方式補償朱安,魯迅在自己花費之餘便把大把的稿費寄回家供朱安及家人享用。事情看起來並不糟糕,可朱安的一生總是充滿羈絆。

本來平靜如水的生活終於在丈夫魯迅的死訊之後變得更加死寂。往日衣食無憂的生活瞬間失去了穩定的經濟支撐,本來只懂得在家孝順父母毫無賺錢能力的朱安更是亂了陣腳。

好在魯迅於朱安之後終究沒有從天命,與自己的女學生許廣平結為了心中所向的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許廣平是一位魯迅所向往的新時代女性,自然不會像傳統二姨太一般恨不得對正房太太殺之而後快。相反,深諳真相的許廣平在魯迅去世之後擔負起支付給朱安生活費的責任,每月按時給朱安寄去一定的生活費讓其不至流落街頭。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二房驟然停止生活補給,安然不再

丈夫去世後只能靠二房太太接濟過活,作為正房太太的朱安雖然心裡很不是滋味卻也只能咬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誰讓自己一生沒有能力養活自己呢!就這樣,一日一日的得過且過的,沒的爭、沒的搶,天命難違!就在生活還能勉強維持的時候,

災難又一次從天而降。

時局動盪,許廣平往日的工作受到阻擾,不僅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連許廣平自己都只能東躲西藏保全自己。無奈之下,往日待朱安不薄的許廣平只能斷了對朱安的生活補給。一下子,再沒有第二個善良的許廣平來守護自己,從小隻知三從四德卻不知女人不該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任何一個男人。無論身在何處,家境如何,唯有靠自己才是所有人類生而在世的存活之最強法則。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無奈之下只得變賣家產

失去了人生中最後一根得以救命的稻草,朱安實在想不到自己日後該怎樣維持生活。回想自己從一開始就以悲劇開場的一生,朱安不禁留下淚來,為何婚禮將至時人人都言金玉良緣,如今卻要在這種淒涼慘淡中黯然散場。

思量再三,朱安知道自己不能就此離場,要想活下去,就必須另想它法。對屋子環視一週,諾大的屋宇只有丈夫生前留下的文學作品還值點錢。想起往日丈夫在世時便有無數有識之士來求字易文,再加上朱安沒上過幾天學自然不懂這些書籍文章的真正價值。但凡朱安像許廣平般對當前時局有所認知,相信就算餓死也不會將大文豪——魯迅的書籍文章變賣處理。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怕的是死守不放,朱安一說開口,自然有許多識貨之人前來贖買,於是斷了生活來源的朱安終於在賤賣魯迅遺物的過程中再一次得以維持基本生活。

聽聞朱安在賤賣魯迅留下的書籍文章遺物,家人們都連忙趕來阻攔。眾人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朱安這種做法對不起為了保存這些“遺產”而嘔心瀝血的死去的魯迅,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要為了保護它們而接濟苦不堪言、頓頓只有白粥鹹菜過活的朱安。

魯迅結髮妻子:一生獨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慘淡只能變賣家產

面對洶湧而來的質問——這些都是魯迅生前最寶貴的遺物,你怎麼忍心為了區區幾塊大洋而販賣它們?痛定思痛,晚年的朱安當時只說了一句心裡話便讓眾人啞口無言,<strong>“魯迅先生的遺物固然值得保護,但我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為什麼你們就不可以保護一下我?”

是啊,從嫁給魯迅起,朱安便擔負起了異於常人的孤獨與照顧魯迅母親的責任,看似風光無限,卻從未得到丈夫的一絲溫情關愛。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我為朱安感到悲哀。眾人看到這副場景,瞬間羞愧難當,只好轟然離去。一個女人的一生還能怎樣悲哀,世人只道朱安配不上大才子魯迅,誰又知曉無從抵抗天命的朱安在這個家中承受了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