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打完炮彈後,其彈殼會去哪裡?會回收嗎?

軍武視界


炮彈殼是否回收,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早期的炮彈都是銅材質的,在二戰時期各國為了利用有限的資源,製造出來更多的武器,都會回收使用過的炮彈殼。當時的很多國家不僅會回收使用過的炮彈殼,就連使用過的子彈殼都會回收再加工。畢竟在戰爭狀態下,想要去開採更多的資源,來補充製造材料,是一種非常緩慢也非常困難的方式。而收集使用過的炮彈殼來緩解資源危機,是解決能源危機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因此在早期的戰場上,士兵寧可犧牲性命,也會盡量的蒐集炮彈殼,並且把它們運到後方的兵工廠裡面進行再加工。



現代的炮彈殼一般都是採用混合鋼製造的,這種鋼鐵的造價成本較低,生產量比較大,各國都能夠有條件源源不斷的大量生產。如果僅僅考慮經濟作用,現代戰爭回收炮彈殼沒有任何太大的意義。不過回收炮彈殼依然是現代各國軍隊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是有條件回收的情況下,各國都會回收用過的炮彈殼。


陸軍軍事演習的時候,所有的炮彈殼都會打掃的乾乾淨淨的,即使這些炮彈殼沒有任何回收的意義,各國軍隊在軍演後仍然會將炮彈殼全部回收。畢竟在軍事演習的場地上留下太多的炮彈殼,也是一種製造垃圾的行為。而且這些炮彈殼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拿走的話,很有可能也會洩露一些相應的軍事機密。

假如在戰爭狀態下,陸軍是否回收炮彈殼就要看具體的戰場情況,假如真的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危急關頭,即使丟下大炮也是在所難免的情況,更何況是用過的炮彈殼呢在完成炮擊後,炮手往往要進行快速的撤離。炮手在撤離的時候需要揹著笨重的炮筒以及剩餘的炮彈,如果再去攜帶炮彈殼,就會減緩撤退的效率,因此丟了性命。

除了陸軍使用炮彈外,海軍也會使用一些艦炮。現代海軍的艦炮基本上是一個擺設,在導彈時代來臨後,海軍艦炮的作用已經變得可有可無。現代海軍使用最多的一種炮是近防炮,各國的近防炮都是部署在艦艇的邊緣部位。像我國的1130近防炮,位置就比較靠近海面,當1130近防炮開火的時候,所產生的炮彈殼會掉落到海里,海軍肯定不會派人再去打撈。海上的普通艦炮在開炮後,炮彈殼會落在甲板上,這時候甲板上的人員會把炮彈殼集中存放起來,登陸後再集中處理。


軍武小咖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回收,尤其是那些黃銅材質的彈殼,畢竟銅是一種較昂貴的金屬,能回收的話都是儘可能回收的,一個大口徑炮彈的彈殼,如果材質是黃銅的話,那麼光是一個彈殼就幾十斤重,而不管是平時的演習,還是在真正的戰場上,炮兵一旦開火,不打上幾百發炮彈是停不下來的,這幾百發大口徑炮彈的彈殼就是好幾噸重的銅,即使是按照市場價當廢銅賣出去,那也有十幾萬人民幣了,而且,如果是一場激烈的戰役打下來,那可就不僅僅是幾百發炮彈那麼簡單,具體多少?看下圖:

▲沖繩戰役之後美軍回收的彈殼

上圖中的是二戰時期美軍在沖繩戰役結束後回收的彈殼,這些彈殼在地上都已經堆成小山了,數量肯定有十幾萬發,而那個時期的彈殼基本上都是黃銅材質的,黃銅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算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金屬資源,而戰爭時期對這些金屬資源的消耗本來就很大,所以,在一場戰爭結束後,彈殼該回收還是要回收的,再財大氣粗的國家也不可能無視這些海量的彈殼。不過,對於今天的一些大口徑火炮來說,已經不用考慮彈殼回收的問題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大口徑榴彈炮炮彈直接是使用發射藥包而不是彈殼,看下面兩個圖:

