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評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傳達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竹林幽聽雨


我是文子心語,回答這個問題。

盛唐時期,由於社會、思想等方面原因,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也盛行起來,一些詩人較多地寫山水田園的閒適生活,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

這一派的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維。而王維成就最高。

蘇軾所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指出了王維山水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價值取向恰如其分。

a、王維寫山水詩有其獨有的條件。

①王維,出生官僚家庭,母親常年吃齋唸佛,對王維的思想影響很深。王維在青年時就以才華嶄露頭角,“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他十七歲的詩句。

b、除了寫詩,王維又是出色的畫家和音樂家,對色彩聲音有格外明銳的感覺,這對他的詩歌尤其是山水詩的創作有很好的影響和幫助。

c、王維詩風的變化,源於政治上的不得意。

王維早期的詩有積極向上的熱情,慷慨豪邁的氣概。同時他在政治上也比較進步,敢於揭露和諷刺一些腐敗人物。

45歲以後的王維對政治灰心絕望“一心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從此躲在終南山和藍田輞川的別墅裡,燒香唸佛,談琴賦詩,悠遊山水,對現實採取了“萬事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山水詩就是在這種心態和環境裡產生的。

王維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狀物傳神,極見功力,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維的田園詩,雖然比他前期的詩歌缺乏社會意義,但藝術造詣很高,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終南山》《鹿柴》等,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蘇軾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指出了王維山水詩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試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把秋天月夜的景色,石上清泉的響聲,洗衣歸來的姑娘們在竹林裡的笑聲,小船緩緩穿過荷花的動態,寫得那麼富有生氣和詩意,宛如一副清新秀麗的山水畫,給人以美的享受。

又如,王維的“松寒風聲裡,花對池中影”,“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隔窗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等,這些詩句,連聲音都寫出來了。

王維的一些贈別朋友的抒情絕句,也很著名。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試看:《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中有情更有景,情深意長,景色如畫,音節也響亮優美。這首詩,曾被譜成《陽關三疊》的送行曲,流傳極廣。

蘇軾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恰如其分,毫不為過。


文子心語


從王維的“詩中有畫”說起

一、瞭解王維其人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山西運城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畫家。官任右拾遺、監察御史、吏部郎中等。經歷“安史之亂”,後參禪悟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廣才多藝,以詩為最。

二、感味王維代表性詩句

他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相思》);“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竹裡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千古傳誦,歷久彌新的名詩佳句。

王維的山水畫,也有很高造詣,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為一代宗師,開一代先河。

三、蘇軾對王維的高度評價

宋代文學大家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在蘇軾看來,王維的詩就好像是一幅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的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說:詩中有畫。

另外,在繪畫作品方面,蘇軾也給予王維很高的評價:“畫中有詩。”這是因為王維的畫作中包涵著深邃的人生思考,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四、蘇軾與王維藝術價值取向的高度契合

1、什麼是意境

意境,指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是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明代文人朱承爵的《存餘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曾提及到該詞語。

我的最通俗的理解,意境包括兩個方面“景”與“意”:

第一、“景”,物象環境。物象,就是指具體物體的視覺表現。如我們經常看到的: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山水鳥獸等。環境,就是由具體的物象所構成的綜合的景觀,它是所有物像的組合。

第二、“意”,意蘊境界。意蘊,就是蘊含的意義,包括情感。境界,就是意義情感所達到的高度層次和深度。

2、王維詩歌中的意境美

王維的詩體裁豐富多樣,有邊塞詩、山水詩、田園詩等。但無論什麼體裁的詩都有其鮮明的特點:

第一、景美。物象具體,構成的環境優美。就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水,石”這些是很具體的物象,它們又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景觀,一幅美妙的圖畫。而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皎潔的月光照在松樹林間,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叮咚流淌。這是多麼完整美妙的景觀、環境和畫面。生動形象,讓人身臨其境。這就是景美、境美。王維其他的詩也都如此,在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第二、意美。詩的意蘊豐富,意境高遠,耐人尋味,而又餘味悠長。

這裡就拿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簡要的分析。

從表面看,這兩句詩描寫了“茫茫沙漠、邊塞狼煙、黃河、欲落的夕陽”,景色優美。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對這些表面景色的欣賞上,那我們就太膚淺了。在此,我們應該認真地去研究這裡面的“直”和“圓”兩個字,以及物象特徵給我們帶來的特殊的意境和情感。認真的品味茫茫大漠上的孤煙為什麼如此之“直”?奔騰不息的黃河上的夕陽為什麼如此之“圓”?

