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重犯都被髮往寧古塔,清朝覆滅後,寧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我不是小孩請別拿糖敷衍我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寧古塔?這玩意的知名度可高啊!話說現在在大華夏的電視劇裡,天天的演那脖子後邊拴一大辮子的皇帝。

就聽這皇帝,天天的沒事發怒,一發怒,一拍桌子,兩瞪眼,轉臉就整這麼一句:“發~配~寧古塔!遇赦不赦!”

你甭管多大的官,聽著那宣旨的太監陰陽怪氣的,把這話重複一遍。

得咧!這官呱唧一下,就躺地上了,一幫子老孃們這就開始哭啊:“娘呀!這是遭了那麼的邪風,這就把俺們吹到這倒黴地啦!”

就這劇情渲染,一遍兩遍的三遍的下來,咱大華夏的子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明白這就不是一好地,感覺去這地就和到那十八層地獄溜達一圈一個樣。

那麼咱首先了解一下,這寧古塔是個啥地呢?咋就這麼恐怖?

首先咱肯定一點,這寧古塔它不是個塔,它就是個地名,而且是個古地名,現在已經不用了。再往細說這地是滿清的龍興之地。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說了:“這是滿清的龍興之地?開玩樂呢吧?咋這麼恐怖呢?”

咋說呢?滿清他起來的時候,連個文字都沒有,那社會的組織形式跟那原始社會差不離。到了努爾哈赤這代人,才在蒙文的基礎上設計出了滿文,加上融合了一些漢文化,這才逐漸的脫離了他那組織形式,才有了國家的概念。

那麼那會只要是個開發到位的地,不至於他這樣。所以滿清這龍興之地,其實就是個苦寒之地。

那麼有多苦多寒呢?過去那些個被流放的人,有一部分都沒有機會走到寧古塔。為嘛呢?因為路上要麼被老虎給吃了,要麼被群狼給圍上了,再或者喝水休息的時候,冷不丁讓千奇百怪的蟲子叮一口,轉眼叮的地方比腦殼都大,回頭就完了。

再或者走路上,身上帶的食物不夠,活活給餓死了,轉臉骨頭棒子都被隨行的人員給吃了,連個完整的屍首都留不下來。

這好不容易到了寧古塔這地頭,呱唧往地下一跪,那麼大的腦門上蓋一大戳子,這就成了皮甲人的奴隸了,這就開始當牛做馬的幹活了。

就這麼個地,去了就基本上就不用回來了,能老死在那地,算你幸運。

這事也不是俺胡咧咧,他是在《研廷見聞雜記》裡頭有記載的。

為嘛要流放到這裡呢?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說了:“這不就是讓這幫子犯了罪的人,生不如死嗎?”

您說的他也對,但這您也只說對了一半。

因為條件惡劣,把這犯人往這裡一擱,把你折磨折磨,贖贖你的罪。畢竟這地是咱大華夏最北邊的一個地,最冷的時候,大白天都在零下三十八度以下,到了大晚上,上個廁所您都得拿根棍子,不然還沒撒完,這就凍成了冰柱子,到時候都沒地說理去。

這要碰上沒有啥保暖的措施,靠一間草房子熬,冬天還沒有過去,整個人就成了冰柱子了,也不用啥傳宗接代了。

這另一半的原因是,因為自打滿人入關之後,那些個有身份的滿人就不願意呆在這地,一股腦的全擠入了大中原吃香的喝辣的,本來這地人就少,這麼一來,這人就更加的少了。

這人越少,越是不容易開發,越是不容易開發,這地就越是苦寒。

那麼把這些個人犯丟到這地,也算是給這地添磚加瓦增加人口,有利於開發這地。

這要是擱過去,咱漢人的皇帝特喜歡將人犯踢到南方,您比如說廣東啦,福建啦,那個時候這些個地方同樣的人煙稀少,瘴氣凌亂,也是個不毛之地。

這麼些年的發配下來,你還別說不僅讓他們接受了改造,而且一代代的傳下來,還把這些個地方弄的不錯,繁花似錦這不好說,但富足之地還是算的上得。

這些個地到了滿清的時候,那已經不是啥不毛之地了不是,所以就一股腦的發配到了他們的龍興之地寧古塔。

但這寧古塔經過小二百多年的發配,到了滿清的後期,這地方也被經營的不錯,就是冷了一點,只要你抗冷,這地還算過的去。

於是到了滿清後期,一般都發到了新疆,民族英雄虎門銷煙林則徐老爺子不就被道光給發配到了新疆了嗎?

