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蘇聯是逼不得已?為何希特勒在二戰中一定要大舉入侵蘇聯?

靜夜史


德國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一方,進攻蘇聯談不上逼不得已,這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在整個二戰期間,雖然德國與蘇聯關係時有緩和,但是兩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對敵對國家,一旦時機成熟,雙方必有一戰。

蘇德意識形態對立

希特勒是一個極端的日耳曼種族主義者,他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高等的民族,理應獲得廣大的生存空間,所以,對外擴張是他的第三帝國的核心政策。

他非常看不上佔據著廣闊東歐平原的斯拉夫民族,認為他們是低劣的民族,不配佔有那麼廣大富饒的土地,那塊土地必須歸到日耳曼民族的統治之下。

所以,奪取蘇聯西部地區,為德國取得生產空間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另一方面,希特勒對於一戰時德國的戰敗耿耿於懷,他認為正是因為德國的布爾什維克分子在背後搗亂,發動了起義,從背後捅了德國一刀才導致了德國的最終戰敗。

蘇聯建立以後,利用共產國際積極對外輸出革命,支持各國共產黨發動革命,力圖建立蘇聯勢力範圍,這引起了希特勒的極大反感。

因此,希特勒對於布爾什維克蘇聯極度仇視,他發誓要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曾經公開說過:“消滅布爾什維克是我真正偉大的歷史使命!”

所以,只要希特勒德國存在,進攻蘇聯不可避免。

蘇德攜手侵略

二戰爆發前,面對德國的崛起,英法等歐洲強國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一直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採取縱容的態度。

在英法的默許下,德國先後吞併了萊茵河西岸、奧地利及捷克的蘇臺德區,一個強大的帝國再次橫跨在歐洲中部。

英法之所以默許德國的崛起與擴張,目的就是希望將德國侵略的禍水引向他們敵視的蘇聯。多年以來,希特勒利用一切機會向英法兜售他的反蘇思想,騙取了英法領導人的信任。

對於德國的崛起,蘇聯十分警覺,一直試圖聯合英法共同遏制德國的擴張,但是英法的想法卻是幻想德國將侵略目標轉向蘇聯,對於蘇聯合作對付德國的倡議不予理睬。

蘇聯無奈,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轉而與德國緩和矛盾,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一個蘇德瓜分東歐勢力範圍的協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迅速跟進,大批軍隊開進波蘭,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接著,蘇聯趁德軍西進、英法無暇東顧之際,發動了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後強迫羅馬尼亞把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給蘇聯。

通過一些列的侵略行動,蘇聯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將蘇聯邊境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增加了蘇聯的戰略縱深。

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向西歐擴張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積極為將來的蘇德戰爭做準備。

可以說,在二戰爆發的初期,對外侵略的國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德國,一個是蘇聯,兩國都通過戰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蘇德開戰

蘇德的緩和是暫時的,雙方的矛盾從根本上不可調和,一旦希特勒在西方抽出手,他便會回頭對付蘇聯。

1940年5月,德軍發起西歐戰役,迅速擊敗英法聯軍,法國投降,英國退守英倫三島,西歐大陸基本被德國所控制。

隨後,德國發起了準備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由於英國的頑強抵抗,海獅計劃最終破產。

希特勒認為英國退守英倫三島,已經沒有能力在大陸上威脅德國,面對英吉利海峽,德國也無法實現對英國的佔領,此時,德國強大的陸軍無用武之地。德國戰略資源不足,長期消耗會對德國不利。

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東方,他認為解決掉蘇聯不僅能消除來自東方的威脅,而且還能獲得德國急需的戰爭資源。他對蘇聯的軍力、國力以及民族抵抗意志都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德軍可以在半年內結束對蘇戰爭,然後再回頭收拾英國,最終稱霸歐洲。

1940年下半年,希特勒命令總參謀部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此刻的蘇聯也沒有閒著,斯大林的野心並不比希特勒小。他的算盤是想趁德國與英法兩敗俱傷之際進攻西歐,稱霸歐洲。但是隨著法國的迅速潰敗,蘇聯這個幻想破滅了。

