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1)

2011年对朱之文来说,是他的人生拐点。

那一年的冬天,他在工友们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山东济宁电视台的歌唱比赛。因为舍不得买演出服,他穿了一件破旧的军大衣,戴着一顶老掉牙的黑色针织线帽,风尘仆仆地上台了。

他不修边幅的着装,在一群精心打扮的选手中间,显得格外另类,一上台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睛,没想到他一开口,更是令席上评委议论纷纷。

他表演的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师在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很有气势,需要很浑厚的丹田之气和掌控技巧才能唱出千军万马如在眼前的画面,一般歌手很难做到。

没想到朱之文一开腔,以他从未专业学过歌曲的普通人来说,足以用“惊艳全场”来形容。

评委交头接耳,质疑他是不是专业歌手混进来拿名次的,更有人让他脱掉厚实的大衣重唱,看衣服里面有没有自带音响之类的猫腻。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为了证实他的农民身份,评委七嘴八舌地考他农业知识,上台检查他手上有没有劳作专属厚茧。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评委的怀疑持续了将近20分钟……

(2)

朱之文身穿军大衣演出的视频,被好事者放到网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网友们的热捧,点击率居高不下。

朱之文一夜之间成为网络名人,“大衣哥”之美誉不胫而走。

之后的海选、复选和总决赛,迅速吸粉的朱之文毫无悬念一举夺冠。

那一年朱之文43岁,虽然算大器晚成,但出道即网红的背后靠的是多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骤然爆红的朱之文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也得到了著名歌手于文华的关注。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当年以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谣《纤夫的爱》闻名的于文华是这次比赛的评委。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同样出身农民家庭的她被朱之文优美的歌咙打动,在经过几次的接触后,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她决定帮助本性憨厚纯朴,热爱音乐的朱之文实现他的梦想,她主动联系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导演,推荐朱之文走上星光大道大舞台。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朱之文稳健的台风和一鸣惊人的唱腔获得了一浪接一浪的掌声,他没有辜负于文华的提携,顺利拿下了这期的周冠军、月冠军和年度总冠军。

(3)

崭露头角的朱之文开始忙碌起来。

2012年龙年,朱之文接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邀请函,这一次,他换掉了军大衣,穿上了一身鲜红的唐装,唱了一首感动得自己潸然泪下的歌曲《我要回家》。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我要回家啊,我要回家,我想看看我的老妈妈;我要回家啊,我要回家,带着一颗孝心把父母报答……

朱之文一边深情地唱着,一边怀念去世多年的老妈妈,想到自己有出息了却不能报答她,七尺男儿在舞台上眼泪涟涟。

朱之文出生在山东省荷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一个贫苦的大家庭,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妺妺,朱之文是老六。

一家九口守着七八亩薄田怎么够?没有办法,年老多病的父亲只有农闲时分四处打临工贴补家用,过度的操劳终于透支了六十几岁的身体,朱之文六七岁的时候,父亲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后,还是撒手人寰。

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到了母亲身上。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十岁那年,朱之文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干农活、做家务,种菜锄草,累了倦了,就坐在田埂上放声唱歌。

音乐,是朱之文缓解生活压力,消磨时光,丰富内心的最好方式。

他小时候的梦想,是拥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能收听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唱的《北国春光》那种。

(4)

1986年春节刚过,十七岁不到的朱之文随着老乡来到了河南郑州,成为了一名窑厂工人,他的工作是在高温的环境下挥汗如雨,来来回回地搬砖拉车。

事情简单,工价不高。

第一个月的工资,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用了一半的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

听同村的人说北京打工机会多,赚的钱也多,眼热的朱之文决定去北京淘金,顺便瞧瞧大都市有没有学习音乐的途径,毕竟那些了不起的歌唱家,都生活在皇城脚下。

可是北京虽然繁华,却并非传说中的遍地是金。僧多粥少,赚钱的机会少之又少,困局于北京的日子,朱之文和他的老乡们过得很狼狈,住的是猪圈,吃的是柳树芽拌挂面,拼的是抗饥能力。

因为吃不好住不好,年富力强的几个小伙子,生生被饿得肌黄面瘦,连住在附近的北京大妈大爷们都看不下去了,提着自家的蔬菜瓜果送过去给他们:“小伙子,我们这有吃不完的东西,你们拿去吃吧。”

