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封疆大吏,就連看門的太監都敢向左宗棠要過路費,而不向李鴻章要,這是為什麼?

司馬長史


不要小看慈禧身邊的這些太監,他們眼裡除了太后老佛爺之外,把別人還真沒放在眼裡。雖說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封疆大吏,為什麼太監敢向左宗棠要過路費,而不敢向李鴻章索要?其實這個問題不盡然,不是太監不敢向李鴻章索要,而是李鴻章早就提前主動打點好了,其實這主要是兩人的性格和行事作風使然。



左宗棠一直在外地為官,他主要在軍事上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後經舉薦中年才被調入京城為官。官至軍機大臣兼大學士,大學士在清朝只是一個名譽官職,而軍機大臣兼大學士就厲害了,相當於宰相,屬一品大員。但他這人性格耿直,做事剛正不阿,最看不慣一些吃拿卡要的作風。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進京覷見皇太后。路過崇文門時,守門太監以為他立了這麼大功勞,又有大把軍費掌控,肯定撈了很多實惠,所以便向他索要過路費,左宗棠為人一根筋,要錢沒有,不讓見我就回去,還是李鴻章及時趕到,給了太監銀兩,才給左宗棠及時解了圍。皇太后也因他功勞大,總要有所賞賜,於是就把皇帝御用的眼鏡賞給他,可太后賞賜的東西都得太監送到府上。


可送東西上門,總得給點跑腿費吧,可這左宗棠真夠直爽,要錢沒有,硬給懟了回去。還是曾國藩之子曾紀澤知道這其中的渠渠道,給了太監跑腿費,才拿回了這御賜眼鏡。

而李鴻章常年在京為官,他更清楚這當下的情況。那時候清朝貪腐成風,這種陋習也逐漸成為潛規則,所以李鴻章明白,只有打點好了慈禧身邊的這些人,說話辦事才會方便。所以不等太監們索要,該給的早都給了。李鴻章早年性格也很耿直,但是在聽了曾國藩的教誨後,此後變得圓滑多了。


左宗棠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所以養成了這種雷厲風行的性格。太監們敢向左宗棠索要過路費還有一個原因,李鴻章平時就和這些太監們關係處的比較好,再說李鴻章是慈禧面前的紅人,所以這些太監們要收斂一些。而左宗棠比起李鴻章在太監們面前要疏遠的多,行事風格又沒有李鴻章的圓滑,那太監跟他索要過路費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史聽濤




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身邊的幕僚在評比中興三傑,有人這樣解釋:左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慈,人不忍欺。至於曾國藩是不是仁慈,我們暫且不論,今天重點來談一談左宗棠和李鴻章。

左宗棠以性格剛直著稱,幾乎罵遍了整個大清官場,自己爽的結果是最終沒朋友。李鴻章則不同,他的精明和圓滑在當時的官場無人可比,當然已經過世了的胡林翼除外。

李鴻章曾經說過一句話:太后面前無小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慈禧太后獨攬朝政,權傾朝野,身邊的太監自然也狗仗人勢,利慾薰心。以李鴻章的聰明,不用太監向他索要過路費,他都會主動打點的。

李鴻章和李蓮英之間的關係一向交好,李蓮英有香港腳的毛病,一旦發作起來就難受的要死。有了這個毛病也不敢告訴慈禧太后,擔心太后膩歪這個。但細心的李鴻章還是從西洋人那裡搞到了治腳臭的藥,專門帶給了李蓮英。連這點小事都辦得這麼圓潤,過路費什麼的就更不是問題了。



左宗棠從來就是傲視天下的性格,老天爺老大,他就是老二。再加上他中年以後才步入大清官場,本來就對這些陋規看不慣,現在是更加無法容忍了。

話說左宗棠收復新疆伊犁以後,回到北京接受兩宮皇太后接見。太監們以為左宗棠辦了這麼大的一個差事,花掉了朝廷那麼多錢,自己應該從中撈了不少,就主動向左宗棠索要過路費。