蘇聯趁德國在西歐大打出手之際,大力加強了西部邊防軍力,部署了數百萬士兵及大量武器裝備。

於此同時,蘇軍總參謀部也制定了對德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定於1941年6月12日發起對德國的進攻。

只可惜,後來這個計劃因準備不足被推遲了,不然歷史將改寫。

回頭再說巴巴羅薩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軍最初預定的攻擊時間是1941年5月初。

但是希特勒不爭氣的盟友墨索里尼在巴爾幹半島搞不定希臘,撞得鼻青臉腫。

希特勒不得不首先派兵幫助他平庸的盟友擺平巴爾幹半島,這使得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時間被推遲了一個多月。

1941年6月22日,德國及其盟國的550萬大軍,5000架飛機,3000多輛坦克同時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的1800公里正面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蘇德戰爭爆發。


我有觀點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夥同僕從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共計550萬大軍兵分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此時的整個德國都突然變得瘋狂起來,冒著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執意進攻蘇聯,發動蘇德戰爭的戰爭。看似充滿了不可思議,但時至今日,也能淺顯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點,兩國之間思想的碰撞

蘇德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希特勒掌權之後,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從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看,兩國之間就是敵人。希特勒本身就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剿滅蘇維埃政權是他執政的一大目標。希特勒曾公開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爾什維克算賬!”

當時的蘇聯,也在積極的向世界各地進行共產主義革命輸出,這更加的引起了德國的警惕。而兩國也早就在國際舞臺上有過交手,其實就是政治思想上的交手。在西班牙內戰中,內戰雙方其實就是納粹和共產國際的代理人,這一場代理人戰爭,也標誌著兩種思想之間的直接熱戰,也遲早會到來。

第二點,蘇聯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英國的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提出的著名的陸權論:“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東歐的範圍,就是當時蘇聯控制的範圍。從白俄羅斯烏克蘭一線以東,這塊在希特勒眼裡戰略價值極高的土地,他必然是勢在必得。

而且希特勒認為,要想使雅利安人(日耳曼人)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就要從猶太人手裡和斯拉夫人手裡奪得土地肥沃的東歐。當時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德國要想奪得東歐,就必然同蘇聯開戰。這是希特勒的奮鬥目標,必須拿下這塊戰略寶地。

第三點,進攻蘇聯條件的成熟

1934年到1938年,歷時五年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社會遭到嚴重破壞。而蘇聯紅軍也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大批優秀的技術骨幹和各級軍事指揮官遇害,是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正處於蘇聯紅軍最為虛弱的時候,根本無力應對外敵。

按照希特勒的話說:“蘇聯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而這時不僅蘇聯顯得“不堪一擊”,德國也有了與蘇聯一決高下的實力。此時的德國已經蕩平整個西歐,德國所控制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產值等已經可以同蘇聯一較高下。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基本解決,只剩下一個英國苦苦支撐,德國在西線已經沒有了實際威脅。

第四點,英國實力強大,又有天塹屏障

希特勒原本的計劃是先西后東,完全解決西線作戰後,在向東線的蘇聯發起進攻。可是當德國面臨最後一個對手時,橫在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卻成了納粹軍隊無法逾越的天塹。奈何德國自家的海軍,和當時的英國比,實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面對海峽對面的英國,德國的機械化陸軍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德國只能發起對英倫三島的瘋狂轟炸,想通過高強度的轟炸,迫使英國政府妥協,直接投降德國。但英國上下並不買賬,反而更加齊心協力的對抗德國。希特勒又派出海下狼群,試圖圍困英國,使英國妥協,但隨著美國的加入護航,使德國不敢輕舉妄動。西線陷入僵局,要想下活這盤棋,只能在東線找機會。

第五點,蘇聯備戰,時不我待

1939年,蘇聯剛剛從大清洗的恐怖中迎來陽光,德國納粹正在希特勒的指揮下,在西歐打得不亦樂乎。就在德國忙於西線戰爭的同時,蘇聯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建立防線,謀劃對德國的防禦與進攻。剛剛被“大清洗”過,損失嚴重的蘇聯紅軍,也開始重回正軌,積極擴軍備戰,擴軍的速度令人恐懼。