這個時候,我們要想真正的參透詩的意境,就要通過這些個體形象,把握由他們構成的大的景觀環境,再抓住“直、圓”等鮮明特徵去深層次理解作者所傳達的內在的意義與情感!

“直、圓”簡明的兩個字,巧妙地描繪出邊陲大漠的壯闊和雄奇。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間接的表達了作者寬廣豁達的胸懷。

“情與景”的高度、自然融合,構成了“誘發”人想象的美妙神奇的"審美空間”——這就是“意境美”。

王維的詩不僅景物清晰、明朗、形象直觀、栩栩栩如生;而且意境幽靜、空靈、清遠、孤高。情景交融,意境高遠。

這就是王維詩的“意境美”。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意境深邃,詩情畫意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蘇軾與王維的契合,就在於都主張“詩中有畫”的情景交融,並身體力行,在自己詩歌創作中完美體現。

蘇軾評價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傳遞的文學藝術的價值取向就是——“意境美”。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詩給“詩中有畫”的“意境美”作了完美的詮釋。

圖片/來源網絡


竹林幽聽雨


蘇子鼓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預示文人畫的興起併成為後世繪畫之主流。

王維--充滿詩意與禪味的水墨山水畫卷

王維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安史之亂髮生在他的生前,這個時勢,造就他矛盾的心理,儘管王維為官,卻心在田野山莊,桃源之所或林下水邊,還是在京官時,就在藍田建自己安樂的場所--輞川別業,他的美妙生活,就發生在這裡,留下大量的田園山水詩,追尋陶潛的遺風,所不同的他沒有完全的與官場隔斷,同時亦不用種豆南山,為生計所累,自己心境閒適而超然,他的詩與畫,風格是完全與其生活的境界相左,甚至他不得不作偽官,讓他十分的心煩,詩特別是畫,成了他心靈洗滌與安逸的寄託。

中國畫出現南北宗,出現文人與工匠畫的分水嶺,與發生在中國文化文明歷史的高峰到漸漸走向下坡的態勢的時代相合拍,王維成了這個時勢的水墨英雄,他的畫理與畫的藝術實踐,確實是開創一個時代的到來。果然,南宗畫滲透在元明清的歷史中,正好與其後時代文人的心理相合拍。在此之先,二李的絢爛青綠山水,還有唐代仕女畫,佛畫等,是充滿亮麗色彩的,亦是中國文化文明漸漸走向高峰的態勢相附合,當然我們又經歷了宋代弱勢漢民族政權的過渡期,而且宋時把花鳥畫推向極致,明朝雖是漢民族之光復,卻被兩胡人政權所夾持,加上專制力量的進一步加緊,文化文明並沒能夠超過以往,只能算著迴光返照,由於高峰不再,強勢的文明經歷漫長的調整期,山還是在高處,只是不再有頂峰,有點象人身高的生長,到此為止。

但另一方面,中華民族而立之年一過,進入不惑之年,進入知天命之年,使民族的心理更多的是內省,更多的展示心靈深處,故繪畫此一媒介,由色彩到黑白之境(水墨),由自然的色彩進入墨分五色,由觀者來解讀墨色由濃淡而顯示的色彩,從而無任是畫者與觀者,都進入一個新的藝術體驗層次。而在此時的西方繪畫,還有再現他們的現實世界,越畫越有技術性,真實感覺也起來越強,再現自然的絢爛,但還未能上升到心靈的層次,直到印象主義的出現。

