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很多文人都有“隱逸”思想和“桃源”情懷呢?

羈文


古代文人是一個階層!階級社會產生後,便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由天子,諸候,士大夫,平民,農民,賤民組成,士大夫階層處於上游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思想活躍,士大夫階層為天子和諸候服務,當時有“學的一身藝,賣與帝王家”之說。各諸候看待士大夫也不盡相同,在招攬人才的同時,也在有意控制思想,加強統治。西周初期,周公旦和呂尚分封魯國和齊國。當時周公尚禮,齊國充尚功利。分封令下來後,魯國公子則先制禮,後排序,再置百官士大夫,三年則禮成。齊呂尚則一天也不停留,直接招賢納士,大赦天下,設置百官,一年國治,當時周公得知齊國和魯國的事後說:“齊國一定出亂臣,因為沒有先置禮。”呂尚則說:“魯國的後代將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因循守舊。”當時齊國主呂尚招賢士許由來輔佐他,三招而許由不至,呂尚便把他殺了!周公責備呂尚殺賢士,呂尚說:“不做天子臣,不做諸候之友,不做大周之民,是為叛逆。不殺他,我做誰的諸候?”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統一法制思想,殺了很多儒生,招來後世詬病,漢武帝則同樣為控制天下,雜百家,尊儒術,進一步控制天下,也叫乾綱獨斷,後代帝王便沒有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採用一種體制,即一相三公六部官僚體制,用權力控制官僚系統,官僚系統是由士大組成,又各有體系,相互爭鬥,皇帝便增設宦官和皇族,外戚加以牽制,皇帝從中權衡,當皇帝衰弱之時,以上這些集團便矛盾重重,一旦權臣當道,很多中下層士大夫上升的渠道便被堵塞,有些士大夫便產生失落感,又不願同流合汙,於是便選擇退隱山林,以待時變,當政治清明,他們便出來做官,有所做為,一旦世道昏暗,他們便退養山林,蹈光養晦,這便是文人雅士選擇“隱逸”和“桃源”的原因!








狼煙一九三一


我的分析這裡邊的原因是,封建社會里的有識之士一般都是文人居多,而又文人又不同於一般的政客,他們勾心鬥角,派系鬥爭無所不為,文人夾在其間,日子久了,也有的文人深受其害,不勝其煩!漸覺人事霏霏,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無奈之中,必然產生了僻世的思法的。


直又直


個人拙見:古人對於名的看重多於金錢,隱逸之士多是官場受挫或是看透官場的爾虞我詐,遠離鬧市,歸隱山林。他們寧願寄情山水以表達自我情感,享受田園生活,也不願被濁世所裹挾失去初衷。而當今社會,考慮利多於名,再加上人們攀比心和事故人情的改變,多選擇於塵世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靜幽如楓


古代的文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人,久經官場或不能進入官場。對於官場的事早已厭惡或者不屑一顧,另外可能本身就是喜歡自由自在的人怎麼受得了約束,有的棄官不做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隱居山野過以世無爭的生活。其實這些人才是有眼界作實的高人看破紅塵與世無爭。不受世俗的影響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個人看法僅供參考[捂臉]


老陳126753240


貪圖安逸且名利雙收。用現在的話說:沒擔當,不作為,不肯擔負社會責任。


ASSam


現代人也有。純潔的心靈、自由的思想需要歸屬感。


狗在說謊


主要還是錢夠花,你看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