左宗棠從來就沒拿太監當人看,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你不讓我進皇宮,那我就回去了。正在這時李鴻章趕到,他幫助左宗棠給太監了一張價值幾千兩銀子的銀票,才沒有耽誤左宗棠覲見兩宮皇太后。

兩宮皇太后見左宗棠立了這麼大功,自然要追加封賞。慈安太后見左宗棠的眼睛不好,就把咸豐皇帝的眼鏡送給了左宗棠。但按照當時朝廷的規矩,這些禮物只能由太監從皇宮的倉庫中取出來後,送到大臣們的府上去。

當太監們把這些御賜禮物送到左宗棠府上後,自然又免不了索要孝敬。左宗棠早就對這個厭煩了,當場大發雷霆,表示堅決不給。最後還是左宗棠的幕僚拿了幾百兩銀子,把太監打發走了。



左宗棠早在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府上當幕僚時,就飛揚跋扈,獨斷專行。湖南官場就有了“只知道左宗棠,不知道張亮基”的傳聞和說法,張亮基聽了以後,大度的笑了笑,不置可否。

以他這樣的性格,幸虧當初沒有考中進士,否則在當時的官場上,早就被踩的七葷八素了。當他中年加入官場後,因為屢立大功,提拔的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晉升為閩浙總督,成為朝廷一品大員,別人就是想踩他,也沒那麼容易了。


但左宗棠一生的政績基本上都在軍事上,在其他方面他的作為就比較少。很顯然像他這樣的性格,在推行政務時,很容易遭到別人的牴觸和陽奉陰違。

表面上看起來左宗棠雷厲風行,實際上像他這樣的性格很難有所作為。這是因為他有另外的一個毛病,那就是愛聽奉承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只要馬屁拍得好,都很容易得到左宗棠的重用。有一個愛聽馬屁的長官,下邊的管理自然都把心思放在拍馬屁上了,哪裡還有心思做正事。



李鴻章早年也是目空一切,但經過曾國藩的教誨後,改正了自己身上的很多毛病。這就讓他在精明之外又多了幾分厚重,為人處世都考慮得非常周到。

李鴻章明白滿清皇帝根本就不會完全信任漢人大臣,取得滿族官員的支持是做成大事的基本條件,皇太后身邊的太監自然也要發展成自己的耳目。李鴻章在孝敬這兩類人時從來都不遺餘力,這也為他做事減少了不少麻煩。

李鴻章晚年曾感慨的說,自己只是大清的一個裱糊匠,四處風雨飄搖,只能縫縫補補;當雨下大時卻只能於事無補。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這麼說,李鴻章是以一人之力與日本軍隊作鬥爭,他身邊從來就不乏那些與他勾心鬥角爭寵的人。

這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的區別,也導致了兩個人之間的成就不同。他們為大清帝國做的最大貢獻在於留下的東西不一樣,左宗棠為大清帝國保住了新疆的半壁江山,李鴻章卻為大清帝國留下了一個掘墓人袁世凱。


新知傳習閣


這個說法其實是錯的!太監不是向左宗棠要過路費而是要討賞。左宗棠當時是統兵出征,朝廷給撥發了大量的軍餉,而左宗棠又打贏了戰爭朝廷也有大量的獎勵。當時左宗棠出征的時候慈禧拿海關抵押給英國,向英國銀行借貸了2000萬兩白銀。而戰勝沙俄凱旋後慈禧還給左宗棠發了嘉獎令請功,這些都是很明擺在桌子上的事,這使得太監們以為左宗棠很有錢。因為按著當時的官府腐敗,貪汙剋扣軍餉是很正常的事,太監們計算著左宗棠應該也會貪汙個幾百萬兩銀子。

可惜左宗棠確實是沒錢!作為少有額清官,左宗棠當時拿的錢基本上都用到軍隊上去。買槍買炮買子彈買炮彈這都是幾百萬兩銀子花出去;左宗棠軍隊20000人左右,加上輔助的後勤部隊總共有100000多人左右,這些人的工資軍餉都得發放,左宗棠從來沒剋扣過一分錢;除了軍事開支外,當時打仗已經是熱戰了,大炮一響屋倒難民跑,左宗棠為了安撫地方百姓特地從剩餘的軍餉裡撥出一部分錢給這些人做安家費,甚至連朝廷撥付給他的獎賞都贈給了這些人。


