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脾氣呢?好像得了暴躁症,經常對媽發火,忍不住又會後悔?

柳葉眉22


你能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並想改正,其實已經成功一半了。把每次家人對你的嘮叨看做是對你愛的表現,一生氣就深呼吸,想著生氣一次等於得了一次肝炎,生氣多了會沒命的,並且堅信此莫生氣的養生之道,肯定能控制好你的脾氣。[靈光一閃]想排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的話,運動是不錯的選擇。


依依的嘟嘟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立馬聯想到我的弟弟與母親,兩人的大戰場面。

案例引導

母親說“你去樓下倒垃圾吧”,弟弟反駁一句“為什麼是我”,母親已經有點“火冒一丈”,但還是抑制著回答“難道你不是家裡的一份子嗎?”弟弟這時已經火冒三丈了,“為什麼不是爸爸和姐姐去?每次都是我,我就不去。”

母親的火也竄了上來,“整天呆在家,無所事事,就知道吃飯睡覺刷手機,幹過一件正事嗎?只讓你倒個垃圾,就怨天怨地,那我呢?憑什麼我一個人做那麼多?”

都說得理饒人,弟弟是不得理也不饒人,“那誰讓你做了,不想做就不要做,你就愛多管閒事。”

故事講到這裡,想必你也能猜到最後的結果,雙方都撂下最後一句狠話,進入各自的封閉空間,接著這個家迎來喧鬧後的冷戰期。

但冷戰時間並不超過一天,弟弟就向母親服軟道歉,並說明自己也“忍不住”,而作為母親,一是知道兒子的性格如此,另外也是母愛的包容,這個家便又恢復一派祥和了。

難道每次都要先大吵一架?損傷元氣之後再重歸於好嗎?難道就不能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及時和平解決嗎?要知道人的忍耐限度是有限的,滴水還能穿石,更何況是怨氣爆表時的惡語呢?

是什麼原因讓你控制不住自己呢?

一、是矛盾升級了嗎?

本來只是一件倒垃圾的事情,兩個人在爭吵時卻上升到家務分工,對家庭承擔的責任大小上。

由一個單純的行動上升到家庭責任,把倒不倒垃圾的問題升級為家庭責任,這屬於矛盾升級。

簡單來說,即是沒有就事論事。

二、是戳中自己的痛處了嗎?

當母親說弟弟每天吃飯睡覺刷手機時,弟弟的臉突然變得漲紅,且純屬於無理取鬧型的回嘴“不想做就不要做了,誰讓你做了?”

弟弟平常也會坦言,覺得自己整天無所事事,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但當別人指出時,人都會自覺地回擊對方,試圖掩蓋自己的不足。

三、是積怨已久了嗎?

從母親的回擊中可以看出,家務分工不平等,已在她的心中埋藏已久。

確實在我家大多數家務活都由母親一人承擔,當她想讓別人分擔一點,卻遭到拒絕時,自然就像積壓已久的火山噴發了

四、是刻板印象作祟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而正視這種模式,也讓別人對我們形成了固定的看法,這就是刻板印象

其實並不是垃圾都由弟弟倒,誰順手就誰實倒。但在他眼裡已經形成這種固定的意識,

認為垃圾只有自己一個在倒,並且對我們其他人倒垃圾視而不見。

五、是好勝、博弈心理所致嗎?

雙方在爭吵爆發中期就已經想一爭高下,決定勝負,誰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

如果在弟弟堅決表明不到垃圾時,母親就作罷,也不會有後續大家爭的臉紅脖子粗的場面。

但母親一度想證明自己說的對,是以理服人,並不像弟弟一樣胡攪蠻纏,而且堅信自己能夠說服弟弟去倒垃圾。

其實爭吵到各方發言兩三句後就已經轉化為一場棋局且是無求和的一場對弈。


弄清楚為何會發生激烈的矛盾,就針對原因提出幾個解決的辦法,學會控制情緒,不再做情緒的奴隸。

解決辦法

一、檢視是否就事論事

很多人在發生矛盾處理問題時,都會產生隔靴搔癢,甚至“驢頭不對馬嘴”的情況。從而使一個問題轉化為其他或更多問題。

當產生的問題多時,自然會更容易產生無力感,更容易激怒情緒,控制不住自己。

二、察覺不足並接受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願意袒露自己的缺點,但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且承認時反而會帶來正面效果。

