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中國的萬里長城在世界上是鼎鼎有名的。它是中原漢族統治階級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巨大屏障。只要北方的遊牧民族攻破了這道強大的關口,越過長城,那麼中原、包括長江以南的江山就難保不被吞併。所以,長城從戰國時期一直修到明朝,說到修建的時間之長,工程之巨,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建築能與之相比。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長城的用途主要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因為當時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處,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還處於生產力相當低下的階段,有的部族經常劫掠外族,侵犯內地,對中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造成很大威脅。在古代作戰主要靠騎兵和步兵的條件下,高大的城牆便成為安全的屏障,有軍隊把守就更難逾越。長城的修建,還有利於開發屯田、保護屯田,促進邊遠地區生產的發展,保障通訊和商旅往還的安全,方便了文書的傳遞、使節和商旅來往。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早在戰國時候,七雄之一的北方強國燕國修建了易水長城,位置在燕國南部邊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易縣西南,向東到文安縣,長約五百餘里。修這道長城的起因是燕國受到北面相鄰的東胡山戎的威脅。燕國曾把一位著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胡,以求一時安定。東胡人對秦開很信任。後來秦開回燕國,發兵大攻東胡,把東胡趕出一千多里以外。此後燕便築起北界長城以防東胡的騷擾。當時也有其他國家修築長城,後來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就把一段段六國長城連接了起來,這才有了 “萬里長城”的名稱。

  這條秦長城,在今天的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蒙恬將軍帶三十萬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後,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北面和東面連趙、燕的舊長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舊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沸(今甘肅省南部沸河邊),東到遼東,綿延萬餘里。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秦始皇修萬里長城,對於防止匈奴的騷擾,保障北部十二郡的開發,保護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使用民力太多。當時全國人口約二千萬,男勞力僅五百萬左右,僅是修始皇陵、阿房宮就佔一百五十萬人,築長城約五十萬,加其他雜役共三百萬人,佔全國男勞力的一半以上,人民活不下去,就起來造反。於是秦朝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夭的朝代之一。

  秦始皇修長城時,民間就流傳著一首《長城歌茶"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歌詞意思是說:生了男孩千萬不要養活,生丁女兒就好好地用肉乾餵養她。因為男孩長大就要被抓去修長城,再也不會回來。你沒看見那長城腳下的屍骨都堆積成山了嗎?這首詩反映了秦始皇修長城給勞動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

  長城本沒有什麼錯,但統治者通過修築長城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是不應原諒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山海關上還建有姜女廟。據修廟的主事人張棟在他的《貞女祠記》中說:孟姜女姓許,陝西同官人。丈夫範祀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長城,姜女做寒衣萬里尋夫,迢迢遠道找到長城腳下時,丈夫已死,埋在長城之內了。她痛哭了兒天,終於哭倒了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最早是從祀梁妻的故事演變過來的。相傳春秋時齊大夫杞梁戰死,他的妻子放聲大哭,說:“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手,人生之苦至矣!”祀城終於被她滂沱的淚水哭倒。唐朝僧人貫休寫了一首《祀梁妻》,把她和秦始皇築長城的事聯繫了起來。詩裡說:“秦之無道兮四海苦,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祀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祀梁骨出土……”從此孟姜女尋夫哭長城的故事就傳開了。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從這些詩歌和傳說中可以看岀,長城這一偉大的建築,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他們的屍骨和土石建造起來的。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完整的長城是明朝修築的,而秦長城則廢棄在風沙肆虐的荒野,所以,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秦長城,或者說早期的長城是什麼樣子,就成了一個未知之謎。從現在臨洗北邊秦長城遺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夯土層為黃色粘土夾碎石。兩千多年前的人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夯築辦法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漢代因北方匈奴經常入侵,從漢文帝漢景帝升始,就繼續修繕秦長城。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擊破匈奴,匈奴昆邪王率四萬人來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兩郡,開始築外長城(即河西長城),前後不到十年,便建成了兩千多里長的河西長城,與秦長城相加,從敦煌到遼東一萬一千五十百多里。漢武帝還改進了長城的佈局,在相隔一定距離時,選擇險要地形,修築列城、城障,用烽火相連。武帝以後,昭帝、宣帝繼續築城,發民屯墾。最後修成一條全長近二萬里的長城,城堡相連,烽火相望的長城防線。在修築長城的同時,漢朝大力推行屯田的政策,把人民遷移到長城地帶,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西部邊聽得到迅速開發,這才有了以後絲綢之路的繁榮。