而滿清最後一個被髮配的是愛新覺羅家的人,叫載瀾,這人是道光的孫子,他發配的地也是新疆。當年慈禧想要廢光緒,這貨就是其中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結果洋大人不同意,慈禧又來了個萬國宣戰,這貨跳著腳的支持。結果八國聯軍打進來了,這貨跑的比兔子還快。

這事算是把八國聯軍得罪了,所以慈禧為了平息八國聯軍的憤怒,就把這貨給提到了新疆。

當滿清的皇帝溥儀退位以後,這貨心心念唸的想要回到寧古塔。話說這會的寧古塔要比新疆好的多。

結果他瞅著當年的八國聯軍之一的老毛子,生怕這貨找自己麻煩,最後通過關係,知道老毛子都不想知道他是那顆蔥,最後就竄回了寧古塔,一直到死。

所以從這件事,咱們不難發現滿清後期這寧古塔已經不是啥不毛之地了。

那麼到了滿清完蛋,民國的時候,這嘎達的那些個犯人大部分都不知道繁衍了幾代人,這些人已經把這地當做了老家,您就算是讓他們回去,他們也不會回去的。

那所謂的家鄉,地沒有,房子沒有,親戚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回去以後活下去都是個問題,咋回去?

所以大部分都不會回去的。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下了死命令,這寧古塔的人不允許放回來。但話說回來,您就算是放人家回來,想回來的有幾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其實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已經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親戚好友贖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滅後,選擇留在寧古塔,他們在寧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一、“發配寧古塔”這句話應該是清朝的犯人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沒有之一。

寧古塔被人們稱為“人間地獄”,因為被髮配到這裡來的人,在發配令下達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等同與“死人”畫上了等號,就如我前面的一個問題回答的一樣,到了這裡的犯人,不是被凍死、就是被毒死、累死。的確在清前期,發配“寧古塔”與走一遭“黃泉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根據《研廷見聞雜記》的記載,也印證了像素的這一說法,被流放者,很多被髮配的時候還沒有走到寧古塔便被野獸給吃掉了;或者被毒蟲給咬了,然後毒發身亡;又或者走著走著餓死了,然後被同行的人“分而食之”;到寧古塔之前能活下來的其實所剩無幾,就算能夠活下來,到了那邊還要給當地的“披甲人”當牛做馬。

所以在當時很多人,寧願自殺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二、其實到了清朝中後期,逐步繁榮的寧古塔已經沒有那麼可怕了

其實清朝將犯人“發配寧古塔”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建設”和“發展”寧古塔的意思。“寧古塔”這個地方其實是滿族人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稱之為“龍興之地”,只是從京城過去路途遙遠,一路上風餐露宿,條件艱苦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了,死的人多了,漸漸的也就變得“可怕”了起來。

但其實隨著被流放的人多了起來,這些犯人們在寧古塔開墾荒地、建橋修路,漸漸的寧古塔也發展的越來越好了,在不是之前的那個不毛之地,在這些被流放過來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大員,因為犯了錯被髮配到寧古塔,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當地的官員和披甲人們也不會在難為這些人了。畢竟發展和建設“龍興之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說不定這些大員還有可能會被皇帝給召回去這都說不準。

三、清朝覆滅後,寧古塔的犯人是如何安置的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 說到了,寧古塔後期已經被開發的越來越好了。很多犯人到了這裡以後才發現已經不像傳聞裡的那樣,寧古塔是一個“無法生存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清朝末期開始很多人都在寧古塔娶妻生子,又或者乾脆直接拖家帶口的就在寧古塔生活了起來。

