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鳳:易經——東方文化之母


三木秉鳳:易經——東方文化之母


縱觀世界昔有兩部最重要經典奠定了東西方文化的哲學思想基礎,這就是歷經近萬年的《聖經》與《易經》!兩者都在闡釋大道至簡的道理上,內涵相同,義理相通,皆屬條條道路通向羅馬。然而兩者對於創生萬物的“宇宙本體”命名卻是迥異。《聖經》將宇宙本體神格化,將世界之初創生萬物本體稱謂“上帝”,而《易經》將宇宙本體自然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二千六百年前的老子卻將“宇宙本體”哲學化,在《道德經》中用一“道”貫以萬象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這裡的“三”代表多而非固定之數。

“道與術”本是母子關係,且母子同存!道生術,術歸道。人類智慧來源於道,人類聰明來源於術。但道與術對人類的影響卻是相反的,道要求人類恆順自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術則促使人們推陳出新,日新月異,有為進取。所以文以載道,人類之道盡在文化中;聰以生術,人間之術盡在知識中。人類必須以文化為方向,以知識為力量,才能建立起社會的和諧。當一個古老偉大的民族將自己的近萬年民族文化統統打倒,然後又接踵踏上無數只腳時,當知識教育鋪天蓋地氾濫成災時,文化就會退隱深閣,真正文人自生滿懷感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文化隱落,仍然化泥護花,履行著文化的天職。雖說仁者無敵,勇者不懼,樂者無憂,公者不私!然而殘酷的現實又常常讓多少文化“臭老九們”望文生嘆,讓多少文人對文化命舛憂心忡忡。

“天地閉,賢人隱”(易經),日月輝,星光璨。社會歷程猶如寒暑相推,晝夜有序,治亂有時,歷史總是無意之中重複著過去的痕跡,這就是規律。什麼是智者,寧與日月爭輝煌,卻不與塵世爭短長,智者就是文化道者,而非沉迷術數的知識分子。智者應當在浩瀚無垠的知識海洋中理出一條文化道路,然後以此線將萬年知識貫魚般串聯起來,引領知識走向正途,而這條文化串聯就是人間正“道”滄桑!

所以真正的道者就是文化思想家,他猶如提綱挈領的漁夫,穩立澤畔,魚盡網中,不觀天文,日月在心,不觀地理,山川在掌。文化的作用猶如橋樑舟棹讓覓道者由之而悟達領略到彼岸的旖旎風光。文化與知識,現象與本質,其實寸水之隔,大膽衝破眼前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的迷霧重重,而真正永恆的本質規律性的東西卻亙古未變!由文化到知識即由道至術,就是本質統領現象,而由知識致文化亦即由術致道的迴歸,“萬物芸芸,復歸其根”(道德經),由文化太極元氣生出知識陰陽二氣,然後二元陰陽復歸太極一元,天下之理其實就是如是簡約易懂!所以中國最高經典稱為《易經》,簡易之極,變易之極,不易之極。

《道德經》實為《易經》的簡解道家讀本。老子最大的貢獻就是給宇宙本體起了通俗易懂但象徵意義極強的名字:道!宇宙其實就是一對矛盾的動態平衡,《易經》讓這對矛盾符號化,《聖經》讓這對矛盾人格化而《道德經》卻讓這對矛盾哲學化!由《易經》自然之道再到《道德經》哲學之道,以及到儒家的人文之道!《易經》被奉為百經之首文化之源名副其實!不僅《易經》與《道德經》母子情深,《易經》與《黃帝內經》以及諸子百家經典又何不是“母子情深”呢?大千世界就這麼簡單,當我們超越過經典之後,方懂世界一切現象包括日月星辰在宇宙時空中不過是空身而來空身而歸,緣此一遭罷了,所有文化修養的終極目的就是讓我們超越知識術數所帶來的覇絆以融入宇宙大道,在“天人合一”中洞悉花開花落,在“道法自然”中俯仰雲捲雲舒。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