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同比增長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翻了三倍多,達到到了303個;並計劃到1941年完成29個機械師的組建。而蘇聯軍隊的人數,更是爆炸式增長,翻了兩倍多,達到470萬人。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剛剛從大清洗中恢復,要等這四百多萬人成軍,那會兒德國是無論如何也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在1941年6月才進攻蘇聯,其實在狼君看來已經晚了,此時的蘇聯已經結束內亂兩年多了,國內秩序已經恢復正常。倘若德國在進攻波蘭之時,直接進攻蘇聯,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那時的蘇聯可能真的不堪一擊。而一心禍水東引的英法,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也不會給德國找麻煩。但假設是假設,歷史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狼君列出的前三點原因,是蘇德戰爭爆發的必要原因,即使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蘇德之間的戰爭也是必然的。而後兩點,則是德國選擇在為解決西線戰爭之前,就發動蘇德戰爭的原因,這些原因是被動的,有些“逼不得已”的意思。所以從整體看,德國同蘇聯開戰,既有主觀意願,又有被動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二戰中,德國與英國的戰爭正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突然下令放棄進攻英國,轉而大舉入侵蘇聯,希特勒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是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

德國作為一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也沒有廣闊的國土,戰爭潛力受到極大限制。而蘇聯國土面積遼闊,除了擁有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外,蘇聯的工業基礎也是十分雄厚的,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能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旦佔領蘇聯,德國的戰爭潛力就會急劇膨脹,更能經受戰爭的巨大消耗。

二是英國無法短時間屈服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軍僅用1個月時間就佔領法國。但是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抵抗德國達1年之久,德軍對英國發動的空襲和潛艇戰均沒有達到預期,德國遭到了二戰以來的首次失敗。而德國經過兩年的戰爭,雖然擊敗了法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但本身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德國海軍實力遠遠弱於英國,無法封鎖海面,截斷英國獲取殖民地資源,英國戰爭潛力依然巨大,短時間打敗英國根本不可能。

此時作為中立國的美國,更是讓英國獲取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更增加英國抵抗德國的底氣。希特勒也看到蘇聯在加緊備戰,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聯。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1940年夏,希特勒就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三是蘇聯大清洗導致大批軍事將領被殺,蘇軍元氣大傷

德國利用蘇聯的大清洗誘使斯大林處決了一大批高級將領。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軍的軍官階層,蘇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將領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大清洗讓蘇軍元氣大傷,導致蘇德開戰1年半的時間裡,蘇軍就損失了1100萬人,大片領土淪陷。

四是德國軍事實力強於蘇聯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能夠大量製造坦克、大炮、軍用車輛,軍隊普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虎式豹式坦克,而且軍事理論超前,縱深作戰、閃電戰、大規模裝甲集群作戰讓德軍如虎添翼。德國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佔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附屬國。而蘇聯,不僅軍事工業落後於德國,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所以希特勒才會發出了“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


老袁侃歷史


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以前的觀點

一、德國的戰略位置尷尬,攻佔整個西歐以後,由於海軍羸弱,只能依賴空軍空襲,但是英國從美國持續的獲得輸血,隨著英國成功挫敗德國的空襲,宣告德國向西無法打下英國。而英國控制住了北非和蘇伊士運河,德國在西南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完全被戰略封堵,德國就像一隻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為了打破封鎖,只能選擇向東;

二、德國進攻蘇聯是為了蘇聯的資源,例如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糧食,烏拉爾的金屬,頓巴斯的煤炭

三、蘇聯向整個歐洲輸出“共產國際”概念,這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動搖社會根基的思想,包括德國,這也是希特勒不允許的,西班牙就在蘇聯支持下成功掌權,但是希特勒派兵支持覆滅了西班牙革命,共產國際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當然這些的確是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

但是1993年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奧地利軍事雜誌上,解密過一個文件,這個文件叫做大雷雨計劃,相信大家看過大雷雨計劃後,對蘇德戰爭的爆發產生一個新的認識~

