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將李牧為什麼寧願選擇死也不去反了趙王遷?

太白說歷史


名將李牧是含冤被殺的!和岳飛之死相似。分析李牧寧願被無辜冤殺而不謀反,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這個最主要:因為李牧具備忠臣良將的人品素質!要知道在他被殺之前,李牧可是手握兵權,而且所部將士軍兵都非常佩服聽從李牧的!這可是趙國當時僅有的精銳部隊了,如果李牧想要謀反,可以說是易如反掌。然而李牧卻選擇了慷慨赴死!不能不讓人既扼腕嘆息而又敬佩萬分!真正的忠臣良將為!其實李牧從為將之始,就忠心耿耿地為趙王看家護院把守北方邊境,從沒有任何不良意念。第一次因為只守不戰,被趙孝成王免去兵權,李牧沒有任何抱怨。到了後來接任將領數次被匈奴擊敗,趙孝成王才再三起用李牧,李牧就一個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大王要用我可以,但是邊防戰略得按照我的辦,我才去!後來才有了一次殲滅匈奴數萬人馬的大勝仗!匈奴不敢南下彎弓,才有北方邊境的安寧。可見李牧就是一心一意地為趙王打工,既沒有單幹打算,也沒有跳槽計劃。

二,李牧是個好員工,趙孝成王卻不是個好老闆,甚至可以說是個昏庸的老闆!不妨反推設想一下,假如趙孝成王派人來殺李牧,李牧謀反會有什麼結果呢?結果可能有兩個:成功和不成功。我們接著推測,

第一,謀反成功,李牧殺了使者,率軍殺回國都邯鄲,擒殺了奸臣郭開和趙王,自己掌控趙國,李牧能掌控治理趙國嗎?別忘了,此時還有數萬秦國精兵在趙國境內呢,再說了,這樣謀反勢必會被國人反對,外有秦國敵軍內有趙國臣民反對,就算李牧謀反成功,也難逃一死!

第二,謀反不成功,李牧殺了使者率軍奔回邯鄲復仇,請問軍隊會全部跟著謀反嗎?別忘了,將士雖在前線,老婆孩子家人可都在家裡呢?如果趙孝成王利用將士家人來召喚將士反對李牧,怎麼辦?而且李牧的家人也在國內呢?將士離心,國君親征出擊,李牧能勝嗎?

綜合以上分析,既然謀反成功或不成功結果都是一死,不如自己慷慨赴死以保全家人!所以李牧選擇了寧願含冤受死,也不謀反趙王!

最後由感而發說兩句,古往今來,名將含冤枉死者,不計其數!究其原因,無非是好員工,沒遇上好老闆!然而背後的真相也值得玩味,像李牧岳飛這類好員工,大都是精於專業的技術人才,這類人在其專業技術方面,雖有獨到精深的本領,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往往不夠圓通。其實這也好理解,一個人一生就那麼些智商和精力,你在這方面得到的多了,在其他方面會的肯定少,所以這樣專業技術型人才,往往沒有好結果!不會拍馬屁哄老闆開心嘛,如果懂技術又人情世故面面俱到,嗯,那麼肯定會遠擇單幹自己當老闆了。



JSDD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今邢臺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李牧生為趙國大將,對趙國自是忠心耿耿。但是李牧並非愚忠之輩。

