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民國時期著名新聞人英斂之?

馳仔講歷史


筆者對英斂之是比較看好的,首先,此人比較聰明,小時候的英斂之家境比較貧困,生逢亂世,英斂之以習武為主,後來放棄武術,開始學文。因為比較聰明,所以在書法還有文章上有所成就。

史書對英斂之的記載是,他是自學成才的。戊戌變法時,英斂之深受康梁思想的影響,再加上此人比較聰明,所以當時很多期刊也有他的文章,而且名氣也不小。

公元1902年,英斂之在天津創辦了《大公報》,當時他出任這份報紙的總理和編撰,辦報宗旨之一就是開民智,提倡維新變法。此人對封建專制是非常痛恨的,雖然他是一個滿族人,但是他是和滿族人對著幹的,他非常提倡君主立憲制,對外來侵略更是痛恨至極。

此外,英斂之身上還有一股正義之氣,他對貪官汙吏毫不留情,因此在報界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這種敢於和貪官汙吏對著幹的人,一般都不畏懼權貴,即便是當時的慈禧太后,英斂之也根本不怕。

在創辦《大公報》之前,也就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時候,他流亡到外國,後來悄悄回來了。當時慈禧太后討好外國人,赦免了一些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英斂之就在其中,不過赦免的名單中並沒有他的名字,慈禧太后說他叫英華,這時候英斂之才被赦免。

種種的種種,我們都能夠看出,英斂之是一個無私無畏的人,他為了維新變法,可以不要生命,這和康梁的精神是一致的,這也說明了那個時代人身上的一種精神。





鳴史


對英斂之的系統評價,較早的要算王芸生、曹谷冰的《英斂之時代的舊大公報》。由於該文寫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鑑於當時政治環境,難免有許多偏頗之處。

  英斂之的一生,經歷了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近60年中國社會的大劫難、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在時代激流衝擊下,他從一個滿族八旗子弟,轉而為封建士大夫,轉而為天主教教友,轉而為維新志士,轉而為“北方清議之望”,最後又以宗教慈善家終其身。

  筆者認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斂之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政治上,他提倡愛國主義,主張變法維新,反對頑固守舊;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這是主線。他也不贊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希望通過溫和、漸進的改良方式,實行君主立憲,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在文化思想上,他辦報10年,以“開風氣,牖民智,抑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宣傳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提倡西學,反對保存“國粹”;傳播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他熱心宣傳天主教,力倡“宗教救國論”。在這個過程中,熾熱的愛國主義是主線,貫穿始終。

  總的來說,英斂之的這條道路,在近代知識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一些作為,對歷史進步有一定促進作用,是應該給予公正評價和肯定的。

  因《大公報》自創辦之初,就與天主教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英斂之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同時也是一個愛國的天主教徒。他在報紙上宣傳要“自開教會”,在宗教活動中積極主張培養中國籍教士,實行“自傳”。他這種不屈從外國宗教勢力支配,要求獨立自主、自開教會的品格和主張,不僅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即便在今天,也是值得稱道的。歷史學家陳垣說:“斂之以一個忠誠的天主教徒,發奮著書,提倡愛國,受到外籍教士的種種恐嚇威脅,而無一點懼心,真可謂‘豪傑之士’了。”

  如果說,在《大公報》創辦之前,英斂之無意於辦報的話,那麼,《大公報》創辦後,英斂之是全力以赴地辦報的。從此,《大公報》與英斂之一起聲名鵲起。一方面,《大公報》為英斂之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獨特的辦報才能的舞臺,使之蜚聲海內外;另一方面,英斂之始終把握、堅持《大公報》的辦報方針與方向,從經營、管理以及言論等各個方面奠定了《大公報》獨立於世的基礎,並迅速形成了以敢言、嚴肅、熱心公益等著稱的大報形象,名重一時,在中國清末的政治、文化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歪嘴說歷史


英斂之(1867—1926)號安蹇齋主、萬松野人,天主教徒,滿族正紅旗。1898年前後受康有為、梁啟超變法思想影響,開始評論國事,曾在澳門《知新報》上發表同情戊戌維新變法的文章。1902年在天津創辦《大公報》,兼任總理和編撰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後,名義上仍負責《大公報》工作,實際上已退居北京香山靜宜園,以主要精力創辦女學、輔仁社等慈善教育事業,從事天主教革新工作,後又創辦輔仁大學。1916年將《大公報》售予王郅隆。1926年因病逝世。英斂之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政治上,他提倡愛國主義,主張變法維新,反對頑固守舊;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這是主線。他也不贊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希望通過溫和、漸進的改良方式,實行君主立憲,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