至於清朝覆滅後,根據記載,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一小部分人他們有自己的親戚好友籌錢給贖了出去。但是留在寧古塔的屬於絕大部分,這些人留在了寧古塔,把他們的根定在了寧古塔,慢慢的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這裡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清朝滅完以後,是袁世凱不讓寧古塔的人出來,把他們全部給強制留在了那裡,但其實無論是那種說法,留在寧古塔的還是大多數。


像素說


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瞭解一個情節:皇帝龍顏大怒時,往往會奏摺一扔,脫口而出一句話:發配寧古塔,披甲為奴,永世不得入京。這雖然只是皇上雲淡風輕的一句話,可被判決的人一輩子就這樣交待了。為什麼?因為寧古塔在那個時候本來就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何況還要給披甲人為奴呢?

寧古塔,一個冒著寒氣的名字,使人聞之喪膽,發過去的犯人九死一生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寧古塔三個字對於清朝人而言,那就是人間地獄。一般情況下都是有去無回,而還有一部分情況則是犯人沒到達寧古塔,已經沒有命了。

但犯人們又沒有自由,也沒有理由反抗。因為在《大清律例》裡,對於流放寧古塔的罪則記載非常清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處。

這是乾隆初年的清律規定,由此可以看得出來,通常是重刑犯人才會被髮配寧古塔。據歷史資料來看,去往寧古塔的犯人也不是都回不來,通常十年是一個週期,如果在這十年時間裡,犯人改造態度好,又還有迴歸原籍的願望,且還活著的話,政府會考慮將其發回原籍的。

當然,被皇上判定了永世不得回京的人除外,因為這種犯人不是高官就是皇親,反正不是普通犯人一類的。這種只有皇上親自進行特批,才有回京的可能。

事實上,寧古塔雖為一個名字,但它的等級並不一樣,也就是說寧古塔犯人被改造的程度不同,其被髮配的等級地也不一樣。

在《三流道里表》以及《五軍道里表》等類的清律資料裡,都可以看到對於寧古塔流放遠近的規定。其中,寧古塔附近即離京2000裡左右的地方,為一級;2500裡的地方為二級,3000裡就是寧古塔邊遠地區了,稱為三級。

通常情況下,到寧古塔邊遠地區,也就是三級地區已經很難讓人存活。但還有4000裡的地方,這種地方就是極邊地區、煙瘴地區。去這種地方就可稱得上九死一生了,基本上皇上想讓你死,所以才發配到這樣不適宜生存的地界。

有人說大學士紀曉嵐也曾經被流放新疆兩年的,可是說白了,紀大學士去的也幸虧是新疆,要是換成寧古塔極邊之地,他肯定是回不來的。

寧古塔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如此令人恐怖?只有讀懂了方位與現實才能瞭解

我們總是說寧古塔,這個名字是熟悉了,可具體方位在哪裡呢?它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實與它的方位不無關係。

打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寧古塔的地界劃分: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的南岸,這個地方是黑龍江省地界,屬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區域。

之所以得名寧古塔,是滿語翻譯而來的意思。當年努爾哈赤在這個地方駐過軍,其中他的六個兒子都在此住過。滿洲語中的“六”便發“寧古”的音,而“個”則為“塔”音。如此才有了寧古塔這個名字。

當然,除了當時此地荒涼之外,還有就是距京路途遙遠,凡被判流放刑的人,必須按著規定的日子到達寧古塔,否則也是要處罰的。

按規定,犯人一個月內起身上路,於途中只能走五十天。如果按2500裡等級來算的話,那就意味著犯人必須50天時間趕到寧古塔。

那個時候一不能騎馬,二不能坐車,更沒任何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完全就是十一路,自己戴了手拷腳鐐,一天走五十里路?這是不是難度係數有點高呀?

