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德戰爭蘇聯紅軍這麼弱?

小龍蝦148499353


在二戰的四大主要戰場中,東線的蘇德戰場可以說是血肉磨盤,

雙方激戰四年,蘇軍損失了1300多萬人。尤其在戰爭初期,蘇軍短時間內就被德軍突破上千公里,損失了數百萬軍隊。

但是就此來說,蘇軍很菜,並不準確,太過武斷。畢竟在這場蘇德大戰中,蘇聯人笑到了最後,如果說蘇聯軍隊不堪一擊,那麼被蘇軍擊敗了的德軍又算什麼呢?

應該這麼說,在蘇德戰場的開端,蘇軍一瀉千里,在那個階段,蘇聯的軍隊成建制的被德軍消滅,在這個期間蘇軍的戰鬥力確實不如德軍,這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蘇軍的軍官的能力較之德國同行差距實在太遠了。這個鍋得由斯大林來背。

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為了排除異己,他發動了大肅反,隨著肅反的擴大化,整個蘇軍也成為了重災區。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一大批優秀的,富有經驗的蘇軍軍官被處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快速提拔德不配位的軍官。

這些軍官的經驗與能力完全不能和前任相比,不少人甚至還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這麼一群綿羊指揮的部隊,怎麼能和德軍相抗衡呢?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蘇聯武器裝備並不差,坦克的數量比德軍更多,軍隊人數也比德軍多,但是在蘇德戰爭的開端卻一瀉千里,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的原因。

蘇軍的將不行,他們的兵也不行。由於戰爭初期損耗過大,蘇軍不得不引入大批新兵來補充軍隊,這些新人都是戰場初哥,由於兩個國家安全形勢十分危急,有些人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就被投入了戰場。

雖然有不少人經歷的戰與火的考驗之後,逐漸脫去了新兵的稚嫩,迅速的在戰場上成長了起來,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有更多的人沒有挺過人生的第一場戰鬥。而對面的德軍,則是經歷過波蘭戰爭,法國戰役的精銳部隊,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和這樣的敵人作戰,缺乏經驗的蘇軍,自然不是對手。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對形勢產生錯誤,斯大林雖然知道《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隨時都有可能被撕毀,但他不知道為了什麼,彷彿鬼迷了心竅一樣,覺得德國肯定會吸取一戰時的教訓,不會貿然投入兩線作戰,德國不解決英國問題,絕不會向蘇聯動手。

所以斯大林篤定泰山,一門心思的抓權,對於德國法西斯疏於防範。這也讓希特勒鑽了空子。所以說蘇軍的實力並不弱,關鍵還得看由誰指揮調度。


歷史評說



蘇德戰爭時期,在巴巴羅薩計劃中,蘇軍慘敗。雙方的傷亡比超過20:1。

蘇軍戰鬥力這麼弱,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俄羅斯人尚武但不善戰。



高曉松對俄羅斯人的評價——打架厲害的民族,打仗最菜。

德國人打架最菜,打仗最厲害。俄羅斯人打架厲害,打仗最菜。

俄羅斯人尚武,但不善戰。

二、二戰前斯大林的對軍事將領的大清洗。


二戰爆發前,斯大林對蘇軍將領進行了大清洗。五個元帥被殺了三個。三分二以上的軍長、師長被殺。

很多軍隊建制指揮系統被破壞。斯大林此行是自掘墳墓。

若沒有斯大林,二戰時蘇聯的傷亡可能會減少十倍。斯大林不是蘇俄的英雄,而是蘇聯的千古罪人。

俄羅斯雖然在諾門坎戰役中打敗日軍。但憑藉的是機械化武器。在兩軍裝備相當的情況下,日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蘇軍。


