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必然:從君主到政黨

1.主要國家君主制度的終結從什麼時候開始了?

答:看讀者對君主制度的定義,讀者如果認為英國現在是君主制度而非政黨制度,那的確沒有終結,作者認為法國大革命到二戰結束,實際上君主制度在這段時間終結了。

2.大革命之後的君主制度是依靠什麼?

答:個人的聲望,威廉二世是依靠其父的威望,蔣經國也是,但是威望不會一直存在,威廉純粹是想讓自己的威望更高,自己的統治更穩定。

3.政黨制度的優勢與其根本是什麼?

答:優勢在於一個工人也能當政黨領袖,一個演員也能當政黨領袖,與君主制相比,人們更能感到公平,這種情況下法理不重要,因為政黨是不斷吸納,不斷變化,法理是一個固化的產物,政黨的合法性來源於憲法,而不是宗教,也不是軍隊,意味著宗教對考研的阻礙很小,也意味著軍隊綁架政府,甚至綁架國家(二戰日本)的可能性降低,它的基礎是資本革命,是保護財產的法律,阿拉伯國家的君主制就是有其存在的基礎。

發展與穩定是互斥,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改變穩定的社會結構, 一個穩定的社會不能受到外力的干擾,一旦受到干擾,這種社會就會快速的崩潰。

發展在不斷的破壞原有的基礎,同時在不斷的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在這種時期中,局勢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德意志的崛起與衰弱,英法率先發生了工業革命與社會革命,這種對原來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巨大破壞,使得德意志的統一有了可能,從政治上來講德意志是一個民族,但是卻有兩種信仰——天主與新教,而工業革命帶來了巨大的產能提升,需要更大的統一市場。

法國國王都喜歡當其他國家的國父,路易十六是美國國父,拿破崙在一定程度是促進了資本主義在德國的傳播,以及萊茵河地區的統一,是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刺激者,而世界上第一場共產主義組織-巴黎公社,是蘇聯的先行者,引領了世界政治制度,所以法國很強啊,當然與二戰的法國印象不一樣。

法國的問題在於舊有制度崩潰之後,出現了君主制度與政黨制度的反覆,當政治上出現混亂狀態,那麼需要穩定環境的經濟發展與科研技術發展陷入了停滯。

歷史的必然:從君主到政黨

實際上君主制與民族主義不太相容,因為忠於民族國家不一定忠於君王,就像塔列朗一樣,君王的權利可以世襲,面對資本越來越強的局面,皇權必然受到威脅,貴族們的忠誠僅僅依靠對國王的賞賜與國王的威望,是非常脆弱,前者需要不斷的戰爭與財富,後者需要偉大的成績。

而人文思潮之後,但宗教不能提供社會思想的穩定劑之後,在資本不斷衝擊著貴族們的統治基礎,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強力君主制國家在面臨資本家與世襲貴族之間不斷深化的矛盾,只能用威望去壓制這種矛盾,而君主威望是不能被下一任的君主繼承,當君主沒有威信時,貴族與資本家都會反叛。

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可以做第一執政官,甚至是終生執政,但是不能做皇帝,這樣復辟派就有了合理性,你拿破崙能做,我波旁做不了嗎?而且為了自己後人的安全,拿破崙不得不遠征俄羅斯,為他的兒子留下一個歐洲帝國,同時無敵的名號也會成為拿破崙家族的象徵。

接下來講一下以君主制度統治德意志的第二帝國,以及第二帝國的缺陷,本質上來說德意志的統一是雙贏,對於德意志地區的資本家來說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稅收,對於普魯士來說,國土拓張了三倍,普魯士貴族與皇帝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而是君主制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了,威望是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少的,帝國陸軍是有帝國議會負責,而帝國議會的構成是國王們,這種模式之下的繼位者沒有聲望之後,甚至可能帝國陸軍預算都沒有。

脾斯麥與威廉一世是普魯士人,但是威廉二世是一個德意志的皇帝,而這個帝國的皇帝是一個需要威望去獲得其他國王認同,需要戰爭去獲得容克貴族效忠的皇帝,一個需要不斷戰爭勝利來固化自身地位與自身制度的皇帝。

歷史的必然:從君主到政黨

政黨的優勢在於,不是一個人負責,是一群人都有責任,也不需要一人的威望去壓制其他人,最關鍵的一點,權力不會世襲,一個政黨的他的繼承者通常不是政黨領袖的子女與家屬,不能世襲是一種公平的體現,更讓人充滿了希望,生活在君主制國家,看投胎,生活在政黨執政的國家,投胎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自身的努力與機會也很重要。

所以在近代之後,政黨成為主流,就算是君主制,也是像英國哪樣的虛位君主,政黨是不需要法理的,因為政黨本身就是憲政法律的產物,法理是建立在封建社會之上統治合理性的體現,一種威望的產物,連經濟,社會都改變了,法理又有什麼用?

君主制度就算在現代國家中復辟成功,往往會陷入第一任國王有威望,繼任者無法繼承前任巨大的威望,無法做事情,繼位者需要比父輩做出更大功績,需要更大的威望來完成自身地位的穩固。

歷史的必然:從君主到政黨

消滅君主制是歷史的必然,一方面是現在現在社會思想觀念與君主制度相違背,另一發面是君主制度不再合適與現代社會國家,因為僅僅靠君主的個人威望的政府是危險並脆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