高倡水墨為上的王維,其實是前瞻地預見中國文人在其後之世的心理需求,不僅僅是自然經歷遭遇所然,因為胡人政權在其後世不斷的出現,朝代不斷地變幻,中國的文人總是在無奈地境遇在生活,水墨山水畫成了一種近似藥酒的媒介,可以減緩生在自以為不合時代的文人的心理痛苦。水墨山水境界成就了一代代王維後世的水墨英傑,計白當黑的老莊意味在畫中得到深入,化自然的紛然而為寧靜,淡遠,空靈,悠渺,同時充滿禪家的寂然意味。雪景成了王維主打題材,宗白華理解其所為是雪中自然是天開圖畫,其實應當是天然水墨畫,雖然自然界在雪的作用下,仍然有色彩,但得到相當的沖淡,這還不是深入的理解,在王維的畫中,沒有季節的界限,只是心理的世界,沒有春夏秋冬,只有心理的靜謐寂然,不然你無法理解王維為何把芭蕉與寒梅畫在一起,古代的畫家,明知畫中的世界與自然的世界不是一回事,所以能夠打破一切魔障,進入心靈的自由王國,自然界的象只是中國水墨山水世界的參照與借用,而不是機械地再現出來,不能說西方的畫者(印象主義之前)沒有文人意味,沒有詩意,只能說在程度上,由於過分執著於形與色,含量不夠投入,與中國詩人畫家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王維的作品因為時代的久遠,無法斷定其真跡還是仿品,但這對於我們理解王維並不會有障礙,真跡的下真跡一等的還是二等三等的,都能找到王維的精神力量,留傳好幾幅王維的雪景如:《雪溪圖》、《江干雪霽圖》(藏於日本)、《長江雪霽圖》(藏於美國)其實合於王維題材傾向,為我們窺探王維山水畫的詩境與禪味提供視覺的資料。

從王維的《山水訣》中,我們能瞭解王維對於山水畫技法上的功底,亦知道王維對景的取捨與安排,還有道的追求,從《長江雪霽圖》長卷展示的境界來看,他的畫中有詩似乎是朦朧而隱隱然的,圖中的冰雪淨聰明的境界充滿活潑潑的生機,這個生機不僅僅是那些堆集在山崖與水邊的屋宇,江舟的行進,老翁的拄扙過小橋,有人世的暖意,還有那些成群的飛鳥,在雪停後的棲集與飛飛,這樣使圖中的世界充滿生命感覺,禪的意味本不是空寂而是內心生活中的生命感覺,詩意的生活亦然,喚起的心底本能意味,展示的是詩人心底對世界的歌唱,這是內心的欣然,怡然與安逸。 在自然生活中水主動山主靜,但畫者世界卻彷彿相反,水如靜,而山在動,這在於畫者那種充滿動感的筆墨紋理,有舞動的態勢,山為靜,從一個短暫的時間說彷彿是,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山在動,千萬年中總是滄海桑田的陵谷變遷,山在水中石中長到高峰,或者原有的山岩重新的陷入,只有水是永遠的平衡,儘管它在動,卻又是異常的靜,王維似乎找到這種感覺,山石紋理成為畫者刻意追求的著力點,其後世諸多的皴法如荷葉皴,披麻皴法,牛毛皴等皴法把自然的山的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所有的水墨畫似雪景,所謂的雪景並不是表現寒意而是洗盡塵滓,淨化世界,一個佛子著壞色衣,看起來是孤寂冷漠,然其內心的欣然喜樂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一幅寒林雪景圖同樣是此種展示,圖中的核心靈魂,其實是讓觀者獲得暖意與欣然喜樂,獲取心靈的寧靜與放鬆,喚起活潑潑的生機。

王維開創南宗畫派,又與南宗佛子們的心靈相契合,兩者交融在後世的禪學與畫學世界裡,詩意混合在其中,你從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的畫中,從近代傑出的畫者畫中,可以感知王維的影響無處不在,宋代蘇軾是南宗的鼓吹者,其實應當是文化文明的時勢造就了南宗的興起,是中國文化文明的歷史進入高峰過後的必然,亦是王維後的文人不得不以此為之,天地雖大,無所逃,只有沉醉在水墨山水畫中還能編織起一個安逸超然的心靈桃源夢境。


雷家林書畫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傳達了王維的詩,生動形象的與景色結合,看到詩就能想到一副美麗的畫面,看到畫就能朗誦一首詩。