楊朱學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體分為四大戰場,其中東線為蘇聯對德、意及僕從國,南線和西線為英法美對德、意,亞太為美英中對日本(蘇聯末期加入)。四大戰場中,投入兵力最多、雙方戰場傷亡最大的是東線蘇德戰場。蘇德戰爭從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打了接近四年。在戰爭中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全國死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戰死和被俘後害死達1300多萬。尤其在戰爭初期,蘇軍短時間損失數百萬之眾,被德軍深入國境上千公里。由此造成一些人鄙視蘇軍。比如出題的這個人。

但是,從整個戰爭的表現來看,蘇軍表現並不弱。

第一,蘇軍兵力強大。

整個二戰時期,蘇聯動員了3000多萬人參戰,巔峰兵力達到1200萬以上,從總兵力規模上與美國並列第一,超過德國。同時要考慮美國本土並未受到攻擊,而蘇聯在戰爭初期丟失了全國半數人口的歐洲領土,這個動員非常了不起。

第二,蘇軍始終對抗了德軍的主力。

二戰中德國是三線作戰,但從1941年6月開始,都是把大部分兵力放在東線。西線兵力最多的是1940年法國戰役,當時德軍在西線兵力為135個德國師,總兵力約300萬(後期又有30多個意大利師加入,不過這30多個意大利師被6個法國師打得滿地找牙),其中半數的師還沒有完成訓練。之後,德軍的主力就在東線了。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行動,出動150多個德國師+30多個僕從國師,總兵力500餘萬。1941年6月-1944年6月這三年中,德軍八成以上的軍力都在東線與蘇軍廝殺。即使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德軍東線兵力也始終佔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到法西斯滅亡末期,甚至希特勒下令放棄西線,全力往東線(寧可亡於英美,不願意亡於蘇聯)。

第三,蘇軍殲滅了大部分德軍。

由於蘇德戰場相對於東線和南線,持續時間長,投入兵力大,戰鬥慘烈,因此德軍主力也是在東線損失掉的。據統計,德軍在東線戰死約400萬,匈牙利、意大利、羅馬尼亞等僕從國戰死約100萬。而西線德軍戰死約30-40萬,南線戰死約10萬。因此,僅統計陣亡數,死在蘇軍手中的德軍,是死在英美軍手中的七八倍之多。在打倒德國法西斯上,蘇軍立下了最大的功勞(當然也離不開其他同盟國的戰鬥和支持)。


至於說蘇軍在戰爭中遭受了慘重損失,尤其在戰爭前期和中期,蘇軍代價慘重,這也是事實。

主要原因一是德軍本身裝備精良,訓練素質高,希特勒及其高級將領的指揮也非常出色。二是蘇軍本身剛剛經歷了大清洗,軍隊骨幹受損嚴重,還在恢復期。同時斯大林本人對德軍的突襲缺乏心理準備,其麾下一群舊時代的高級將領思想陳舊,指揮笨拙。這些,都使得蘇軍在戰爭初期面對德軍,被打得很慘。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蘇軍依然節節抵抗,給德軍造成了很慘重的代價,逐漸消耗德軍的銳氣,最終使得德軍成為強弩之末,蘇軍守住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並以這條戰線為基礎,轉入反攻。

而且即使在最艱苦的時候,蘇軍的表現依然比英法等國軍隊要強得多。

比較一下蘇德戰場和法國戰場。面臨300萬德軍的進攻,英法荷聯軍在短短40天的戰爭中陣亡了20萬,被俘約200萬,給德軍造成的代價僅僅是傷亡15萬人,其中陣亡2萬多人,失蹤1萬多人,而且法國投降了。

相反,面臨500萬德軍的進攻,蘇軍在戰爭前三個月表現是最慘的。就以這前三個月舉例,蘇軍儘管損失200多萬(包括陣亡、被俘、失蹤和受傷),但也令德軍損失了30多萬(其中陣亡15萬左右)。

