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造車水平與歐美有多大差距?普通人是買國產車還是合資車實用?

逍遙子--蘇蘇


大家會發現,身邊很多人寧可買合資品牌低配,也不願意買國產車高配。小編總結了三方面。

一、面子問題

中國人有一個通病,這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通病,覺得買車就是炫富,覺得花錢買輛大家都不認識的國產車,覺得在面子上掛不住,說實話,自主品牌車的質量在逐步提高,但是很多的人還是會覺得合資車的檔次感就是比自主品牌車型要高,比如說我買的這款合資品牌車型的價格只有6萬元或者7萬元,你買的自主品牌車型,落地價可能要10萬元,或者是本來裸車價就比我的貴,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依然覺得,這臺合資車型就是比你的自主品牌車型檔次高有面子。

二、品質問題

現在的消費者在選車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非常理性的了,選擇高價低配合資車的另一個原因還是消費者覺得合資車型的穩定性是要比自主品牌更好的,說實話,現在很多的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可拿出來的積蓄,其實並不是很多,對於三線城市,四線城市或者是五六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買一款車基本上都要開5年以上,所以他們所追求的就是車輛的穩定性,因為誰都不想買一輛車,之後天天往修理廠去跑。

自主品牌雖有吉利這樣有實力與合資車企平起平坐的品牌,但依然存在不少質量堪憂、半死不活的企業,不過相信經過新一輪的洗牌,這些車企終究會慢慢退出市場。

三、心理問題

合資品牌能取悅車友的籌碼,當然還有其極為優秀的口碑。以大眾為例,無論是叱吒風雲二十年的桑塔納還是更加紮實的捷達,即使是現在也依舊不乏二十年前的老款。因此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口碑基礎,就這樣廣泛流傳開來,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從眾心理。

汽車和奢飾品差不多,都有一個品牌效應的存在。合資品牌在國內立下了不錯的品牌口碑,所以它品牌旗下的車輛也會賣的比較好。比如說大眾、豐田等合資品牌都有一批忠實的擁護者。由於國產車起步比較晚,在品牌效應方面是不如國外的車輛品牌。

但小編個人認為,如今自主品牌已經湧現出不少優秀企業,吉利、紅旗、哈佛等。想讓人們徹底改變高價買低配合資的情況,還需要時間去調整。


快車訊


我的觀點是:目前,我國汽車自主製造水平與歐美日等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個差距不太好量化,但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對比說明。對於普通家庭來講,20萬元以內的車型完全可以滿足用車需求。在這個價格區間,我們的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提供豐富的車型選擇。

1、在精密技術上還有差距

汽車上的精密技術,主要體現在“三大件”上,也就是發動機、變速箱、懸掛系統。我們知道,在汽車界每年都有一個“沃德十佳發動機”評選(同時還有十佳內飾、十佳外形等評選),會將當年所有新上市車型逐一進行評測,最終評選出綜合工況最好的十臺發動機,在這其中,大眾、戴克、寶馬、日產、本田、馬自達、通用、凱迪拉克等品牌都是十佳常客,但還沒有我國的自主發動機出現過。

在變速箱技術層面,世界知名的變速箱整機供應商有采埃孚、愛信、特格拉克等廠商,旗下產品供應全球汽車品牌。另外,保時捷的雙離合、奔馳9AT、大眾雙離合、通用9AT、本田無級變速、日產無級變速等都是主機廠自研自配的,其裝機量和易用度都是我們的自主品牌不能比的。

在底盤懸掛方面,我們的國產品牌也還沒有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比如寶馬的底盤以操控著稱、奔馳的底盤以舒適著稱、馬自達的底盤以運動著稱、JEEP的底盤在越野性能方面的優勢明顯等。這些歐美日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且在持續的進化和演變,我們與這些品牌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除此之外,還體現在零部件供應商方面的差距。汽車工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沒有任何一個汽車主機廠可以把兩萬多個零部件全部生產出來。大量的零部件,來自於產業供應鏈,如變速箱供應商採埃孚、愛信;電氣化提供商博士、大陸、電裝;輪胎提供商米其林、鄧祿普等;在這些產業鏈中,我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從數量和規模上都還有一定差距。