被稱為詩佛的王維,看看他有哪些讓人走入畫鏡的詩,共欣賞。

《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形象生動的描繪了孤獨的一幅畫,廣闊的大漠中,一縷孤煙直直的升起,寬廣的大河映照著夕陽。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形象生動的描繪了山間幽靜一幅畫,空蕩蕩的山林裡,見不到人影,卻能聽到傳來人的聲音在山間迴盪。

《老將行》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形象生動的描繪了雄心壯志英勇善戰的一幅畫,一個人可以戰場三千里路,一把劍可以抵抗百萬雄師。





鬍子哥書評


蘇軾評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時,他讚賞王維的,是它的真實性,亦即是所謂的言之有物。作.詩畫也和寫各種文體一樣,要有親身經歷體會,起碼你有這種體驗,寫出的詩,畫,文才有實質的感覺,才能感動人,而不是宅在家裡,辦公室中,靠看幾則新聞,收集一些人物事件,閱幾篇逰記,可以設想外頭世界美麗丶那麼,可以憑空虛構出來詩歌文章,再尋章摘句,把美麗的辭藻運用起來,即便再華麗,亦不過空中樓閣,似乎也如叫口號一般,喊的再響,畢竟空洞無物。所以說到底,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讚賞的最終就是言之有物。這些物感動你了,那麼情韻就彰顯出來了。


二母3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對寫意詩畫風格的一種美學評價。語出蘇軾觀王維所畫《藍田煙雨圖》後的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代偉大的田園詩人,也是著名的山水畫家。其"夫畫道者,水墨最為上"、“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等畫學之論,對中國畫、尤其是寫意畫影響極大,甚而被後人尊為文人畫之祖。

然而,文人畫於王維所在時代既無其名,又未形成自身畫格,只不過王維之畫論觀點契合了後來文人畫意旨而已。

真正率先提出文人畫學主張的則是宋代的大文豪、也是書畫大家的蘇軾。蘇軾生性放達率真,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故而其藝文思想極為標新立異,在書法畫理上主張以形寫意,追求疏澹清新藝術風格。如他曾在題畫詩中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及"觀士人(文人)畫如閱千里馬"等著名書學畫論觀點。因其天資既高,官聲文名俱顯,因而對當時文壇畫界影響巨大,成為宋代寫意書法和文人畫興起的理論綱領和創作指歸。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發起了"文人畫運動",在其周圍形成了以其為核心,李公麟、米芾、文同等一大批著名文士參與的文人畫畫家群體,使文人畫這一新興的畫學流派幾與宮迋畫體畫形成分庭抗之勢。

蘇軾的藝文思想既與王維的旨趣相彷彿,又需要藉助王維在詩壇畫界的影響力,來推動文學、書畫的變革。這樣,蘇軾自然會對王維的詩風畫論十分推崇。所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之語,實際上是借為王維之畫“題跋,而提出的文人畫畫論主張。"詩中有畫",是指作詩要講究詩境優美,讀其詩如置身畫圖之中;“畫中有詩“,指畫的構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詩化,畫裡富有詩之意趣。表明了蘇軾對中國詩畫藝術共同審美特徵的價值取向。

發起於宋代中後期的"文人畫運動",也正是在此影響下一路高歌、完善發展,最終在元代中後期一統朝野,成為中國畫之主流。及至今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仍是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評判標準。


磁州大可


就是讚歎王維的詩句繪聲繪色,情景交融。

有動有靜,動靜一如。不但意境深遠,而

且可觸可摸,有畫面感……


廣法居士


詩歌是想象大於現實,因此不容易圖像化,畫作是現實大於想象,因此更需要好的意境,讀王維的詩歌畫面感如在眼前,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東坡的這句評價,確實高明到位,傳遞了中國人講究的言不盡,意悠遠的價值觀


明月十四樓


詩中有畫,即景,

畫中有詩,即境。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景美,境仙。

尤其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簡直絕了!


雀歌燕舞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形象思維下的文學藝術呈現。通俗的講就是詩歌表現出了靈動的畫面感,讀詩猶如遊歷於真實的自然景物之中,意境豐滿的自然景物中,又自然的流淌著濃濃的詩意。這是對詩歌的高度讚美和文學藝術的肯定,與價值取向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