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發出3道“決策”,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影響8億市民5億農民

最近兩天,不少城市都按捺不住了。

CRIC研究中心監測顯示,目前已有河北、天津、重慶、浙江、上海、西安、無錫、南昌、杭州等十餘省市集體出臺房企紓困政策。

措施有很多:土地出讓金延期,降低土拍保證金比例,放寬預售條件,稅款繳納最長可延期3個月,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可申請減免。

樓市寬鬆的步調可謂是整齊劃一,沒辦法,100餘城暫停開放售樓處,90餘城房源零供應,27城零成交,30城一天加起來賣的房子只有幾十套,沒了來自購房者的銷售回款,開發商的現金流壓力與日俱增,只能靠調控來紓解。

有人說這預示著樓市寬鬆信號又來了,事實果真如此麼?

筆者不這麼認為,看以上這些政策,土拍期限、預售條件、減稅降費等,大部分屬於邊際寬鬆類的新規。

其中既沒有房貸利率大幅下降的跡象,也沒有放開房企融資的門檻,是無法改變“房住不炒”基調的。

房地產不能大幅寬鬆,這源於樓市發出的3道“決策”和“指令”。

第一,銀保監會反覆表態樓市資金面。

樓市發出3道“決策”,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影響8億市民5億農民

1月初,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促進儲蓄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到了1月中旬,銀保監會定下2020九大任務,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嚴防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

銀保監會的表態,是針對2020全年銀行資金面的方向指引,同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參考2019年,自從年中發出類似表態後,全年房地產貸款增速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

第二,央行定下“底線”。

在1月初,2020年央行年度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

最直觀的例子,是1月份的LPR報價,市場普遍預期5年期LPR會下降,但最終的報價紋絲不動,顯示出了調控的定力。

再比如,在因城施策的框架下,現在5年期LPR雖然是4.8%,但各個城市的房貸利率,首套房也要加上幾十個基點,這種情況下,樓市很難出現類似2015-2017年那樣的上漲潮。

第三,高層發出1號文件,12萬億農地首次提及,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了。

這是我們今天重點講的一部分內容。

據中房報近日報道,高層下發了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的意見,這是21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樓市發出3道“決策”,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影響8億市民5億農民

在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上,文件指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農地”的這種提法,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受訪專家認為,“入股”意味著要有定價,而定價則意味著要先“入市”,農地入市有望進一步推進。

大家都知道一號文件的重要性,作為每年發佈的第一份文件,從2004年至2020年連續十七年發佈,其中蘊含的分量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這次關於農地入市的提法,有3大亮點。

1,集體土地入市有望進一步推進。

關於農地入市,其實早有風向。

在去年8月份,集體土地入市掃清了法律障礙,入市須經2/3村民同意,明確只因公共利益需要才可徵地。

在去年10月份,自然資源部在京分兩期舉辦了新修改《土地管理法》專題培訓班,做足了準備。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33個試點縣(市、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已入市地塊1萬餘宗,面積9萬餘畝,總價款約257億元,收取調節金28.6億元。簡單計算,一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價格在30萬元左右。

每畝30萬元,按《第一財經》發佈的數據,目前大概有4200萬畝集體建設用地,這樣算來,目前有價值12萬億的農地,有望進一步推進流入市場。

2,未來20年,房地產有供地保障了。

我們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劃分為前20年、後20年。

在從2000年至今,是房地產發展的前20年,這個時期,樓市在預售制、高週轉、金融化的體系下迅速擴張,年銷售面積達到了17億平米,年銷售額達到了15萬億。

樓市發出3道“決策”,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影響8億市民5億農民

但是,對一二線城市來說,中心城區的土地極度稀缺,無論怎麼向外圍擴張,供地都不夠用,哪怕是三四線城市,最近幾年在棚改的推動下,地價水漲船高,傳導至房價,自然會抬高居民的購房負債率。

充足的土地供應,才是解決房價問題的核心。

從2020年開始,我們可以把“農地入市”當做起點,作為未來20年樓市發展的基石。

原因在於,除了京滬深等個別城市,其他二線以下城市,城郊、城鄉結合部都有大量集體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處於閒置狀態,還有不少地方長期“人戶分離”,宅基地和農地空置,造成資源浪費,沒有辦法作為農村產業壯大的渠道。

3,農民不必擔心產權問題,這些土地供應的是政策性住房。

有人會說,農村土地這麼寶貴,怎麼能和房地產掛鉤?產權怎麼辦?

這裡需要明確一點,文件裡已經說了,可以通過入股、租賃等多種方式入市,而且,這部分土地要符合規劃,規劃必須是工業或者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不能作為商品住宅來售賣。

從實踐中看,集體土地入市,不會改變土地性質,不會衝擊商品房體系,反之,會提供更多的租賃房源,北京的共有產權房,深圳限漲幅的公寓,會在更多城市推廣。

樓市發出3道“決策”,未來20年供地有保障?影響8億市民5億農民

一句話:農地入市,不會變成商品房,而租賃房、保障房、廉租房以後會越來越多,還會反過來抑制商品房價上漲。

這顯然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城鄉的所有居民產生影響。

正如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所說:這是土地管理法一個重大創新,取消了多年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二元體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掃除了障礙。

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截止2019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

這份數據透露出了兩個信息。

一方面,湧入城市的人口源源不斷,農村人口減少的趨勢不可逆,緩解城市住房矛盾,給農民增收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涉及8億城市居民,5億農民,未來都會受益於這一政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今年開始,我們不妨靜靜等待城鄉雙贏、住有所居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