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隋末動亂中,蕭銑是割據南方稱帝的群雄之一,也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後代,其曾祖是蕭詧,西梁的開國君主,當然西梁是依附於西魏的一個政權,領土範圍在江陵一帶,並不強大,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蕭銑趁機發展,一度擁兵40萬,成為南方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集團,但是卻被李唐輕易擊敗,其稱帝不足4年,是如何走向敗亡的呢?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我們首先來看蕭銑是怎麼走向稱帝之路的,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因為他的祖父,蕭巖曾叛逃,跑到了南陳,在南陳被滅後,蕭巖也被誅殺,所以說到了蕭銑的時候,家族早已沒有往日顯赫,只能說是前朝皇室,還是罪人之後,在隋末動亂之際,他只是一個縣令而已。

可是眼看隋朝大廈將傾,所有人都在考慮自己的未來,沒有多少人願意為了隋朝的覆滅而陪葬,嶽州(今湖南嶽陽)校尉董景珍等人商議,起兵反隋。

《舊唐書.蕭銑傳》郡縣官屬眾欲推景珍為主,景珍曰:吾素寒賤,雖假名號,眾必不從。今若推主,當從眾望。羅川令蕭銑,梁氏之後,寬仁大度,有武皇之風。吾又聞帝王膺籙,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帶,盡號'起梁',斯乃蕭家中興之兆。

原本人家沒打算找蕭銑,打算讓董景珍成為起義首領,只是董景珍還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人微言輕,如果打著自己的旗號起勢,必然沒有多少人追隨,無法做到快速擴張,亂世之中,只有抓住機會快速壯大自己,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然要麼是被隋朝剿滅,要麼就是被其他崛起的勢力所吞併,董景珍提議讓蕭銑來扛起反隋大旗,蕭銑是前朝皇室,而且嶽州附近還是以前西梁的地盤,有利於擴張的內在需求,在這種前提下,蕭銑一下子從一個小小的縣令成為有能力爭奪天下的地方群雄之一。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而從蕭銑集團的崛起過程中,就可以可以看到,其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舊唐書.蕭銑傳》遇潁川賊帥沈柳生來寇羅川縣,銑擊之……即日自稱梁公,改隋服色,建梁旗幟。柳生以眾歸之,拜為車騎大將軍,率眾往巴陵。自起軍五日,遠近投附者數萬人。

在沈柳生率部攻打羅川縣的時候(蕭銑本來就是羅川令),蕭銑是戰事不順的,之後和眾人商議,說要恢復梁國,畢竟周圍郡縣大多是西梁的地盤,西梁立國32年,從亡國至蕭銑恢復梁國,期間間隔大概30年,可以說,當地部分百姓必然有西梁時期的人,加上亂世之中,誰不想跟隨一個有號召力人物,可以說,蕭銑的祖上給他幫了忙,在蕭銑自稱梁公後,各方勢力開始爭相歸附,連蕭銑打不過的沈柳生都投奔他了。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一呼百應成為了蕭銑擴張勢力的法寶,包括後來的進一步發展階段,蕭銑集團都沒有打過什麼惡戰。

《舊唐書.蕭銑傳》及聞隋滅,鎮州因與寧長真等率嶺表諸州盡降於銑。九江鄱陽,初有林士弘僭號,俄自相誅滅,士弘逃於安成之山洞,其郡亦降於銑。遣其將楊道生攻陷南郡,張繡略定嶺表,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

在隋煬帝被弒殺,李淵又於關中強迫隋恭帝被迫禪位於自己後,隋朝徹底滅亡,圍攻蕭銑的隋軍投降,林士弘因為內部爭鬥敗亡,眾多屬於林士弘的轉身投奔蕭銑,此後蕭銑集團的實力達到頂峰,一度擁兵四十萬,他與李淵稱帝的同年也自立為帝,並遷都原西梁的國都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荊州,可以說蕭銑的發家階段是和李唐同時期的,可是在李唐完成統一中原的戰爭後,蕭銑的梁國面對李唐卻毫無招架之力。

從蕭銑的發家史就可以看出來,他崛起的路途中,恢復梁朝舊制的確是步好棋,只是蕭銑打過什麼惡戰嗎?沒有,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局勢利益投降或依附於蕭銑的,很多人都是牆頭草,眾多手握軍隊的將軍只是名義上奉蕭銑為共主,如果一旦局勢有變,反叛蕭銑也是分分鐘的事情。反觀李唐就不一樣,從入主關中開始,每一個對手都是武力征服的,這樣李唐的地盤才更加穩固,也更加有實際意義。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蕭銑立國後,對位擴張中,主動打的一仗就是徹頭徹尾的打敗仗。