非但如此,路上一點也不安全:“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被野獸吃了有可能,被人吃了也有可能,反正生的希望渺茫。

有人問怎麼還會被人吃了呢?難道有食人族嗎?這倒不是,主要還是每個犯人一天的伙食有限,一人八兩,多了一點也沒有。如果再被剋扣一點,那就更少的可憐了。假如是拖家帶口的,十二歲以下孩子則食量減半,想吃飽是門也沒有。如此人餓的走不動,不就只剩下人吃人了嗎?

而就算活著到了這個地方,不要說體能難以接受,寒冷、風沙,缺水、少食,各種艱難可想而知。最為要命的是如果是與披甲人為奴,還要受到披甲人的奴役與欺壓,那就更沒有活路了。

披甲人是什麼人?就是接受投降的人,他們比起正規軍地位要低一些,但卻高於被流放的奴隸。在不打仗的時候,他們就要自己種地養活自己,有了奴隸的他們怎麼會不拼命用出本來呢?

清朝滅亡,寧古塔的犯人們解放了嗎?他們是回到北京還是依舊原地駐守?

事實上,被流放於寧古塔的人就相當支援大西北開發的意義相同,將其放在邊遠、荒涼的地區,進行當地農業、牧業等等方面的發展與創造。

有的人一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還沒上路呢,直接就嚇死了。據說更有甚者,為了不活受罪,有的犯人是直接自殺而死的。那個時候的人對寧古塔這三個字,有著心理上的恐怖情結:發放寧古塔,毋寧死。

還好,清朝到了溥儀這裡算是結束了,犯人們也不用再發放寧古塔去找虐了。但問題是那些已經被髮去了寧古塔,而且還活著的人怎麼辦呢?

其實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往寧古塔流放的犯人已經大大減少了。可能是清政府有點忙,來不及處理犯人了吧。所以,雖然那個時候寧古塔還有一部分犯人,但因為當時時局的動盪以及交通的不便,他們與政府的聯繫已經很少了。

就算是還有可以申請回京機會的,他們也不那麼積極了,畢竟年紀大了是一方面,能活下來的也是能適應當地條件的了。如此天高皇帝遠,習慣了就不會再想回來受氣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整個清朝是從順治年間便開始發放寧古塔,開始對寧古塔進行治理、開發的。如此一來,寧古塔附近、近邊之地也開始變得好起來,不再是那麼荒涼、野蠻的地方。除了煙瘴、極邊之地,其他還算是能生活下去了。

那些早年被流放過去的人,既然在那個地方有了立足之地,披甲人也好,官員也好,基本也已經買帳,不再過度為難於他。走與留,結果也就沒什麼太大分別了。所謂人熟是一寶,中國人就是這樣,習慣了一個地方,就是苦些,也不願再挪動。

當然,民間還有另外的一個版本,說是當年袁世凱拒絕收留這些流放的犯人,他不允許這些人迴歸原籍。所以強制被留在當地的,是很大一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人,則是被親友給花錢贖出去了。

時至今日,寧古塔已成為了歷史資料上的一個名字,而現代文明的社會也不會再有曾經那樣艱苦卓絕的地方了。想來那些被留在寧古塔的人,也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了吧,他們的家人在那裡,那裡便會永遠是他們的家了。


汗青正浩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裡的氣候十分的惡劣 ,常年積雪,寧屬於東北的極寒地區,地域廣闊 但是十分的荒涼,雖說荒涼 但是確是滿清的“龍興之地”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


順治年間開始, 此處便作為發配流放犯人的首選之地,就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 ,動不動就發配寧古塔去,永世不得回朝,滿清之所以把犯罪的人發配到寧古塔,是因為此處實在是荒蕪的不毛之地,再加上惡劣的環境和氣候,就可以起到一個懲治犯人的效果。

還有就是,發配過去的犯人,可以在此處開墾建設寧古塔,犯人一般是自給自足,這樣就可以省去一筆吃喝拉撒的開銷,兩全其美的好事 何樂而不為呢。


寧古塔距離北京有幾千裡之遙遠,那犯人怎麼過去呢,騎馬或者坐轎嗎?想多了吧,其實是靠著人的兩條腿, 一路走到目的地的,一路走下來,越往北 又還能 越往北越荒涼,經過荒涼沼澤地質地還會野獸經常沒。


