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行業是否已經飽和?新零售到底是什麼?

是生活事


2016年杭州的雲棲大會上,馬雲的一段演講讓很多人震驚,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將是新零售時代。

不可否認,電商發展很快,很大程度上衝擊了線下零售商。於是,很多人轉戰電商,想在電商上挖掘一眾客戶,讓自己的產品6到飛起,銷量蹭蹭蹭的長。

但是,現在又遇到一個關鍵的問題,賣家不斷湧入電商戰場,但是電商戰場已經在逐漸飽和,現在再進軍電商,不是易事。所以很多賣家會遇到一個兩難的境地,我到底是要開實體店呢?還是開網店呢?開網店我是要在什麼平臺開呢?網店開了又該怎麼做呢?怎麼脫穎而出呢?

馬雲爸爸又一預言,讓電商人抖三抖。

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是新零售。(何為新零售)

商家們受夠了

流量問題:線上的商家們發現淘寶的流量越來越貴了,基本上都是品牌商們才玩得起。

庫存問題,利潤問題:線下的商家們發現我存了一堆的貨都沒人買,來看的人很多,可是看了看又去線上下單了,降價的話成本又耗不起

消費者們受夠了

線上體驗差,貨品質量不敢保證:線上的東西越來月同質化,一點個性也沒有;除了價格便宜,質量也不能保證,購買的體驗也跟不上。

線下貨品少,價格貴:線下去買東西,體驗會好一點,但是貨品太少,價格也比網上的貴

所以大家看到線下門店的問題沒?

  1. 線上線下門店需要解決同價問題
  2. 線下門店要解決貨品的豐富性問題
  3. 線下門店要解決庫存問題
  4. 。。。。 想到了再補充

所以新零售要解決的就是

幫助零售商解決 庫存和物流問題(通過下單直接倉庫發貨,30分內送達),門店流量問題(線上線下結合,各場景,通過外賣和到店),提高消費者購物體驗(會員管理,VR,AR等技術) 這3個問題,讓商家可以不用關注庫存,物流等供應鏈問題,不擔心流量問題,更加懂消費者

而只做一件事情“ 服務” 新零售的本質就是通過 “圍繞 貨,人,場景 更高效的服務消費者”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就是讓全渠道都
數據化!
數據化!數據化 !


六月六6


電商不會存在飽和,因為電商是新的完成交易的模式,不是一種新的行業。它幾乎適用於任何行業。任何可以在電商完成交易的行業,只要行業不飽和,其電商模式就不會飽和;


<strong>

新零售是馬雲等互聯網大忽悠們在他們的電商模式發展陷入瓶頸時,自身創新能力枯竭時為尋找新的增長點給盲目的崇拜者下的思維毒藥。巨頭們,先利用崇拜者們缺乏獨立思想,利用媒體造勢,炒概念。讓崇拜者們覺得是風口,拼命的投入,巨頭們則做壁上觀。按不同的狀態,藉機行事:

1、如果崇拜者們不受誘導,就捧幾個自己的子弟兵的公司,給予幾千萬或上億的資金試水,然後在媒體上大肆炒作,XX行業XX公司獲得了多少多少風投,是新的創業風口。希望引來更風者或接盤俠;

2、如果崇拜者們試錯失敗,巨頭們必然在媒體上毀人不倦。大肆鼓吹一個很好的產業,在一幫不懂管理、技術、運營的團隊中落得個悲慘的下場。看看無人貨櫃行業的“猩便利”的下場就知道了;

3、如果崇拜者們試水成功,巨頭們必然利用自身品牌、資金、技術的優勢收割崇拜者們的創業成果。巨頭們介入後,相應的行業必定是一地雞毛。看看滴滴出行和共享單車就知道了(沒有巨頭們參股的,都死了);剩下的,無一不是巨頭們業務場景的補充與紅利的收割?


