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爬格子”是什麼意思?在今日頭條創作是在“爬格子”嗎?

大河漢子


也真是巧了,今天剛剛給今日頭條寫了一篇《趣談“爬格子”》。晚上隨便翻翻,恰巧便看到了這個題目。

看了一些條友的回答,大致都是一個意思,“爬格子”即是寫作之意,是戲語,是文字工作者的自謔之說。這是因為七八十年代,無論是寫機關公文也好,還是給報刊投稿也好,必須寫在有格子的稿紙上,單位自印的一般一頁300字,文具店出售的是一頁500字。對機關來說,是為了便於存檔;對報刋來說,是為了便於統計字數。

因為是格子紙,寫字必須規規矩矩的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格子裡,標點符號也佔一格,有人便戲稱“爬格子”,行內也就傳開了,成了寫作的代名詞。也有的稱其為“碼字”,這是從印刷廠裡鉛字“檢字”排版套用過來的術語,也是寫作的意思。

隨著電腦時代的興起,用電腦打字逐漸取代了用筆寫字,“爬格子“一說便日漸式微。但在機關裡、報章雜誌社一直到九十年代後期才認可改手寫為電腦打字,檔案部門也認可了電腦打字可以存檔,此後“爬格子"便漸漸被人淡忘了。

給今日頭條報送文章以求發表,儘管仍屬自媒體性質,但言之成文的過程仍舊是寫稿子,也仍然是一種創作、寫作,既然“爬格子”是寫作的一種形象比喻,把給今日頭條寫稿子當作“爬格子”也是順理成章的。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因此,也沒必要過分當真,有那麼一點意思就行了。


郭雄333


關於“爬格子”的意思和頭條創作是不是在“爬格子”的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爬格子是練習吉他的術語,後來引申為寫作的用語。最初說的是吉他六根弦,應該在哪根琴絃上爬,一般在五絃和二絃上,這樣前有一弦後有三絃,有助於約束右手動作幅度不要太大,因為不小心就會碰到別的弦產生雜音。這個術語應用到寫作上,過去的紙張一般是方格的,寫文章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寫,按照方格往下寫和碼子。這樣,通常說的“爬格子”就是寫作的意思了。


其次,在今日頭條創作也就是在“爬格子”。人們的約定俗成把爬格子當做寫作的代名詞,凡是寫作的幾乎都是在爬格子。自然,我們進行頭條創作就是“爬格子”。祝你在頭條格子爬的高,文章寫的好。


魯源


“爬格子”是過去人們對從事寫作的人的一種比喻,比如作家,文秘等以寫作為業的人,就稱他們為“爬格子”的人,也是一些作家或者寫作者對自己職業的一種自嘲。

為什麼稱他們是“爬格子”呢?因為有電腦之前,寫作者大都是在稿紙上寫作,為了方便寫作,也為了書寫整齊,便於修改,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寫作者都會使用一種印刷好的方格子稿紙。稿紙的樣式是,一張稿紙印有十幾行方格子,而兩行方格子中間,又用一行橫條狀通欄格子隔開,這樣就便於修改。寫作時,把正文書寫在方格子裡,一個方格子裡寫一個字,修改時,可以把修改的內容填寫在兩行方格子中間的橫條狀通欄裡,這樣原文和修改後的文字就不會亂,會看得很清楚。在數十年裡,作家們和文秘們,以及所有的單位和個體寫作者,都是用這種方法寫作文章的。所以後來人們就把寫作的人戲稱為爬格子的人,把寫作就戲稱為爬格子。

我在多年前,就一直使用這種方格子稿紙寫作,對爬格子的辛苦深有體會。也被人稱為爬格子的人。

如今電腦寫作普及了,很少有人再用方格子稿紙寫作了,但這種稱呼還一直保留者,對一些寫作的人,或者寫作者自己,仍然會戲稱“爬格子”。今日頭條的創作者,都是用電腦或者手機創作,已經不存在爬格子的現象了,但由於“爬格子”對寫作者的形容比較形象,所以仍然會有些人戲稱寫作為“爬格子”。

從這一點來說,形容頭條創作者為“爬格子”,雖然已經不準確了,但還是通俗易懂的,所以這樣說也不算錯。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作家鬼譚


“爬格子”又叫“碼字”。“碼字”就是寫作,像工人碼磚一樣把字一個一個碼上去。

為什麼又是“爬格子”?因為過去寫作不是在手機和電腦上打字,是用筆在稿籤紙上寫字,稿籤紙上印著一排排格子,每一個格子寫一個字。作者寫文章,一個字一個字填滿一頁頁稿籤紙,他們的手不是握著筆在“爬格子”嗎?