往小了說說會在別人指出時避免一場矛盾,往大了說會幫助我們加長短板,發揮木桶的最大效用。

三、及時表達感受

當出現問題時,多與對方交流感受,並說明只是表達感受。

例如母親想讓弟弟倒垃圾時,可以直接說“我感覺自己整天在做家務,還都做不完,好累啊,你能幫我去倒垃圾嗎?”或許弟弟會體諒到母親的勞累,就下去了。

而弟弟也可以試著表達“我也覺得我每天呆在家好無聊,沒有成就感,很煩心”。

在表達感受之後,對方會去體會你的感受,從當下的事情解決深埋在心裡的疑惑。

四、摒棄偏見與刻板印象

如果我們對一個人形成固定的看法,就會對他採取相應的固定的應對模式,每次發生問題時,都會採取“換湯不換藥”的手段

試想一下,是否因為媽媽經常睡懶覺,就覺得她永遠不可能早起給你做早餐;因為爸爸經常晚回家,就不會給他打電話,早點回來吃晚飯。

這都是刻板印象的表現,中國有句俗“士別三日應當刮目相看”,這是說明了人的變化性與複雜性,提倡我們應當避免一成不變的看法

五、克服自己的好勝心

發生拌嘴時,不要在心裡默默給自己暗示,“我就是對的,他就是錯的”,這樣一開始就進入了零和博弈遊戲,只會加劇矛盾,走向白熱化。

如果是樹立一種交流表達的心態,雙方都說出自己的觀點,在不同的觀點中尋求相同點,都說“君子和而不同”,最後尋找到一種雙方都同意的解決辦法。

結束語:我們總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發生令人不愉快,懊惱的事情,很多都只是給出簡單的場景應對措施,但是拔草要除根,同樣的道理,我希望能夠從根本上發現原因,幫助你徹底掌控自己的情緒。


hop1hip


我的脾氣孤獨暴躁,不隨群,經常一點小事兒都想發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覺到了,脾氣孤傲,對家人的傷害和工作都不利!後來遇事自己提醒自己,要控制心情,不急不躁!又通過畫畫,畫畫能使人煩躁的心平靜一下,修心養性,再加上和同事,朋友不斷學習,溝通,我的性格慢慢變得很隨和,處理事情也有了很好的提高!感謝我的老師們,愛你們[玫瑰]


秀秀工筆畫


您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看到你覺察到了自己的這個問題,並且想改變,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您提到了經常對媽媽發火,傷害了自己最親近的家人。事後也會特別後悔。但是反覆循環,不知道如何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心理學上對待失控的情緒,一般採用疏導的方法,而不是單一的控制。這很像洪水。宜疏不宜堵。

老師教你下疏導情緒的方法。以後不止可以用到和媽媽的關係上面。也可以用到其他你想發脾氣的場合。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壞情緒。它可能是長期以來沒有被看到,所以積累在潛意識裡面。遇到了合適的火藥線就選擇爆發出來。那就需要你看見自己平時的火藥是如何積累起來的。簡單的說就是先解讀你的壞情緒是什麼?

第二步。安撫自己的壞情緒。告訴自己說每個人都有想發脾氣的時候。

第三步。看到自己壞情緒背後隱藏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比方說你經常在什麼情況下和媽媽發火?媽媽說了什麼會刺激到你。比方說媽媽總是批評你的時候你會發火。那你發火的背後隱藏的就是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和肯定。

第四步。壞情緒不都是不好的。情緒部分真正的好或者壞。就像天氣的晴朗和陰雨。它的出現都是在提醒你什麼。你從自己的壞情緒當中看到了自己需要成長的部分是什麼呢?它教會了你什麼?

第五步。經過以上的步驟,來到了最後。你既然學到了什麼。打算以後具體怎麼做來讓自己成長呢?

