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卻為何被宋史列為奸臣?

歷史的真實面貌,有時會被偏見的雲霧遮鎖,即使對同一人物或事件,往往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時日一久,孰是孰非,遂成千古之謎。韓侂冑便是一例。

韓侂冑是南宋權相,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死後函首安邊。《宋史》中將他與蔡京、黃潛善等人同掛名於奸臣之列,批判他大權獨攬、打壓道學、燃起戰火導致民不聊生等等一堆罪狀。那麼,韓侂冑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他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卻為何被宋史列為奸臣?

認為韓侂冑是奸臣,把他同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賈似道相提並論,似乎是南宋以來當權者和正史的觀點。翻開《宋史·韓侂冑傳》,幾乎通篇都是說他從一得勢,就權慾薰心,獨斷專行,極其鄙夷他的為人和政聲。因此,他常遭到朝廷重臣的彈劾。如朱熹奏其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可見韓侂冑確實是奸佞專權,弄得怨聲載道,人神共怒。現在有許多書籍也都用不屑的口吻談論他。

他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卻為何被宋史列為奸臣?

不過,認為韓侂冑是忠臣,是志在恢復的抗戰派的,還是大有人在。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指出,韓侂冑並“不盡如宋史所詆”;說韓侂冑是權奸誤國,“不免門戶道學之見。”其實,早在當時,著名的詞人周密就在《齊東野語》裡提出異議:侂胄“身殞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當未盡然”。對宋史的觀點,即韓侂冑是奸佞之說,首舉質疑。《齊東野語》還記載著:“壽皇雄心遠慮,無日不在中原。胄習聞其說。”也就是說,韓侂冑在孝宗時,即擁立寧宗之前,就對抗戰大事耳熟能詳,早有收復失地之志。

他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卻為何被宋史列為奸臣?

為了抗戰,韓侂冑甚至置生死於度外,什麼都不顧。“啟韓有圖之者,韓猶以一死報國為辭。”蔡美彪等所著《中國通史》明白無疑地指出:《宋史》以來,視韓侂冑為奸臣,實在是 “被歪曲了的歷史”、“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了”。肯定了韓侂冑是抗戰派,是忠貞不貳之臣。再說,即使在《宋史·韓侂冑傳》裡,也根本找不到一星半點能說明韓侂冑是奸臣的史實。這裡既無他投降或阻止抗戰的點滴事例,也無他弄權誤國的些微記錄;倒是有他積極籌劃北伐杭金戰爭,志在恢復失地的記載。還有,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經嚴厲打擊那些文恬武嬉,不思收復的投降派。

他一生力主抗金,為岳飛徹底平反,卻為何被宋史列為奸臣?

根據有關史料來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在韓侂冑當政的 14年裡,他的所作所為,幾乎都為了抗金復國大業。為了抗戰,他曾經大權獨攬,並把道學斥為偽學,把對抗戰前途持懷疑、阻止態度的一夥人定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因此,投降派以及被他痛斥者勢必對他恨之入骨,以圖報復。但是當韓侂胃決定北伐抗金時,便寬容地取消了黨禁,目的不外乎是要團結他們一致對敵。可惜內部出了叛徒和內奸,投降派又乘機刁難、掣肘,再加上南宋朝廷本身政治上積弊太深,軍事上輕敵冒進,以致北伐失敗了。韓侂冑也被政敵陰謀殺害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還開棺斷首,把他的頭送給金人洩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歷史上的韓侂冑是忠是奸,目前還是一個謎。希望歷史學家撥雲驅霧,還其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