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機床為何遇到困境?

萬事皆空70


製造業的現狀是:高端製造嚴重不足,中低端製造嚴重過剩,非壟斷行業的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沉重。企業的技術含量不高,利潤微薄,如果又缺少政策扶持,遇到困境是必然。


麥克燈


1,國內機床行業整體的落後,首先是人才,老的工程師,技工退了,近20年了,名校機械畢業的有到機床企業的嗎?現在真正設計機床的都是畢業三五年的,加工裝配都是小年輕!其次是工藝,為了快,搞什麼流式生產,大力倡導的工藝創新變成了鼓勵多出活,最後都變成了老工藝沒繼承下來,新的也不會(機械行業其實和基礎物理一樣,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大的突破了),產品質量大幅下降。三是重電氣不重機械、工藝,重銷售不重技術,電控功能很多可是機械做不好,匹配不好,動態響應不好,穩定性可靠性保持性很差,再看看有多少技術人員轉銷售!不能怪個人,看看收入就知道了,江蘇一帶的銷售年入100萬,正常,可是技術人員呢,每月5000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轉銷售的技術人員你們覺得能幹好技術工作嗎?不想轉銷售的技術人員,不是技術的問題,是智商的問題!

2,國內配套行業整體衰落,現在的機床配套零部件,中高端機床,除了鑄件和加工裝配是國內工廠做以外,有幾樣還是國產的,數控系統,驅動元件,液壓系統,檢測原件還有國產的嘛?說具體一點,方便大家瞭解,數控系統德國日本的,電機歐洲日本的,軸承歐洲日本的,光柵編碼器歐洲日本的,液壓元件歐洲日本的,密封件歐美日的,絲桿線軌歐洲日本的,編程軟件歐美的,刀具歐美日以色列的,還有很多都不是國產的,大家看看,國產還做了些什麼,借用一句廣告:我們不生產機床,只是鐵的搬運工。

3,整體的浮誇,連自己都騙,自己都信了。騙中央、地方政府,騙客戶,騙供應商,騙合作代理,騙員工。外觀配色挺好看,就是三漏解決不了,靜態精度挺好,動態精度靠撞大運,100遍測量不過,第101次過了,機床就合格了!

4,內部管理官僚化,階層固話,家族化。技術管理規律,工藝紀律,本來就不實事求是,還得碰到領導就聽領導的,你們覺得行嗎?解決問題不是考慮技術管理,而是考慮問題是誰提出來的,變成人事問題!

5,極度的價格戰,想沈機這樣的企業,國家給的補貼各種貸款,不是真正用在技術升級,產品質量等上,而是搞什麼免費送機床按時間收費這些所謂創新,搞什麼價格戰等!

6,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技術檔案,都在檔案館裡睡覺,沒有真正的歸納總結,找不到規律,指導不了現在生產活動,每年派出大量的各種人員做市場調研,最後都是走形式。筆者在2014年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其實也不是新的方案,該方案借鑑工程機械,注塑機等行業的成熟方案,可以把使用效率,報警,維修,銷售,遠程診斷,金融手段結合的方案,在第三方技術的配合下已經實驗完成,卻被所謂的頑固派權威否定了!該思路方案在隨後的2年裡,其他國內同行都相繼使用,比如海天,精雕,寶雞等。

7,體制問題,國企要做好機床行業,基本沒有可能性。理由如下:規模太小,在政府眼裡不如開發房地產,商業中心,又快又新有政績。國企的領導,幹得好可能就要被換,因為還有其他人看著這個位置。三是國企幹不好,最後可能破產,破產後就可私有化,私有化後,就開始能幹好!怪不怪,一點不怪,這才是按市場辦事!在機床人眼裡,這行業關係國家工業安全,在其他人眼裡,這都是自高自大,這行業已經沒落了。放平心態吧!

不說了!這行業肯定會存在,但是不能貪大求全,也不能行政命令,長不大的機床長子該斷奶了。目前國內做的好的,提供個參考,海天,京雕,大族激光,臺群,臺正,寶雞,海德曼,小巨人,大家去看看吧!