另外,過去不是隨便什麼人寫文章都可以叫“爬格子”的,那時候“爬格子”是專指作家寫作。

現在全民寫作,不管什麼人,不管手寫還是打字,似乎都可以叫“爬格子”了。

(配圖為英年早逝的作家周克芹。他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他的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製片廠爭拍電影,官司打到文化部,最後各拍一部,集中了李緯、田華、劉曉慶等新老電影明星。他那種寫作的狀況就是標準的“爬格子”。)



大悔憶智冰


漢語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的意象和韻律,而且是有時如此的溫情與含蓄。在表述一些職業的稱呼時,更是如此。如教師是“吃粉筆灰的”,程序員是“程序猿”或“碼農”,而“爬格子的”則是指職業作家或文秘人員。

現如今,“爬格子”又兩層意思,一是指用帶格子的稿紙寫作,二是指學習吉他時的半音音階學習。這裡只談作家或文秘人員的帶格子的稿紙寫作。

在電腦普及之前,人們寫作(學生寫作文,作家寫文章,文秘人員寫公文)基本用帶格子的稿紙,一是便於增刪修改(為此專業編輯人士還發明瞭一套編輯符號),二是方便統計字數。筆者曾做過多年記者,入行之初寫稿多用帶格子的稿紙,自己寫起來也方便,編輯改稿也一目瞭然,尤其是錄入人員打稿也不麻煩(因為用帶格子的稿紙寫作,記者寫稿很少使用連筆或帶筆)。

  • 著名作家周良驥先生伏案寫作

當然,“爬格子”工作非常不容易,費神費力。曾有人從事文秘工作的朋友訴苦稱,世界上最苦、最累、最難的工作就是文秘工作,赤膊上陣、挑燈夜戰“爬格子”是“家常便飯”。有詩為證:“搞材料,被人笑;手起泡,頭髮掉;耗菸草,費燈泡”,還有“一支鋼筆,兩袖清風,三更不寐,四季受累”。至於職業作家(應該包括那些寫作出版了皇皇鉅著的大學教授、研究員和科學家),他們爬格子則更為不易,要有文思,要有創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報道,他們通宵達旦、夜不成寐,許多美文大作、科學成果,都是一字一字“爬”出來的。現在,一些作家、科學家的保存至今的帶格子的“手稿”,都成了寶貝,有的價值不菲。

  • 著名作家周翼南先生手稿

電腦普及之後,人們基本棄用稿紙寫作,直接在電腦上寫作,而隨著高新技術的出現,現在寫作都不用“寫”,直接“說”就可以,如使用用訊飛語音就可以實現。同樣,智能手機出現後,人們又可以用手機寫作,而且不限時間和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日頭條創作,就不能稱之為“爬格子”了。

  • 電腦普及後,老年人都用電腦寫作

“爬格子”的時代已經過去,好懷念以前面對帶格子的稿紙冥思苦想、挑燈夜戰的歲月!


阮軍發


【傳媒基礎類話題】

而寫頭條絕不同於“爬格子”,用電腦檯機的人叫“敲字”,用手機自媒的人叫“劃屏”;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搞過一次徵詩,叫“指尖上的紅色經典”吧,號召為紅色旅遊寫詩。

多位詩人寫“爬格子”。詩人滿銳寫過,當時天安門廣場是方磚鋪就,他就想到像稿紙一樣,應該寫下史詩慶典;詩人任寰當時不過十歲,她想到不熄的燈光猶如稿紙。



列夫·托爾斯泰筆耕不輟

彼時大的出版單位有特製的大稿紙,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那種8開的;也有名作家為個人創作印製稿紙,好像魯迅就有,先生的規矩是標點必須佔一格。

“爬格子”多指用自來水筆或蘸水鋼筆。1932年10月3日李又然致羅曼·羅蘭信中說:“在農村找不到歐洲紙張,請原諒以中國紙寫信。 先生,祝萬壽無疆!”毛筆不“爬格子”。

現在隨便的一個字條,因人而異,十分值錢,盡人皆知的文豪不提,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最愛。屠呦呦榮膺諾貝爾獎時,她的一個圓珠筆便箋,在舊書網上炒到四五萬元。



艾青看的是稿紙上的創作

詩人胡昭回憶:“我把一首又然師初到延安發表的哲理詩,比作這位思想者、勞作者、開拓者的人生與藝術的寫照——《有手有足》(載《新中華報》1939年12月13日第四版):


李蘭頌


爬格子與筆耕,碼字的說法,也就是寫文字材料的意思。在今日頭條這個平臺上撰文答題,當然可以稱之為爬格子了。

而且也非常形象的刻畫出了咬文嚼字的不易。凡是涉及到"爬"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力氣和時間的。

寧可掙死牛,不能打住坡。爬坡是一個攻堅克難的過程,不進則退,進才有出路和希望,退,一旦跌入谷底,前功盡棄事小,一發不可收拾事大。

爬格子是腦力勞動,其實確切的說,苦思冥想是腦力勞動,動手去寫,去碼字,去筆耕或者說去爬格子,又是輕體力勞動,而且是技巧性的熟練工,才能勝任的。

眼高手低者是不可以幹得了的。從古至今有文人相輕的說法,其實也有隔行如隔山,互不折服的心理因素存在。

對於爬格子者需要理解和體諒,他們的不易,一些人們是不可能做到旁觀者清的。

換位思考的去理解爬格子者,更利於全面準確的瞭解他們,所思所想所盼所寫的東西,才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作用。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