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時起步,為何當時的結局大相徑庭?

澳大利亞農場主


洋務運動為什麼會失敗?

第一,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雖然洋務派在興辦洋務事業的過程中,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新式教育等,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由於發動這場運動的階級自身創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要穩固封建統治秩序,所以他們對西方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對西方器物的製造上,並沒有對封建制度進行改造,造成這種新的生產關係與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政治制度的不相適應,因此,在這種矛盾關係中發展的洋務運動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第二,洋務企業的經營管理腐朽落後。洋務派雖然創辦了一批具有一定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但是其並沒有採用近代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而是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經營方式。尤其是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完全由政府控制,生產不計成本,經營不講效益,造出的產品質量低下。即使是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其管理也是由政府“專派大員,用人理財悉聽調度”,商方無權過問,還要承擔企業的損失,因此,企業也往往變成政府官員貪汙享樂和營私舞弊的場所,造成企業的業務不能正常運轉,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

第三,洋務運動發展的阻力過大。洋務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有來自外部的競爭,還有來自內部的阻撓。西方侵略者雖然在表面上支持洋務運動,但是他們在本質上並不希望中國通過“自強”、“求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只想變中國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和其本身的雄厚實力,對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進行壓制和破壞,給洋務運動造成了諸多不利的局面。同時,在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為了維護其已有的地位和權力,從政治、經濟、輿論等各個方面對洋務派進行反對和阻撓,使得洋務運動的開展舉步維艱。

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洋務運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在固守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僅僅通過學習西方的製造技藝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是走不通的。事實證明,只有在實現民族獨立,進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政治制度的徹底變革後,才能進行現代化的建設。


天香引


🌹在世界近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重大發展機遇,但是,中華民族都與之失之交臂。

📒滿清乾隆末年,我國經濟總量GDP穩坐世界第一把交椅。但從此以後,沒有抓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孤芳自賞,坐井觀天,國家由盛至衰,中華民族開始落後於世界。

📔19世紀60至90年代,當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時,中國出現了“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工業。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但由於滿清政權的腐敗與黑暗,老朽不化,矇昧頑愚,其結果都以失敗而終,最終還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中國的“洋務運動”同時,東方鄰國的日本,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接著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推翻幕府後,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倡全民讀書學習。這些改革是在明治年間進行的,因此被世人稱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快速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笑看東籬


關於這兩者的比較,目前形成共識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改革指導思想和領導者的差異上。

第一個差異是改革指導思想不同。日本雖然把提出“和魂洋才”的指導思想,但卻認為制度是可以改變的,西洋的文化、思想、知識和技術都是拿來的。中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則過分強調自己思想文化制度層面的不可動搖性,認為只要把西方那些先進技術,如架設電報線、造機器、開礦這類器物和實務層面的東西就萬事大吉了。

第二個差異就是改革的領導者不同。日本方面無論是民間的福澤諭吉、中村正直、森有禮,還是官方的伊藤博文、井上馨,早年都曾在海外留學,親身感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先進,很清楚當時日本與歐美的差距。而中國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曾國藩、李鴻章等,則沒有這樣的經歷。

我認為,以上原因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差一個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是近代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稱其為日本的聖人也不為過。他開啟了日本的民智,使明治維新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堅實的力量。特別是他“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這一觀點更是產生了無比巨大的作用。由人人平等發展到人人獨立,再發展到國國平等和國家獨立。所闡明的要使自己的國家平等地利於世界民族之林,則依靠於人人獨立的精神深入人心。

正因如此,明治政府才能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佈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人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開放與論,允許民間辦報。此舉使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同時,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世襲罔替所包含的社會基本價值,而代之以靠個人努力和奮鬥取得社會地位和新生活的價值。把日本從一個以世襲為主決定地位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以受教育程度和個人成就為主決定地位的社會,使日本社會充滿了活力。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坂上之雲》就藝術地反映了這一巨大變化。小說中的主人公秋山兄弟史上確有其人。他們小時候,家裡很窮,秋山好古沒機會上學,14歲開始打工,一天只掙得買一碗蕎麥麵的錢。靠賣豆子和幫人家搗米存錢買文具,自學考上小學教師。兩年後考進陸軍學校,後憑軍功升至陸軍大將,被稱為日本騎兵之父。