《舊唐書.蕭銑傳》銑又遣楊道生攻硤州,刺史許紹出兵擊破之,赴水死者大半。

《舊唐書.許紹傳》時蕭銑遣其將楊道生圍硤州,紹縱兵擊破之……紹遣智仁及錄事參軍李弘節、子婿張玄靜追至西陵硤,大破之,生擒普環,收其船艦。

硤州位置大概在長江三峽口,這是蕭銑主動進攻李唐的唯一一次戰爭,結果多次被許紹擊敗,之後就只能“安心”自保了,其實從李唐和蕭銑所建立的梁國內部實際情況來說,李唐是實打實的打出來的一個崛起政權,而蕭銑的梁國更多的是一個各方勢力相互妥協而形成的盤根錯雜的利益集團,本質上,梁國就沒有和李唐一抗的實力。

所以總的來說,蕭銑缺乏真正意義上主動擴張的能力,只能是隨著局勢的變化,發生有利於自己的因素時,開始接納各方勢力的投靠,而在看看李唐的崛起過程,那時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在李唐武德元年、二年,通過東征西討,擊敗薛舉薛仁果父子,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俘殺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擊敗劉武周,鞏固河東之地,以此李唐在關中的地位越加穩固,有了可以依賴的大後方,才有能力東出和王世充竇建德多天下,而且實話,李淵也沒有把蕭銑當作過對手。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三年)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舊唐書.宗室.河間王孝恭傳》三年,進爵為王。改信州為夔州,使拜孝恭為總管,令大造舟楫,教習水戰,以圖蕭銑。

《舊唐書.蕭銑傳》高祖詔夔州總管趙郡王孝恭率兵討之,拔其通、開二州,斬偽東平郡王蕭闍提。

在李世民統帥唐軍主力東出圍攻洛陽之時,太子李建成也率兵防禦突厥,在圍攻洛陽時,竇建德還率大軍救援王世充,李唐的主力盡陷於中原戰場,可是即便如此,李淵仍然有精力對付蕭銑,讓河間王李孝恭統兵出夔州,攻打蕭銑,這是李淵在高度炫耀武力啊,李淵用軍事行動告訴蕭銑,哪怕自己雙拳都在和別人死磕,但是自己仍然有能力對付你,同時也是告訴蕭銑安靜點,被給自己找麻煩。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這裡多說一點,夔州治所在奉節,城雄踞瞿塘峽口,可以順江而下,直取江陵,所以說在李唐和王世充竇建德中原混戰的時候,蕭銑不是不想插手,而是插不上手,別說趁機搶奪李唐的地盤,比如說川蜀之地,蕭銑能夠保證足夠的防禦,抵抗順江而下的唐軍就有些吃力了,在這種情況下,蕭銑能做的就是暫且固守,等待時局變化而已了。

梁國內部組成複雜,各方勢力盤根錯節,蕭銑想要有所作為的話,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整頓內部,亂世之中,首要的就要整軍,將軍權掌控在自己手裡,之後才能有希望去實現強軍,才能去發動主動的擴張戰爭。所以才有了那個一個令後人覺得實屬腦殘的決定。

任何勢力集團都會出現這麼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在早期快速發展階段,大家還能因為獲得的利益而不會鬧的太僵,可是隨著擴張緩慢,外部又有壓力時,內部就容易出現問題,蕭銑這皇室後裔的大旗不能一直令各方臣服,但依附於蕭銑的人自己實力強大後,想要的不是要為蕭銑盡忠,而是誰拳頭大誰就是皇帝的現實問題。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早期擁立蕭銑的董景珍因為弟弟謀反而被牽連,雖說蕭銑表面上赦免了董景珍的罪,但是卻要求董景珍去江陵,傻子都知道蕭銑的意思,董景珍不得已只能派遣使者投靠李唐,蕭銑派張繡攻殺董景珍,後來張繡也被蕭銑所殺,一時間梁國內部人心惶惶。“既大臣相次誅戮,故人邊將皆疑懼,多有叛者,銑不能複製,以故兵勢益弱”。

《舊唐書.蕭銑傳》時諸將橫恣,多專殺戮,銑因令罷兵,陽言營農,實奪將帥之權也。

同時蕭銑面對內部將領手握重兵的問題,選擇了分化將領兵權的辦法,相當於是讓士兵去種田,這樣變相的從剝奪了將領門的兵權,可是如果李唐的中原戰爭打的比較艱苦,打的時間比較長,蕭銑通過此法來解決內部問題可能還有效果,只是李唐並沒有給他時間。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在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後,李唐於同年就發動了征討蕭銑的戰爭,而且李唐的軍隊並非是主力野戰部隊,是早期組建的水師部隊,由李孝恭李靖率領,其他有三路唐軍牽制蕭銑。