所以在路上的艱辛不比唐僧取經容易, 甚至比那個還要艱難萬分,有的人就因為飢寒交迫,而病是在半路上,那些身體好的 ,命大的 就算到達了目的地 也只是唐僧取經的第一步而已,因為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無休止的勞作 ,並片刻不能歇息,一年四季 寒來暑往,這些犯人就像一個機器一樣的 不停的高度的運轉。


寧古塔經過幾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努力勞作和開墾,到達清朝末年,經過200多年的變遷,寧古塔也不再是那個荒涼之地它已經變成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美麗家園,所以有的犯人就乾脆留在此地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其實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已經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親戚好友贖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滅後,選擇留在寧古塔,他們在寧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清朝早期,寧古塔地區人跡罕見,幾乎無法生存,但在清朝後期,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在清朝早期,寧古塔只是一處戰略要地,清朝統治者為充實此地人口,下令將重犯及其家屬全部發往寧古塔。不過寧古塔氣候十分惡劣,冬天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五十度,大部分流放於此的罪犯都是被凍死的。


寧古塔周邊遍佈森林和沼澤,以及兇狠的野獸,被髮放到這裡的罪犯,根本不敢往外跑。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致使寧古塔早期主要以駐軍為主。到了清朝後期,那些被迫居住於此地的百姓,以及不斷被髮放到寧古塔的罪犯,還有闖關東遷移過去的百姓,寧古塔實際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到了清朝末年,寧古塔的人口已經不下於大部分的邊境重鎮。


因此寧古塔從順治15年開始收治犯人 直到清朝滅亡將近250多年的時間,經過幾代犯人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把凝固它建成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到裡邊包含了千千萬萬個犯人的淚水和 汗水 才換來了豐收的結果,因此,清朝滅亡以後 有一部分犯人已經習慣此地,所以選擇在此地居住,繁衍生息,有一部分的犯人回到老家生活。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本身家就在南方的,滿清滅亡後自然是想法設法逃回老家了。還有一些罪大惡極十惡不赦的,就算是民國建立了,袁世凱都不會饒恕的則依舊被關在那裡。


歷史早知道


答:清朝專門發配重犯的寧古塔其實就在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的古城村。

古城村隸屬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管轄,是一個旅遊聖地。

為什麼是旅遊聖地呢?

首先,交通便利,其距牡丹江市55公里,距海林市30公里,鄰海長旅遊公路。

其次,地處海浪河流域最開闊的盆地中,山環水繞,土地肥沃,風光秀麗。

最重要的是,該村現在還保存有寧古塔將軍舊城遺址,可以去參觀一番,今昔對比,撫今思古,更好地感恩和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現在到古城村其所屬小鎮(長汀鎮)參觀,可能會感到奇怪,清朝為什麼會選這個這麼漂亮的地方來發配犯人呢?

原因很簡單,這個地方有一個普通人受不了的特點:冷。

另外,清朝早期,這個地方是很荒涼的,渺無人煙。

從某種意義來說,現在的長汀和古城村能建設得這麼好,那些被髮配來的犯人功不可沒哪。

這個地方早期鳥不拉屎,適合努爾哈赤屯兵。

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努爾哈赤就在這兒屯兵。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於1631年(後金天聰五年)派人來修築寧古塔城(史稱舊城)。

可以說,這個地方也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但隨著清朝入關,曾經熱鬧一時的“龍興之地”又荒蕪起來了。

那麼,從順治年間,清政府就把此地選為發配流放犯人之地。

前面也說了,這個地方冷,可以折磨折磨犯人,另外,地方太荒涼了,需要發配些人來增添些人氣。

而且,這些人來了,自力更生,說不定會把這兒打造成“天堂”。

老實說,這種想法相當不錯。

這不,經過百餘年的人口充實,這個地方就漸漸變好了。

有的犯人來了,都不想走了。

清政府一看不行,敢情犯人是來這享福了?