優己


首先,說什麼李鴻章在慈禧身邊、左宗棠是外臣的,基本都是對歷史一無所知的胡唚;其次,也不僅僅是要過路費的問題,太監還扣了左宗棠的御賜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李鴻章號稱李中堂,大概就是長期在中央任職的了;而左宗棠長期在外打仗,想必是外臣。其實,二者正好相反。李鴻章除了在甲午戰敗以後在京城做過一段時間沒有實權的大學士以外,其餘時間基本都在外地任職;反倒是左宗棠,在收復新疆以後就做了一段時間的軍機大臣兼協辦大學士。

而眾所周知,清朝的大學士是榮譽頭銜,軍機大臣加上大學士才是真宰相。因此,左宗棠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反倒是李鴻章成了外臣。

而太監要左宗棠的錢,則是發生在左宗棠得勝回朝以後,路過崇文門的時候,看門的宦官找他要三千兩過路費。左宗棠沒有錢,乾脆也就不進宮朝見。最後,還是李鴻章給他打了圓場,把錢給了太監才進的門。

進宮以後,慈禧太后一高興就要給他賞東西,是咸豐御用的眼鏡。但是東西不可能從太后手裡給左宗棠,還是得宦官給左宗棠。結果,這一次宦官又要開口要錢,左宗棠還是僵著不給。最後,還是深諳宮中陋習的曾國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幫他給了錢,才拿到御賜的眼鏡兒。



青言論史


這個故事出自於《李鴻章年譜》,真實性未可考也,卻很有些趣味。從中可見晚清官場行賄索賄之風猖獗到了何種地步。

話說光緒二年,左宗棠平定新疆返京,準備接受兩宮皇太后的召見。

可是左等右等,卻始終沒有等到入宮述職的詔令。左宗棠一問之下,才知道自已栽在了(關節費)這上頭了。

按照宮中慣例,入宮晉見皇上的地方官員,按照各自地位的品級排秩,都要向傳詔太監送上一筆不菲的費用,美其名曰:(關節費)。

左宗棠有(左騾子)之稱,一生剛烈直拗,哪裡懂得這裡面的門道,一聽之後,甩袖走人。心想的是:(老子都窮得叮噹響,哪有多餘的錢送你,大不了老子不見了。)

當時和他一起晉見的還有正在京督辦北洋水師的李鴻章,趕緊把他拉住道:(你別急著走,我去替你說說話,幸許這事能成)。

李鴻章話是說得飄亮,無非也就是幫左宗棠給了這筆關節費,使得左宗榮終於可以入宮晉見皇上了。

見了兩宮太后和皇上,由於戰功顯著,不僅詔封左宗棠為二等侯爵之外,還額外賞賜咸豐皇帝用過的水晶墨鏡一副。

這是何等的榮耀。等到退朝辭駕之後,左宗棠滿心歡喜跑到太監那裡去領,卻被告知要送禮金五千兩。

左宗棠這下傻眼了。別的東西可以不要,這御賜的東西不要,那就是在和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最後還是由李鴻章出面,送錢了事,才算幫左宗棠解了圍。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是有幾分存疑的。一個是封疆大吏,一個是中樞重臣,他們居然會受制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太監,這未免太過荒唐了吧。更何況這太監竟然敢以晉見詔令御賜之物作要挾,萬一左宗棠真敢不受,那他不是真的成了老話中的要錢不要命了嗎?

