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分化、信用分層愈演愈烈:有人悶聲發大財 有人一聲嘆息

經濟下行,險象環生,近幾年金融從業者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事實果真如此麼?

債市分化、信用分層愈演愈烈:有人悶聲發大財 有人一聲嘆息


債市分化、信用分層愈演愈烈:有人悶聲發大財 有人一聲嘆息


上海地區一位券商債券部門業務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由於近期債券二級市場持續上漲,賺錢效應也顯現出來了,很多固收二級團隊的從業人員獲得了不菲的回報,“我身邊做固收二級的朋友很多都開始在看二套房了。”他所提及的朋友們從業時間大約四五年。

從市場走勢上看,今年以來,經歷了開年的貨幣寬鬆下各類資產齊漲之後,債市進入上行和橫盤通道,隨後在一系列風險事件的催化之下,債券市場再度迎來大漲。國債期貨屢創新高,國債、國開債現券收益率不斷走低,甚至30年國債這種信號意義極強的品種也放量成交,下行幅度甚至超過短端債券。債券市場穩穩地走出了一波牛市。

這些風險事件包括:中小銀行暴露出同業危機、貿易摩擦升級、信託業務和房地產融資監管收緊、全球範圍內的降息等。

有的固收機構“躺賺”

“只要不發生經濟危機,風險越多,債市越漲,很多做固收的機構買了債券拿著不動,等著收益率下來,一路‘躺賺’就好。”上述債券人士稱。事實上,去年債券市場已走出明顯的牛市,國債收益率全年下行100多BP,今年在此基礎上,截至目前10年國債收益率已下行20BP。

近兩年固收二級市場爆發,交易團隊成員賺得盆滿缽滿的現象並非孤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在此行情下,從其他部門比如股票交易團隊轉而做固收交易的情況不在少數,普通交易人員年薪過百萬亦是常態。

不過,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

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了多家金融機構的相關部門人員,得到的反饋差異很大。部分機構偏淡定,“我感覺今年債市很難做啊”,“今年債基的收益率只有去年的一半,收益率去年全年下了100+bp,今年過去三分之二了才下了20bp”,“風險太多了、怕踩雷”。另有部分人士則坦承,目前確實是個小牛市,今年在債市裡還是能賺著不少錢。

債券市場分化演進

理論上,一個市場即使在同一時間段有人虧有人賺是正常情形,不過今年在債券市場這種分化現象更為明顯。

一位債券市場交易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的市場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分化越來越嚴重,利率債的操作和信用債完全是兩個世界,做利率債的團隊獲取很大回報是普遍現象,但信用債則不然。在信用債當中,同樣存在分化跡象,高等級信用債價格越來越低,資質較差的信用債則越來越難發,甚至發不出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相關人士處瞭解到,今年5月份中小銀行風險暴露引發的同業衝擊波餘波未了;隨後,大量機構由於擔心繼續遭遇信用風險,從信用債轉而配置利率債。這種趨勢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兩個市場的分化局面。

這種分化在貨幣市場亦有體現。近期貨幣政策持續寬鬆,銀行間隔夜拆借資金利率長時間維持在1%以下,但在此前同業衝擊較為緊張的時刻,部分機構的拆借利率甚至高達15%。即使當前比較緩和的情況下,市場利率也呈現明顯分化局面。

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是今年的一大關鍵詞。在此背景下,不斷有外資增量進入中國債市,這部分資金主要配置利率債。自今年4月1日起,中國債券正式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以人民幣計價的364只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將以每月遞增5%的比例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綜合中債和上清所數據,截至2019年7月末,境外機構累計持有中國債券已突破2萬億元大關。

“風水輪流轉,之前債券牛市的時候,信用債的賺錢效應跟現在幾乎不是一個量級的,但方式也完全不一樣。”上述債券交易員表示。

另一家資管機構相關人士對記者解釋稱,其實這是債務週期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回落過程中,必然產生很多違約事件,信用分化和打破剛兌是一脈相承的,到了債務週期的末期,好的資產越來越貴,差的資產越來越便宜,剛兌打破了對信用風險要重新定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