老虎哥說事


傳統的電商行業目前已經步入到一個飽和期,而隨著拼多多、雲集的到來,社交新零售模式正成為新的時代風口。為何?個人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1、互聯網式模式遭遇困境,社交社交新零售正高速起飛

回顧社交新零售的誕生,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出現和萌芽其實是在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遭遇困境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按照經典的互聯網模式,行業效能的提升可以藉助互聯網的去中間化來實現,然而,如果僅僅只是一味地去中間化,而不是去改變行業本身,那麼,等到用戶需求轉變、平臺效力見頂後,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必然會遭遇困境。於是,我們看到當流量紅利和平臺優勢不在的時候,一場潛伏於互聯網式模式的危機正在慢慢醞釀。

拼多多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流量成本高企的背後,是信任成本的大幅提升,然而拼多多卻劍走偏鋒,從熟人的社交中入手,通過將流量成本轉化為傳播成本,使得眾多的中小企業找到了發力點。拼多多的成功,一句話足以概括:將原本用來買流量的成本,返還給消費者,前提是:以朋友對你的信任為代價。核心也是一句話:信任變現。

對於一些中小型的玩家來講,他們並不會感受到互聯網紅利見頂的尷尬,而是繼續在延續著約定俗成的經典的互聯網模式發展。對於以阿里、騰訊和京東這些大型的互聯網平臺來講,他們對於行業當中正在發生的改變總是異常敏感,所謂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說得就是這個道理。當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發展模式,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首當其衝。從表面上看,他們在不斷加持社交新零售的概念,不斷進行社交新零售方面的佈局,從本質上來看,其實他們正在與經典的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來一場訣別。以平臺模式為代表的發展模式帶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繁榮。阿里、京東、美團、滴滴等諸多大型的互聯網平臺都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2、技術的發展,成為打通線上線下的催化劑。

隨著互聯網技術對於人們生活影響的逐步深入,特別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對於信息不對稱的消除,我們看到的是平臺在消滅信息不對稱過程所發揮的作用呈現遞減的趨勢。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大型的互聯網平臺感受到平臺用戶的活性不再,平臺盈利出現瓶頸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在這樣一個時候,“社交新零售”的概念被提了出來,並且從一開始就獲得了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諸多大型互聯網平臺的關注。

當社交新零售時代來臨,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線上和線下融合為代表的全新發展時代的來臨。通過實現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社交新零售達到的是一個和諧共生的發展狀態,線上和線下相互補充,目的是滿足用戶消費升級時代的新需求。當社交新零售概念被提出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資本運作和資源共享為代表的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的過程,無論是傳統的電商豪強,還是新生的社交新零售玩家,他們都在將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看成是社交新零售發展的必然方向。於是,無論是通過資本運作,還是通過站隊,我們看到的是一場線上和線下融合的出現。

告別一元對立的狀態,社交新零售正在開始線上和線下的完美融合。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吃穿住用行等流程和環節全部都集中在了網上,線下的門店被擠兌到了一個角落裡。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線上和線下是對立的,競爭的,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水火不容的。因此,我們看到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到最後是線上渠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而線下的渠道則是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困境。從根本上看,互聯網式的發展其實是一元對立的,它的發展所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你死我活的死亡遊戲,這種發展模式並不是行業發展的終點。

3、賦能是新零售的特徵,也代表這未來零售行業的發展方向。

告別以C端用戶獲取為代表的發展模式,社交新零售正在將B端用戶看成改造對象。改變C端用戶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將C端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方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是互聯網時代真正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C端用戶是互聯網時代的改造對象。當社交新零售時代來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以B端用戶為主要改造對象的全新時代。無論是對B端用戶進行賦能,還是改變B端行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方法,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個將B端用戶看成是改造對象的過程。

對於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的C端用戶來講,他們不再僅僅只是侷限於在線上找到與自己需求相互匹配的商家,而是更加關注那些商家是不是真正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從這個邏輯來看,只有真正改變B端行業,說得更加直接一些就是要改變傳統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方式,才能真正滿足C端用戶真實需求。因此,從改造對象上來看,一個以B端用戶為目標用戶的全新時代正在來臨。

當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在資本市場開始失去魔力,並且開始遭遇發展瓶頸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社交新零售為代表的全新發展風口的形成和崛起。經歷了互聯網時代的洗禮,人們對於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於是我們看到當社交新零售的風口來臨之際,一場遠離互聯網式發展模式的新進化。在這場進化中,無論是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豪強,還是以假借社交社交新零售的概念參與其中的投機者們,他們都在將社交新零售看成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深圳方遠


電商不會存在飽和問題,只存在流量問題,同一種商品價格都差不多,怎麼讓消費者購買你家的?