可見,拿蘇軍最慘的三個月,和英法聯軍在法國戰役的一個半月比較,蘇軍的損失與英法聯軍大致相當(略多),而給德軍造成的損失是英法聯軍的2-3倍,其中戰死為4-5倍。這個表現已經不丟臉了。在斯大林格勒中,蘇軍在巴浦洛夫大樓堅守的時間就比整個法國還長。至於戰爭晚期,數百萬蘇軍在東線大踏步前進,逐個擊潰、殲滅德軍重兵集團,解放東歐國家,就更不必多說了。後期參戰的美軍到44年末還被希特勒的阿登反擊戰一度打得矇頭轉向,表現並不比蘇軍好。

綜上,蘇軍在蘇德戰爭表現並不丟臉。相反,正是蘇軍用奮戰和犧牲,殲滅了德國法西斯的主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奠定了蘇聯戰後兩超之一的地位。


巴山夜雨涮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紅軍的總體戰鬥力不算弱,因此德軍最遠只是打到了莫斯科,蘇聯也沒有亡國。

但不可否認,蘇聯的單兵戰鬥力不強。

在同等數量的德軍和法軍作戰,蘇軍往往都是慘敗。

即便蘇軍有著巨大的兵力和火力優勢,往往也不能獲得決定性勝利。

比如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實力如下:

1,910,361名作戰人員

5,128輛坦克

25,013門火炮和迫擊炮

3,549架飛機


而德軍實力為:

780,900 名作戰人員

2,928輛坦克

9,966門火炮和迫擊炮

2,110架飛機

可見,蘇軍兵力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坦克差不多二倍,火炮兩倍,戰機也多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傷亡率如何?

蘇聯傷亡估計:

一共863,303人陣亡、受傷、被俘以及患病(庫爾斯克防禦戰177,847人奧廖爾進攻戰役429,890人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255,566人)

6,799輛坦克和各式火炮被擊毀

2,200架飛機被擊傷或擊落


德軍傷亡:

一共360,000人陣亡、受傷、失蹤或被俘

1,500輛坦克和火炮被擊毀

1,030架飛機被擊毀


可見,蘇軍在兵力火力絕對優勢下,損失仍然是德軍一倍以上,武器損失更是驚人。

蘇軍的單兵戰鬥力並不高,甚至諾門坎戰役的日軍也是這麼認為。

日軍認為蘇軍士兵單兵作戰能力低下,主要依靠坦克裝甲車和火炮的火力優勢。

而蘇軍坦克裝甲車的戰術也呆板,曾經被日軍步兵滲透炸燬不少。

如此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蘇軍的訓練水平不高。

尤其是戰爭期間,蘇軍兵員匱乏,前線急需要補充。

新兵被徵召以後,草草訓練就投入戰場,讓他們在戰爭中成長。

自然,一部分士兵經過戰爭考驗會養成不錯的作戰能力,但更多倒黴蛋很容易就死去了。

二是蘇軍的戰術存在一定的問題。

因為單兵素質和戰術素養較差,蘇軍指揮官往往不能像德軍一樣採用各種戰術以比較小的傷亡獲勝。


相反,包括朱可夫在內,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實力碾壓方式。

具體攻擊時,對於德軍某個防禦支點採用數倍兵力火力,不惜代價的猛攻。哪怕蘇軍付出較大的傷亡,也要在短時間內吃掉它。

所以,蘇軍很多作戰中,步炮、步坦協同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協同,步兵往往容易遭受很大傷亡。

不過,蘇軍指揮官也並不太在乎,因為後方有著源源不斷的補充兵,死傷的士兵可以迅速補上。

其實,倒也不是蘇軍軍官不在乎自己人的性命,只是兵員素質實在不高。

如果採用德軍的那種打法,試圖依靠戰術配合獲勝,往往付出更大傷亡,曠日持久,還最終失敗。


薩沙


小雪歷史微鑑:從蘇聯衛國戰爭來看,蘇聯紅軍士兵並不弱,只是受當時政治、軍事政策的影響,弱只能代表在衛國戰爭前期,蘇聯並沒有拿起槍戰鬥的事實,而且斯大林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採取對敵進攻的策略導致的。