斯大林的“大雷雨”計劃

斯大林的野心絲毫不亞於希特勒,斯大林在1940年10月14日,批准了一個叫做“大雷雨”的作戰計劃,蘇軍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10679輛裝甲車和91000輛牽引車,還有595000輛汽車。

根據計劃,蘇聯西南方面軍將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切斷德國與巴爾幹的所有聯繫,然後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蘇軍西方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將以105個師,5500輛坦克和5500架戰機,發動對德國普魯士的全面進攻。

但是蘇聯的工業能力無法再預定時間內完成這樣的武器裝備生產,但是蘇軍已經開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區增兵,作出了進攻姿態,其中蘇軍的29個機械化軍,已經有70%,也就是20個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

這麼多兵力的部屬,德國人不可能不知道。

久負盛名的德國元帥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第八章曾對蘇軍戰前的戰略意圖進行過一番分析

他寫道,關於俄國部隊究竟是防禦性的還是攻擊性的,曾引起很多辯論。不過如果考慮到在俄國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數量,以及在比亞威斯托克和臘瓦兩個地區附近所集中的強大裝甲兵力,那麼我們也許應該附和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俄國遲早會採取攻勢。

還有三個間接證據,能證明蘇聯是做好了進攻的姿態的

第一個,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聚集了172個師的部隊,而且兵力部屬非常靠近邊境線,明顯缺乏縱深,並不符合戰略防禦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部屬原則。

第二個,來自一個叫狄科的德國老兵,他在接受參訪時說,

“我從攻擊的第一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那簡直就是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麼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作為軍人,敵手是處在防禦狀態還是處在攻擊的準備狀態,這是可以在作戰中感覺出來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隻軍隊會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因為俄國人在全力準備攻擊,他們缺乏防禦的準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

第三個,斯大林在紅軍將領人事上也做了調整,他把紅軍中最擅長進攻的朱可夫從蒙古掉往了西線,擔任蘇聯紅軍兵力最多,戰鬥裝備最充實的軍區,基輔軍區司令。而且1941年1月,蘇軍舉行了兩場戰役和戰略演習,擬定的演習科目全是進攻戰,紅軍準備的一直就是進攻,不是防禦。

所以希特勒認為的蘇軍必然發動攻勢並不只是藉口,而是雙方避無可避的新的衝突,只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而已,搶先進攻蘇聯,打了正在進行戰爭準備的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小油瓶侃歷史


二戰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為什麼德國人在沒有擺平英國的情況下,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進攻,這不意味著德國將面臨希特勒深惡痛絕的兩線作戰嗎?

其實我認為德國和蘇聯遲早會開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柏林的小鬍子根本看不上莫斯科的大鬍子。希特勒是個瘋狂的反共產主義者,希特勒上臺之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的擴張之旅都是打著遏制共產主義的旗號進行的,這也是英法等國縱容德國的一大原因。

他們試圖讓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碰撞,達到他們禍水東引的目的。當然,不僅如此,蘇聯也是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在這一點上,蘇德兩國也有極深的矛盾,所以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

當希特勒提出要進攻蘇聯的時候,包括古德里安等一系列軍官都表示不理解。很顯然,英國沒有打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不是個好時機。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古德里安明確的記載,希特勒向他表示他打不下英國。

事實確實如此,德國的海軍力量不能和英國的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在軍艦以及人員上比起英國海軍來都有差距。畢竟海軍不是陸軍,幾年就能訓練起來,所謂百年海軍,就是說海軍培養不容易。

既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英國投降,同樣英國也沒有能力反攻大陸,那麼希特勒就把目標轉向了他生命中的宿敵蘇聯。希特勒固執的認為打敗法國並不夠,要想成為歐洲唯一的主人,那麼東方的巨無霸必須得臣服。獨霸歐洲之後,德國才有可能和美國一較高下,成為世界真正的霸主。

還有一點,那就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在世界的東方,一旦德國攻打蘇聯西部,日本同時向蘇聯的東部進軍,兩大盟友同時發力,不難打敗蘇聯。