2、在車輛調校上還不精進

汽車的調校是特別能表現一個品牌技術內功的層面,相同的供應商提供相同的零部件,用在不同的汽車品牌上,其最終量產的產品性格大相徑庭,這就是不同調校導致的。當然,我們無法摒棄造車理念不同的因素,但是,汽車做為高度集控化的產品,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同一個供應商提供的。比如,國內某新上市SUV搭載的8AT變速箱,是由日本愛信品牌提供的,該變速箱同時也供應豐田、沃爾沃等品牌的車型,同樣是8AT+2.0T的傳動組合,給人的駕乘感受卻各有不同。呈現在具體結果上,可能會導致油耗、行駛感、操控感等層面不同的數據和感受,這就是調校功力的精進與否決定的。

3、在高端品牌上一片空白

體現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發展高度和廣度的除了品牌數量外,最直接的莫過於品牌高度,也就是高端品牌。我們國內汽車品牌數量相對不在少數,如吉利、長安、哈弗、魏派、奇瑞、江淮、奔騰、紅旗、榮威、名爵等等,還不算其他衍生品牌、小份額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品牌。可以說,在品牌數量上,我們已經分佈的很廣了。但普遍的問題是,國內自主品牌很難突破20萬元的天花板,不管是哪個品牌,單品價格超過20萬元的車型,基本屬於有價無市的狀態,更不要說是動輒大幾十萬上百萬的車型。當然,我們國內也很少有這樣的車型。目前敢於突破的也只有紅旗,HS5、HS7兩款車型雖然是捅破了20萬元的天花板,但從戰術上走的也是錯位競爭的方案。售價更高的L500雖然突破了百萬級的天花板,但是產品佔有量卻可以忽略不計。或者我們可以從主觀上把現階段的紅旗理解為高端品牌,但從客觀數據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品牌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這個領域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

衡量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發展水平的指標有很多,我只是從基本的三個維度來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的汽車製造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然,我們不能漠視我國汽車先輩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國現階段的汽車工業基礎。同時,我們也切實看到了,我國的汽車製造水平發生了持續有效的提升和進步。但是,我們也完全不能高估目前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形勢,還需攻堅克難、再接再厲,進一步縮短與優秀汽車品牌的差距。

如果你認可我的觀點,別忘了點贊、評論或轉發,謝謝!


汽車甘肅


先說下答案:目前我國整體造車水平和歐美有很大差距,但只是在精尖技術,普通技術相差不大,所以普通人買國產車實用!

混過國內自主車企和歐美外企好多年了,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造車水平——三大件

第一,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差距

1、鍛造工藝。鍛造工藝影響著引擎,同時零部件的加工也影響著發動機的性能,因為發動機內部要求極高的精度,精度不夠高的引擎,20萬公里之後油耗大、噪音大、動力衰減。而國內主流的切割設備與刀片都是進口而來的,還略顯被動。

2、超精度的組裝水平。很多朋友都發現,日本車發動機一旦拆拆卸在組裝,性能和可靠性會大打折扣,導致很多車越修越差。因為日系發動機組裝都在超低溫的情況下完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得零部件的間隙更小,常溫下接縫更小。即使百萬次運動之後,他們依然能保持著高精度的精密性,無塵組裝車間我們有,高標準的制度我們也有,但是工作人員呢,勞斯萊斯使用純手工打造,每一臺車型上都有他們獨特的標誌,代表著匠心文化,高素質的技工我們也有,但是數量比不上日德系。

3、優秀的供貨商。大眾造車80年,豐田造車70年,他們都有完善的零配件供應商,能夠密切的配合車企的研發工作,長期穩定輸出優質的零配件,舉個例子來說,早期的奇瑞轎車三大件絕對沒問題,但是三大件之外的其他配件實有故障發生,不是升降器故障,就是大燈故障,這些故障都來自於供貨商,同理發動機的性能優劣,供應商是否給力,也有一定的影響。

第二,汽車的動脈--變速器

有些自主品牌是能夠造自己的變速箱的,比如比亞迪,但是這種變速箱是通過模仿研發出來的,而盛瑞傳動的8AT變速箱也不是咱們國人設計的,而是德國的教授設計的,都不是純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所以中國目前的狀況是“花錢買技術,技術還是人家的”  “經常去模仿,卻從未超越過”不管結果如何中國企業的努力是值得認可的,接下來讓我們放眼看看世界...