個人愚見,編撰這個故事的人,其用意是在褒揚李鴻章的為人處事圓潤大度,八面玲瓏。卻貶左宗棠身在官場,未諳人情世故。

同為晚清重臣的兩人,李鴻章乃淮軍領袖,左宗棠為楚軍首領。兩人因政見上的不同,導致世面上確有他們不和的傳聞。

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強調邊塞防守的重要性。而李鴻章是(海防)的代表,他更傾向於對東部沿海的重點防禦。由於當時大清的軍費有限,難於兩者兼顧,就必須在他們之間有取捨,衡輕重,兩人常常為了此事鬧得不可開交。

這個故事的傳出,雖然有褒李貶左之意,但我們依然透過故事的本身,看到一個民族英雄身上所兼具的那種風骨。


煮茶道史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清末重臣,他們二人與曾國藩、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不論是戰功,還是做人為官,都堪稱四人之首。左宗棠的一生,功勳卓著。他討伐太平天國,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變,收復新疆,設立行省,參與中法戰爭,屢立戰功,無人能敵。

左宗棠除了善戰,還積極推動洋務運動。他創辦造船廠、機械製造局、機械紡織廠等當時新興的工業化產業,提高了中國的工業化水平。他還支持商業發展,清朝著名的紅頂商人,當時的首富胡雪巖,就曾得到了左宗棠的大力支持。

左宗棠才華橫溢,能力非凡,也養成了“自矜伐”的個性,驕傲不謙虛,這在古代被認為是很大的品德瑕疵。不過,現在看來,張揚點也未嘗不可,只是有時候無意間會得罪人罷了。

左宗棠除了“自矜”多為人詬病之外,他“內行甚篤,剛峻自天性”、“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優點更多呀。

左宗棠的品性,其實更類似於歷史上包拯之類的人,剛峻,而且廉潔、勤懇,善待百姓。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矛盾,主要就產生於平定太平軍之時。左宗棠這一段時間,經常罵曾國藩,因為兩人的理念完全不一樣呀,畢竟曾國藩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麼。如果遇到“曾屠戶”,就等著被“剃頭”吧,即使他不親自動手,也會派他弟弟動手的。

曾國藩所謂的“廉潔”,是以湘軍的搶掠換來的。而左宗棠的廉潔,卻是以自甘清苦,以自己的節儉換來的,他甚至還將自己的薪俸都捐了出去。

左宗棠平時多穿普通棉布衣袍,而不是皮裘之類的高檔毛皮料。據說,左宗棠為了防止袖口磨損,還專門讓人做了袖套,人稱“宮保袖”。左宗棠日常飯食也及其簡單,甚至在宴請來訪官員時,也僅僅是葷素幾盤菜,一個湯而已。默默地給“四菜一湯”點個贊。

左宗棠還樂善好施。湘軍征戰,多數是靠掠奪暴富,左宗棠卻從不縱容士兵搶掠,而是甘願將自己得到的朝廷賞賜,分給部下。他還將派發給自己的平餘銀(清官府額外加徵的賦稅銀兩,用來做額外開支),係數捐給了賑撫局,用以賑濟災民。甚至,還將自己將近兩年的俸祿三萬多兩,用來作為陝甘急需的開支。

左宗棠不但以身作則,在治理地方時,他看到華服的縣官,都會嚴加訓斥,強調知縣乃是親民之官,應該事必躬親,不可脫離了百姓。凡是遇到奢華無度者,左宗棠都會加以訓誡,甚至彈劾。正因左宗棠親為表率,嚴於治理,其治下風氣皆大為改觀,因此也深受百姓愛戴。

因此,左宗棠相比明目張膽貪腐的李鴻章,和表面廉潔的曾國藩而言,是真的窮呀。錢都用到該用的地方去了,哪還有錢打發給那些攔路的小鬼。

據《清稗類鈔》記載,慈禧太后最喜歡搜刮官員,即“孝欽後好貢獻”。結果呢,“自軍機大臣以下,月必有進”。大臣們每個月都要貢獻,這些清朝大臣的錢從哪來呢?自然最後還是要去盤剝搜刮百姓了。

正所謂的上行下效,當時的太監們,看慈禧如此,也開始想方設法創收,即“太監索宮門費往往過其物價”。原本呢,過路、通傳、宣賞之類的事情,也就是給個幾兩銀子,類似小費,意思一下。隨著慈禧上位,水漲船高,瞬間變成了幾百兩,幾千兩,甚至上萬兩了。

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慈安、慈禧宣他入宮進見。結果,左宗棠剛走到宮門口,卻被小太監攔住了。小太監張口就跟左宗棠要宮門費。嘿嘿,這是買票才能進紫禁城呀,不買票不給進。