秋山真之出生時,因為家裡養不起,差點被送到寺廟裡去。考入海軍學校,畢業之後留美,作為視察官參加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日俄戰爭期間,在東鄉平八郎的“三笠”戰艦上任作戰參謀,創“丁字戰法”,奇蹟般擊敗波羅的海艦。文才卓越,海戰勝利後聯合艦隊解散時起草《聯合艦隊解散訓示》,在軍中備受崇拜,獲海軍中將軍銜。

秋山兄弟的經歷,是思想啟蒙之後日本的成長與成功的縮影。







田村山語


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國清政府對整個中國的統治還是強有力的。

尤其經過鎮壓太平天國成功以後,清政府恢復了對中國的統治。

在滿清的管理下,負責洋務運動的地方封疆大臣們雖然雄心勃勃,有很遠大的計劃,行動力也很強,但他們依然是在滿清政府的授權和許可下,進行有限的改革。

當這種改革,對滿清政府的統治沒有造成影響,或者說是帶來正面影響的時候,滿清政府是積極支持的。

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技術變革以及對外開放勢必引起整個中國國民在思想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很快就引起了滿清政府的恐慌與恐懼。

尤其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希望借鑑歐美的政治體制,對皇室權力進行限制。這時,改革的力度已經影響到了滿清政府對中國的統治,勢必遭到反撲和扼殺。

反觀日本,因為天皇對於日本的統治是非常的脆弱的,或者說是名義上的。

整個國家的行政大權掌握在幕府手上,隨著美國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其他的大名們認識到,如果不改變日本的現狀,日本將會像中國一樣,被西方國家瓜分,甚至亡國。

於是在這些改革派大名的支持下,日本開始想辦法進行改革。

當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以天皇的名義發佈改革命令。

因為在日本天皇一直是像神一樣的存在,日本國民對於天皇的話語或者命令是沒有任何懷疑的。

所以大名們聯合起來,打敗了幕府,控制了天皇,利用天皇的名義進行了改革。

這種改革就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阻力,可以讓日本快速的向西方學習和靠攏。

實際上,當時日本改革最大的限制是什麼?就是沒有資源,沒有錢!

日本把眼光投向了朝鮮半島和中國,日本在自己的軍事實力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的時候,就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進攻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被控制以後,日本馬上開始進攻中國。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獲取了鉅額賠款以後,日本的軍隊實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又馬上進攻俄國。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再次獲勝。

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的推進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進程,從根本上重塑了這個國家。

所以,晚清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兩者根本區別就是兩個國家在變革之前是政體完全不一樣的國家,這一點決定了兩國改革的成敗,也決定了兩國後續百年的發展道路。




熊爸爸講歷史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都是為了國家的強大而展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兩者之所以結局大相徑庭,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和清朝雙方國內的局勢不同而造成的。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最後仍然保留了日本的封建統治,但是是一次至上而下的大改革,它的改革對象包括了日本的方方面面,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卻只是引進了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並沒有對整個社會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

洋務運動的興起,其實說白了是因為清朝的高層人物被西方的堅船利炮給打怕了,認為自身的傳統打仗的方式不如敵人,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你有弓箭但人家有步槍什麼的,壓根就近不了身。所以就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想著把別人的軍工技術學到手不怕國家不強大。

很多人認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因為一些頑固派和保守派的阻礙、慈禧不支持什麼的,這說法既對也不對,有頑固派的反對不錯,但是慈禧從一開始其實是支持洋務運動的,只是前提不能動搖清朝的封建統治。

最後在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後,洋務運動也隨之告終了。雖然如此,但也並不能說洋務運動一事無成。畢竟清朝通過洋務運動還建立起了戰鬥力不錯的北洋艦隊!