變速箱三巨頭

1,德國採埃孚(ZF)

採埃孚總部位於德國,是全球汽車行業的合作伙伴和零配件供應商,專業提供傳輸、轉向、底盤系統等汽車零配件。現在市場上大家常見的採用ZF變速器的車型大多采用6速和8速自動變速器採用車型包括:奧迪、寶馬全系、大眾部分車型、保時捷、捷豹、路虎、沃爾沃等。

2,日本愛信(Aisin AW)

愛信(Aisin)是專門生產的自動變速箱的企業,成立於1969年。由愛信和博格華納合資建立,是愛信精機(Aisin Seiki)株式會社的子公司。豐田公司擁有愛信精機22.2%的股份,因此愛信實際屬於豐田之下愛信的自動變速器產品序列十分豐富,包括4擋、5擋、6擋、7檔、8擋均有涵蓋。大眾幾乎國產的全系愛信自動檔車型中將愛信的“TF-60SN”六速Tip-tronic自動變速箱作為標配,因為豐田是愛信的控股母公司,所以豐田旗下車型幾乎也都是採用愛信的自動變速器。使用愛信變速器的自主品牌有:比亞迪、東南、長城、華晨、長安、名爵、榮威、一汽奔騰、東風風神、廣汽傳祺)……

3,日本加特可(Jatco)  

Jatco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稱,它也是一家日本企業,其實,它的前身就是日產的AT/CVT(自動變速箱/無級變速器)分部,1999年,該分部從日產獨立出來,聯合Jatco成立了Jatco變速箱技術公司,並在2004年正式更名為Jatco株式會社,後來,Jatco又合併了同樣獨立出來的三菱AT/CVT分部,它的力量更加壯大。Jatco的自動變速箱除了裝備日產、三菱外,還先後給現代、捷豹、通用大宇、福特、戴克、雷諾供貨。

第三, 汽車的骨骼--底盤

目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中低端車型上國產車底盤的設計和調教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高端車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想要極端的操控體驗考慮中高端進口,普通代步車可以嘗試對比體驗一線自主品牌和一線合資品牌。

最後說一下,普通人買國產車使用因為在中低端車型國產車的技術已經使用十幾年了,進行多次優化,而大部分零部件設計和生產都是在國內,出現售後問題,也容易解決。

大家有啥疑問可以留言或關注哈

關注——頭條號:AI汽車人,瞭解更多自動駕駛汽車資訊和知識!
寫的這麼努力,大家給點個贊白
多謝!!!
多謝!!!
多謝!!

AI汽車人


比較實際的來說,我國現在的造車水平與歐美的造車水平並沒有什麼差距,在很多地方還是領先的喲,這個一點兒不假,這裡說的是造車水平,並不是說的核心技術,在核心技術方面,中國與歐美的差距還是有一些的,不過非常小了,在整車技術方面小有差距,在發動機和調校方面已經優於某此歐美車企了。

我國的造車水平一點不低,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國外汽車都在國內有生產了,只有少數沒有在國內生產了,這充分說明國內的造車水平相當可以了,並且因為國內汽車起步晚,在造車方面更樂於使用先進的裝配工藝,所以在造車方面不落後,設備還是有所領先的。要核心技術方面,如發動機,整體國產有一些落後,但是部分國產汽車已經有了自己的領先發動機技術了,最少產品並不落後。比如長安的發動機,長城的發動機,以及向來以技術為贏的奇瑞的發動機等等。

那麼普能人買車是選擇國產還是選擇合資呢,一般家庭,先要看看預算了,如果同級預算即有國產即有合資汽車可選的話,還是建議選擇國產汽車,不過國產汽車限於國內一線品牌,比如上面說的長安,長城,吉利奇瑞汽車這些,它們的造車技術相當優秀了,不比合資差,同樣的預算,當然選擇國產了,因為會有更好的用車體驗,如果說預算是20萬以上了,那隻能選擇合資車了,因為相應的國產汽車,在這個領域還沒有發力。


百樂魚


樓主問的是造車水平,造車水平大致分為2個部分:1、造型設計;2、結構設計;

造型設計

造型設計這個一直時國內的軟肋,10年前世界上最好的汽車設計師都在意大利,那時博通設計公司可是如日中天,國內很多的主機廠都去意大利買造型;近幾年意大利慢慢衰落,設計重心轉向北歐,尤其以瑞典設計的最好,如國內現在吉利、長城的幾款爆款車型全部是出自北歐之手;國人在這一塊確實要差不少,這可能確實跟教育體制有關;

有人要說了,不就是設計汽車造型嗎,怎麼好看怎麼畫;這個可真不是這麼簡單,設計的車不光要好看,還要能把各種機械結構全部放進去,而且兼顧維修裝配;以及乘員在車內的坐姿、人機工程。如果單純的找造型和佈置這兩類高手應該不難,難的是把這兩個整合起來,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其次說結構設計:

很多人說國產車結構設計上不如國外車型,這點本人表示並不贊同;

大家看看,現在國內對標國外的車型也是做的很詳細了,在相同價位的車型結構上和材料選型上並不遜於合資車或者進口車,而且基於有限元的分析我們也可以在前期設計很大的提升整車質量,所以說我們國產車的質量並不比合資車或者進口車差;

與其說國內造不了好車,還不如說自主品牌的自身品牌價值無法支撐高價車;按照國內現在一流主機廠的設計水平。50萬以上的車不一定做的好,50萬以下的車還是可以做得出來的,只不過可能真的沒人買。花50萬買吉利、長城、奇瑞估計這是大部分人目前不可接受的,所以產品品牌還是要慢慢的樹立起來,吉利的領克、長城的魏派、奇瑞的星途都是一種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方式,需要一步一步的來。

就說這麼多吧


wh33333


國產造車水平和歐美確實是有差距的,而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到造車工藝水平,這也就是為什麼進口車配件會那麼貴,而國產車配件卻很便宜。

普通人買車還是得看自己有多大的經濟實力,拿我自己打比方,我個人能力有限所以買的一臺五菱之光,使用了快五年了,行駛25萬公里,沒有出現過任何一點問題,而我所值的問題是發動機,並不是一些正常損耗部件,所以我認為以我現有的水平,開一臺五菱之光也是不錯的。

如果我的經濟能力能達到10萬左右,就會選擇一臺長城H6而且是四驅的,不要問我為什麼一直願意選擇國產品牌,不是說我有多愛國,而是大家得考慮後期的汽車養護費用,不能說我有10萬就買10萬的進口車,那麼這兩臺車後期的維修費用完全就是兩個概念,所以我個人買車考慮的相對綜合一點,畢竟誰的車麼沒壞過呢?

合資車雖然說比國產車好一些,但我不認為是我這一類人的剛需品,我不可能開三兩年就賣了然後在買一臺新車,畢竟我兜裡的錢決定我能買什麼車或者這臺車我能使用多久,所以就算是合資車的質量比國產車好也是打動不了我。

大家在買國產車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國產車的價格本身就便宜,這也就代表國產車的製作工藝會有瑕疵,比如車門縫隙不一樣,比如工作臺的縫隙不均勻等等,但這都是一些小毛病,而國產車也就小毛病多點,但是沒有任何大問題發生,所以只要車主能有這個心理準備,那麼國產車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是我個人整理的經驗,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如果有汽車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私信我,想了解更多汽車問題也可以點個關注,謝謝點贊。


老馬汽車常識


首先,國產車十年後肚子底下基本都是鏽,進口合資的當然有些也有但是整體基本沒有多少,

然後油耗國產車哪怕用了和進口合資一模一樣的發動機,但是油耗依舊比他們高,因為整車的設計以其它零件的磨損都消耗掉一批動力油耗增加,

再然後由於國產車整體用料的精密度不一樣,導致了你開上兩三年後這車吱吱嘎嘎到處響,隔音也差,

再然後,國產車內部零件的坑爹設計,大部分車維修時,要換某一個零件你必須拆上一大堆東西才能卸下那個零件,有時候只需用扳手擰一下的零件你會發現居然沒有可用扳手可以申進去,你必拆掉一些東西才能夠到,😡然而進口合資車不存在這些東西他們每一個零件的擺放都經過實踐精心安排好有利於維修,雖然維修是汽修廠的事,但是維修工時可是車主自己掏的錢,😡

由於總總原因導致了國產車整體不保證,這也是一個痛心疾首的問題,你買一個國產車開上三年在賣,掉價一半起碼,而進口車最多掉價三分之一,這就是差距。😪


大吉丿大利丶


我覺得我國的造車水平並不低,跟國際一流水平比也沒什麼差距。國產車整體的水平,跟歐美日韓等國家的汽車比有差距,但是具體原因比較複雜,跟造車水平關係不大。

首先說生產水平,這個沒什麼好質疑的,中國是世界一流的水準。像BBA這種級別的品牌,它們的汽車整體水平在全球都是一流的吧,只要沒有降低標準、更改設計,中國工廠出來的產品不會比進口的差,甚至有些地方更好。

中國製造曾經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但是現在不說是質量的保證,也可以稱得上質優價廉。日化、服飾鞋包、家電、手機……中國做得牛逼的東西很多,汽車工業也一樣,得益於基礎教育的高普及率帶來的高素質工人,單說製造這個過程,是一流的。