用戶5952602391


不要總談體制問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做好做強的國企也有很多。我感覺最主要的是領導和管理問題,瀋陽機床現在在職員工的關係戶數都數不清,不是這個領導親戚就是那個領導朋友,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得罪人了,而往往這些人都是清閒的崗位,拿的錢比干活的人還要多,機構臃腫,人員冗雜,成立的部門越來越多,放眼一看全是領導,一個人能幹的工作要安排2到3個人,就是為了安排那些關係戶,改革有什麼用,不裁人根本沒用,就是裁人也裁不到關係戶,這麼多年乾的不如意的有能力的都辭職了,都給那些關係戶讓位了,都幹心寒了,不說了,這事說不清。

再者,這麼多年瀋陽機床根本不重視技術這塊,根本不重視技術研發,不重視技術工人,不重視產品質量,全在搞銷售和服務,銷售和服務人員的待遇一直在提升,而技術人員的待遇則很低,很多人都去做銷售或者辭職了,因為感覺在這個企業做技術沒有希望,沒有前途,試問這樣的狀況能出好產品嗎?這樣的企業不重視技術能有發展嗎?現在很多人都在宣傳i5系統,這是瀋陽機床這幾年最牛的技術,可是i5投了多少錢,虧損了多少錢,i5是怎麼來的?說句不好聽的瀋陽機床能有今天i5“”功不可沒”。不敢多說,怕被和諧了!


我本是路人甲


高端如航空航天,比如瀋陽黎明發動機生產線國產床子不多,證明我們機床精度與穩定性還不行。中端如汽車,日本管加工中心叫模具機,臺灣模仿日本,針對性很強,韓國斗山大宇很強,我們還有組合機上線,汽車零件圖紙與技術都是國外的,國內機床尚不能滿足核心零件如發動機等加工。低端如工程機械,4萬億時龍門與立車賣瘋了,風電火時落地鏜合同需2一3年,有了沈機與大機那時200億,投資買外囯工廠,壓供應商貨款去爭取流動資金,市場不行了,產能過剩了,債務到期了,小立加小車床又競爭激烈,低價傾銷惡性循環!但我覺得沈機與大機不會倒,20年前850能賣60萬,現在10幾萬塊,臺灣與韓國機床價錢也下浮很多,一般重型基本自給自足了,出路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國內老大沒什麼,產值第一又如何,你得掙錢啊。


紅包bhf


瀋陽機床關錫友一把手,i5系統花了多少錢?好好查一下,優尼斯打著i5的神話又佔了多少瀋陽機床的資源?把瀋陽機床折騰成這樣也只有他一個了,上級領導失查,用人不當。


紫薇光芒現


這是大環境造成的。當外部環境好時(賣方市場或計劃經濟市場),很多矛盾不顯現。現在外部環境變了,各單位有自主權了,它的競爭力自然降低了。很多老企業抱殘守缺,只會一味埋怨不奮起直追。這和它們體制確實有關係,新產品幹好了成績是領導的,幹壞了下面人負責。所以工程人員沒有積極性,老企業往往下層只要對領導負責(幹部升遷領導決定),至於工作實績也是領導一句話。造成了企業沒有活力,遇到困境是必然的。若不改革,輸再多血也沒用。


多幹實事


國有企業終極目標一一一毀滅。國有企業是做不強做不大的,因為靠提拔靠任命就會出現貪腐,誰還有心思去搞技術?


守株待兔39189


我不懂機床這類產品。但我是外行。以外行嚴重來說。不一定準確。但是也代表個人觀點:第一就是本身這類產品更新週期慢。一個機器用上十年八年不費勁。今天賣掉一臺這個客戶未來短期內就不會再購買了。如果過了保修期買家可能會選擇一些便宜的私人維修機器以減少成本。二來大量二手機床也在市面上與新品競爭。因為剛起步的小企業買不起新的。二手就成了唯一的選擇。第三機床企業人員過於龐大。一個人就能幹的活非要弄10個20個人來幹。用人成本太高。想活著精簡人員勢在必行!如果是私人老闆會養這麼多人嗎?又不是富士康有那麼多生產任務


華仔二號


老國企不行是因為蛀蟲太厲害,蛀空了,後果由工人承擔,遭殃的當然就是工人了。


蟲二150393193


一是人才少二是投入的研發資金少。三在管理方面欠缺前瞻性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