第一、靠流量,怎麼讓消費者發現你

第二、靠產品力,產品質量保障不虛假宣傳。

第三、優秀購物體驗,誠信服務。讓消費者愉快購物記住你,

第四、產品的多元化讓消費者經量能購物一站式體驗。

新零售和電商並不衝突,關鍵在於通過各種方法方式優化客戶購物體驗,比如通過app讓客戶直接挑選產品送貨上門,比如做某類產品團購優惠活動,又比如直接通過網紅面對粉絲賣產品,等等只要能夠找到新的成交渠道,而不是等顧客找上門都可以理解為新零售。


linkaig


問題很經典,聚焦很專業,新零售到底是什麼呢,那麼請看樂檬軟件如何講解新零售,帶你玩轉零售電商https://www.toutiao.com/i6792851998111695372/


蟲蟲的樂檬


電商市場已經飽和嗎? 絕對沒有,無論商家還是平臺,包括服務商,都是前赴後繼、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上,一家接一家黃。留下的稱雄稱霸,離開的消聲滅跡。機會總是有的。


各個電商平臺到底有多少? 非常多。除國內平臺比較集中外,全球範圍有多個平臺可供我們參觀、研究乃至掛牌開店:

eBay,賣全球,類似淘寶
Amazon,各國站點眾多,類似天貓、京東
Wish,移動端電商
Lazada,東南亞雙雄之一,阿里系收購
Shopee,又名蝦皮,東南亞雙雄之二,騰訊重投
Souq,中東的
Joom,俄羅斯的
Kilimall,非洲的
Linio,南美的
Qoo10,新加坡的
Tophatter,專門拍賣的
Etsy,專門賣手工藝品的
Cdiscount,專門做底價批發的,等等。

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冰山一角。由此可見,電商的生態圈是極為龐大的,尤其是再加上週邊的服務業。當發現商機時,總會有各樣的機會等著我們。


那到底什麼是「新零售」呢?

顧名思義,就是“新的零售方式”...


你別受困於這「新零售」三個字,「新零售」這個名詞是被馬爸爸給「發明」出來的,本質還是零售。只是它是一種更高效率的零售而已。(注意,這裡並沒有特指是哪一種具體形式)那什麼才是更高效的零售方式?


答案是這四點:

1. 品類更多。

2. 速度更快

3. 價格更便宜

4. 產品更好


Java架構學習交流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電商市場不會飽和,只是現在的競爭相對激烈一些。

相對於傳統的營銷理念來說,電商具有爆炸性,廣泛性,數據性的特點,極大的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等。

現在就中國國內來說淘寶,京東、拼多多這樣的巨頭鼎立的局勢基本已經成型,電商領域會向專業性平臺的方向發展,在未來的5-10年間,國內會湧現一大批專業電商平臺的獨角獸企業,這會是一個風口。

關於新零售,

送貨上門早已經是許多傳統零售巨頭的必備服務了。

新零售相對於傳統零售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1 數據性

現在的電商環境,最根本的一點是千人千面,運用大數據來分析每一個購買者的買家畫像,根據這些數據來進行針對性的促銷,·從線下大營銷模式改為點對點促銷模式,這是傳統零售無法比擬的優勢。

2 專業性

從天貓進口到盒馬生鮮,馬老大告訴大家,原來零售還可以這樣玩。

越來越專業的零售商店,可以讓你用最短的時間解決自己的需求,然後有大把的時間來擴充自己的需求。

新零售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現在無論是沃爾瑪,大潤發等零售巨頭,還是北國,惠友等地區性零售企業,都已經走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

其實新零售最根本的理念,也就是:為買家推薦最適合的產品,換取更高的銷售額。


電氣小金


阿里CEO張勇說過,任何行業都會有新的進入者。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的電商市場已經飽和,如今的社交電商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但已然進入了下半場。從引流模式創新到系統化運營升級的進化才是2019年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說起社交電商的發展過程,首先是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電商獲客成本顯著上升,因此低端市場愈發受到電商企業的關注。消費者對低價產品存在大量需求,同時消費兩極化和大眾創業就業需求導致2019年社交電商行業穩步發展,進入下半場。根據報告預測,2019年社交電商下半場的四大發展趨勢:一、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二、零售商品的多元化、品質化和服務化,三、智能化水平提升,四、商務交易與社交網絡、社交內容熱點的結合。