▲圖一:M107型155mm炮彈
▲圖二:M107炮彈的M4A2型發射藥藥包

上圖圖一中的是美軍M107型155mm炮彈,注意,這僅僅是一個155毫米炮彈的彈頭,而不包括髮射藥,它的發射藥是上圖圖二中那玩意,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個M197型炮彈的發射藥就是用“白布”一樣的東西給包起來的,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裝在金屬彈殼裡面,一個這樣的發射藥藥包,基本裝藥量大概為13磅(約5.9千克),至於這個

藥包的點火裝置,則是縫在藥包底部的紅色布墊中,如圖中的箭頭所指部位,這個裝置也被叫做乾淨燃燒點火裝置(CBI),因為這個點火裝置被擊發後是和整個藥包一起直接燃燒乾淨的,不會有多餘的殘留物。因此,使用這種發射藥包的大口徑炮彈,是不用考慮彈殼回收這個問題的。▲圖三:406毫米口徑炮彈和它的發射藥

▲圖四:艦炮裝彈步驟示意圖

而說到這種用發射藥藥包來替代金屬金屬彈殼的方法,其實早在以前的大口徑艦炮上就有使用了,因為戰列艦主炮的口徑太大了,動不動就300毫米、400毫米,這種口徑的炮彈光是彈頭就差不多有一個人那麼大,如果給這種彈頭製造彈殼的話,製造成本和供彈技術的關就過不了,所以,那個時候的戰列艦主炮炮彈採用的就是彈頭和藥包分裝的結構,如上圖一所示,是“依阿華級”戰列艦上面的406毫米主炮炮彈,前面藍色的是彈頭,後面白色一包一包的就是發射藥藥包,至於這種大口徑戰列艦主炮的上彈方式,則是看圖二的步驟示意圖,先把彈頭推進去炮膛,然後放發射藥藥包。

▲圖五:使用半可燃式藥筒的彈藥

▲圖六:艾布拉姆斯坦克使用“半可燃藥筒”彈藥

接著再來說一種半可燃式藥筒,這種藥筒目前在坦克炮彈上用得比較多,它的原理跟上面提到的發射藥藥包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發射藥藥包是發射後直接完全燃燒掉,而這種半可燃式藥筒則是燃燒掉大部分結構,但是會留下一個金屬的底座,也就是底火那個部分,

如上圖五所示,就是一種使用了半可燃式藥筒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圖中最左邊那個底座是不可燃燒的,而旁邊兩個白色的筒狀結構則是在發射後直接燃燒掉的,具體的可以看圖六,圖中艾布拉姆斯坦克發射的就是一個種採用半可燃式藥筒的破甲彈,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炮彈在發射之後,掉出來的就只剩一個底座了。

▲底座拋殼裝置

這種使用了半可燃式藥筒的炮彈,在發射之後只會留下一個很小的底座,不會佔多大的空間,所以在戰鬥過程中可以先用收集裝置收集,戰鬥結束後再處理掉,亦或者是直接使用拋殼裝置拋射出艙外,如上圖所示,至於說要不要回收,額,這個就沒必要了,底座材質一般是廉價的合金,用不著特意去回收,回收的成本搞不好會更高。


哨兵ZH


兔哥回答。其實,很多人,最起碼大多數人都認為,戰場上,沒人會浪費時間去回收用過的炮彈殼。這是不全面的,和炮的種類有很大的關聯,同時和作戰的性質也有很大的聯繫。戰場上作戰是第一要務,彈殼的回收和炮種,戰場環境有關係。