於是,犯人就不發寧古塔了,改發更加荒涼的新疆伊犁等地。

為了不讓更多的人跑寧古塔,清廷還把寧古塔列為禁地,禁止關內的居民來這兒開發。

但是,隨著清朝的沒落,它的控制力不斷消減,到了1881年(清光緒七年),已經無力封禁寧古塔地區。於是乎,出現了浩浩蕩蕩的“闖關東”大潮,大批漢人進入墾殖,先後規劃為16個社區。

也難怪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還在心裡碎碎念想回到寧古塔呢。

如果您要問:“清朝覆滅後,寧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那麼,我想告訴您的是,在清朝末期,犯人並不發寧古塔了,即寧古塔沒有犯人——就算有,他們要麼回老家,要麼就在寧古塔生活下去唄,反正,已經有很多清朝前期發配來的犯人的後代就這麼著在寧古塔紮根了。

現在,已經變成了古城村的寧古塔舊貌換新顏,相信好日子會一天過得比一天好。



覃仕勇說史


大清王朝,一紙詔書:“流放寧古塔”!對涉事主角來說,這大概是人生中最崩潰的事情之一了。寧古塔今安在?什麼樣?流放後日子怎麼過?我們一一看來:

一、寧古塔今安在?

寧古塔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曾經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在此處駐紮過部隊。他們的六個兒子在那裡生活過,以此作為紀念。


(寧古塔)


"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而在康熙五年,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


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清朝的重犯,被流放寧古塔只是其一,還有人被流放到遼寧的尚陽堡。


當然,還有的人被髮配到我國大西北新疆烏魯木齊,比如清朝大才子紀曉嵐就曾被流放新疆兩年。

(被流放寧古塔的人)


二、因為環境差,才選擇寧古塔


<strong>

被流放此處的人就有被懲罰的意味,是讓他們去受苦受罪的。在這點上,寧古塔苦寒,符合,又需要人去做苦力,而普通人是極不想去的,那麼這些戴罪之人就被髮配到那裡,去做貢獻,去贖罪。


明末清初亦海盜亦為官的鄭芝龍,曾先後投降明朝和清朝。在清朝初期以鄭芝龍為籌碼,招降其子鄭成功。


"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


清朝政府為鄭成功的負隅頑抗而非常生氣,於是囚鄭芝龍於高牆,隨後判了他斬監候,又流徙寧古塔。

(寧古塔)


謝國楨的著作《清初東北流人考》和李興盛的著作《東北流人史》對寧古塔都有記錄,從中我們可以品味寧古塔的不尋常之處!


被流放此處的名人有:大文豪金聖嘆、思想家呂留良、安徽方拱乾、方孝標、、浙江揚越、楊賓父子、文人張縉彥等等。


三、寧古塔的苦日子


清朝初期,當時的寧古塔,荒無人煙。被髮配之人,或許還連累了親戚,同宗一起被髮配。枷鎖囚著,徒步近三千里地,悲苦,哀嚎,吃不上,喝不上,被打被罵,沿途豺狼虎豹出沒,被吃了,被餓昏了的不在少數,能活下來的不多。

到了寧古塔,或者賞給兵丁為奴,或者給披甲人為奴,即使再出生的孩子也是奴隸。女人更不容易,被人蹂躪,日夜單衣操勞,苦不堪言。


《絕域紀略》中汲水女:"春餘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於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


(天寒地凍)


1657年,"南闈科場案",就因中舉人的安徽籍方章鉞與主考是遠親,主考沒有迴避,好事者給順治皇奏了一本。正副主考一併革職斬首,方章鉞捉來嚴審,舉人身份作廢。還有十八名官員,全部被處死,沒收家產,妻子女兒一概為奴。同時被連累的其他的幾個考生,家產沒收,打板子,且連同親屬一起流放寧古塔。


清朝因科考案,在好友顧貞觀等人的努力和幫助下,被流放二十多年後的吳兆騫,終於被贖了回來。但終因積勞成疾,三年後就病逝了。朋友為此寫詩道:


"廿年詞賦窮邊老,萬里冰霜匹馬還。"


被流放之人,成功活著回家的人很少。一部分在流放的過程中,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死了,一部分在受苦受難的過程中也死了。


寧古塔環境惡劣,天寒地凍,被流放的人對那裡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吳兆騫在《上父母書》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strong>

(寧古塔)


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們,甚至有的成立了類似文學社的組織,相互切磋交流,打發寂寞的時光。有的被當地人所敬重,被當地的官府人員請作家庭教師,輔導他們的子女。他們為當地帶去了知識,帶去了文化,帶去了經營方式。


清朝覆滅以後,他們大多娶妻生子,留守在寧古塔。還有少數老邁之人,要葉落歸根,被親人接回了家鄉。


寧古塔,現在已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從這方面來說,流放者功不可沒,他們是值得後人尊敬與緬懷的。


歷史漫談君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地區,在清朝時期,此地環境惡劣,人跡罕見,是清朝重犯的流放之地。


在清朝覆滅之後,被流放於寧古塔的重犯也就無人看管,這些人如果在內地有家可歸,就會選擇回到家鄉。已經在寧古塔安家立業之人,大部分都會選擇留在此地。

清朝早期,寧古塔地區人跡罕見,幾乎無法生存,但在清朝後期,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

在清朝早期,寧古塔只是一處戰略要地,清朝統治者為充實此地人口,下令將重犯及其家屬全部發往寧古塔。

不過寧古塔氣候十分惡劣,冬天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五十度,大部分流放於此的罪犯都是被凍死的。

而且寧古塔周邊遍佈森林和沼澤,以及兇狠的野獸,被髮放到這裡的罪犯,根本不敢往外跑。

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致使寧古塔早期主要以駐軍為主。到了清朝後期,那些被迫居住於此地的百姓,以及不斷被髮放到寧古塔的罪犯,還有闖關東遷移過去的百姓,寧古塔實際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

到了清朝末年,寧古塔的人口已經不下於大部分的邊境重鎮。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不再是罪犯流放之地

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官員和法律都失去了作用,發放到寧古塔的重犯全部無罪釋放,不過只有那些被流放此地不久的人選擇回到內地。

那些已經在此居住多年的百姓,還是選擇繼續留在此地,畢竟他們已經在寧古塔安家立業,而且他們在祖籍的產業早已被清朝充公,回去也無法生存,還不如繼續在此地發展。

在清朝早期,百姓缺少足夠的禦寒手段,自然視寧古塔為苦寒之地。但這裡除了嚴寒之外,物產相對比較豐富,到處都是森林,數之不盡的野生動物。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幾乎就是一處寶地。


東方大史


寧古塔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哪一塊敵,算滿人龍興之地,滿人入關後,對東北地區的保護,就是給圍起來,不許民間私自進入,按今天的話說,可特別環保,是國家行為形成一個特大自然保護區。但那麼大地方,也得有人守著啊,所以寧古塔就是最北邊的軍事集結重鎮,所以流放寧古塔,可不一定就是到寧古塔,而是到寧古塔後,有寧古塔按需分配到所需要的地方去,好在以前的交通狀況,也不容再另外分到多遠多野的地方去了。


這裡我們要弄清一個概念,就是清庭為什麼要把重犯流放過去?那種苦寒之地必需有人負重前行,可也沒法讓負責前行的壯士們即負擔軍事任務,還得負擔必需的民生後勤建設,甚至不能說你讓人去為國戍邊一輩子,結果連老婆都討不上吧?而且外放那麼遠的部隊,還得是放心的心腹部隊,軍隊可以硬派,多給別的好處就行,民夫可難,誰願意去送死?所以就流放犯人過去,很多人一聽這個,就想當然的隨口亂嚷什麼過去的人十不存一,要搞清楚,清廷是有目的朝那邊投放有質量的人口,花大錢弄一幫人凍死、餓死在半路好玩啊?這些人死半路還可以說無所謂,寧古塔戍邊人沒後勤、沒家人怎麼辦?!