  從南北朝到元代,中間有很多王朝都修過長城,但規模都不如秦漢時代。而明朝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朱元璋從開國建國號的第一年(1368),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北京北面居庸關等處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又修築山海關等處長城。此後共計大規模修長城達十八次之多,到弘治十三年(1500)基本完工,全長一萬二千七百餘里,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

  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在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並在長城南北設了許多城堡、烽火臺,用來瞭望敵情,傳遞警報。長城對明朝的意義在哪裡呢?明朝建立以後,原來的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蒙古,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興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朱元璋在即將打下江山的時候,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對修築各地城牆很下功夫。全國務州府縣的城牆都用磚包砌,修得十分牢固,長城的工程當然就更為浩大。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長城的建築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盡雖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並開山取石,鑿成整齊的條石,內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堅實。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就是如此,保存下來的城牆,沙粒石子已經壓實,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粘結在一起,相當堅固。望樓的階梯則用兒十層纖維粘疊而成。明朝的長城在重要地段用磚石壘砌,就地開窯廠燒磚瓦,採石燒石灰。

  許多人雖然到過明長城,名正言順地成了 “好漢”,但他們未必瞭解明長城的建築結構。明長城的建築與軍事防禦體系是相配合的。例如明代在長城沿線設有軍事管理區,叫做鎮,由總兵和鎮守指揮本鎮所轄長城沿線的兵馬。有的鎮下面還設“路”,駐守在重要的關城地點,路的頭目叫“守備”。如山海關路,守備駐守在山海關城裡,管附近十幾處關隘。關隘即關塞和隘口,是長城線上的重要據點,一般都在險阻的地方。兩山之間的狹窄通道稱為隘口,在隘口築城設險堵塞通道,就稱為關塞。重要關口由守備把守,次要關口設千總把守。沿長城還有城、堡、障等防禦建築。

萬里雄關長城永不倒之謎?難道有秦始皇的庇佑?

  “城”是與長城緊密相聯的防禦性城,它不同於州城和縣城,面積不大,相距幾十裡不等。“障”是比城更小的小城,主要住兵,也可有居民。“堡”是駐防的守兵住所,設“百總”

  或“把總”看守,守兵數目由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有些堡內有烽火臺。長城兩邊還有烽火臺(又稱煙墩或墩臺),有的緊靠長城兩側,也有在長城以外向遠處伸展的。臺上有少數守兵,白天燃煙,夜間放火。烽火臺是一個獨立的高臺子,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下有兵士住的房子和羊馬圈、倉房等建築,大約十里一個烽火臺。漢朝的烽火臺在臺上豎一個高架子,上面掛個籠子,裡邊裝乾柴枯草,夜間放火,叫做“烽”。臺上堆著許多燃煙的柴草,白天點菸,叫做“燧”。唐代則在臺上安火炬,各離二十五步,每臺四個土筒,各高一丈五尺,點火煙時,一個爐筒一人開閉,稱一炬,根據敵兵多少決定放幾炬,不滿千人放兩炬,三千以上放三炬,一萬以上放四炬。明朝又有改進,除了放烽煙以外,還加上硫磺、硝石來助燃。

  長城的城牆隨地形決定高低,地勢陡則綾一些,地勢緩就高一些。牆身內側隔不多遠就有一個圓形拱門,門裡有磚石梯通到城牆頂,供守城士兵上下。牆頂外側砌成垛口,古代叫雅堞,上有了望口和射眼。城牆上每隔一定距離還有一個突出牆外的臺子,叫做牆臺。牆臺是平時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裡邊可住守城I:卒,儲存武器。這種牆臺是明代名將戚繼光發明的。

  這麼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天文數字的人力物力,的確不是一個朝代就能完成的。在遙遠的古代,生產和安全條件如此艱苦,那些修長城的勞力不知運用什麼技術手段完成了這一世界奇蹟建築。我們通過史料得知,修長城的勞力主要是戍防軍隊,其次是強徵的民夫,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秦漢時有一種刑罰叫''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白天看守巡邏,夜裡修築長城,十分辛苦,這種刑罰一般為期四年。明代修長城時沒有施工和運輸的機械,主要靠人力搬運,大條石一塊就有二千多斤,大城磚一塊也有三十多斤,內含沙石子,非常堅硬,石刻不動。搬運方法主要是排成長隊傳遞,也採用了手推小車、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有時還利用畜力替代人力,傳說八達嶺在修建過程中,曾讓毛驢馱著裝滿石灰的筐,在山羊角上繫了城磚“挑”上山去,代替人力運輸。但大量的工作還是靠人力完成的。說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淚,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