同時,德國由於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沒有豐富的石油鐵礦,有色金屬,但是這些蘇聯都有。在佔有了蘇聯的這些資源之後,德國的戰爭機器將不會受到外來的因素掣肘,無敵的德國軍隊才能夠稱霸世界,所以蘇聯必須得打。

而且希特勒認為蘇聯早打比晚打好,因為在那個時候,蘇聯經歷了大清洗,紅軍最優秀的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已經被清理,許多優秀的將領都被東方的大鬍子斯大林洗刷刷了,整個蘇聯紅軍的中高級軍官絕大多數都被斯大林贈送了地獄單程觀光票,再也沒有回來。

新提拔起來的那些軍官,很多並不適合現在的崗位。蘇軍悍然入侵芬蘭的芬蘭戰爭中,蘇軍表現的極差,120萬蘇軍竟然被芬蘭打的落花流水,蘇聯人的實力徹底暴露在了希特勒的面前,這讓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進攻蘇聯。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並沒有什麼迫不得已的因素,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要制霸歐洲,蘇聯就必須拿下。


歷史評說


從一開始,希特勒和斯大林結盟,雙方就是狼狽為奸又心懷鬼胎,雙方並不互信,只是互騙而已。希特勒一開始和斯大林共同瓜分波蘭,互相幫助,就是為了防止德國攻擊法國時,蘇聯在背後開槍,造成兩線作戰,而斯大林害怕希特勒聽從張伯倫的和談,在得到捷克蘇臺德地區以後,向東,向東攻打蘇聯,再和日本夾擊,所以和希特勒結盟,把禍水引向西方,當希特勒攻擊波蘭時,英法不得不對德國宣戰,英國首相張伯倫換上了主戰的邱吉爾,而德國經過比利時,盧森堡繞過馬其諾防線,法國防線崩潰,迅速投降,在敦刻爾克,大批英法聯軍準備撒到英國,這個時候,只要德國裝甲部隊一擊,這些人就完蛋了!而希特勒有了新的想法,準備和英國議和(海軍英國是老大,德國戰勝不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英吉利海峽登陸),並且派赫斯空投英國,作為談判代表,故意放了英軍一碼,(表示和談誠意),而邱吉爾直接把赫斯當俘虜抓了,根本就不接受和談,希特勒的希望落空,不得不執行海獅計劃,最終沒有制海權,無法實現登陸,海獅計劃夭折。眼見德軍都到了西線,斯大林有了想法,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入侵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是德國的盟友,而且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希特勒重裝部隊的命脈,而德國眼見海峽無法登陸,陸軍在西線也沒有用,迅速調兵東線,突破蘇軍防線,所以即使德國不攻擊蘇聯,蘇聯仍然會打擊德國,兩者必有一戰,只不過日本沒有和德國夾擊蘇聯,反而發動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了戰爭,導致德國最後還是兩線作戰,失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絕不是迫不得已,進攻蘇聯是納粹德國的既定目標。無論德國在不列顛的戰況如何,最後希特勒一定會進攻蘇聯。唯一不確定的是進攻蘇聯的時間。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起了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的軍事行動。德國出動了190個師,近5000架飛機,近4000輛坦克,近50000門各種火炮,總兵力約500多萬分三路進攻蘇聯,二戰進一步擴大,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從面積上看,在蘇聯面前,德國就像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德國最終要進攻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呢?

希特勒想進攻蘇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他長久以來的願望。希特勒沒有上臺的時候,就已經將蘇聯定為自己上臺之後的假想敵。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早就闡明瞭自己的思想。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人建立俄國只能從側面反映日耳曼人的偉大。希特勒認為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都應該為優等的日耳曼民族騰出生存空間。希特勒除了有強烈的種族主義之外,還有強烈的反共產主義思想。希特勒上臺之後先在國內禁止德國共產黨活動,再是在國際上和日本、意大利簽訂了《發共產國際協定》。蘇聯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蘇聯就成為希特勒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希特勒認為佔領東歐和蘇聯領土,可以擴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佔領這一地區之後,德國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德國經濟,擴充德國的實力。希特勒攻打西歐各國以及進攻英國都是為進攻俄國做準備。希特勒吸收一戰兩線作戰的失敗的教訓,所以儘量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擊敗了法國之後,基本上解除兩線作戰的隱患。這時候德國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