戰爭狀態下,炮彈殼的回收,是建立在以保證作戰為第一要務的基礎上。首先是作戰,然後是收集,這也是為了能不受廢棄的彈殼的影響,有利於作戰。小口徑自行高炮之類的,有很多的火炮屬於車體外拋殼,也有許多是火炮車體外佈置,炮彈殼直接就拋棄了,加上頻繁的移動位置,回收這些彈殼很費時間,收集也困難,因此,這類的火炮彈殼通常不會收集,但也要看戰場環境和上級要求,必竟這些都是錢。



如果是在固定陣位上的小口徑高炮,彈殼一定要收集起來。有專門放置彈殼的地方,離火炮即近,又不能影響火炮的作戰。這些高射速火炮胃口特大,不收集會把你埋上,影響你的作戰。另外,彈殼不收集也會出現卡死哪個部位的可能,因此,這些火炮的彈殼都要在戰鬥間隙收集到不影響作戰的地點。等這一波戰鬥過了再按上級要求進行回收處理。

大口徑陣地火炮的彈殼是要回收的,大口徑的陣地火炮,通常都佈防在後方,這些火炮的陣位,炮彈的方置地點,彈殼的堆方地點都有很嚴格的要求,作戰時,彈殼會拋到彈殼規定的堆放地點,這樣做也是為了不影響人員行動,作戰。所有這類火炮都有專人負責清理收集彈殼。等這波仗打完了,會收集起來,送到指定地點,然後由後勤部門負責處理了。炮彈殼通常都是銅的,屬於重要的資源,能收集的當然要回收。自行火炮,如,122毫米,155毫米自行火炮,坦克炮,這些火炮的炮彈都有固定的安放位置,使用時炮彈殼直接就落在炮塔裡面,即時清理,戰鬥間隙會由後勤部門負責回收。

戰爭是利益的爭奪,同時也是打錢,所以戰場上對於有價值的物資歷來都是要回收的。戰場上,並非是永久連續不斷的作戰。通常一次戰鬥的結束,都要打掃戰場,這時不僅要搜繳武器彈藥,同時也會收集有價值的物資,炮彈殼可是很值錢的哦。子彈殼就免了,平時都沒人收集它。戰爭也是資源的掠奪,能拉回來的都拉回來,彌補一下損失。當然,對於戰敗的一方,跑都來不及,哪有閒心收集這些。戰場上的彈殼回收是很必要的,首先是收集起來,然後才是回收。
以上是個人看法,歡迎探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國內報刊雜誌包括網絡上發表的圖片中,人民海軍驅護艦上的76、100和130毫米艦炮在射擊時,炮塔座甲板上都鋪設有網狀的兜,用來網住退出的炮彈殼,說明水面艦艇上主炮發射以後,退出的炮彈殼可用來回收。

此外,730和1130近防炮射擊的圖片,網絡上也是滿天飛,這兩種海軍艦艇上最主要的近程攔截武器,由於近防炮安裝位的原因,054A型護衛艦和航母上近防炮發射的彈殼基本上都直接從退彈口排到海里,說明這兩型艦的30毫米艦炮彈殼是不回收的。

在052C/D型驅逐艦中,沿艦體中軸線,052C型佈置有前後各一門730近防炮,052D型只有前部一門730近防炮,由於安裝位置的原因,估計30毫米炮彈殼是回收利用的,因為射擊時炮彈殼是直接掉甲板上,以及直升機庫頂端的。

那麼,陸地炮兵的情況,實際上和海軍水面艦艇大同小異,方便時,就回收炮彈殼,畢竟都可以換人民幣,資源充分利用。

不方便時,不可能僅僅為了回收炮彈殼,而怡誤戰機置武器和官兵的安全與不顧,因此炮彈殼散落在戰場上,也是非常正常的,也即回收和不回收炮彈殼,都屬於正常現象。

一般要地、要塞防空火炮,包括海岸炮,由於火炮佈置位置比較固定,因此,射出炮彈以後,彈殼肯定是要回收的,部隊應該有這方面的要求和條列,做到物盡其用。

野戰部隊中的炮兵,不管是牽引式火炮,還是自行火炮和車載火炮,在發射炮彈以後,為了防止對手的報復,肯定會迅速轉移陣地,絕對不會為了撿幾枚炮彈殼,而不顧已方火炮和官兵的安全,撿芝麻丟西瓜的事,軍人肯定不會幹,都不是傻冒和燒包。


