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傳了多少代?最後一人的情況是怎樣的?

喵星人3D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一生為清朝立下不朽功勳,受封一等勇毅侯,世襲罔替,然而傳至三代清朝便滅亡了。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今婁底雙峰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國藩在湖南老家組織團練,創立湘軍,力挽狂瀾與太平天國鏖戰多年,並最終徹底撲滅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於危難之際。

作為清朝後期卓有遠見的漢族官僚,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倡議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他和清中葉的一代禁菸名臣林則徐都屬於“開眼看世界”、“西學東漸”的代表性官員。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爵封一等勇毅侯,世襲罔替。



曾國藩受封的一等勇毅侯具有很高的榮譽性。清朝制度,爵位分皇爵和民爵兩大類,皇爵自不必說,是給宗室分封的,民爵則只分封那些異姓功臣,主要為公、侯、伯、子、男五種。其中公爵屬於超品,分一至三等公,侯爵也是超品,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因此曾國藩的一等勇毅侯實際上是侯爵中的第一,自然是榮譽有加,恩榮無比。

曾氏的一等勇毅侯雖然是世襲罔替,但也僅僅只傳了三代,除了曾國藩自己,第二代一等勇毅侯是他的次子曾紀澤。



曾紀澤,曾國藩次子,光緒三年(1877年)承襲侯爵,歷任駐英、駐法和駐俄大臣,是清朝傑出的外交官。任駐俄大臣期間與俄國談判,成功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權利。曾紀澤長期擔任清朝駐外國代表大臣,駐外期間,不辱使命,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光緒十二年(1886年)曾紀澤任滿歸國,四年後去世,清廷追贈太子少保,諡號“惠敏”,曾氏一等勇毅侯由曾紀澤養子曾廣銓承襲。



(圖左二為曾廣銓)

曾廣銓,曾國藩之孫,曾紀澤養子(由其弟曾紀鴻過繼而來)。曾廣銓早年跟隨養父曾紀澤駐英國,精通英、法、日、德語和滿文。之後繼承曾紀澤的外交事業,先後出任駐英使署參贊、駐朝鮮公使等職,還當過李鴻章的幕僚。

作為曾氏家族第三代,生逢清末的革命思潮,曾廣銓的外國生活經歷也使他大開眼界,對腐朽的清王朝統治並沒有什麼眷念,因此,曾廣銓雖然承襲了一等勇毅侯,但他並不以此為殊榮。曾廣銓後來和祖、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主要以辦報和翻譯,創辦過《蒙學報》、《時務日報》、《中外日報》等報刊,翻譯過介紹哈葛德的小說《她》(譯名《長生術》)。

最後一位一等勇毅侯曾廣銓病逝於1940年,卒年七十歲。


大國布衣


最後一任一等毅勇侯為:曾廣鑾

他是第二任一等毅勇候:曾紀澤之子,曾國藩之孫。

是。清代正一品廕生(因祖輩功績而獲得),花翎郎中銜,襲一等毅勇侯、雲騎尉世職。

曾經擔任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1910年資政院開院,任欽選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辭職還鄉。以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卒。曾廣鑾膝下無子,過繼的是曾紀鴻後裔曾昭揆。



江南太邑弓長氏


清朝爵位分兩種,一種是宗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為了籠絡蒙古王公,蒙古的爵位和滿清宗室是一樣的,另一種是功臣爵位,順治時定了公、侯、伯,分一至三等,乾隆又增加了子爵、男爵,等於說清朝的功臣爵位是依周制,大致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曾府三傑: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俗稱功臣爵位,基本都是因戰功而封爵的,比如黃梧、年羹堯、孫士毅,都是封為最高級,一等公,而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在1864年率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天京城,封的是一等毅勇侯,並世襲罔替,雖然慈禧雞賊未給封公,但一等侯在當時已是最高,李鴻章、左宗棠都未達到此高度。

曾紀澤在英國拍攝的照片。

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是世襲罔替的,意為爵位不變永遠世代相傳,他有2個兒了,曾紀澤和曾紀鴻,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曾紀澤隨侍左右,1872年曾國藩去世,本來守孝三年後繼承爵位,誰料母親又去世,直到1877年,正式入京承襲一等毅勇侯爵位,曾紀澤從小中西培養,博通西學,為晚清駐外公使,近代著名外交家,當年的與法修約、俄國改約、中法戰爭、英國交涉等,都有曾紀澤的貢獻。