所以清廷是有選擇的判決富戶官員家庭流放,有專人指導準備工作,寧古塔也有專人負責沿途護送監管,這裡面好多過去是要給他們當老婆的,半道上冷死餓死,被狼叼跑了,在輪下一輪配發一個,得等到那一年?沿途又有相對完善的驛站,所以在古代條件雖不能說多好,但死的人數也沒那麼誇張,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活著到寧古塔的,說是為奴,但到了人力匱乏的邊遠軍鎮,女的就是給人當老婆,寶貝的不得了,混得差的都輪不上分配,分到的能不稀罕?
男的也是急缺的勞動力,有大用,捨不得隨便弄死掉,而且女性親戚都分出去給人當老婆了,一下子多了不少親戚,還都是混的好的親戚,打打招呼給安穩日子過還是可以的。這些家庭帶來的資金和物資,就是寧古塔開發的重要途徑。這樣,積累近二百年,寧古塔開發的其實挺不錯,到清朝後期,再流放人都不朝這流放了,得去新疆。而清朝末期,東北地區是完全失控狀況,寧古塔先是俄國控制下,因為地處北滿,後又是日俄戰爭,,清廷對這邊完全沒有管制能力,戰亂中按古代那種戶籍管理水平,早一塌糊塗裡,誰還記得什麼流放犯人的事情?你想想林則徐是那年?就流放新疆,寧古塔這邊流放犯早都老死完了,家屬都未必記得自己家誰是流放過來的,當然也就不存在安置問題,總之就是恰逢亂世,別說已經沒流放犯了,就是有,也沒人管了,愛誰誰,大家各安天命,自己努力活著去吧。


李三萬的三萬裡


導讀:清朝影視劇中我們常見的一個場景:皇帝大怒拍著龍書案說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犯人通常會兩股戰戰、如喪考妣。非常有威脅的兩個關鍵字:寧古塔和披甲人。寧古塔指的是現在的黑龍江牡丹江市境內在滿清時期常年嚴寒,披甲人就是屬於旗丁的軍人。重犯發配到這裡九死一生,流放寧古塔就是清朝時期流放和勞動改造的一種綜合刑罰。那麼清朝覆滅以後那些犯人都是怎麼安置的呢?


流放寧古塔的刑罰和目的

寧古塔距離北京兩千多公里,古代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純粹走路;況且越往北走越冷,每年當中的多半年都處於寒冷的季節,犯人們戴著刑具鐐銬差不多都多半年才能抵達寧古塔。在行進的過程中凍死、餓死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再看清朝政府發配犯人到寧古塔的目的,寧古塔是將軍駐地。發配到寧古塔一方面是通過惡劣天氣對犯人一個懲罰;第二是為邊防蠻荒地區增加人口。發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O年為期,然後考察他的現實表現,如能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又情願回原籍者准予回籍。還有一部分即使刑滿釋放了有些人也不能回關內,不是在發配到寧古塔的時候還有一句嗎“永世不得入關”就是這個意思。

東北是滿清的祖地,這裡也需要建設和開發。如果沒有人口的增加怎麼開發?再說關外清朝本身就處於保護階段,不允許其他民族大量的移民。如果再不增加點高素質人口(能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官宦人家),怎麼開發東北呢?

寧古塔犯人結局

隨著清朝兩百年的的延續寧古塔的人口越來越多,即使是刑罰釋放的也有更多的比例不在回到關內而選擇留在關外居住或者做小買賣。尤其是到清朝晚期隨著柳條邊政策的瓦解大量關內無地少地的農民進入關外闖關東,關外得到了迅速開發。關外出現相對繁榮的局面,所以後期發往寧古塔的犯人比例逐漸降低,更多的犯人被流放到當時更遙遠和荒涼的西北。



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刑滿釋放後基本都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生活,大部分都留在了當地定居生活。只有極少數返回了關內的故鄉。多數犯人也就逐漸的融入了當地的生活。隨著清王朝的覆滅這條綿延兩百年的流放徒徙之路宣佈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