國平軍史


堆積如山的空彈殼,有道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圖片來自網絡。


肯定是回收了。炮彈殼的體積相對比較大,而且炮兵陣地是有這個收集炮彈殼的車輛的。

炮彈殼也叫彈筒,是用來放置火炮發射藥包的容器,一般是蘇俄火炮上邊喜歡使用,西方國家的火炮,如果是輕型火炮比如105榴彈炮,也是用定裝炮彈,有一個炮彈殼,象155這個級別的火炮就沒有這個東西了,155炮是直接放藥包。

彈筒是用黃銅製作,中國的鋼製彈筒是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試製成功,在此之前也都是銅質的,使用了大量的有色金屬。

這裡找到了一些蘇聯人的做法,這裡邊說明了回收黃銅彈筒的重要性,在1941年由於丟失了大量的地盤,所以蘇聯的有色金屬產量大大下降,於是蘇聯的國防委員會決定,作戰部隊如果不按規定數量回交彈殼和包裝箱,就不在發給彈藥,如果是超額完成回收彈殼和包裝箱,還有獎金。

而蘇軍在1942年開始設立戰利品管理處,專門負責收集德軍的武器也包括各種彈筒,這支部隊那個集團軍有一個200人的戰利品連,專門負責撿破爛,這些穿軍裝的破爛王在1942年5月就收集了廢鋼鐵105525噸,有色廢金屬4209噸,當然後來這些破爛王們到了德國,據說是發現了德國人從蘇聯人搶走機床,磅秤,傢俱行服裝道具什麼的,從東普魯士地區繳獲了3200車皮各種設備和物資,這個東西嗎,只能說是呵呵😄了。這個可以想想蘇軍在東北的所作所為了。

收集各種廢金屬從事生產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蘇聯人提出,生產一噸鋼需要25噸礦石和2噸焦炭,而用廢金屬煉一噸鋼,只需要690公斤廢金屬,460公斤生鐵,80公斤熔化劑,不用焦炭和礦石。蘇聯人在整個戰爭中收集後送了6008285噸廢金屬,其中有色金屬165605噸,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原料,有色金屬中廢彈殼佔了很大的比重。

這邊查到的資料中,都是蘇聯的資料,沒有發現美國的資料,美國人應該也差不多,不過沒有看到美國人的數據。


紅色手電筒


都是居家過日子,能不浪費肯定不會浪費,但是首要問題是戰爭的目的是擊敗對手,達到己方的戰略目標。而收集炮彈殼這種事情肯定都是無關緊要的事,可是對於龐大的戰役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畢竟對於熱兵器時代,打仗幾乎意味著就是打的資源和後勤。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定的資源和後勤保障,那麼現代化戰爭根本打不起。這也是方面的兩伊戰爭期間,雙方都能歇氣的原因,炮彈都打光了,那就停戰吧,補充完彈藥再說。現代戰爭對於彈藥的需求更是海量,那麼對於彈藥的補給和回收自然也是有一定的區分。

對於小直徑彈藥來說,一般回收會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小直徑彈藥都是相對的輕武器級別,而且對於紛繁複雜的戰場,需要不斷地對戰鬥地點進行更換。那麼正忙於對敵人進行快速打擊之時,根本哪有什麼時間來收集彈藥殼呢?只有等到打勝利了,在打掃戰場時,有這個時間,才可能對一些相關的彈藥殼進行分類回收。這樣的好處就是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快速補充彈藥。當然對於戰敗的一方,那就別廢話了,能保命就不錯了,還哪有那個閒心管炮彈殼呢!