接到趙王的命令後,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

可以說,李牧根本沒有造反的機會,趙王直接派人將其斬殺。而李牧一向獨立,真正忠於的是趙國而非趙王,所以被趙王視為眼中釘,只不過一直沒有機會。

趙王冤殺李牧,很快早到了報應,三個月後國破。




大白說歷史ii


先反駁一下其它答主先秦沒有造反概念的說法。

如果沒有造反,那麼趙國是怎麼來的?趙國還不是其先祖造了晉國的反才立的國。

如果沒有造反,那麼趙王遷冤殺李牧之前,廉頗又是怎麼跑到了魏國的。

再來回答問題

李牧寧願選擇死也不反了趙王遷,在這裡李牧有選擇死的權力,那麼題目應該是根據《戰國策》中的記載所提。

《戰國策》在這之中刻畫出的形象生動而形象,大忠誠被小人陷害而冤死刻畫的淋漓盡致。

趙王遷聽信讒言令李牧自盡,而李牧毫無防抗,自殺之前還在顧念自盡後的血會玷汙趙王的宮殿而走到殿外自盡。

中國自古不乏忠義之士,手握兵權且能征慣戰的李牧,能夠慷慨赴死,只能說明其心中有忠君愛國之心。

談談《戰國策》這段歷史的記載

我不懷疑中國有忠義之士,更相信李牧的忠誠。

只是《戰國策》這段記載感覺不真實。

其顧及禮儀到殿外自殺這段暫且不說,他一個敢於革新舊制的人在這時卻像個老腐儒一樣,遵循禮制而腐儒至極。

更重要的是李牧在歷史中是一名智將的存在,為什麼在趙王賜死的時候,還會去求構陷的小人,讓他去向趙王遷解釋求情,顯得他那麼的毫無政治思維,更無城府之心。

結合,《戰國策》為劉向編訂,在當時儒家思想已經一家獨大的情況,可能這段歷史的內容是被儒生給豐富起來的,其遵循禮制、忠心君王的思想極其符合儒家思想。

因此我更相信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趙王遷隱捕李牧,並處死。忠誠的李牧被趙王遷秘密逮捕並處死,縱使他有千種手段可表忠心,卻斷無施展其智謀手段的機會。


歷史小知


趙將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攻必克,戰必勝,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也打破了虎狼之師--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取得了對秦圍殲戰的大勝記錄。李牧用兵輕車熟路,從無敗績。題主發問:像這樣一位常勝將軍為什麼寧願選擇死也不反趙王遷?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明題主為這位軍事家的被害感到痛心、為趙國的滅亡感到惋惜。李牧為趙國出身入死,戰功赫赫,之所以不反趙王遷,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前兩代趙王對他有知遇之恩;二是因為他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節。假如他反了代王遷,代遷自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至少要延遲十年。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趙國柏仁(邢臺市隆堯縣)人,因為他為人忠實,善於用兵打仗,深得趙孝成王的信任。因為趙孝成王的信任,李牧長期據守代地雁門郡,防禦匈奴。在那裡,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史;防區內城市租稅都納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李牧也很盡心盡責,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騎馬射箭,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偵察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根據戰情需要,他訂出規章制度:“匈奴如果入境,要儘快集合人馬退入營寨防守,有膽敢捕捉或與敵交戰者斬首”。李牧按這樣的固守策略過了幾年,人馬物質毫髮無損。但是匈奴卻認為李牧膽小,就連李牧的部下官兵也瞧不起自已的主將。趙孝成王多次責備李牧,李牧依舊我行我素。趙王大怒,將李牧召回,改派勇將代他領兵。勇將統兵一年多時間裡,只要匈奴來犯,就領兵出戰,結果次次失敗,並且傷亡慘重,導致邊境上無法進行耕種和放牧活動。趙王只好將李牧官復原職。誰知,李牧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次派人請他出任領兵。李牧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抬舉我,我仍然像以前那樣做,才敢上任”,趙王馬上應允。

李牧重回邊境,還照過去方針辦。匈奴人習慣靠搶掠生活,面對李牧的部署,好幾年都沒收穫,但是他們始終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邊境官兵被李牧養得兵強馬壯,卻無仗可打,個個躍躍欲試。李牧見火侯已到,精選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士50000人,射手10萬人,進行強化訓練,同時讓人大量放牧牲畜,扮作放牧的人漫山遍野。匈奴為試探虛實,派少數騎兵入侵,李牧假裝敗退,把幾千人丟給匈奴。匈奴單于看到這種情況,認為趙軍確實不堪一擊,就率領主力部隊進攻,李牧設下口袋陣,待敵人完全入陣,兩翼兵馬包抄反擊,匈奴大敗,被殺者十多萬人馬,單于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竄。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這個趙悼襄王是個昏庸之輩,有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為人:第一件事是聽信奷臣郭開的讒言,將樂乘替換名將廉頗。大將軍廉頗一怒之下領兵攻擊樂乘,樂乘不經打,很快被打跑了。廉頗帶領部下投奔了魏國。第二件事是將倡姬納入後宮,並封為王后。倡姬本是下等倡妓,因為生得美豔,被趙公子收納。不久,趙公子死後,倡姬成了寡婦,趙悼襄王貪戀倡姬美色,不顧倫理道德,將她納入後宮,日夜寵愛。倡姬很有本事,一下就生了個兒子,名叫遷。趙悼襄王原本有王后,生下公子嘉並被立為太子。現在有妖媚的倡姬依偎,欲立倡姬為王后、公子遷為太子。李牧身為臣子,深感責任重大,他以“此女出身不正,擾亂宗室血脈,能導致社稷傾覆”為由勸說趙悼襄王不要納她為後,趙悼襄王不聽,還引起倡姬記恨。不過,儘管李牧說話逆耳,趙悼襄王仍然委以兵權器重他。