小伙子好面子,一个个都假装拒绝:“不用,谢谢阿姨,谢谢大叔,我们不吃,我们不饿。”

等好心的大妈大爷们一走,饿得发晕的几个一哄而上,把放在地上的东西抢个精光。

纵使生活再不好过,朱之文也没把唱歌的爱好搁置,他经常在伙伴们午休的时候去前门大街地下通道里练嗓子。

北京业余生活丰富,经常有人在这在那举办活动,朱之文都会在工友的鼓励下大胆上台露一手,他把这些舞台当作锻炼的机会,他的表演也经常得到观众的喝彩。

朱之文对音乐只是爱好吗?不,音乐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主餐,为了音乐,他“头悬梁锥刺股”、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用大蒜抹眼睛驱走倦意,只为不断钻研唱歌技巧。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5)

朱之文的歌唱得越来越好,但生活仍然困顿潦倒,家里的土房子依旧没钱翻新,眼看而立之年还是讨不到老婆。

1998年,在媒人的介绍下,朱之文认识了离村十几里地远的李玉华,李玉华一听他是那个唱歌唱得顶呱呱的小伙子,很爽快就答应了。

一年后,这对相恨见晚的情侣携手共建了一个穷得响叮当的小家庭。

怎么个穷法?据朱之文自己讲,最艰苦的时候,夫妻俩口袋里只有一块四,这一块四两口子硬撑了二十多天。

这二十多天,自己种菜,自已打粮食,自己和面蒸馒头,过的是纯地主生活。

所以说乡下有地不慌,换城里人,甭说一块四毛钱,就是一百四十块钱,要支撑二十几天,不饿死也得脱层皮。

就是在这样贫苦的条件下,李玉华也没有一丝抱怨,两个苦哈哈的人熬着熬着就把最坏的日子熬过去了。

朱之文成名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网上传言他像很多暴发户一样,一夜成名抛弃了自己的糟糠之妻,恋上了年轻漂亮的大学生。

对于这样的传闻,朱之文只能一笑置之,对他而言,出什么都不能出轨,丢什么都不能丢掉结发妻子。

他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仅有一块四毛钱也舍不得卖头发改善生活的日子里,为了他的牙痛,是妻子狠心剪去一头秀发,给他换来几副中药,让他免受牙痛折磨。

朱之文对谣言淡然处之,但他的妻子李玉华却为此坐立不安,为了拴住他的心,向来朴实的她也学会了染发,抹口红,用好看的衣服打扮自己。

她不知道她在朱之文眼里,无论染不染发,好不好看,她始终是那个可以与自己同甘共苦,将来也会白头偕老的女人。

(6)

成名之后的朱之文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动地的变化,在名利面前,朱之文始终保持淡定与清醒,他知道无论再多的荣耀加身,自己始终只是个会唱歌的农民。

赚到钱的朱之文,不会拒绝乡亲们各种理由的借钱,尽管知道借出去的钱很多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他会为贫困患病的孩子拍卖对自己意义非凡的军大衣,大衣拍出51万八千后他还自掏腰包捐出了10万元;

他会为家乡父老乡亲买变压器、健身器材、花40万元修路;

他会为四川雅安受灾地区豪爽捐款50万元;

他会为支持乡村建设捐款140万元;

他还为武汉疫情捐了40万元。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成名之后的朱之文大方回馈社会,对自己却很节俭,平时吃的穿的都是粗茶淡饭、平常打扮,在村人面前,也从不以名人自居。

为了帮妻子收麦子,收玉米,他可以推掉几十万演出费的商演,只因为田里的一切,是他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已只是一个会唱歌的农民。

(7)

在朱之文一路坎坷的成名路上,于文华是他的伯乐,提携他走上一个全新的平台,实现他执着的梦想。

杨洪基赞赏他为人朴实无华,音乐悟性很高。蒋大为则傲慢地藐视他不过是个爱唱歌的农民!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于文华提携,杨洪基赞赏,蒋大为藐视

的确,朱之文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他也知道自己由始至终只是个爱唱歌的农民,是千千万万受人尊敬的农民中最平凡的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