希望以上情緒疏導的方法對您有用,您可以對照下看看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並通過練習來讓自己平靜,改善和成長。老師針對您說的情況,因為沒有寫到具體原因。所以只能概括性的給您意見。

下次如果還是想要對媽媽發火。請您也可以加上以下的方法。

首先,離開你想要發火的場合。避開。可以出去走一會兒,或者衛生間待一會兒。等你冷靜了再說。

其次,和媽媽多描述自己的感受。讓媽媽清楚她的某些行為讓你產生了具體哪種受傷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發火還擊。

再次。如果媽媽的哪些做法讓你不太舒服。需要關注下媽媽是否太累或者有她的苦衷,而不是隻看到媽媽行為的表象。

最後,多采用肯定對方的說話方式。再提出否定意見。


經過了這些練習和具體方法。我相信您的疏導情緒能力會越來越好。希望可以幫到您。


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明知發脾氣不好,刧控制不了;明知對媽發火是好,後悔也克服不了。

你可能對發脾氣獲得好處了,你可能在用發火在控制怕你發火的媽媽,而且屢屢見效。你們可能認為發火總比生悶氣好。卻不知發脾氣傷害了親密的母子關係,阻礙了情感的交流,同時也讓自己陷入悔疚沮喪的情緒中。

其實發脾氣沒有多少好處,傷害了親人也損害自已身心健康,是不可取的。

若你想改變亂髮脾氣,可以用正當方式去發洩憤怒情偖,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改變自己。

——每當發脾氣時,首先冷靜地思考,提醒自已:發脾氣是沒有多少好處,傷人害已,堅決要改掉。

——當要動怒時,試試推遲動怒的時間。感到將情緒失制,先推遲十五秒鐘,再發一下火,下一次推遲三十秒,如果學會了推遲動怒,你就學會了自我控制。推遲動怒也就是控制動怒

——寫發脾氣日記,寫出你的真實感受,梳理

自己的情緒來由,進行理性分析。當你洋洋灑灑寫出數百字後,你的情緒可能緩和多了。

——當你被負面情緒包圍時,就去聽聽音樂吧,在優美輕柔的旋律中,心靈沉浸其中,你的心情頓時雲淡風輕。

——做點家務活吧,在家裡忙起來動起來,把壞心情掃除掉,這會討媽媽的喜歡的。

——當心情不好時,就很跟媽媽聊聊,對最親爰人暢所欲言,表達你的愧疚之心,得到媽媽的理解,你會自然恢復心理平衡。

——學會面帶微笑,微笑能掩飾不良情緒,也能感染不良情緒。對親愛的人微笑,你會得到更多更好的回報。

的確,有的人把最美的微笑送給外邊的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最親最愛的人。後悔是無益的,不如改掉,若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關注我哦!




文心一


脾氣,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普遍心裡現象之一。不少青年脾氣急躁,遇事容易衝動,特別是對一些不順心或自己看不慣的事,常常容易生氣或慪氣,有時還同人家爭吵,說出一些使人難堪的話,或影響同志間團結,或影響了家庭的和睦。 人的脾氣有好有壞。脾氣好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會受到歡迎,別人喜歡同他合作、共事;脾氣不好的人,則常常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苦惱,使別人覺得難於與之相處。有人作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男女青年在選擇配偶時,都把要求對方脾氣好作為條件之一。根據經驗我們也知道,在一個家庭或一個人所處的小單位裡,如果有一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常會使這個家庭或集體搞不好團結。因此,改掉壞脾氣不僅是為了消除個人的苦惱,而且也是為了促進家庭和睦,增強集體團結。 人的脾氣的好與賴,與人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溫順、平和、忍耐等好脾氣,往往同和睦溫暖的家庭環境以及良好的教養有密切的聯繫;而暴躁、倔犟、怪癖、任性等壞脾氣,則常常與嬌生慣養、過分溺愛或得不到家庭溫暖、父母的要求過於嚴厲有關。個人生活道路的平坦或坎坷,對人的脾氣和性格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是說人的脾氣、性格有穩定性的一面,但並不是說脾氣、性格是固定不變的。大家知道有些人年輕時脾氣暴躁,犟得像一條不聽使喚的牛;但經過生活的磨鍊,特別是吃了壞脾氣的虧,後來他的脾氣就慢慢變得比較平和了,對事情也不那麼固執己見。所以壞脾氣是可以改變的。當然,也有不改變的,那是由於他自己沒有改變壞脾氣的要求,或者有要求而沒有認真地去改。 那麼,怎樣才能改掉壞脾氣呢?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很好地認識壞脾氣的危害。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要同其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希望得到別人(當然不可能是一切人)的好感、友情、讚賞、合作,否則,就會感到孤獨、寂寞,沒有生氣,寸步難行。人的行為是受意識調節和控制的,認識了壞脾氣的危害,便可從內心產生改掉壞脾氣的要求。其次,要加強思想修養。只有心中經常想到別人,尊重別人的利益和需要,才會對別人溫存、體貼、熱愛。只有時刻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至於意氣用事,固執己見,才能遇事平心靜氣,三思而行。最後,對改掉壞脾氣要有決心和毅力,不能今天想起來了,就謹慎一點,過了兩天又依然故我。要有決心和毅力,壞脾氣是一定會改掉的。



