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歷史古蹟」明代歸德城

明朝前期,商丘為歸德州,轄五縣,即虞城、夏邑、永城、鹿邑、寧陵。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歸德州為歸德府,置商丘縣,縣衙就設在歸德府城。歸德府轄一州八縣,即睢州、商丘、虞城、夏邑、永城、鹿邑、寧陵、柘城、考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商丘古城在明朝前期叫歸德州城,嘉靖二十四年後才稱為歸德府城。

「商丘歷史古蹟」明代歸德城


商丘臨近黃河,自古多水患。明弘治十五年(1502),歸德州城毀於水。弘治十六年(1503)在舊城北重建新城(舊城北城牆即新城南城牆)。因當時資金緊張、時間緊迫,城池建成後比原規模小了三分之一。經楊泰、周冕兩任知州,歷時八年,到正德六年(1511)基本建成。歸德古城距今已有507年的歷史。


「商丘歷史古蹟」明代歸德城

歸德城屬古城堡式建築。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磚城牆周長4.35公里,城牆高6.66米,頂寬6.66米,址闊10米。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德八年(1513),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即甕城門樓)及東門、南門兩座內樓。嘉靖三十年(1551),知府王有為建西門、北門內樓,又建角樓四座、炮臺13座、警鋪32處。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撫都御史章煥令知府陳學夔領修四座城門,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城門外各有一甕城,城門與正門不向對,稱“扭頭門”。甕城南門東門向對、甕城北門西門向對,叫做“四門八開”。四門拱圈內各有木質鐵裹大門兩扇,上楔3600個大帽釘。門內有巨木腰閂。城牆上有3600個垛口,磚城外丈餘處有護城河繞城一週,河寬五丈二尺,深二丈。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城堡。


「商丘歷史古蹟」明代歸德城


距磚城牆約1裡處是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頂闊6.6米,址闊20.33米,城郭內面積6.6平方公里。該堤建成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系黃土夯實。明崇禎十二年(1639),改護城堤為護城牆並在城牆上開7個城門,即東、南、西、北、及東南、西南、西北7個門。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

商丘古城城、池、郭三位一體,保存完好、現全國唯一,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家,在1986年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歸德府城牆1996年又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