左宗棠怒了,說我在百萬大軍之中出入,也無人敢擋。爾等鼠輩,竟然敢攔我?我沒有多餘的錢給你們,既然不讓進,那我就只能返回了。回了,回了……

小太監一聽,慌了,知道左宗棠是被慈禧召見的。慈禧如果知道了,必然會降罪。小太監趕緊上前作揖賠不是,將左宗棠放了進去。

在傳說中,也有說是一同被召見的李鴻章,看到左宗棠被攔,就幫左宗棠交了宮門費。慈安召見左宗棠時,看到左宗棠戴的眼鏡摔壞了,就將咸豐留下的眼鏡賜給了左宗棠。結果,左宗棠又被太監敲詐。還是李鴻章,又幫左宗棠給了一萬兩銀子,才把事情擺平。

傳說的真假不得而知,但是按照史料記載,左宗棠一生清廉,而且個性剛峻,一定受不了太監的敲詐,是不會主動去給宮門費的,自然會被太監攔。而李鴻章麼,則相對圓滑,恐怕是還未等太監們說話,就早已經將銀票奉上了。太監們要攔,自然是攔左宗棠,而不會攔李鴻章了。所以,並非是因為李鴻章要比左宗棠地位高,更有權勢,太監們更怕李鴻章之類的原因,主要還是李鴻章早已打點到位了。

慈禧愛收“貢獻”,太監們攔路收取“宮門費”,不正是清朝腐朽衰敗的寫照,註定了清朝會快速滅亡。


奕天讀歷史




李鴻章會做人,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都打點得妥妥當當的,這些太監自然不會尋這位財神爺的晦氣。太監們之所以敢公然向左宗棠索賄,既是想借機發筆小財,更多的還是借這些事情膈應膈應這位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左大人。



左宗棠此人說到底就是一個槓頭,但是背不住人家這個槓頭確實有兩把刷子呀。為什麼說左宗棠是個槓頭呢?倒不僅僅是因為他不肯賄賂太監,而是在沒有發跡之時,此人就已經顯得頗為桀驁不馴了。



左宗棠此人雖然有能力,但是在科場之上卻是屢屢失意,在中了舉人之後,便沒能再進一步,成為進士,哪怕是進士裡最菜的同進士出身。即便是這個舉人,都是“搜遺”得來的,所謂“搜遺”,大概齊就是舉人名額沒錄滿,又在被剔除出去的廢卷裡挑選幾個答得還湊合的充個數,左宗棠這才勉強中了個舉人。



科場失意的左宗棠最終放棄了考進士的念頭,走上了一條舉人們經常走的道路——入高官幕府充當幕賓。就在作為幕賓之時,並無官職在身的左宗棠就曾經破口大罵不拿自己當回事的在任官員,弄得那名官員十分難堪。不僅如此,左宗棠因為堅持己見頂撞上官也是家常便飯。因此,整個官場除了少數人,幾乎都對他敬而遠之。而正是這少數人成為了左宗棠的伯樂,也成就了左宗棠。這少數人中就包括了林則徐、曾國藩、駱秉章等晚清名臣。



雖然人緣不怎麼樣,可背不住左宗棠的確有兩把刷子,恰巧又遇上了“發捻之亂”,清廷可用的將才本就不多,又事關江山安危,這一契機正好給了左宗棠用武之地。在對發捻的交戰,以及後來平定回民叛亂之戰中,左宗棠步步高昇,最終一步步成為了封疆大吏、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同時,也成為了晚清官場的一個異數。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晚清的發捻回之亂,就沒有後來左宗棠的發跡。左宗棠的大半生都是在領兵作戰中度過的,而在軍事上的成就又最終成全了左宗棠。在功成名就之後,收復新疆之戰又一次讓左宗棠大放異彩,憑藉收復新疆之功,左宗棠最終封侯拜相,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之一——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並且被封為二等恪靖侯,成為了清朝為數不多位列侯爵的漢臣之一。