圖為曾廣鑾書法。

曾紀澤有三子,但夭折兩子,只有小兒子曾廣鑾活下來,後來過繼了弟弟曾紀鴻的兒子曾廣銓為養子,1890年曾紀澤在北京去世,養子曾廣銓被培養為駐外公使,清朝的高級文武官員可以送一子入國子監,稱為廕生,實際是簡單走個形勢就可以做官,小兒子曾廣鑾當時是正一品廕生,授郎中,三年守孝滿後,承襲一等毅勇侯爵位,後來擔任左副都御史,清亡後,曾廣鑾歸鄉,一等毅勇侯共三代。


圖文繪歷史


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傳了多少代?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行為讓人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聖人,有人稱他為劊子手,給了他一個“曾剃頭”的綽號。

曾氏三傑: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其祖上好幾百年都沒出過一個秀才,直到他的父親曾麟書才中了個秀才,還是考了17次好不容易考中的,他的祖父曾玉屏更是全村的反面教材,曾玉屏年輕時家境還不錯,因此染上了紈絝子弟的習性,一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村裡人都拿曾玉屏作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叫他們千萬不要學他。

要說曾玉屏挺了不起,看到老人們對他嗤之以鼻,因此大受刺激,他不是自暴自棄,而是立誓要重新做人,曾玉屏說改就改,從此每天早起幹活,種地養豬,勤儉持家,到曾國藩出生時,曾家已有田地百餘畝,為曾家奠定了相當的物質基礎,有了物質基礎後,曾玉屏讓兒子走科舉道路,從曾國藩父親一代才有了秀才,到曾國藩時更是讓曾家發揚光大,還讓家族成了近代以來屈指可數的著名家族之一。


曾國藩治家理念跟他的祖父有很大的關係,他很佩服祖父知錯就改的勇氣,還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曾國藩很多方面都是從祖父身上學習,在為人上和執行家法、家風上,都有他祖父的影子,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時授禮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成了湖南人中,30多歲就官至二品大員的第一人。

咸豐年間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曾國藩更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讓他後來封侯拜相,達到人生和家族的巔峰,1864年,他的弟弟曾國荃攻陷天京拔得頭功,湘軍對南京城無辜平民展開屠殺搶掠,平民死傷無數,曾國藩和曾國荃因此有了“曾剃頭”、“曾屠戶”的稱號,清廷論功行賞,曾國藩得了一等侯爵,曾國荃得了一等伯爵,兄弟兩同日封爵,榮耀至極。


而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總共傳了三代,他的次子曾紀澤承襲了他的侯爵(長子早夭),曾紀澤過世後,由他的第三子曾廣鑾承襲。

曾紀澤和曾廣鑾的情況。

曾國藩對於兒子沒有太多幹預,給予兒子自主的道路選擇權,兩個兒子雖然無一為大官,卻都是大才,曾紀澤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曾紀鴻寫成了我國最早的電學專著《電學舉隅》,曾紀澤在曾國藩去世後守孝三年,期滿後以承襲一等毅勇侯爵入京,後來出使俄國,在談判桌上跟俄國人拍桌子,維護了國家主權,《中俄改訂條約》公佈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英、美、法等國報紙評論曾紀澤是個天才外交官,稱這是外交史上奇蹟,曾紀澤迫使俄國把吞進去的領土吐了出來,這是俄國立國以來從沒有的事。


(曾紀澤)

曾紀澤生有三子,兩子早夭,因此由第三子曾廣鑾承襲了侯爵,曾廣鑾是清朝正一品廕生,花翎郎中銜,曾紀澤於1890年去世,曾廣鑾也是在守孝期滿後承襲侯爵,後來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1911年退職回鄉,1912年清朝滅亡,這個侯爵自然也就沒法承襲下去了,所以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共三代,曾廣鑾回鄉後,於1920年過世。

曾家從曾國藩這一代開始,成了一個大家族,兄弟五人的家庭,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可謂人才鼎盛啊!