270命令是蘇聯衛國戰爭進入轉折的導火線

有人說,蘇聯衛國戰爭進入轉折的是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看似是對的,實則並不是這樣。為何蘇聯剛開始就陷入被動,這和斯大林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蘇聯和德國有一紙合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的框架之下,蘇聯還一直利用西伯利亞大動脈源源不斷的給德國運送小麥和補給,而另一方面,希特勒卻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暢想他的帝國版圖,因此,希特勒在剛開始的對蘇戰爭中取得勝利是有背景可循的。

另一方面,蘇聯內部剛剛經過大清洗運動,很多蘇聯將領都被拉下馬來,在內憂中,蘇聯根本沒有團結起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來對納粹進行戰略反擊。

從客觀因素上說,蘇聯西部地區,一路都是一馬平川的原野,在德國的鋼鐵洪流面前沒有任何的阻擋可言,要說打局部的阻擊,對於陸空連續施壓的德國來說,只是將自己的部隊開進了你們的領土,沒有天險是導致戰爭前期最主要的原因。

在兵敗城破、軍心渙散的狀態面前,斯大林只能下達那個註定被載入史冊的270計劃,雖然受人詬病,但是,它客觀上使蘇聯眾將扭成了一股繩,為後來的莫斯科保衛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蘇聯紅軍一點也不弱,只是在全副武裝的德軍面前,顯得很蒼白罷了

蘇聯紅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也是不弱的,他們統一配備了M1891莫辛-納甘步槍,這種步槍雖然比不上德國士兵的Ka98K,但是在一戰、二戰,甚至後來的越南戰爭,都是常規武器。

因此,從單兵作戰能力來說,絲毫對比德國不弱,而之所以蘇聯後來能夠取勝,除了依靠自然氣候因素以外,還有主要是270計劃。

270計劃其實就一句話:切斷每個人的退路,如果當了逃兵、俘虜,他們的家人都會以反革命罪被判刑,而自己也會直接被槍決,不需要向上級報備。

失去退路的蘇聯士兵後來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連捷連勝,將德國佬打到了柏林老家,血洗了歷史上的恥辱。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1941年,由德國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後的兩年時間裡,納粹德國掃平了歐洲除英國外的任何敢於抵抗的國家。

隨著戰事的進展和軍事資源的消耗,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急於開闢另外的戰場,補充消耗的石油以及各種的裝備物資。英國有天險可守,缺少艦隊的德國並不能一鼓作氣的攻下英國,但是對於曾經的盟友蘇聯,德國可謂是信心十足,希特勒曾經在進攻蘇聯之前,說道“蘇聯看起來就像一座四面漏風的破房子,只要我踏上一腳,這座房子隨時都會崩塌”!

接下來,德國參謀部在元首的授意下,開始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即“巴巴羅薩計劃”!而納粹的作戰部隊海陸空三軍則秘密向蘇聯邊境屯住!

6月22日,集結於蘇聯邊境的納粹190個師,共計550萬人,4900餘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以及近200艘戰艦在希特勒的一聲令下,開始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在戰爭初期,蘇g聯軍隊為什麼會看起來很弱呢?

一、對於德軍的作戰方式以及軍事行動的不瞭解

蘇聯紅軍在經過十月革命以及與白衛軍和波蘭的戰鬥後,其本身所執政的紅色鐮刀國力羸弱,國內的經濟和軍事都在緩慢的恢復中,對於波蘭的領土也在慢慢消化,出於對德國簽訂協議的信任,在蘇德戰爭之初,蘇聯紅軍可謂毫無防備,即使是發現了德國部署在邊境的軍隊,蘇聯也調集了百萬大軍進行佈防。但是令蘇聯沒有想到的是,德軍的戰車和飛機可以在短時間內突入到蘇聯腹地,配合作戰的大炮和士兵在具體的作戰方案的指揮下,可以迅速的組成突擊集群,對部署在外圍的蘇聯軍隊進行了圍殲!你