《舊唐書.李靖傳》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

李靖趁蕭銑鬆懈之機,執行了有些冒險的軍事行動,並擊敗了蕭銑的主力防禦部隊,也就是在清江口布防的文士弘所部,李唐大軍順江而下,抵達了梁國都城江陵,城內眾多多有叛逃行為,蕭銑認為援軍不會來了,就出城投降,而等到各路援軍抵達江陵時,面對蕭銑早已投降的局面,也只能投降李唐了。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蕭銑的敗亡,可以說感覺太容易了,除了其崛起的根基不紮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為了削奪將領的兵權,將士兵外放了,“自留宿衛兵士數千人,忽聞孝恭至而倉卒追兵,並江、嶺之南,道里遼遠,未能相及”,這導致了李唐大軍抵達江陵城外時,江陵沒有足夠的兵力護衛,蕭銑不降也不行,李唐大軍破城只是時間問題,那麼蕭銑為何這麼糊塗,在明知李唐有徵伐自己的軍事行動前提下,還不增兵護衛江陵城呢?個人覺得除了他大意外,他的佈置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當時蕭銑的梁國是處於被包圍狀態的,西北是李唐,東面是林士弘,南面是馮盎,在多方勢力的包圍之下,他還想要整頓內部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他只能屯重兵於外,在保證外部沒有大的軍事威脅的前提下,才可能在內部削奪兵權。

《舊唐書.馮盎傳》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高祖以其地為羅、春、白、崖、儋、林等八州,仍授盎上柱國、高羅總管,封吳國公,尋改封越國公。

《舊唐書.林士弘傳》北至九江,南洎番禺,悉有其地。其黨張善安保南康郡,懷貳於士弘,以舟師循江而下,擊破豫章。士弘尚有南昌、虔、循、潮數州之地。及蕭銑破後,散兵稍往歸之,士弘復振。

已知的是,馮盎和林士弘在當時都沒有和蕭銑爆發大規模戰爭,尤其是林士弘,已經慘到在蕭銑被滅後,收攬些蕭銑舊部,才能增強些自己的勢力,那麼在李唐大軍兵臨江陵城下時,位於梁國的兩大重兵集團,還在江南和嶺南呢?個人認為這就是蕭銑當初的策略,在西線保留了文士弘的精銳兵團,抵擋李唐可能的進攻,在東線和南線,不同保留了部隊,就算知道馮盎和林士弘不太可能打自己,但是還是要保有部隊,以防不測的,而這三個方向的兵團應該就是蕭銑相對能夠信任的部隊了。

蕭銑,擁兵40萬卻被李唐擊敗,其崛起過程註定缺乏打天下的根基

在部署完成,可以基本保證自己地盤有相對足夠的兵力保護後,蕭銑才能在內部實施散兵的政策,讓士兵去種田,但是李唐沒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蕭銑沒有機會去徹底解決內部人心不齊的問題,各方勢力為了利益也不會為他賣命,加上李靖用兵如神,被蕭銑寄予厚望的文士弘被擊敗,其實文士弘也是敗的也是蠻尷尬的,本來其統帥的數萬精銳部隊,已經擊敗了李孝恭,有點得意就縱兵四出搶掠,結果被李靖抓住機會,當看到李靖率部殺過來時,文士弘來不及集合部隊,被唐軍輕鬆擊敗,上萬人陣亡,四百搜戰船被唐軍俘獲,這是蕭銑在西線保留的主力部隊,卻被唐軍相對容易的擊敗了,江陵城也就沒有了足夠兵力防衛了。

總的來說,蕭銑的崛起之路太過順暢,他是通過接納各方投降依附而實現快速崛起的,這讓他所建立的梁國徒有其表,沒有穩固的根基,在人心思變,將領門有各自小心思的時候,蕭銑向通過殺伐遏制,但是同樣造成了內部人心惶惶,想要整軍削奪他人軍權,但是強大的李唐並不打算給他時間和機會,在剛剛結束中原戰爭後,隨即發動了針對蕭銑的戰爭,蕭銑所建立的看似強大但實則虛弱的梁國也就輕易的崩塌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高祖本紀》《舊唐書.蕭銑傳》《舊唐書.宗室.河間王孝恭傳》《舊唐書.李靖傳》《舊唐書.許紹傳》《舊唐書.馮盎傳》《舊唐書.林士弘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