但是,半生戎馬的槓頭左宗棠根本無法適應中樞宰輔的角色,時不時還因為自己的槓頭脾氣惹惱慈禧太后頗為光火。最後,在北京待不下去的左宗棠被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兩江任上,左宗棠倒是著實做了一些實事。但是,兩江一隅已然無法挽回大清帝國日薄西山的頹勢。總督兩江多年之後,左宗棠又一次被調回北京擔任軍機大臣,但不久又被委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福建海防,最終病逝福州,死後被清廷追贈太傅,諡“文襄”。



關於這個“文襄”還有個說道,按清制,沒有進士身份、翰林背景的人死後的諡號當中是不能有文字的,如清世宗時期的名臣李衛、田文鏡,李衛諡“敏達”、田文鏡諡“端肅”,都沒有文這個字。對於自己沒有進士、翰林背景,位極人臣之後的左宗棠也一直耿耿於懷,六十多歲了,居然心血來潮,上書朝廷說準備再戰科場,考進士。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心說:“別介啊,老左你來考進士,這不是打我臉嘛,得,還是我直接送你一個算了。”於是,慈禧太后加恩賜給了原本只是舉人出身的左宗棠一個同進士出身。也正因為此,才有了後來左宗棠這個“文襄”的諡號。


農民工歪說歷史


左宗棠字季高,是現在的湖南人,身為晚清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曾國藩一樣帶領著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而且最重要的是收復了新疆。

而李鴻章是現在安徽人,二人都是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力而開始真正被清廷所重視。

雖然李左二人皆為清廷中的漢族重臣,但李鴻章卻比左宗棠要更加受到慈禧等人的重視,連看門的太監都不敢向李鴻章收過路費。可是為什麼卻又向左宗棠收過路費呢?

一:性格使然,左宗棠剛硬,不願意向這些太監低頭,而李鴻章為人圓滑,平時打點這些人,受到了太監們的重視。

當時清朝上下貪汙成風,每一個官員需要進宮時都需要交一筆過路費給太監,並且這麼荒唐的事情已經成為一種被默認的潛規則。

左宗棠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性子本來就直來直去,再加上左宗棠身為軍機大臣平日裡沒有見過這些收賄的事情,當左宗棠被要挾錢財的時候,自然轉身就走。

而李鴻章一直待在京城之中,平時和這些太監關係也比較熟。對這些潛規則李鴻章心裡也是清楚。

於是李鴻章便會時不時地上下打點一番,以免這些人在慈禧面前說自己的壞話,讓自己好辦事一些。

二:左宗棠常年在外與慈禧等中央權力把握著關係比較疏遠,好欺負一些。

而李鴻章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太監不敢向李鴻章開口要過路費。

左宗棠從成長時期開始就一直遠離清廷政治中心,並且左宗棠是在太平天國圍攻長沙時期才真正開始加入清軍,隨後一直在湖南地方政府工作,過了很多年之後才被舉薦中央。

在中央做了幾年的官之後,又外出帶兵打仗了。也就是說。慈禧等人對左宗棠並沒有完全放心。而李鴻章一直在清中央政府工作,慈禧等人非常信任李鴻章,是一個大紅人。

而太監們也知道這個區別,李鴻章不可以得罪,而左宗棠因為長年在外地,便可以稍加阻擋敲詐一番。



晚清時期的這些太監主要是依靠慈禧太后的眼色而行事,因為左宗棠平時得不到慈禧太后太多的關注,自然得不到太多的信任。

而且左宗棠性子剛硬,直來直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這些太監收左宗棠的過路費卻不向李鴻章要罷了。


小司馬遷論史


看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謠言,李鴻章和左宗棠是什麼人?那是晚清的重臣,會怕一個看門太監。清朝的太監再牛逼,也比不上李蓮英吧,李蓮英尚且不敢造次,更何況是一年看門的小太監。清朝初年就立下規矩,太監不能干預朝政,這是為了防止明朝太監專權的情況重演。

所以小小太監,是不可能向左宗棠要過路費的,他們有幾個腦袋,搞不好把自己的命給混沒了。那個這些個謠言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有人說太監只敢問左宗棠要,不敢問李鴻章要呢?顯然,這是為了離間兩人的關係。