對於像超過100mm的炮彈來說,基本上都是相對遠程的火炮。至少遠離前線陣地在10公里以上的距離,相對於小口徑火炮,還是相對安全一點。那麼在火炮發射完炮彈之後,自動退膛機構會把炮彈殼退出膛外。那麼在炮兵陣地附近,隨著火炮發射炮彈的增多,彈殼也是一樣在增多,這個時候,必然要對炮彈殼進行清理規整。並且在其修整期間,將其安置在附近不礙事的地方,以代日後方便的時間將其運回後方回收基地,對其進行檢查回收裝藥再使用。

俄羅士兵挑起剛剛退出的炮彈殼

對於像105mm、122mm、155mm這樣的火炮其彈殼都是相對較大,長時間不清理必然會在火炮周邊形成彈殼堆,這會嚴重影響火炮的正常作業。即使不要回收這些炮彈殼,也要對其周邊進行清理。而且基本上炮彈殼都是黃銅做的,這屬於比較寶貴的資源,能會收的一定會回收回來。


回收回來的炮彈殼通常都會集中堆放,在進行分類後在返回工廠,進行相關清洗檢查,在重新進入工廠進行相關的裝藥等工作。只不過這些過程都是戰爭間歇期間,或者戰爭結束後進行的。正忙著打仗的時候,是沒有這個時間安排這些的。


淡然小司


那得看對於哪個國家而言!除了美蘇兩國,其他國家的彈殼都是有回收的。美蘇兩國屬於富礦國家,他們國內的鐵礦煤礦太多了,根本用不完,這麼點小破爛人家根本看不上。而其他國家就沒有這麼富裕了,基本上都是要回收的,當然回收也不是說打出去一發就要回收一發,而是看到一大堆彈殼放在裡就順帶拉走,路邊上零散掉落的幾個彈殼肯定是沒人會去搭理的。畢竟往前線輸送給養的車輛那麼多,他們返程的時候一般是空車,能拉回多少東西就拉回多少東西,這對於車輛運輸只是順帶的事,也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

其次,對於戰爭國家而言,打仗拼的就是物資。比如在抗日戰爭中,日軍不僅連炮彈殼都撿走回收,連子彈殼都要回收,怕被我軍撿走重新制成新子彈。現在全球依然有大部分國家還不具備自己生產子彈的能力,他們同樣需要回收這種所謂的子彈殼去進行二次加工,比如在利比里亞這種非洲小國家,他們的戰爭十分頻繁,國內的反對派窮到沒法買子彈,又不具備自己生產子彈的能力,只能大量回收子彈殼去進行二次加工。有不少國家就把處理掉的子彈殼賣到那裡去,換取當地的原鑽石。


優己


視情況而定,敵情不緊張,肯定要回收。


吃甜筒的樹懶


看情況,和平時期訓練時,彈殼肯定回收,低烈度的戰爭回收可能性很大,因為炮兵陣地離前線和敵軍較遠,回收相對容易和安全。如果是高強度戰爭、戰線犬牙交錯,情況相當緊急,那就可能不回收了。總之,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打的是資源消耗,土豪也要節約資源以圖長遠,更何況我們的資源比較緊張呢。


快樂老嗲


打完的炮彈殼戰後是一定會回收的,以前戰爭年代由於資源開發問題和工業化生產能力問題,打完的炮彈及子彈殼在有條件情況下都會回收,這些彈殼會回廠翻休再製造成為復裝彈。

隨著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工廠的完善與技術力量的提升,如今到是不需要翻休加工成復裝彈了,復裝彈肯定在性能上跟原裝彈不能比,也省不了幾個錢,因而拉回的彈殼通常都是回爐再造。過去我亦曾在軍工炮彈廠工作過,在鍊鋼車間周邊就經常會有外面拉來的大堆大堆的炮彈子彈殼還有各種槍管之類的等待回爐冶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