成就是有,但是隻是曇花一現而已,畢竟洋務派只是引進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早已衰敗且惡瘡滿盈的封建制度卻不受任何影響,註定這場運動走不了多遠。

日本的明治維新就不同了,雖然和洋務運動同處一個時代,但是明治維新卻是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改革。

明治維新不僅推翻了日本的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上、司法上、社會制度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另外還大興教育,從文化角度支持人民學習西方現代文化,還大搞殖產業發展經濟,軍事方面實行軍國主義,提倡武士道精神。

可見,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幾乎是照搬西方所有先進的東西,至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強大到亞洲第一強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結局大相徑庭,也許還和國家自身的領土面積有關,畢竟日本地域狹小,一套制度實施下來也用不了多長時間,而清朝領土廣袤,一時間也難以普及。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也有道理,但是並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兩者之間差距如此巨大,還得從制度這方面根本著手!


嶺南小刺史


“閉關鎖國”的當局統治者,早已經關閉了同外界溝通的窗戶,所以外面的世界不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是矇蔽的。晚清的統治,早已經是搖搖欲墜,統治者最擔心的問題和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都是能不能維持統治,江山永固,所以他們對於新生事物有很強的忌憚心裡。甚至說,晚清的洋務運動也是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在裡面,而且清朝的洋務運動無論從數量上,結構上,還是分佈區域上,都不盡合理。沒有強大的後臺支持,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改變方式,不改變制度,僅僅憑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幾個大臣的搖旗吶喊,滿腔熱血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春天的小小菠菜


日本最開始是一些起義軍主張學習西方,但是很快就被鎮壓,日本天皇剛開始和清朝統治階級一樣,對西方事物很抵制。但是,後來他意識到了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就開始組織進行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在很多人的支持下進行的,日本這個民族善於學習,能意識到自己不足,及時對新事物作出反應。日本不僅學習技術,還學習了西方制度。

而清政府統治階級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的學習技術,他一開始沒能意識到自己制度上出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清朝一直是周邊國家老大一樣的存在,所以天朝上國的想法習慣了,自然不會理會西方制度,也並不認為自己制度不行。


大輝boss


很簡單,因為明治維新時,日本從天皇大臣到世家百姓都支持改革,甚至可以說,天皇在其中還扮演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大家勁往一處使,結局當然會很美好。

 

而洋務運動時,清朝的皇室並不同意,進行了百般打壓,結局當然不會好。




得之


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同一時期的變法運動,為什麼結果卻完全不同 !

那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成功呢!

第一日本的封建統治者穩定性非常薄弱不如清朝穩定。倒幕派實力迅速壯大,順理成章的推倒幕府的統治,擁護明治天皇改革。

第二明治維新時期是19世紀60年代,各個國家正在加緊快速發展工業、經濟、軍事。侵略勢頭還沒有那麼強烈,少數列強侵略者正忙著侵略清朝和鎮壓清朝反抗勢力。這樣歷史條件就給日本的維新運動創造了非常優越的條件。



是什麼導致洋務運動會以失敗結束呢!

洋務運動以增加清朝軍事實力,發展經濟為目的開始的。更加直白的說迫於外界列強的侵略,國內的起義鎮壓下的壓力不得以而為之的一場運動。其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洋務運動是鞏固清朝封建統治為目的,直白說就是用西方超前的工業技術或者先進的武器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手段和目的自相矛盾失敗的根本原因。


洋務運動是以官僚主義封建衙門承辦,使這些近代工業的承辦者創始者,成為地地道道的破壞者,大量的白銀流入私囊。


洋務運動最初的興起的原因,為了抵制列強,但是到最後在再外交活動中,卻是步步退讓簽署了大量喪權辱國的條約。

綜合上面明治維新為什麼成功,從根本上粉碎了封建王朝,日本有事一個島國物資匱乏,沒有列強的侵略給日本創造了快速發展的機會。而洋務運動則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前提下,通過洋務運動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阻擋列強的侵略為目的的。


嘚嘚說史


因為明治天皇以身許國,

甲午戰爭時親臨戰場,

讓士兵士氣高漲,

而我們的老佛爺呢,

一個自私自利的老太婆,

光緒帝呢,

沒實權,只會空談,

李鴻章呢,

我不能打,保存實力,最後送了人頭。

日本當時已經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而中國還是封建專制,

思想落後了整整一個時代!

你用槍,別人用核彈,

這還打個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