法國敗亡以後,英國退居英倫三島,歐洲大陸除了蘇聯以外已經沒有強國。希特勒幾乎控制了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此時德國斷定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打敗英國之後,把自己的侵略目標轉為當時歐洲大陸上僅剩的敵人。此外希特勒不滿足於自己既得的利益,他認為征服了法國,但是還不足以建立歐洲霸權。別說歐洲霸權,就連歐洲大陸霸權都沒有完全建立。希特勒若想建立歐陸霸權乃至歐洲霸權則一定要打敗蘇聯。只有打敗蘇聯,德國在歐洲才沒有對手。否則蘇聯就會像一個龐然大物始終站在德國附近,德國也不敢去爭奪世界霸權。德國不僅要建立地區霸權,歸根結底還要建立世界霸權,與意大利和日本共同瓜分世界。德國和日本計劃在中東一帶會師,瓜分全世界。當時世界性大國也就是美國、蘇聯、德國、英國和日本。德國若想稱霸世界一定要打敗蘇聯、美國和英國。就當時的情況看,德國只有打敗蘇聯以後才能穩定後方,才能和英美兩國在世界範圍內爭霸。希特勒不打敗蘇聯,不可能放心爭霸世界,也難以實現和日本會師。打敗蘇聯,佔領歐亞大陸是德國全球計劃的重要步驟。而這一步驟的關鍵便是打敗蘇聯。

德國進攻蘇聯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危機,把德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讓所有力量往一處使。希特勒上臺以後,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經濟危機。希特勒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以後,已經大大緩解了德國的經濟危機。但是這種緩解並沒有徹底消除。希特勒希望通過進攻蘇聯轉移國內危機。另一方面希特勒也看中了蘇聯豐富的資源。蘇聯有德國急需的石油、糧食、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德國只有獲得這些資源,才能在世界範圍內和英美爭奪世界霸權,才能稱霸世界。所以希特勒把蘇聯定為自己既定的攻擊目標。

其實希特勒雖然已經把蘇聯定為自己的攻擊目標,但是他始終非常忌憚龐大的蘇聯。蘇聯人自己卻打消了希特勒對蘇聯所有的恐懼,促使希特勒鋌而走險。蘇聯在1934年—1938年,開展了肅反運動。肅反運動不僅造成蘇聯國內局勢緊張,更重要的是造成大量軍事指戰員被清洗。蘇聯紅軍中高層軍官幾乎全部被清洗乾淨。紅軍指戰員和政工共被清洗4萬人,直接槍斃1萬5千人。5名元帥被槍斃了3個,4名集團軍總司令被處決3個,67名軍長被清洗60名,199名師長被解決136人,397名旅長被清洗221人。蘇聯紅軍中高層軍官被清洗殆盡,造成蘇聯紅軍戰鬥力大打折扣,大清洗的消息也早就被德國特工熟知。希特勒當時還不太確定大清洗會給蘇聯紅軍戰鬥力帶來多大影響。1939年11月蘇聯動用120萬軍入侵略芬蘭,挑起蘇芬戰爭。當時芬蘭的總人口也不過440萬,軍事力量更是羸弱不堪。所有人都認為蘇聯不過是一場武裝演習,大軍開到芬蘭即會戰敗。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紅軍的表現用醜陋來形容都不為過,損失了40萬軍隊才艱難地打敗了芬蘭。通過蘇芬戰爭,希特勒徹底看清了蘇聯的實力,徹底放下了對蘇聯顧忌。希特勒放心地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總而言之,希特勒進攻蘇聯在計劃之內,一些外在的客觀因素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慾望,促使希特勒鋌而走險。