二、失去先機的蘇聯沒有了防禦厚度

德軍在進攻蘇聯的初期,分為三個集團軍群的德軍利用戰車可以快速機動的優勢相互配合穿插,在蘇聯縱深近千公里的土地上,繳獲和殺死了蘇聯大量的有生力量,德軍的集團軍群在基輔地區,對於蘇聯西南方面軍幾乎給予了殲滅性的打擊,光是俘虜就抓了66萬,裝備和物資無算!

三、重創的蘇聯只得更換策略

失去了西南方面軍的蘇聯可謂遭到了重創,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斯大林下令全國動員,有一城守一城,有一房守一房,利用蘇聯廣袤的地域和眾多人口,全民皆兵的蘇聯人儘量拉長德軍的補給線,消磨德軍的銳氣,在空間換時間,生命換時間的策略上,暫時避免與德軍進行正面決戰的同時,給與德軍重大傷亡,抵消德軍裝甲優勢,火炮優勢!


總結: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的戰鬥力似乎讓人覺得很弱,在摧毀了幾乎整個歐洲的德軍的鐵甲洪流面前,優良的戰術運用和強大的火力裝備,這些是正常的!但是蘇聯人的頑強隨著戰事的進展,受到了戰火錘鍊的紅軍士兵反而越戰越勇,打得德國人節節敗退!


詩涵果果


嚴格來講不止蘇聯紅軍,也包括之前的沙俄軍隊,之後的俄羅斯軍隊,這個所謂的戰鬥民族,一直有一種蠻橫莽撞的性格,這對於需求組織度的軍隊來說,就是這個民族出來的軍隊,一向指揮上粗枝大葉,執行上馬馬虎虎,能贏下來的戰爭,幾乎都是靠把規模越堆越大堆贏的,所以之前,這個國家被稱為歐洲壓路機,就是靠大批灰色牲口堆出來的名聲。二戰當中,正好趕上軍隊大清洗,中高層軍官幾乎一掃而空,大批具有政治向天賦的文科性格低級軍官,因善於唯上,不但自己得以倖存,還得以被提拔補充進中高級軍官的空缺,這一情況給蘇聯紅軍帶來的影響,在德國進攻之前已經顯露無疑,那就是在三九年底開始的蘇芬戰爭中,頭上來五十萬機械化裝備的蘇聯紅軍,被阻攔在芬蘭人的曼納海姆防線,狀況之慘無以言表,催生出芬蘭西蒙·海耶斯那種至今也無人能破的狙擊記錄,據說一堆堆蘇聯紅軍圍著烤火,身邊人被狙殺也無動於衷,完全就是要麼你殺了我,要麼我接著烤火的絕望心態,西蒙·海耶斯可以打完了自己攜帶的所有子彈後,混進蘇聯紅軍的隊伍裡,收集足夠的子彈,再混出來到遠處重新開始狙擊……然後到四零年初,蘇聯紅軍由鐵木辛哥重新組織,補充人員物資,以九十萬人的力量一舉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迫使芬蘭人投降,老天,當時芬蘭總人口才三百萬人……



這樣的軍隊,等遇上訓練精良,又有充分實戰經驗的德國軍隊,玩的還是裝甲集群快速突擊,分割包圍的嶄新戰略戰術,動不動就是幾十論百萬的蘇聯紅軍沒反應過來,就被包了餃子,老實說,蘇聯紅軍基層部隊打得夠兇猛了,但是沒用,這是上層組織指揮上的問題,再狠再強的部隊,一但被人包了餃子,斷了後路,頂個幾仗,彈盡糧絕後,除了死和投降,還能幹嗎?!先期幾次大圍剿,鐵木辛哥和布瓊尼都覺得應該先撤退避敵鋒芒,斯大林堅持不肯,要死懟德國,蘇聯紅軍的指揮和士兵素質又確實懟不過德國,才有了幾次會戰,德國就幾乎吃光蘇聯紅軍的表面部隊。德國自己也有問題,太高估了自己,到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居然都沒開始全國總動員。三板斧下來,沒劈死蘇聯,被蘇聯人頂住了,才發現自己居然根本無法滿足東線的後勤保障,於是眼睜睜看著歐洲壓路機又啟動起來。