然而將社交電商拆分來看,社交的本質是流量裂變,電商的本質是產品質量,在豪強並起的江湖裡,每個玩家都需要打出不同的引流玩法,但最終想要可持續發展,貨和服務才是根本。所以未來電商行業究竟向著怎樣的趨勢發展,還是受到多方因素影響的。


至於新零售到底是什麼?很多人對於新零售的理解就是如今遍地開花的盒馬鮮生、天貓小店、小米之家、京東便利店,京東7FRESH、永輝超級物種、網易嚴選、便利蜂······這些以新零售為概念的線下連鎖店。簡單點理解的話,新零售有以下特點:1、以消費者為中心,一切能接觸消費者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流量入口;2、線上線下由互博走向互相融合,互相促進;3、採用智慧門店的方式——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門店運營效率;4、用互聯網大數據為線下零售賦能。

其實個人認為,新零售本質上是一種更高效的零售方式,隨著時代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對零售業的探索也是個不斷由量變轉到質變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優化提升零售效率的過程。你要問什麼是“新”?什麼是“新零售”?現在和過去對比可以稱為“新零售”,而再過幾年和現在對比依然可以稱為“新零售”。


全鏈路零售界


電商行業,如果單純的指B2C消費型互聯網行業,確實已經有點觸及到了天花板。但是如果指廣義的電商行業。那麼B2B互聯網。才剛剛開始,至少可以再發展20年,並創造比現在消費型互聯網大10倍的銷售額。

舉幾個例子。

2018年互聯網零售總額是9萬億。而社會總額是38萬億。所以有人說,現在頭部互聯網企業喊的新零售,是9萬億對38萬億發起的進攻。

那麼具體的表現實行是什麼呢?

1、互聯網企業大肆收購線下大型超市。比如最近的蘇寧收購了家樂福中國200家門店。

2、用互聯網大數據對用戶需求進行更加準確的分析,降低經營成本。

3、使用戶所需要的東西可以更加快捷的到手(也就是題主說的送貨上門)。

4、把原本互聯網的物流渠道和人群密集區的門店結合起來,增加銷售。縮減成本。

5、把體驗式購物和拎包式購物都納入公司的經營範圍。通吃一切。

這個就是新零售的表現和目的。至於有人說社交電商。也算是新零售,筆者本人是不大同意的。第一,社交電商的規模很小。個體不成氣候。第二,筆者自己很討厭社交插入商業氣息。並且認為這種銷售行為不會長久。

如果再加上B2B的範圍,那麼電商行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打個比方,德國公司SAP。他上面的ARIBA企業B2B平臺,2018年的銷售總額是2.4萬億美金。幾乎可以趕得上中國社會零售總額了。而亞馬遜雲計算服務。是谷歌、微軟、阿里三家加起來的總量。中國為什麼前20年沒有做B2B電商,就是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企業還不發達。用不上B2B。但是隨著20的發展,中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需求幾乎是無窮盡的。具體的表現就是雲計算的需求。所以馬雲說,雲服務是未來。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B2B和B2C運作的方式截然不同,思維也完全不一樣。打個比方。如果有個做B2B的跟企業說,做B2B可以縮減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來讓用戶獲利,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百分之百是做B2C出身的。做B2B只是跟風而已。企業對企業的服務,不是為了幹掉那些企業,而是讓每個企業都繼續發展,更加強壯才對。B2B業務是使供應鏈更加的粗壯和通暢,而不是剪掉那些環節。

從整個意義上來講。廣義的電商行業,還有很多年的路可以走。


下鄉知中


ITM模式創始人認為,未來沒有新零售,只有新消費。早在2010年,ITM創始人就開始以服裝為主營業態探索線上線下融合,2011年逐步形成模式的平臺體系;2015年受到向國家工商總局(現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市場規範交易司做了專項彙報,被稱為“超出國家頂層設計”,同年宣告完成市場探索。今年6月ITM模式為應對未來10年數字化、AI智能和新產業的發展,又將ITM模式融入了“形象管理、數字積分交易、團隊管理裂變和免費穿衣的會員年費簽約制”四大變革,前幾天發佈公告稱,將助力拯救服裝實體店轉型升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