歷史紅塵


曾國藩於清同治三年六月(公元1864年7月)因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加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即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去世,享年61歲,由於其所封的一等毅勇侯為世襲罔替的爵位,因此其長子(其實是次子,長子夭折)曾紀澤襲封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沒有降等。

但清朝規定,世爵、世職的襲封要報經皇帝裁可,五等爵等“民爵”的襲封還要走禮部的一道手續,歷史上該襲封不能襲封、該降等不降等或不該降等而降等的例子都很多,曾紀澤直到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才獲准正式襲封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時論認為,若非他被內定為清朝駐英、法兩國公使,需要抬高身份以壯行色,襲爵恐怕還不知要被拖延耽擱多久(他襲爵前的官職是禮部員外郎,官階僅為從五品,照例提拔為少卿也只有正四品,而侯爵就是超品了,方便外交)。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廿三日(公元1890年4月12日),曾紀澤去世,年50歲。

曾紀澤去世後,本應由其長子曾廣鈞襲爵,但慈禧欽點了第三子(幼子)曾廣鑾襲爵,要知道曾紀澤去世時曾廣鑾年僅17歲,還沒有功名,而曾廣鈞在此前一年已中進士、入翰林,可謂“科舉正途”,且年已24歲(次子曾廣銓是過繼的曾紀鴻之子,得不到襲爵不奇怪),而且兩人都是嫡出,無論從任何角度,似乎襲爵的都不該是曾廣鑾。

但慈禧不但讓曾廣鑾襲爵,更在襲爵前讓年幼的曾廣鑾補蔭(這樣就有了功名)、加郎中(從五品,而曾廣鈞則在父親去世後兩個月不到,循例從無品級的翰林院庶吉士,提拔為正六品的翰林院編修,曾廣鑾正好比大哥高一級),不久後更賞戴花翎,於是年紀輕輕的曾廣鑾就成了清末官場笑話中獨一無二的“一品廕生”、“花翎郎中”,至此誰會襲爵已一目瞭然。

曾廣鈞為何被“跳過”,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曾廣鈞私德有虧,“喜歡詩詞(而且是西昆體),愛搞女人(但他這一門子嗣不盛)”,甚至可能有難以為人道的暗疾,不適合襲爵,因此對他頗為鍾愛的父親居然會在已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再從弟弟那裡過繼一個兒子(曾廣銓),有嫡長子而過繼兒子的做法,本身就是極不尋常的,這表明曾紀澤也認為曾廣鈞不適合襲爵,如果沒有在後來生下又一個嫡子曾廣鑾,他寧願過繼一個侄子襲爵也不會把爵位傳給長子。

另一種說法是曾廣鈞秘密加入過維新派的團體,庚子之變時珍妃遇害,他還寫過緬懷的詩《庚葉落祠》詩二首並流傳一時,這些都得罪了慈禧,但考慮到曾家的功勞和影響力隱忍不發,但曾廣鈞以弱冠便進士及第和完整翰林出身的底子,最高只做到廣西武鳴知府,本身已說明了許多問題。但曾廣鈞得罪慈禧是事實,因此不能襲爵是否事實則需要考證,因為戊戌變法是曾紀澤去世5年後發生的,而庚子之變則更晚,且各種史料都證明,直到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西狩”,都還不知道曾廣鈞給珍妃寫詩的事。當然,如前所述,曾紀澤襲爵就等了5年,如果第三代毅勇侯襲爵也等5年甚至更久,“慈禧憎惡說”就能成立了。不過曾家年譜在這一段非常簡略,查不到曾廣鑾是哪一年襲爵的。順便說,曾廣鑾不但襲爵一等毅勇侯,還順便把曾紀澤個人受封的世職雲騎尉也承襲了。

自上而下: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曾紀澤、曾廣鑾。


曾廣鑾去世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因此他是最後一位世襲一等毅勇侯


李厚何


傳了兩代人,兒子曾紀澤,孫子曾廣鑾,之後清朝滅亡

<strong>

1873年,曾國藩去世,次子曾紀澤襲一等毅勇侯(長子早夭),曾紀澤,字劼剛,是清代著名外交家,光緒年間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官員。其後與俄人力爭,毀崇厚已訂之約,更立新議,交還伊犁及烏眾島山,帖克斯川諸要隘,有功於新疆甚大。中法戰爭時,力與法人爭辯。官至戶部左侍郎。

1890年,曾紀澤因病去世,三子曾廣鑾襲一等毅勇侯,1910年資政院開院,任欽選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即辛亥革命年),退職歸鄉。民國九年(1920年)卒。

曾光鑾官印


愛吃魚的酸菜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公曆7月19日)清晨,隨著太平天國國都天京(今南京)太平門外一聲巨響,圍城已經兩年多的湘軍曾國荃部終於用炸藥炸塌了太平門城牆。隨後大批湘軍士卒蜂擁而入,與城內太平軍在缺口間展開殊死拼殺。