小蘭2020


多想想自己小時候,父母是否也有躁鬱症,一般這種情況跟原生家庭有比較大多關係

1,母親對小孩自小一般都對未有獨立人格對小孩有比較強對管控慾望

2,小孩長大讀讀大學或者除外工作後,最難改變習慣對往往是母親

所以長大後見面,自己在社會形成對經驗或者習慣就會跟家裡產生衝突,舉個例子,一樣是玩手機,家裡人一般對謠言都比較相信,比較固執,

所以要分析一下自己,知道原理後就嘗試控制,有時候也可以把這種心裡活動跟母親探討,這樣能減少自己都傷害,也能讓自己不至於太愧疚


熊太雞哥


從你的言語中可以感受到你是一個善良且懂得反省的人,所以你發脾氣一定不是你有意為之,一般發脾氣多是因為心情原因引起的,解決我們心情上的問題才是關鍵。

影響我們心情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首先環境因素是其中之一。糟糕的天氣,吃了不喜歡的實物,不小心弄傷了自己等等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適當的滿足一下自己,送自己一個小禮物,或者去吃自己最愛吃的食物,天冷了喝點熱飲等等都可以有效挽救不開心,學會滿足自己讓心情好起來變得很容易«٩(*´ ꒳ `*)۶»

再有就是人為因素,比如媽媽答應你的事情食言了讓你順利變得不開心,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冷靜一下,先出去走走清空一下發熱的大腦,聽首自己喜歡的音樂,等自己心情好轉了再跟媽媽好好溝通,看看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有沒有可以解決的辦法,嘗試溝通解決問題會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導致產生摩擦的都是些小事,不過是因為心情不好被無限放大最後才導致發火。所以正確看待自己的情緒並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脾氣自然而然就沒啦!

媽媽是最親近的人,給了我們生命並用愛包容我們的一切,我們作為子女的也要多多包容,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最後祝你生活愉快每一天哦!


一個只想說真話的人


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在這半小時裡,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情不做且最好不要和母親在一起,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捱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基本就清楚了。



甜蜜覓


發脾氣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覺知的發脾氣,可能會內疚,後悔。

沒有人願意莫名其妙發脾氣,只有在非常憤怒的時候,才會忍不住發脾氣。你在向你媽媽發脾氣的時候,一定很憤怒,而造成你憤怒的原因,一定是你媽媽做的某些事情,沒有滿足你的期待。

你要向內看,你對媽媽有什麼期待,她怎麼做才能讓你滿意,才能不發脾氣。

然後看看你對媽媽的期待和要求是不是也是你一直要求自己的標準。你做的很辛苦,但是你媽媽沒有做到,所以你很憤怒。

就像一個一直做家務的人看不得家人一直閒著,什麼都不做。只有放下自己對自己的那些要求,讓自己處於舒服高興的狀態,才會對別人少些期待,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和憤怒。

我能感覺到,你這段時間過的很辛苦,抱抱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