依稀說史


“約有160個蘇軍師沿著我們的邊境線排開,幾個星期來,我們的邊境不斷遭到侵犯,不僅是在德國邊界,還包括北部和羅馬尼亞。”“我們要對抗猶太人—盎格魯薩克遜戰爭販子的陰謀集團,以及同樣也是猶太人位於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指揮部裡的統治者。”這是希特勒在入侵蘇聯前的6月21日夜對東線德軍宣佈的鼓動詞,與日本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威脅,要侵略中國如出一轍。

1937年11月5日柏林軍事會議上,希特勒發表四個小時的長篇講話,表明他實現“千年帝國”的實施步驟1奧地利2捷克斯洛伐克3波蘭4法國5蘇聯。到1940年6月法國宣佈投降,可說前四個都如期如願實現,且付出的代價輕微,剩下的唯一就是蘇聯。

1940年7月英國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呼籲,堅持繼續戰爭。21日的軍事會議上研究對英、對蘇的戰爭問題。29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到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署第21號令,即“巴巴羅薩”,預定1941年5月15日發動進攻。

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部頒佈《關於戰略展開》的訓令,進一步明確各集團軍群和集團軍的任務。4月底前德軍在東部邊境有7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3個裝甲師。5月22日戰略集中開始,到6月21日德軍戰略展開81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7個裝甲師、15個摩步師、9個保安師,最高統帥部預備隊2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1個保安師。

德軍在邊境地區的集結,當然瞞不過蘇聯情報人員,相應的蘇聯採取一定措施應對威脅。5-6月徵招80萬預備役人員,一半補充至西部各軍區,並加快軍校學員的畢業速度。5月初,蘇軍總參謀部擬定《1941年保衛國境線計劃》傳達西部各軍區,並要求他們制定各自的防禦計劃。5月14日起,第22、19、21、16集團軍28個師開赴蘇聯西部各軍區。5月27日西部各軍區受命各軍師成立野戰指揮所。6月38500人派往邊境的築壘地域。6月12-15日西部各軍區受命把軍隊向邊境線移動。6月19日西部各軍區指揮機關受命建立新的指揮所,對機場、港口、倉庫等軍事目標實施疏散。

希特勒的思想混合了達爾文的生存競爭、種族衝突的歷史觀、極端反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和生存空間論。“我們必須行動起來!莫斯科將一直保持中立,直到歐洲筋疲力盡、血流成河,斯大林就會乘機在歐洲實施布爾什維克化。”他也希望藉助進攻打垮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奪取蘇聯的原材料和糧食,進而在對英、美的戰爭中取得經濟優勢。

說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或德國人的逼不得已,純粹腦子灌水!也就希特勒和他的一幫將軍們宣揚的先發制人戰爭讓自己最終覆滅。


歷史扒糞機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二戰中,希特勒下令德國進攻蘇聯說不上是逼不得已,而是處心積慮!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親歷過一戰的希特勒肯定也是知道風險的。畢竟能當上一國元首的沒有一個傻的。希特勒敢這樣做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早在1922年,希特勒在獄中創作《我的奮鬥》一書時,就表示要為德意志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靠近德國,幅員遼闊,物產豐饒的豐蘇聯就成了希特勒的主要目標之一。希特勒曾在《我的奮鬥》中曾說,“德國必須在東方進行擴張,主要是犧牲俄國”。從中可以看出希特勒對蘇聯的覬覦可不是一天兩天。

其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二戰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中,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要不斷的使自己變得跟強大。德國當時雖然已經打敗了法國,橫掃並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德國面對局勢依舊不容樂觀。美國和數量量大巨頭一東一西包夾著德國,英國也還沒有放棄抵抗。德國雖然是取得了一些優勢,但其實也是如履薄冰,一個不好就會反殺。

在這樣的局勢下,德國就必須要繼續擴軍增強自己的實力。可德國在這時候碰到了一個難題,石油供應量不足。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從中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等產品涉及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二戰德軍最為知名的裝甲部隊,更是耗油的大戶。

當時,德國穩定的石油來源只有羅馬尼亞,可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個小油田,開採量並不是很大,並不能滿足德國發展的需求,於是年產量2000萬噸的蘇聯高加索油田就進入了希特勒的視野。雖然德國通過與蘇聯間的外交條約也可以獲得蘇聯的原油供應,但是這太容易被斯大林卡脖子。進攻蘇聯,也就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並實施。