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攻打燕國,李牧迅速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公元前235年,趙悼襄王去世,趙王遷繼位。公元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又在武遂殺死趙將扈輒,滅趙軍10萬。前233年,桓齮領軍東出上黨,翻太行山從北路深入趙國後方,佔領赤麗、宜安,兵鋒所向,直指邯鄲,趙都危在旦夕。趙王遷急忙將李牧從代地召回,令他率部南下,並且授權指揮全體趙軍扺御秦軍。李牧到內地後,並不急於與對方交戰。他認為秦軍士氣正旺,如倉促應戰,不利趙軍。李牧先將所部與內地趙軍匯合後,選擇在宜安附近安營紮寨,築壘對峙,拒不出戰。桓齮看出,這是廉頗拒王齕用過的計策。如今秦軍遠道而來,不宜久戰,應引蛇出動,待其離開營壘再殲而滅之。桓齮當即立斷,率領主力部隊進攻巴下。趙將趙蔥見巴下危急,建議火速馳援,李牧道:“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強令大軍按兵不動。

秦軍主力開往巴下,營中兵力薄弱;加上連日來趙軍拒不出戰,給人膽小怕事的印象,因此防守鬆懈。李牧藉機攻佔秦軍大營,俘獲大量人馬和物質。李牧料桓齮必然回救老巢,分一部分兵力正面攔擊秦軍,再將精銳部隊設伏於兩翼。待正面部隊與敵人交戰後,兩翼發起猛攻,秦軍摸不著頭腦,被打得昏頭轉向,只恨爹媽少生了兩條腿。此戰秦軍大敗,史稱肥之戰。李牧因救趙有功,被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趙國代地地震,造成大面積饑荒,加上連年爭戰,國力衰弱不堪。秦王贏政乘機以王翦為主、楊端和為輔率兵幾十萬進攻邯鄲,趙王遷任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扺御秦軍。王翦深知,與李牧過招難以取勝,遂派奷細入邯鄲,賄賂奷臣郭開。讓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叛變趙國。趙王遷聽信郭開讒言,派宗室趙蔥和由齊國投奔而來的顏聚接替李牧和司馬尚。李牧認為趙蔥和顏聚,並非秦軍主將王翦的對手,趙軍換將無異自毀長城,因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出兵權。誰知,趙王遷早已佈下圈套,將李牧秘密逮捕,移送王宮。趙王遷(實際上可能是倡後操縱)逼令李牧自殺,李牧為了感化趙王遷辯明忠奷,拯救趙國,提出要在宮外自殺,免得鮮血汙染了宮殿。待他走下闕臺,望北拜望趙王以後,引劍自殺。可惜他的良苦用心沒有起到作用,司馬尚被棄之不用,仍然讓趙蔥、顏聚這兩個根本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人統兵打仗。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軍猛攻,趙軍不敵,東陽地區被佔領,趙蔥死於亂軍之中,顏聚逃走。距離李牧被殺僅僅過了三個月,趙王遷及顏聚被俘。趙國大夫恨死了禍國殃民的倡後,滅其三族以平民憤,同時擁護公子嘉逃往代地稱王。公元前222年,秦平代地,俘公子嘉,趙國滅亡。

李牧自從趙王遷繼位以後,因為反對過倡姫立後,就知道今後在趙國難以善終。如果憑藉手中之兵反戈一擊,則倡後母子早已見了閻王,何至於後來被捕身死?問題是李牧不願揹負弒君奪主的惡名;另外,趙國連年征戰,天災人禍,早已不堪重負,如若發動政變,必有流血犧牲,這種內部自相殘殺的事,李牧是不願做的。他的全部精力全部用於抗擊秦國,挽救趙國,至於戰場兇險,以及趙王遷的迫害,己不在考慮之列,意即早將生死置之度外。


春秋風雲


首先說一下,先秦時期沒有造反的概念,這和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理念有關。

先秦沒有“造反”

