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東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妙趣動物園


啥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大連算東北吧,大連話和山東話差別大嗎,就是變了味兒的山東話。闖關東的除了山東的,河北的也特別多,天南地北的人來到一處,肯定要形成大家都能順暢溝通的新方言,那就是東北內嘎達的話。大連離山東太近了,渤海灣對面的煙臺威海的山東人判斷一下,是不是大連話與山東話脫不了干係。


劍齒虎008


闖關東後,還是有很多山東人後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並且連續幾代人都說山東方言,直到現在。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獨立的山東村裡,整個村子都是山東人的後裔,沒有東北方言的干擾,所以保留的比較純正。但這樣的山東村佔比並不多,更多的是與東北原住民雜處相居,漸漸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車上碰到一個東北的山東老鄉,他是50年代去東北的,他媳婦是東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東口音,但到了他孫子輩,完全就是東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東北,嫁給東北人,現在已經一口的東北口音了。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作為移民來說,相比於當地的文化,脫離了自身的生存環境,自帶的文化就成了弱勢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東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東人都記得山西大槐樹的老家傳說。山西方言和山東方言的差異是巨大的,但經過了幾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經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東人,方言中再也尋不到山西的影子,這就是文化的強弱問題。

滿清入關,到了漢族的地盤,脫離了東北環境,最終不同樣被同化了嗎?

同樣,東北方言也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與滿語和其它少數民族語言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詞彙中可能摻雜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詞彙,但主體仍為漢語言系統。主要是在東北,漢族仍然佔絕大多數比例的,東北人口中,河北,山東,河南的移民漢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東北的衛所,依然是漢語體系,各種語言交相融合最終成了今天的東北方言。


山東味兒


我在東北待過幾年,

回北京後,

聽北京話特別彆扭,

垮的難聽,

東北話好聽,在北方已經是共識,

東北話不但好聽,

東北話還好學,

因為東北人說話舌頭不打彎,

一學就會。

在東北待幾年,就會滿口東北腔,

我回北京十幾年了,

別人還能聽出我話裡的東北味,

我去的是黑龍江,

純真的東北話在吉林,

黑龍江外來人員多,

東北話的味不足。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我發現一個問題,黑龍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東人,而我們吉林德惠這邊,闖關東也都發生在我爺爺的爺爺那個年代。

比如我家家譜記載。我家祖上來自山東河間府的李家莊。名字叫李發

我已經是第七代人了,而周邊90歲老人也都說的東北話。

是不是黑龍江闖關東比吉林晚?


東北味道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我的姥姥姥爺故鄉是山東泗水,爺爺奶奶故鄉是山東安丘。其實我根本弄不明白這兩個地方分別都在山東的什麼位置。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建國前就從山東到瀋陽謀生了,我父母那一代都沒回過山東老家。爺奶和姥姥姥爺一直到老說話都有山東口音,小時候我個別詞聽不太懂。到了父母這一代就已經是遼寧口音了,但其實遼寧口音我覺得和山東話有點兒像。


含苞菡萏


許多人總是用固定的僵化的觀點看事情,沒有看到語言也是變化的,方言也是變化的,隨著人口流動交往的增加,這種變化更大。我在外工作四十多年,老家口音很重,許多人聽了就知道某某地方的人。可是,老家的年輕人,口音反而不重了,逐漸向普通話靠近。


用戶6887690113065


闖關東的大多數都是建國前的事,隨說解放以後也沒有擔是歲數都八九十歲了,現在的原籍山東人都是第二代了,他們語言自然容和到當地了,在說他是在東北這上學,學的就是普通話……

在過三十年怕是一句山東話也不會說了,我五十多歲了有時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東話……比如俺家,俺這一塊,媽媽,叫娘,吃大煎餅,卷蔥,吃醬,喝玉米麵粥,這些都保留下來的山東人的習慣……


公證25324572混蛋


馬未都說過這個事,就是東北話是什麼話,東北話是說垮了的山東話。東北以前沒方言,那地方滿族人不開放,後來開放了,開始闖關東,山東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樣,去了以後綜合了各種口音包括當地的口音,這才有了東北話。而且東北好多地方還有很正宗的山東話,就是沒說垮的山東話,可以說山東話對於東北話的影響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覺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東方言了。


用戶51432572180


做為一個東北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東北從開禁以來,每年以五十萬的人口數量遞增,到了三十年代,人數已達三千餘萬。其中,山東人及其後裔佔絕對主力,據民國十九年人丁文獻記載,山東籍移民約2千萬餘。其他的有東北原生人(五代以上居東北人士),山西移民,冀北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之所以佔絕對主力的山東話沒有得到保留,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東人到東北後,飲當地的水,食當地的糧,不免生理上有些變化。再說,新生代在生活中遇見未知的事,未知的物,必然要問當地人,這樣有些東北土語變在腦海中紮下根來。二是當時的東北,移民一般都從事農耕,販賣,手工等低級行業,而政府機關,關口驛站多為當地人把持,你想要辦事麻溜,就必須會說一些東北話,久而久之,東北話就成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語種。三,當時的東北雖然山東人多,但大部分都是雜居,特別是在城裡,你想啊,各種方言交流起來多費勁。統一成山東話吧,人家山西人不幹。就是山東人之間交流也成問題(方言太多),這樣顯然不利於推進城市化建設。最後,大家都欣然接受東北話進行交流,既有歸屬感,又不傷和氣。後來,全國確定普通話標準後,由於東北最接近普通話,所以新生代的學習熱情更是高漲,時間長了反而忘記了家鄉話。





當年春水


去過東北的人會發現遼寧和吉林黑龍江方言差別很大,遼寧方言有明顯的東北味,而吉林黑龍江方言不明顯,感覺就是有點垮的普通話。這可能跟人口遷移有關,黑龍江絕大多數人都是吉林遷過去的,而吉林絕大多數都是闖關東的各個地區人。遼寧本土性則延續很好,有很多世代居住的人口。小時候同學有不少山東人,都是太爺爺輩遷過去的,近年來黑龍江經濟蕭條,很多人又回山東老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