到二戰後期,出兵東北,已經屬於痛打日本落水狗了,表面看蘇聯紅軍摧枯拉朽,實際算傷亡一樣一點不低。後來蘇聯成為一個兩強爭霸的超級大國,一度還佔有戰略攻勢的強手,可是從上到下,大咧咧到死的粗疏傳統都一直沒改變,其實單從訓練上說,蘇聯紅軍的專業化並不差,訓練水平也配得上大國地位,可是打什麼仗都要先作死作到真死都不肯認真起來,包括八十年代初蘇聯最強盛時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九十年代以大壓小打的第一次車臣戰爭,都是這德行,似乎每一次戰爭,蘇聯人或者說俄國人都不信邪,都要先把能吃不能吃的虧都先吃上一遍再說。再回顧到沙俄時代,跟英國扶持的土耳其打的那些仗,也一樣的路數,所以怎麼說呢?蘇聯紅軍的弱,其實不是真弱,在任何時代,他的軍事水平,訓練水平都在強國之列,從來就沒有被甩開過,可是上上下下的態度,一直很成問題。


李三萬的三萬裡


在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確實不強。毛子的優勢在於人多,以及蘇聯靠近北極的嚴寒氣候,所以熬死了德國軍隊。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的優勢都在於人多勢眾。

在科技戰爭之前,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人海戰術不是開玩笑的。如果是相似的火力情況,不是對戰冷兵器,任你的火力再兇猛,那邊有源源不斷的人來襲,那又有什麼用呢?

除此以外,二戰歐陸東線戰場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爭是在蘇聯境內展開的。

蘇聯的氣候環境很特殊,也就是冬天氣候寒冷。如果德國的閃電戰不能迅速擊潰蘇聯,也就註定贏不了了,嚴寒會摧毀德軍的氣勢。

倘若拋開人多、氣候這兩個條件:

無論是蘇軍的武器裝備水平,還有士兵的個體素質,其實都不是最強大的。

但是,軍事動員的數量這些優勢,足以彌補它的劣勢。為什麼在二戰前張伯倫想要禍水東引,為什麼丘吉爾願意放下成見和蘇聯聯手,本質原因都是如此:

在蘇聯的身上,他們看到了能將德軍拖垮的希望。

因此,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其實是給自己的催命符。

總而言之,這就是蘇聯成功的秘訣。


HuiNanHistory


蘇聯的武器裝備不比德國的差,投放的兵力和裝備都遠遠大於德國,但是被德國的這把鋒利的刀刺的蘇聯差點沒緩過勁來,一大半的領土被德軍奪走了,到中後期才慢慢搬回來,才緩過勁逐漸強大起來。

當時的蘇聯紅軍確實龐大,並且有些臃腫不堪,外面看去龐大堅硬,被德軍一拳打去立刻粉碎,因此德國就採取閃電戰,幾拳揍的的蘇聯差點被打趴下起不來。

蘇德兩國曾經簽過《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還是抱著夢想,友好盟邦不會輕易去侵略蘇聯。剛開始斯大林還是蒙著頭調整蘇聯紅軍內部基層,不管外面打的多狠,希特勒把歐洲多數國家都佔領了,蘇聯還是抱著你打你的,不關我的事,這種態度最終把災源引到自己頭上。