造反就是被統治者試圖用暴力奪取統治權。

先秦時期的政治舞臺都是貴族,最多到了戰國有了士的舞臺,被統治者沒有資格談政治。

先秦的分封結構最講究合法性,三家分晉必須要等到周天子承認了才算真正成為諸侯,田氏代齊也一樣如此。所以不存在後來意義上的造反,如黃巢、李自成,因為得不到承認就沒用,並且會被所有諸侯打擊。

李牧為何不反抗

具體到李牧,不是不反抗,是被陰謀做掉了。司馬遷的記載是這麼寫的: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也就是說,趙王派人偷襲了李牧,類似於劉邦偽遊雲夢偷襲了韓信,韓信沒想到劉邦能幹出這樣的事,李牧也沒想到國君能幹出這樣的事。因為這種事完全不符合當時人的觀念,屬於下三濫,貴族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這樣的下三濫只有禮崩樂壞徹底不要臉的人才能幹出來。

戰國策裡面說李牧自殺的,這不大可能。李牧和伍子胥不一樣,伍子胥是客卿,在吳國沒有自己的基本盤。李牧常居代地,代地的武士們忠於他,代地胡趙雜處民風彪悍,代地武士基本就是趙國戰鬥力的主要來源,所以李牧真的不怕邯鄲的趙王。大敵當前,李牧以大局為重,沒理邯鄲人的胡搞。

誰知道邯鄲人不光腦子不好使,還卑劣到自掘墳墓。


加密貨幣百曉生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近來遇到很多類似於名將為何不反的提問,諸如白起,伍子胥。今又碰到李牧為何不反的提問?覺得有必要討論下這個問題:

首先反問,為什麼又要反呢?

反的前提是:不公正的待遇,又或是委屈冤枉誤解。不管何種理由吧!如果說,只要心裡不暢快就反的話。那麼從古至今的主題史記內容也就一個——反賊。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說的是君王的權勢,也說的是臣子的忠心。從國到家都如此,不因委屈而生反骨,不因家國不幸而生叛逆。這是忠誠,品行,操守的最好證明。不圖流芳千古,但也不背反臣的罵名。這是氣節,是一個民族的魂。

要知世事有正反,世物有陰陽。有正臣就有佞臣;有叛臣也有忠臣。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各有各的選擇。李牧願意當忠臣正臣,這是他的價值觀。所以不是說有權有兵就要謀反。

古往今來,多少忠臣良將。伍子胥為報吳王大恩,明知是死,也要選擇留下。孔明為報劉備知遇之情,明知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殫精竭慮匡復漢室。岳飛眼望著朝廷的卑微與懦弱,還是要收復山河為己任。文天祥看著國破家亡,情願一死,留取丹心照汗清。這是家國的情感,人生的信仰。死何足道:或輕於鴻毛,又或重於泰山。

人之所以是高等動物。就是因有情感!有士為知己者死,有為家國天下而死。這是仁義情懷。也有苟延殘喘而活,卑躬屈膝而生。

正因為有小人的虛偽,才有君子坦蕩!有了奸臣的襯托,才顯出忠臣的美德。在李牧心中,想的定是,即便是死,也要做個問心無愧,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國家正所以強大,就是有一幫志同道合,共同信仰的人。贏政時期,丞相李斯,國尉尉繚,將軍蒙驁蒙恬,王翦王賁父子,下有強悍英勇的士兵。全國上下就一個信念,討伐各國,征服天下。

趙國呢,君臣不同心,左右起異心。有那心胸狡窄,鼠目寸光的君王。必有那阿諛討好,欺上瞞下的佞臣。各懷鬼胎,相互算計。這樣的國不亡,那才叫沒天理。李牧大將軍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落幕是遲早的事。

其實後人假設也好,猜想也罷,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歷史就是一個定格,人與事都定在某個框框裡。才組成了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沒有這一個個酸甜苦辣的小故事,也就沒有我們閒靜時的談資。不論是李牧,白起,又或是高俅,秦檜這樣的人物。那都是過去式,區別在於,前者被後人銘記祭祠,後者被唾罵嫌棄。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首先,李牧寧願自殺也不反趙國是不是歷史事實是有爭議的。起碼司馬遷記得是趙王捕殺了李牧。其次,李牧即使想反,他的下屬軍隊有沒有人肯和他一起反?再次,李牧想像廉頗一樣逃到國外,有沒有機會逃? 歷史上愚忠的人有,但是相對來說還是少數,李牧不太像愚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