第二我們看汽車比較核心的東西,先說發動機水平,民用方面的話也算是世界一流到二流之間。無論最大熱效率,還是實際應用中的表現,給德系、日系等主流的發動機都非常接近,短短二三十年,中國發動機實力的進步非常大。

變速箱、底盤這塊的話,咱們跟世界一流水平差距不小,自主品牌的變速箱做得比較好的只有手動和雙離合,CVT和AT這塊沒有表現很好的,如果想要質量和性能表現比較穩定,都需要外採,比如愛信、派沃泰等品牌的產品。

底盤調校這一塊,其實咱們國產車進步也很大,不過畢竟積累不行,這種不是說靠這個參數就能搞定的,又帶有一些主觀感覺的東西,還是需要一些底蘊的。所以國產車在這一塊還沒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是實力還是不錯的。

其他方面的話,設計能力不好說,但是這個近幾年的國產車無論是在外觀、內飾方面的設計(我個人感覺比較突出的產品像魏派、領克一些車比合資車都要強了),還是整體結構方面的設計(中保研的測試國產車表現還不錯),表現都是比較好的。

現在看國產車跟其他國際品牌相比,差距主要在一些積累方面的東西,和整合方面的一些東西,加上要做性價比,有些地方的標準就不太高。如果說實用,合資和國產各有個的強項,而且每輛車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個不太好說。


老胡評車


中國的造車工藝、水平、精蜜度、重點是發功機和變速箱絕對是世界第一,特別是豐富的配置更是讓世界震驚,像人機互動、自適應巡航、主功剎車、車道偏離預警、胎壓監測、自動雨刷、自動空調、坐椅記憶等等這些都是外國無法制造的,駕駛員基本上沒有什麼事幹,只是坐車上說一句聽什麼音樂就行了,難怪有人說中國的車方向盤上放個包子狗都會開。


敢為人無聊啊


國產品牌近年來迅猛發展,從以前的名不見經傳到如今佔據一席之地可以說成就喜人,某些國產品牌車型甚至能長期霸榜不得不讓人由衷讚歎,當然從整體國內車市來看,目前仍然是合資品牌的天下,儘管國產車價格更低,配置更豐富,性價比更高,很多人還是更願意選擇信任合資車,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

三大件差距

憑藉深厚的調教功底跟造車經驗,合資車的三大件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同個平臺出來的東西,合資車跟國產車的調教結果可以相差萬里,這點儘管國產車企心有不甘但很多時候也是無可奈何,差距擺在那你無法去忽視,只能靠自身積累去縮短這個差距,穩定的三大件也是眾多國內車主願意花更高的價格去選擇合資車的一個重要因素

品牌影響力

“開捷達的看不起開唐DM的”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儘管價格相差好幾倍,頂個合資標永遠會更有面子,這點在國內可以說是共識,同樣去一個地方,你開個比亞迪唐DM去保安會不耐煩的跟你說停遠一點這邊沒位置了,而要是換個A4L保安說不定就會笑眯眯的直接給你抬閘放行,連屁都不會放一個,甚至還會給你敬禮,儘管可能這個A4L還沒唐DM貴,這就是現實,當然也是很多人選擇合資車另一個重要原因:錢多錢少反而關係不大,面子最重要

品控、細節

隨著國產造車水平的不斷提升,頭兩年的新車跟合資車感覺不出什麼不同,過了三年問題就接二連三暴露出來了,什麼異響、鬆動等等小毛病接踵而至,而合資車儘管配置少結構簡單但耐用,過五年還是老樣子沒亮點也沒槽點,很多人因為對國產車品控沒底儘管配置更高也會去選擇合資車。另外很多細節方面國產車也跟合資車有著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人性化設計,很多時候乍一看會覺得沒頭沒腦實際用起來會發現無比舒適,而國產車一些反人類設計往往由於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而被人所詬病



當然,以目前國內平均5年左右的換車週期跟相對成熟的造車經驗來看,國產車跟合資車的差距已經沒那麼大,國產車開個八九年十幾二十萬公里的完全沒問題,因此對普通家庭的購車選擇風向標,個人的建議是:

要面子注重品牌,選擇合資車

預算充足,選擇合資車

純粹家用,要求性價比,選國產車

最後以一句話收尾:10級別選國產車,20萬級別選合資車,30萬及以上級別還是老老實實BBA吧,當然土豪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