至午時,城內太平軍終於支撐不住,敗退回城,而湘軍大隊則分四路越過城牆缺口入城,同時湘軍水師也奪取天京水西、旱西兩門,城外湘軍源源不斷攻入城內。傍晚時分,天京各門均被湘軍攻克,天京陷落。

此後,太平軍忠王李秀成護衛幼天王及大批太平軍高級官員突圍出城,但是在外圍遭遇圍城清軍,先後被俘,這標誌著延續了十四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

攻克南京後,曾國荃立即快馬向遠在安慶的湘軍最高統帥、也是自己的大哥、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藩報功;曾氏兄弟辛苦十數年,還陣亡、病歿了兩個兄弟(曾國藩三弟曾國華戰死於三河之戰、幼弟曾國葆染病歿於南京城外),至此終於得以成功!得到消息的曾國藩也是感慨萬千,心緒盪漾。

曾國藩影視形像

確定了南京被攻克,天平天國的高級首領基本被俘、被殺後,曾國藩向京師朝廷告捷,奏報這一喜訊。

當年咸豐帝在位時,在南京被太平軍攻克後,曾說過“復南京者封王”的諾言。湘軍上下都認為此次攻克南京,他們的統帥一定會被封王,再不濟也會封公。

其實當年咸豐帝說出“克南京者封王”的話,心裡原是寄希望於僧格林沁、勝保、官文這些旗籍大臣們能夠在此鼓舞下,收復南京,從沒想過最後是會由書生文臣、漢臣最終完成這一功勞。

攻克南京時,咸豐帝已經去世三年,他生前的許諾,在目前執掌朝政的兩宮太后和主持外朝的恭親王看來,那就隨著先帝的去世,一同歸於地下吧,再也不要提起。

不過對於曾國藩的功勞,朝廷自然是要賞功。於是在之後對於湘軍的論功在中,湘軍統帥曾國藩被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賞雙眼花翎,其侯爵世襲罔替;其弟曾國荃因破南京前線主帥,封太子少保、“一等威毅伯”,賞雙眼花翎。兄弟二人同日受封爵位,也算是榮耀無比了。

曾國藩受封的“一等毅勇侯”,是清開國以來,文臣所得到的最高爵位--------------

開國以來,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稱賀,而國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清史稿》。

(年羹堯、嶽鍾琪封公爵,但都是武臣。孫士毅封公爵,但是之後因戰敗被削爵,死後才追贈。)

曾國藩像

而以曾國藩的理學心性來說,對於主張“退思恬淡、時刻反省”的湘軍統帥,這個侯爵可謂再合適不過,既顯示了朝廷名器的榮譽,又不會成為“水滿則溢”的負擔,配曾國藩的理學名臣、大軍統帥,恰如其份。

平定了太平天國之後的曾國藩,將一手創立的湘軍基本裁撤完畢,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也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導致鳥盡弓藏的結果。

之後的曾國藩先後以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身份主持“剿捻”、“開辦洋務”、“查辦教案”等事,又出任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成為清之頂級重臣。

同治九年(1870年),為審理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曾國藩調回南京,再任兩江總督,負責“刺馬案”的調差處理。案件審理完畢後,又在南京主持了“幼童出洋學藝”事,開展近代學生留洋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午後在總督府內花園散步時,突發腳、舌麻痺,被兒子曾紀澤扶著返回書房,端坐片刻後溘然長逝,時年六十一。朝廷追贈其為太傅、賜諡號“文正”;這也是儒家傳統文臣在身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耀。

曾國藩去世後,“一等毅勇侯”按制由其次子曾紀澤承襲(曾國藩長子曾紀第年幼早夭),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紀澤正式襲爵,為第二代毅勇侯。

曾紀澤少年時嚴格按照儒家傳統學習經史,成年後又開始按照《聖經》、《英話正音》等書學習英語,掌握了熟練的外文知識,並積累了大量的國際交往經驗。這為他以後所從事的外交事務,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光緒三年(1877年),曾紀澤自湖南前往京師,受兩宮太后及光緒帝召見,多有勉勵。光緒四年(1878年),曾紀澤接替郭嵩燾,以大理寺少卿身份正式出任出使英、法大臣(就是駐英、法公使),負責與英法兩國進行外交接觸。

