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县翟坡镇各村地名来历

南翟坡

南翟坡,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500米。据唐定教寺经幢载:唐开元间(公元715-740年),寺西有大水泊,翟姓居泊南,捕鱼为生,故名翟泊。明初,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又转迁辉县褚丘白将军庙。万历年间复迁此,随之徐、戴二姓也迁此,仍沿用原村名。清乾隆年间,改称南翟泊(坡)。清末,分东、西、南翟坡、徐庄四个村时,将南翟泊改为南翟坡。1949年合并为一村,仍称为南翟坡,至今。

牛任旺

牛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8.4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公里。明初,牛姓迁此,沿用村东任旺村名,万历年间(1577-1580年)为富户,改名牛任旺。村西有张姓居住,名张圪垱,后两村合并为一村,为今名,张圪垱消失。

高任旺

高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

据刘氏坟碑载:明初,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出至辉县褚丘沙沟涧不久又迁此,沿用村东任旺村名,名刘任旺。永乐年间(1415-1416年)高姓从本县东南十里地坡村转迁此处,在村北关帝庙处定居,名高辛庄。原刘任旺,亦称后任旺。民国初年,高姓人丁兴旺,户大人多,改称今名,刘任旺逐渐消失。

李任旺

李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据李氏族谱、坟碑载:明洪武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至汲县西北郭家坡,万历年间转迁此处,名李小屯,俗名李拐,亦称任旺庄。1934年改称今名。

杨任旺

杨任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8.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5公里。宋时,有杨姓在此居住,名杨家庄。明初,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到现在村西北官路边定居,名小段庄(今地名北圪垱),亦称段任旺。清末,段姓迁此,以杨家庄的杨字和段任旺的任旺两字定为今名。

任小营

任小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宋时,张、周、苏、郭4姓在此居住。元时,沈姓迁此屯田,名沈西营,后改称何家营。明洪武年间,任姓从山西平阳府临汾迁此,永乐时,于庚子年1420年征为左论德恭赞军务,后归里隐居扎营,改称任家营。因村小,又叫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寨,又以《论语》中“里仁为美,则为处仁,焉得智“之意,称里仁寨。1945年设乡公所,以里仁作乡名。1958年寨毁,任小营沿用至今。

红林

红林,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9.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北2公里。唐代,此处古堤顶有人居住。明初,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辛庄村。后因“瘟疫流行,死亡人多,北移半里,居古黄、沁河堤顶,改名东圪垱”。清康熙二年(1663年)村内进士李三光以村东土岗像卧虎形,岗上林木茂密能藏虎之意,又改名野虎林。1958年人民公社时,村办托儿所为全国先进单位,改成今名。

北翟坡

北翟坡,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2公里。唐时,村南有大泊,翟姓在泊北居住,故名北翟泊。元代,吕氏从南阳府苑县西亭迁此。明洪武间,仕工部郎中,为应天府(南京)丞,仍沿用原名,后演变成今名。

岗头

岗头,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1.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据清雍正间碑载:唐为嘉平乡。后韩姓居土岗东头,名岗头。明洪武七年(1374年)司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断桥河村先后迁至巩县、郑州、原武县王村。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此,仍沿用今名。

东营

东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2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1.5公里。明初,唐指挥使,阎百户在圣国寺(今村西)东扎营,王百户在寺西北扎营,统称百耕营,后寺东的称东百耕营。清末,将“百”字改为“北”字,称东北耕营,民国时简称今名。

西营

西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元代,有蒋、阎、王三姓在此居住,明洪武年间(1374-1380年)王姓在此屯田。崔姓义兵,亦安置此处屯田,名百耕营。明正德元年(1506年)改名西北耕营,清乾隆七年(1742年)又名西社耕营,清末又恢复西北耕营,民国初改今名。

周王庄

周王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宋时,周姓居此,名小周庄。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在村北边,又名王家庄,后渐成一村,清初,名周家庄,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今名。

大送佛

大宋佛,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4公里。宋时,有宋、关、单、孟四姓在此居住,黄、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故名宋佛。明初,宋姓在此扎营屯田,名宋丰营。永乐年间,黄姓迁此,仍用原村名,明末,因与南边一村重名,以村大改称今名。

小送佛

小宋佛,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据清乾隆《新乡县志》载:宋时,有王、缪二姓在此居住。黄、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故名宋佛。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清河村迁此,仍沿用原村名。明末,因于北边一村重名,以村小改称今名。

中大阳堤、西大阳堤

中大阳堤、西大阳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古黄河大堤。据村东天齐庙造像碑载: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二月,维那杨要光等三百三十人造像碑,高六尺余,宽三尺余。可知当时此处有人居住。唐时,村东有柳杨镇,后黄河决淹没。明洪武年间吴、魏二姓迁此,居庙西大堤下,以河北为阳,故名大阳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筑北平至汉口铁路时,路从村中穿过,村子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后分别命名为中大阳堤、西大阳堤。

东大阳堤

东大阳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南2公里。宋时,村东有官路,石姓在路旁开饭店,始名石家店。西头有几户孙姓,名孙庄。明洪武年间,陈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陈家圪垱,申姓在嘉靖年间,从梁任旺迁此,靠古黄河大堤定居,四个村逐渐形成一村,清乾隆年间,以在大堤东居住,统称东大阳堤。

兴宁

兴宁,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相传,汉朝,此为古黄河“兴隆”口。元时,黄河南徙,取渡口名和人民安宁之意,故名兴宁。明初,史姓迁居古黄河大堤顶西,后段姓迁居堤东头,沿用原村名。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设置兴宁社。清乾隆七年(1574年)废社后,分为西兴宁、中兴宁、东兴宁3个自然村。清末,西、中兴宁合并,又变成西、东兴宁2个自然村,1948年统称今名。

田庄

田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1.5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据《田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田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古黄河大堤北下沿,名田家庄。1923年简称今名。

焦庄

焦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1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元代,焦姓在此居住,名焦家庄,后简称今名,至今。

寺王

寺王,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8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唐代,此处有人居住。宋宣和二年(1120年)维南瞻部州大宋国新乡县加平乡李台社管杨翟村。明洪武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寺西,名寺上村。清乾隆年间,村民王纪五为减轻盐碱地负担获胜,王姓有名,渐习惯称寺王村,亦称大寺王村。村南住有几户,名小寺王,东边住几户,名吴家圪垱(绝),1949年合并为一村,易今名。

长兴铺

长兴铺,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0公里,翟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公里。宋时,此有递铺,为京师必经之道,驻扎官兵、驿马,不仅传递军事情报,还传递经济、文化信息,名长兴铺。明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泽州府阳城迁至村东南盐碱荒地定居,名孙辛庄,亦称西辛庄,因盐碱、水灾,又西迁至官路旁递铺处,仍沿用原长兴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