德國打敗歐洲多個國家,全部的戰略資源搜刮過來,還把號稱歐洲第一路軍稱號的法國裝備也繳械了。這麼多的資源整合在德國軍中,德軍的武器裝備可是精良又是多種類型,有效地控制了裝備缺乏。德軍在攻打歐洲國家時總結了一個新的戰術“閃電戰”,這種戰術在歐洲戰爭中已磨鍊的更醇熟。

有點讓希特勒鬱悶的英國戰場,丘吉爾率領的軍隊是多次攻打,快要打下來又被反攻過去,直接成了打不死的小強。希特勒不想在英國身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就反過身來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從三個方向猛烈攻擊蘇聯防線。戰爭初期蘇聯紅軍被打的的一潰千里,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止德軍的快速推進。

到這裡有人就會問了,蘇聯官被那麼精良先進尤其是坎坷要多於德國,為什麼就攔不住?打的到處跑。其實這有根源的,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紅軍內部進行大清洗,更換四萬多名軍官,大多數軍官是沒有實戰經驗,都是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年輕軍官,軍隊又沒有經過訓練磨合,在戰場中產生混亂的局面,像一盤散沙被德軍打的找不見北。

蘇聯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損失了上百萬,在激烈的交戰中,戰場傾向一面倒,德軍越衝越勇,蘇聯紅軍卻敗得一塌糊塗。

德軍雖然開始攻擊迅猛,但是戰線拉的太長,越深入兵源不足,又進入到寒冬時節,給德軍的進攻帶來了難度。剛開始計劃是速戰速決,沒想到天氣越來越冷,德軍坦克裝甲車被凍住不能正常的使用,戰爭陷入泥潭成了膠裹狀態。

進入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給了蘇聯紅軍喘氣的機會,經過調整和新式坦克的推出給了蘇聯重生,一舉反攻打敗了德軍。


斌哥居丹霞


題主說的是蘇德戰爭初期吧,戰爭初期蘇聯紅軍確實一潰千里,中後期才慢慢扳回來。說到底蘇聯紅軍前期那麼弱雞,多數還是自己作的,老話說的好“趁他病,要他命”,德國就在病怏怏的蘇聯帝國身上射了三支要命的箭。



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時,德軍基本統治了西歐,搜刮了大半個歐洲的戰略資源,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稱號的法軍裝備也都被繳械了,這些國家的裝備都被德國整合到了自己的軍隊中;而且此時德軍的新戰術“閃電戰”也在爭霸西歐的時候磨鋒利了。此時的德軍就像磨的鋒利的箭,希特勒突然性的轉身彎弓將它射向了北方臃腫的紅色帝國。



為什麼說突然性呢?因為之前蘇德兩國曾簽署過《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讓斯大林迷惑了一下,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會先把丘吉爾幹服了才會調頭幹他,結果丘吉爾這個打不死的小強讓希特勒損失慘重,希特勒不想在丘吉爾身上浪費太多的精華,就把箭頭對準了斯大林…。



而這時候的蘇聯紅軍看起來龐大,實際上就像一大坨豆腐,臃腫不堪!想象一支鋒利的箭射向豆腐是何種場景!這麼一坨豆腐,又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四萬多名蘇聯軍官被清理,而後又拔苗助長式的提拔了大量的底層軍官,這些軍官身居高位卻沒有高位的能力,因此當德軍打過來的時候蘇聯紅軍呈現一片混亂的狀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損失了上百萬人,這使得德軍欲衝欲勇,而蘇聯紅軍則更加崩潰。



好在蘇聯這塊豆腐足夠大,德軍這支鋒利的箭射的越遠,後勁越不足,“閃電戰”在漫長的戰線上越來越乏力。恰好此時寒冬來臨,德軍攻擊的勢頭為之一緩,而豆腐遇到了嚴寒變成了硬邦邦的凍豆腐,這硬度不比石頭差,銳利的箭射向堅硬的石頭會迸發出一大團火花。希特勒射出的兩支箭就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迸發出耀眼的火花,終於蘇聯紅軍遇寒重生,而德軍則折戟!

我是鐵血戰史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