青年曾紀澤

在國外期間,曾紀澤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瞭解國際公法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準則,研究西方諸國的社會情況,與各國官員交通往來,開展外交工作,卓有成效。這在極度保守、視出洋為旁門左道、有辱斯文的晚清官場裡,實在是難得的眼界開闊之人才。

光緒二年(1876年),清軍在左宗棠率領下,出征新疆,經歷兩年的艱苦作戰,擊敗並消滅了入侵的浩罕阿古柏偽政權,收復新疆,但是伊犁地區尚被沙俄藉口佔據,拒不歸還。

光緒六年(1880年),曾紀澤被授命為兼任出使俄國大臣,負責交涉修改之前出使大臣崇厚在沙俄欺騙威脅下、擅自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一事。

在曾紀澤據理力爭、以及新疆左宗棠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出兵伊犁的有力支持下,經過半年的艱苦談判,終於迫使沙俄放棄了部分不義利益,簽訂了《中俄改訂條約》。中國由此收回被沙俄侵佔的伊犁及其以南地區,廢除了俄國可以進入內地通商條件,廢除俄國船隻進入松花江內河的權力。這是晚清中國對外外交上難得的勝利,其中曾紀澤的功勞不可抹殺(中學歷史上,對此也有著重記載,並盛讚曾紀澤的功績)。

此後,在外交領域裡,曾紀澤先後處理了英國入侵緬甸、法國侵佔越南等事件的交涉,及涉及駐外使館的設立、建造、交往事宜,可以稱得上當時中國的第一等外交人才,於外交事務中盡其所能地維護中國的利益。

光緒十二年(1886年)曾紀澤卸任出使英、俄大臣,返回國內,先後擔任幫辦海軍事務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譯署、兵部、戶部、刑部、吏部侍郎,繼續在外交、洋務領域發揮自己的經驗,推動開展近代外交事業。

光緒十六年(1890年),曾紀澤在京師府邸去世,年僅五十一歲。朝廷追贈太子少保、賜諡號“慧敏”。

中年曾紀澤

曾紀澤早年無子,所以收養弟弟曾紀鴻(曾國藩第三子)的三子曾廣銓為嗣子。之後曾紀澤又生曾廣銘、曾廣鑾、曾廣鍚三子,不過曾廣銘、曾廣鍚先後夭折,所以曾紀澤只有曾廣銓、曾廣鑾兩個兒子養大成人。

曾紀澤去世後,因為長子曾廣銓是養子,所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就被第親生的第三子曾廣鑾所承襲。這樣,時年十七歲的曾廣鑾成為第三代“一等毅勇侯”。

曾廣鑾襲爵祖父的一等毅勇侯,兼襲父親所遺下的雲騎尉,然後按照蔭補制度,成為國子監廕生,額外授戶部郎中銜,賞戴單眼花翎。

於是,功名不過廕監(國子監監生)、官位不過戶部郎中的曾廣鑾,品級為超品(侯爵比正一品更高,稱超品),而且可以用單眼翎,在當時號稱“一品廕生”、“花翎郎中”,實實在在地官場異數。這些,都是其祖父曾國藩、父親曾紀澤的遺澤所致。

曾廣鑾

之後曾廣鑾逐漸受封建威將軍(虛銜、正一品)、光祿大夫(正一品、也是虛銜)、左副都御史(這個倒是實職,不過清末的都察院也基本無實權了)。

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設立資政院,曾廣鑾以欽選身份擔任資政院議員,以諮詢機構代表參與國事。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烈局勢下最終走向滅亡,而世襲罔替的“一等毅勇侯”,也在曾廣鑾這一代結束傳承。

民國建立後,曾廣鑾自動失去了毅勇侯、雲騎尉、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左副都御史、資政院議員等頭銜,解除職位,退歸湖南家鄉,隱居不出,平常以書畫自娛,輕易不外出與人交往。

曾廣鑾沒有兒子,只有一女曾寶蘇,所以和父親曾紀澤收養大哥曾廣銓一樣,他收養了堂兄曾廣銘(曾紀鴻次子)的第三子曾昭揆為嗣子,以延續香火。

曾廣鑾書法

1920年,四十七歲的曾廣鑾在湖南無聲無息地去世,而隨之一同消逝的,還有那“一等毅勇侯”的名頭,和它所代表的歷史。


伯虎42


世世代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