其三,希特勒過高的估計了自己,同時又過於輕視蘇聯和斯大林。1939年蘇德兩國夾擊波蘭時,德國情報機關就偵查到蘇聯紅軍戰鬥力低下,並將之報告給希特勒;而1939年11月,蘇聯進攻北歐小國芬蘭,結果蘇聯出動了1000餘倆坦克、800多架飛機、54萬大軍,但結果卻是蘇聯被打的灰頭土臉。在這場歷時3個多月的戰爭中,蘇聯陣亡20多萬人,負傷50餘萬,而芬蘭只損失了2.6萬人。雖然在後期蘇聯通過源源不斷的增援,勉強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蘇聯紅軍戰鬥力低下也暴露無遺。

而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國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橫掃了大半個歐洲。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在德軍伶俐的進攻下,僅僅38天就繳械投降了。接二連三的勝利也使得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領導人的自信心空前膨脹。在通過蘇芬戰爭看出蘇聯紅軍的底細後,希特勒和納粹高層的野心收到了極大的刺激,認為消滅戰鬥力墩弱的蘇聯軍隊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其四,希特勒沒有協調好,軸心國間的內部關係。1941年3月12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出訪歐洲,訪問蘇德意三國。打算了解一下盟友德國和意大利(以德國為主)對歐洲的打算和對日蘇改善關係的反應。希特勒在4月4 日接見松岡時卻宣稱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對蘇日談判 默持許態度。於是日本與蘇聯便在不久之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不得不說,元首的演技真是一流,不但騙了盟友日本,也騙了斯大林,哪怕此時此時德國士兵手中的步槍已經子彈上膛。不過這麼的後遺症也很明顯,德國做了初一,日本就做了十五,珍珠港事件日本狠狠地擺了德國一道。美國的下場參戰,打亂了德國的戰略,也使得德國被東西夾攻,重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路。

就到這裡,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文史頻道第90期之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侵犯蘇聯。

在進攻蘇聯的同時,德國已經和英國作戰,在北非戰場上,英法兩國也和德國交戰。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還是堅定地認為,巴巴羅薩計劃必須要實施了。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惜多線作戰,去招惹實力強大的蘇聯呢?

筆者認為有下面幾點原因。

第一,石油資源

德國的戰爭機器,需要石油資源來維持,當時德國唯一的石油產地,就是羅馬尼亞。

在戰爭開始後,英法兩國聯合對羅馬尼亞石油進行了買斷,導致德國的石油資源出現短缺。

德國的坦克和飛機,都需要石油,德國統帥部估計石油儲備只夠維持半年時間。

而蘇聯的高加索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礦產。

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蘇聯境內,並且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種族政策

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政策,他認為雅利安人是高貴的民族,其他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

為了執行種族滅絕政策,希特勒下令進攻蘇聯。

戰後蘇聯人將會被遷徙到西伯利亞,蘇聯西部地區將由德國接管。

第三,歐洲霸權

德國一戰失敗後,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國的元氣大傷。

特別是凡爾賽條約,讓德國國防力量肢解,不允許德國人有國防軍,軍艦和飛機等武器更是全部銷燬。


另外德國人還揹負了鉅額的戰爭賠款,這些讓德國人仇視歐洲各國。

希特勒為了讓德國重新掌握歐洲霸權,爭取更多的殖民地,不惜和歐洲強國如英國,法國和俄國翻臉。

這些老牌強國掌握著歐洲的各種特權,作為新興崛起的德國,不甘心聽從英法俄的驅使。

第四,意識形態

當時你蘇聯屬於社會主義國家,而德國屬於資本主義國家。

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不可能長期和平相處。


而且斯大林在東歐的擴張,讓德國感到了危機感。

希特勒擔心有一天歐洲全部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這樣德國在歐洲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

鑑於種種原因,希特勒在海獅計劃沒有結束前,提前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

結局

德國陷入多線作戰,體力逐漸不支,最終德國在二戰中再次戰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