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他們都掌握了大量的軍隊。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左宗棠組建的楚軍,都在戰爭中越打越強,直接威脅了清廷的統計基礎。

再加上李鴻章主管的洋務運動,幾乎架空了清朝主要的政府部門,使得清廷從上到下,都對這三人感到十分害怕。只是這三人絲毫沒有任何要奪取清廷江山的意願,否則的話,就是一百個慈禧太后,也早就沒命了。

既然從外部打不破三人鐵桶一般的關係,那麼有人就想起了堡壘攻破易從內部開始的道理。很快,宮中就傳出了以上的謠言,說是什麼看門太監見了李鴻章連大氣不敢吭一聲,見了左宗棠則直白地索要過路費,而且一開口就是十萬兩。要知道左宗棠是清朝難得的清官,每年俸祿才白銀180兩,就這些錢,他還得養家餬口。

所以他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過路費來,相反,李鴻章財大氣粗,卻沒有人敢問他討要過路費。於是很快,兩人之間開始出現了嫌隙,這就是清末著名的“左李之爭”。

何謂“左李之爭”?就是兩人誰都看不上誰,雖然他們都是曾國藩舉薦提拔的,但是左宗棠看上不李鴻章,他認為李鴻章只是一個文官,在這清朝亂世之中根本不起作用。既不會帶兵打仗,也不會謀略策劃,整天就知道跟洋人鬥嘴皮子。

而李鴻章也看不上左宗棠,他說左宗棠不知道耍了什麼手段,一個舉人居然能當起軍機大臣。而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樂得看見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人鬥來鬥去,於己無害,怎麼樣都行呀。

但是這種爭奪最終還是影響了國事,後來出現的“塞防和海防”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雙方為了爭奪1000萬兩白銀的軍費,險些撕破臉。現在你應該知道了,謠言的出現實際上就是計謀的運用,什麼小太監跟李鴻章、左宗棠要過路費,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會出現的。

如果真出現的話,那就意味著太監的權力大到沒邊了,可以掌控大臣的生死了,這跟明末有何區別?清朝的太監說到底還是家奴,而家奴是不可能也不敢造次的。至於誰在使用這條計策,應該就是那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了,她是不願意看到漢臣強大的。


參考資料:《李鴻章全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洋務運動》、《追尋真實的左宗棠》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認為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說,一是太監有意為之,為難左宗棠,第二是不認識左宗棠。無意為之。

先說第一個太監有意為之的:

首先,清廷政府太監宦官要賞賜,賄賂,由來已久,這是個習慣,而左宗棠作為外臣,常年帶兵打仗,在西北,江浙等地常駐,很少在京城呆,所以清廷後宮的這些個太監們就沒機會從身上左宗棠上要賄賂。

而李鴻章作為內臣,深知這些規則,早都把這些宦官打點的好好的,所以面對他們兩,只為難左宗棠,不為難李鴻章。

其二,李鴻章素來與左宗棠不和,而李鴻章和太監總管李蓮英是把兄弟,一夥的,借這個殺殺左宗棠的銳氣,給李鴻章出出氣,就算慈禧太后知曉了,因為李蓮英的關係,也會睜一支眼,閉一支眼。不找李蓮英的麻煩。

再說另一個說法,就是當班的太監不認識左宗棠,因為左宗棠多年在外統兵打仗,很少在內廷行走,鮮有太監能目睹左宗棠,左宗棠也是打完仗,班師回朝,面見太后和皇上,只是無意撞見了。在加上宮廷太監太多了,所以不認識左宗棠太正常了。

而李鴻章李大人作為清廷那時的主要外交官,在清廷內部天天行走,向慈禧稟報事務,時間長了,那個太監不認識李鴻章,所以問左宗棠索賄,沒敢問李鴻章要,這個事情就很正常了!

向日葵最後總結:在封建制度下,這種事情很多,連西遊記裡,唐三藏最後拿經書,藏經閣裡的和尚都向唐三藏索賄,最後唐三藏給了東西,才拿上經書的,這種“事情”就和遊戲規則一樣,在當下依然存在,畢竟無利不起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